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气筒的活塞止漏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4444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打气筒的活塞止漏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打气筒构造,尤指一种套设于打气筒的双向进气活塞上的止漏环构造。
早期的双向进气活塞与止漏环的构造如本申请人所申请并获准的台湾专利第七九二0七四三九号,请参阅


图1,其基本构造包含有一气缸10,呈圆筒状;一双向进气活塞20,设于该气缸10内,并将气缸10内部分隔成容气的第一及第二气室12、14,活塞20开设一径向的进气孔22,且于该进气孔22二侧的环面上分别设第一与第二环槽23、24,并形成第一与第二肩面231、241,该二环槽23、24间对应于进气孔22二端并形成二缺口25。一活塞杆30设于活塞20一端面的凹槽26中,其中空气道32可与进气孔22导通。第一及第二止漏环40、42分别套设于该二环槽23、24内。
如图2所示,当活塞20压向气缸10的第一气室12时,由于气缸10右端单向阀(未示)的止逆,使第一气室12内的空气受压缩而升高压力,高压空气穿过活塞20与气缸10内壁间的隙缝迫使第一止漏环40位于这些缺口25的部位变形产生隙缝,从而进入进气孔22,第二止漏环42受高压空气的作用压向该第二肩面241,防上高压气体进入第二气室14,进入进气孔22的高压气体借道该中空气道32而对轮胎充气。同时第二气室14因体积增大气压减小,外界空气可自该气缸10左端的单向阀(未示)进入第二气室14内。同理,活塞20压向第二气室14时,其作动原理同上,可对轮胎充气。充气完毕或充气动作暂停时,该中空气道32内的气压高于二气室12、14,高压气体可经由进气孔22分别将二止漏环40、42推向二肩面231、241,如
图1所示,产生止逆效果,使高压气体无法回流至二气室12、14。
最近,本申请人又针对双向进气活塞与止漏环的结合构造戳力研究,分别再提出台湾专利第八0二一0九二0号与第八0二一0八八二号,亦均获批准,第八0二一0九二0号专利案,请参阅图3,它包含有一活塞50,设于一气缸60内,并将气缸60分隔成第一气室62与第二气室64,活塞50的环面设一环槽52,并于环槽52底壁开设一径向的进气孔54,一活塞杆70设于该活塞50的凹槽56内。其中空气道72与进气孔54导通。二止漏环80、82设于该环槽52内,可于环槽52内滑移,其中环槽52的宽度略小于三止漏环横断面直径之和,所需的精度较高。
请参阅图4,当活塞50压缩第一气室62时,高压空气可自第一气室62穿过活塞50与气缸60的缝隙,促使第一止漏环80离开第一肩面521并滑向第二肩面522,与之靠接而让出进气孔54并封闭往第二气室64的流道,则高压空气可经进气孔54进入中空气道72,以对轮胎充气,同时外界空气对第二气室64进气;同理,活塞50压缩第二气室64的原理如同上述。
当充气完成或充气动作暂停时,中空气道72内的气压大于二气室62、64,因环槽52的宽度略小于三止漏环横断面直径之和,故二止漏环80、82靠接时所在位置中心的平面于活塞往复行程中,必分别位于环槽52中心线二侧,因此自中空气道72流向进气孔54的高压空气必将二止漏环80、82分别推向二肩面521、522,如图3所示,使高压空气无法流向二气室62、64,以达到止逆目的。
请参阅图5,第八0二一0八八二号专利案包含有一活塞90,设于一气缸100内,将气缸分隔成第一及第二气室102、104,活塞90环面设有环槽92,并设一径向的进气孔94,活塞90一端还设一凹槽96,并同轴设一容纳空间98使之与进气孔94导通,一活塞杆110设于该凹槽96内,其中空气道112可经由容纳空间98与进气孔94连通,一单向阀120设于该容纳空间98内,一止漏环122设于环槽92上。
再请参阅图6,当活塞90压向第一气室102时,第一气室102内的高压空气可流向活塞90与气缸100的间隙,止漏环122可受高压气体作用压向第二肩面922,防止高压气体流向第二气室104,高压气体因此可循环进气孔94到达容纳空间98,将该单向阀120后推而进入中空气道112对轮胎充气,同时第二气室104自外界进气;活塞90压向第二气室104的原理亦同。
当充气完毕或充气动作暂停时,中空气道112内气压较高的高压空气可将单向阀120推向容纳空间98底壁,以封闭通往进气孔94的流道,如图5所示,达到止逆目的。
上述三个专利案皆是本申请人开发的产品,均具有实质功效,但其所需的构件较多,亦即需有较多的止漏环,或搭配单向阀使用,而且构件间的精度要求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打气筒的活塞止漏环,其构件数量少且动作确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气筒的活塞止漏环,其活塞设于一气缸内,其环面设一环槽,形成第一与第二肩面,该环槽的底壁贯设有径向的进气孔,该进气孔连接一中空气道;所述止漏环设于该环槽上,可于活塞往复行程中分别密封第一肩面与第二肩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漏环的半剖断面呈开口向内的V字形,形成第一环部与第二环部,该二环部的外壁面分别形成环形的第一直立面与第二直立面,所述止漏环的外周缘贴合气缸壁,所述二直立面可分别密封第一、二肩面。
下面例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详细于后,其中
图1是第七九二0七四三九号台湾专利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
图1的使用示意图3是第八0二一0九二0号台湾专利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的使用示意图;图5是第八0二一0八八二号台湾专利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的使用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半剖立体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套设于活塞上的断面示意图;科9于图8相同,显示一环部密封一肩面的进气状态;
图10于图9相同,显示另一环部密封另一肩面的进气状态;
图11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止逆状态。
首先请参阅图7和图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打气筒活塞的止漏环130是一环形体,套设于一活塞140上,其半剖断面概呈开口向内的V字形,从而形成第一环部132与第二环部134,该二环部132、134的内周缘即为止漏环130的套孔135,其外壁面还分别形成环形的第一直立面136与第二直立面138。
活塞140设置于一气缸150内,将该气缸150分隔成第一气室152与第二气室154。活塞140的环面凹设一环槽142并形成第一肩面144和第二肩面146,环槽142底壁还开设一径向进气孔148。一活塞杆160固设于活塞140一端的凹槽149内,其轴向的中空气道162可与进气孔148导通,使高压气体可经由进气孔148、中空气道162注入轮胎。
如图8所示,止漏环130套设于活塞140的环槽142内,其外周缘密封贴合气缸150缸壁,二环部132、134与二肩面144、146间可保持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使用状态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9,当活塞140于“往”的行程,即压向第一气室152时,由于气缸150右端单向阀(未示)的止逆,使第一气室152内的气体受压缩而升高压力,高压气体可穿过活塞140与气缸150壁的缝隙作用于止漏环130上,将其推向第二肩面146,令第二直立面138贴合第二肩面146,封闭通往第二气室154的流道,防止高压气体进入第二气室154,高压气体即由第一肩面144与第一直立面136间的间隙,借道进气孔148与中空气道162而注入轮胎内。在此同时,第二气室154因体积增加气压减少,外界空气即可经由气缸150左端的单向阀(未示)进入该气室154内,使其气压保持常压状态。
再请参阅
图10,反之,当活塞140于“复”的行程中即压向第二气室154时,高压气体受该端单向阀的止逆而通过活塞140与气缸150间的缝隙,将止漏环130压向第一肩面144,令第一直立面136贴合第一肩面144防止高压气体进入第一气室152,高压气体即可由进气孔148进入中空气道162而注入轮胎,同时外界空气亦充气于第一气室152内。
当充气完毕或充气动作暂停时,中空气道162(即轮胎)内的气压高于二气室152、154,高压气体将回流至进气孔148而溢出,此时高压气体将施力于二环部132、134的内壁面,将二环部132、134外推,使二直立面136、138分别密合二肩面144、146,如
图11所示,封闭通往二气室152、154的流道,令中空气道162内的高压空气无法溢散,达到止逆目的。
由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止漏环,在使用上仅需一个止漏环与活塞搭配,亦无须另外配合单向阀,即能达到气密、进气与止逆的效果,同时其动作确实,不虞有误动作,而且,活塞环槽与止漏环搭配上尺寸精度无须太高。因此,本实用新型极具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打气筒的活塞止漏环,其活塞设于一气缸内,其环面设一环槽,形成第一与第二肩面,该环槽的底壁贯设有径向的进气孔,该进气孔连接一中空气道;所述的止漏环设于该环槽上,可于活塞往复行程中分别密封第一肩面与第二肩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漏环的半剖断面呈开口向内的V字形,形成第一环部与第二环部,该二环部的外壁面分别形成环形的第一直立面与第二直立面,所述的漏环的外周缘贴合气缸壁,二直立面分别密封第一、二肩面。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打气筒的活塞止漏环,该止漏环的半剖断面呈开口向内的V字形,形成第一环部与一第二环部,该二环部的外壁面分别形成环形的第一直立面与第二直立面。所述止漏环套设于活塞的环槽内,其外周缘密封贴合气缸壁,该二直立面可分别密合环槽的二肩面。
文档编号F04B33/00GK2154922SQ9320223
公开日1994年2月2日 申请日期1993年2月2日 优先权日1993年2月2日
发明者王罗平 申请人:丰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