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2910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叶控制领域,具体的说,是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风机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通用机械,从能量观点来分析,它是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变为气体能量的一种机械,制作时,通常在风机上设置有导叶,通过对导叶旋转角度的精确控制,在限制气体流量的同时,还能达到保护机组安全运行、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目前,市面上专门针对风机导叶而设计的调节机构非常稀少,结构也未竟完善,如图1所示,可概括有以下缺陷:(I)调节机构采用的气缸为标准件,安装尺寸与用户导叶连接不匹配,因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还需为调节机构专门设计安装支架,存在占用空间大、成本高等缺陷;(2)调节机构采用DVC6020定位器,机械反馈为凸轮结构,调节角度不易掌握,且调试不便,同时,机械接触也会因为振动的原因而对传动臂造成损坏;(3)定位器安装盒为了方便机械传动臂的伸入不防尘,还设计有条形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防尘效果差等问题。基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应运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实现了反馈机构与定位器非接触式的磁感反馈设计,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机械接触而对传动臂造成的损坏,更有效的避免了安装、调试的不便,运行可靠,具有防尘、美观等优势。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包括与气缸相连的调节装置,所述的调节装置主要由定位器以及与气缸相连的传动杆组成,所述的气缸为由定位器控制而移动的活动机构,在所述的气缸上连接有随气缸活塞运动的活塞杆以及导叶,所述的活塞杆分别与传动杆、导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机械接触(凸轮结构的机械反馈)可能造成的对传动臂的损坏,在所述的传动杆上设有与定位器相连的反馈机构,在所述的反馈机构上设有磁块,所述的反馈机构通过磁块与定位器磁感连接,有效的避免了安装、调试的不便,使用可靠。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动杆为由活塞杆作用而直线运动的活动构件,在所述的传动杆上设有齿条;而所述的反馈机构则为与齿条相咬合的齿轮组件,使用时,传动杆在气缸的带动下做上下运动,而固定在其结构上的齿条则带动齿轮组件旋转,由于所述的磁块设于齿轮组件上,因此,配合定位器,通过磁感作用则能有效的反馈出定位器的实际行程,即:气缸的实际行程,以便于定位器的诊断或精确定位。为更好的实现上述结构,所述的齿轮组件主要由与齿条相咬合的第一齿轮以及设有磁块的第二齿轮组成,在所述第一齿轮的圆心上还设有随之旋转的第三齿轮,所述的第二齿轮则与第三齿轮相咬合,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三齿轮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在齿轮组件的工作过程中,第一齿轮在齿条的带动下转动,而第三齿轮则与第一齿轮同步旋转,第二齿轮则在第三齿轮的带动下转动,磁块随第二齿轮的转动而移动,并通过磁感作用在定位器上实现信号的反馈。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非机械接触式的磁感反馈设计,因此,在所述的传动杆以及齿轮组件外还设有由齿轮箱以及防尘罩组成的壳体结构,所述的定位器、磁块均设于防尘罩外,还具有防尘、美观等特点。现有技术中的调节装置多采用的标准气缸,安装尺寸与用户导叶连接不匹配,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更需专门设计安装支架,存在占用空间大、成本高等缺陷,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气缸进行改进,其结构如下所示:所述的气缸为设有法兰盘的筒状结构,所述的法兰盘包括设于气缸两端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法兰盘、第二法兰盘,所述的活塞杆通过第二法兰盘与导叶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二法兰盘上还设有与定位器相连并推动气缸运动的气源孔,其工作原理如下:气源通过气源口进入气缸内,并推动气缸活塞上下运动,而在此过程中,活塞杆和传动杆都被气缸活塞带动而运动,通过第二法兰盘,活塞杆的运动带动了导叶(即:导叶支架)的运动,传动杆则通过反馈机构将运动反馈给定位器,定位器通过计算确定输入气量的多少,以此实现导叶的精确控制。为更好的实现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第二法兰盘上设有连接孔以及安装孔,所述的活塞杆通过连接孔与第二法兰盘相连接,而所述的导叶则通过安装孔连接在第
二法兰盘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法兰盘、第二法兰盘均为铝合金制作而成,在制作过程中,为避免铝合金自身螺纹出现的易损坏情况,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安装孔内设有自攻螺套,所述的导叶通过自攻螺套紧固于第二法兰盘上。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第一法兰盘、第二法兰盘上设有安装连接轴的空孔,所述的第一法兰盘、第二法兰盘通过连接轴相连接。在所述的传动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的活塞杆通过螺纹与传动杆相连接。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位器为DVC620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通过磁块以及定位器的设计,实现了反馈机构非接触式的磁感反馈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机械接触(凸轮反馈)而对传动臂造成的损坏,采用齿轮传动方式,传动可靠、运行稳定,同时,还具有安装方便、调试简单等优势。(2)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气缸安装难度大、空间占用大等缺陷,对气缸进行改进,提出了法兰盘的设计,根据导叶安装而设计,极大的节约了安装空间,整体结构简洁大方。(3)本实用新型对齿轮组件以及齿条采用封装结构的设计,密封性能极好,更加强了传动设备的稳定运行。(4)由于本实用新型为非接触式结构,同时,采用了防尘罩的设计,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定位器安装盒设计中防尘效果差等的缺陷,更具美观度。

图1为现有技术中调节机构的剖视图。[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反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法兰盘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一气缸,2—定位器,3—传动杆,4一磁块,5—齿条,6—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三齿轮,9—齿轮箱,10—防尘罩,11—第一法兰盘,12—第二法兰盘,13—安装孔,14 一气源孔,15—连接轴,16—空孔,17—活塞杆,18—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图1为现有针对风机导叶而设计的调节机构,采用的气缸多为标准件,由于安装尺寸与用户导叶连接的不匹配,通常存在占用空间大、成本高等缺陷,同时,调节机构采用DVC6020定位器,在安装以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调节困难、防尘效果差等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结构如图2、图3所示,包括与气缸I相连的调节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调节装置主要由定位器2以及与气缸I相连的传动杆3组成,气缸I为由定位器2控制而移动的活动机构,在气缸I上连接有随气缸活塞运动的活塞杆17以及导叶,而活塞杆17则分别与传动杆3、导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传动杆3上设有与定位器2相连的反馈机构,结构十分简单,为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机械接触(凸轮结构的机械反馈)可能造成的对传动臂的损坏、调试不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反馈机构中设有磁块4,使用时,反馈机构通过磁块4与定位器2磁感连接,可实现非接触式的磁感反馈,调控更加精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定位器2可采用DVC6200,可实现4 20mA的精确控制,并带有4 20mA的信号反馈。本实用新型在传动杆3上设有供活塞杆17连接的螺纹,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传动杆3可随活塞杆17的作用而做直线运动。如图4所示,在传动杆3上还设有齿条5,图4为反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反馈机构为与齿条5相咬合的齿轮组件,使用时,传动杆3在气缸I的带动下做上下运动,而固定在其结构上的齿条5则带动齿轮组件旋转,由于磁块4设于齿轮组件上,因此,配合定位器2,通过磁感作用则能有效的反馈出定位器2的实际行程,即:气缸I的实际行程,以便于定位器2的诊断或精确定位。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应用于各种长行程的阀门驱动及精确调控,使用时,通过曲柄将线行程转换为角行程,即可实现旋转装置的驱动及精确调控。如图4所示,齿轮组件的结构如下:主要由与齿条5相咬合的第一齿轮6以及设有磁块4的第二齿轮7组成,在第一齿轮6的圆心上还设有随之旋转的第三齿轮8,而第二齿轮7则与第三齿轮8相咬合,并设于第一齿轮6、第三齿轮8的上方,在齿轮组件的工作过程中,第一齿轮6在齿条5的带动下转动,而第三齿轮8则与第一齿轮6同步旋转,第二齿轮7则在第三齿轮8的带动下转动。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三齿轮8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6、第二齿轮7,利用杠杆原理可知,此设计还能有效的提高第二齿轮7旋转的动力,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磁块4随第二齿轮7的转动而移动,并通过磁感作用在定位器2上实现信号的反馈。为更好的实现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还设计有由齿轮箱9以及防尘罩10组成的壳体结构,封装于反馈机构(即:齿轮组件)以及传动杆3的外部,如图3所示,定位器2、磁块4则均设于防尘罩10外,具有极好的防尘效果,美观效果好。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气缸I进行了改进,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标准气缸带来的不便,由图2、图3可知,气缸I为设有法兰盘的筒状结构,法兰盘包括设于气缸I两端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在本实用新型中,活塞杆17可通过第二法兰盘12与导叶相连接,在第二法兰盘12上还设有与定位器2相连并推动气缸I运动的气源孔14,其工作原理如下:气源通过气源口 14进入气缸I内,并推动气缸活塞上下运动,而在此过程中,活塞杆17和传动杆3都被气缸活塞带动而运动,通过第二法兰盘12、活塞杆17的运动带动了导叶(即:导叶支架)的运动,传动杆3则通过反馈机构将运动反馈给定位器2,定位器2通过计算确定输入气量的多少,以此实现导叶的精确控制。如图5为第二法兰盘1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第二法兰盘12上还设有连接孔18以及安装孔13,所述的活塞杆17通过连接孔18与第二法兰盘12相连接,而导叶则通过安装孔13连接在第二法兰盘12上。为更好的实现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还在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上设有安装连接轴15的空孔16,而由图2所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通过连接轴15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均可采用铝合金制作而成,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为避免铝合金自身螺套易损坏的情况出现,在每个安装孔13内均设有自攻螺套,而导叶支架则通过自攻螺纹紧固于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上。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非接触式的磁感反馈设计,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机械接触而对传动臂造成的损坏,更有效的避免了安装、调试的不便,运行可靠,具有防尘、美观等特点,同时,还对气缸I进行了改进,有效的降低了气缸I的安装难度,具有空间小、外观整洁大方等优势。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包括与气缸(I)相连的调节装置,所述的调节装置主要由定位器(2)以及与气缸(I)相连的传动杆(3)组成,所述的气缸(I)为由定位器(2)控制而移动的活动机构,在所述的气缸(I)上连接有随气缸活塞运动的活塞杆(17)以及导叶,所述的活塞杆(17)分别与传动杆(3)、导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传动杆(3)上设有与定位器(2)相连的反馈机构,在所述的反馈机构上设有磁块(4),所述的反馈机构通过磁块(4)与定位器(2)磁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杆(3)为由活塞杆(17)作用而直线运动的活动构件,在所述的传动杆(3)上设有齿条(5);而所述的反馈机构则为与齿条(5)相咬合的齿轮组件,所述的磁块(4)设于齿轮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组件主要由与齿条(5)相咬合的第一齿轮(6)以及设有磁块(4)的第二齿轮(7)组成,在所述第一齿轮(6 )的圆心上还设有随之旋转的第三齿轮(8 ),所述的第二齿轮(7 )则与第三齿轮(8)相咬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传动杆(3)以及齿轮组件外还设有由齿轮箱(9)以及防尘罩(10)组成的壳体结构,所述的定位器(2)、磁块(4)均设于防尘罩(10)外。
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I)为设有法兰盘的筒状结构,所述的法兰盘包括设于气缸(I)两端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所述的活塞杆(17)通过第二法兰盘(12)与导叶相连接,在所述的第二法兰盘(12 )上还设有与定位器(2 )相连并推动气缸(I)运动的气源孔(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法兰盘(12)上设有连接孔(18)以及安装孔(13),所述的活塞杆(17)通过连接孔(18)与第二法兰盘(12)相连接,而所述的导叶则通过安装孔(13)连接在第二法兰盘(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安装孔(13)内设有自攻螺套,所述的导叶通过自攻螺套紧固于第二法兰盘(12)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上设有安装连接轴(15)的空孔(16),所述的第一法兰盘(11)、第二法兰盘(12)通过连接轴(15)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传动杆(3)上设有螺纹,所述的活塞杆(17)通过螺纹与传动杆(3)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器⑵为DVC620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应用于风机导叶控制的调节装置,包括与气缸(1)相连的调节装置,所述的调节装置主要由定位器(2)以及与气缸(1)相连的传动杆(3)组成,所述的气缸(1)为由定位器(2)控制而移动的活动机构,在所述的气缸(1)上连接有随气缸活塞运动的活塞杆(17)以及导叶,所述的活塞杆(17)分别与传动杆(3)、导叶相连接,在所述的传动杆(3)上设有与定位器(2)相连的反馈机构,在所述的反馈机构上设有磁块(4),所述的反馈机构通过磁块(4)与定位器(2)磁感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非接触式的磁感反馈设计,具有调试简单、占用空间小、防尘等诸多优势。
文档编号F04D27/00GK202971266SQ201320006098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7日
发明者曾静, 杨华 申请人:成都赛来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