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5602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控制油源系统,特别是一种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 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液 压混合动力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液压泵马达作为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转换装置,可工作于泵工况和马达工况,回收和再利用车辆的制 动动能和重物势能,通过调整自身排量来适应变化负载和整车的转矩需求。液压泵马达需 要稳定的控制油源,通过比例阀驱动变量机构中的变量油缸,进而调整液压泵马达的排量。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通常采用发动机带动齿轮泵的形式为液压泵马达提供稳定的控制油源。 这种形式下,发动机必须始终工作,为液压泵马达提供控制油源,进而造成整车燃油经济性 无法实现最佳,而且控制油源系统可靠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 解决现有的液压泵马达控制油源系统无法实现燃油经济性最佳以及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控制油源系统由液压蓄能器、两位两通换向阀、 液压泵马达、油箱、变量油缸、电液伺服阀和减压阀组成;液压泵马达的出油口与两位两通换向阀的P 口连接,两位两通换向阀的A 口和减 压阀的进油口同时与液压蓄能器的油口连接,减压阀的出油口与电液伺服阀的P 口连接, 电液伺服阀的T 口和液压泵马达的吸油口均与油箱连接,电液伺服阀的A 口和B 口分别与 变量油缸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对应连接,变量油缸与液压泵马达连接。所述的两位四通换向阀和减压阀集成为阀块。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液压蓄能器通过减压阀为电液伺服阀提供稳定 油源,电液伺服阀控制流入变量油缸的液压油流量及方向,进而控制变量油缸活塞的位置, 变量油缸与液压泵马达斜盘机械连接,控制了液压泵马达的排量。能量回收时,液压油流经 液压泵马达存储于液压蓄能器中,控制油源充足;能量释放时,液压蓄能器中液压油驱动液 压泵马达,液压油流经液压泵马达回到油箱,当液压蓄能器到达能量释放最低点时,两位两 通换向阀关闭,液压混合动力系统不工作,同时为液压泵马达的再次能量回收保留足够的 液压油源。液压泵马达控制油源系统实现了燃油经济性最佳以及可靠性高,达到了本实用 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利用液压蓄能器为能量转换装置提供稳定的控制油源,通 过电液伺服阀、变量油缸控制液压泵马达的排量,回收和再利用车辆的制动动能和重物势 能,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避免发动机始终工作为系统提供控制油源,降低整车的燃油消耗 和尾气排放;集成度高,易于实现工程化。
图1是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控制油源系统的示意图。图中,1、液压蓄能器;2、两位两通换向阀;3、液压泵马达;4、油箱;5、变量油缸;6、 电液伺服阀;7、减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由液压蓄能器1、两位两通 换向阀2、液压泵马达3、油箱4、变量油缸5、电液伺服阀6和减压阀7组成。液压泵马达3的出油口与两位两通换向阀2的P 口连接,两位两通换向阀2的A 口、减压阀7的进油口与液压蓄能器1的油口连接,减压阀7的出油口与电液伺服阀6的P 口连接,电液伺服阀6的T 口、液压泵马达3的吸油口与油箱4连接,电液伺服阀6的A 口 和B 口分别与变量油缸5的进出油口连接,变量油缸5与液压泵马达3连接。实施例2 所述的两位四通换向阀2和减压阀7集成为阀块。其它与实施例1同。
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其特征是控制油源系统由液压 蓄能器、两位两通换向阀、液压泵马达、油箱、变量油缸、电液伺服阀和减压阀组成;液压泵马达的出油口与两位两通换向阀的P 口连接,两位两通换向阀的A 口和减压阀 的进油口同时与液压蓄能器的油口连接,减压阀的出油口与电液伺服阀的P 口连接,电液 伺服阀的T 口和液压泵马达的吸油口均与油箱连接,电液伺服阀的A 口和B 口分别与变量 油缸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对应连接,变量油缸与液压泵马达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其特征是所 述的两位四通换向阀和减压阀集成为阀 块。
专利摘要一种液压混合动力能量转换单元的控制油源系统,属于混合动力控制油源系统。控制油源系统的液压泵马达的出油口与两位两通换向阀的P口连接,两位两通换向阀的A口和减压阀的进油口同时与液压蓄能器的油口连接,减压阀的出油口与电液伺服阀的P口连接,电液伺服阀的T口和液压泵马达的吸油口均与油箱连接,电液伺服阀的A口和B口分别与变量油缸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对应连接,变量油缸与液压泵马达连接。优点控制油源稳定,电液伺服阀、变量油缸控制液压泵马达的排量,回收和再利用车辆的制动动能和重物势能,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避免发动机始终工作为系统提供控制油源,降低整车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集成度高,易于实现工程化。
文档编号F15B1/02GK201786780SQ20102026936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6日
发明者唐建林, 孙辉, 景军清, 罗衍领, 范旭辉, 黄兴钱 申请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