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6970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



背景技术:

气泵即“空气泵”,从一个封闭空间排除空气或从封闭空间添加空气的一种装置,气泵主要分为电动气泵和手动气泵,脚动气泵,电动气泵,以电力为动力的气泵,通过电力不停压缩空气,产生气压,主要应用于气动打胶,汽车充气等,但是因为汽车车胎出现故障多为在路上行驶时,当车胎出现故障就无法行驶了,需要维修人员驾车去车胎发生故障的地点,当时出现故障的地点可能因为没有外界电源无法为气泵提供动力,使得气泵无法使用,该自动气泵通过车载电源为气泵提供动力,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包括主体外壳、电源开关、储气罐、气压调节阀、进气接口、散热孔和小型气泵,所述主体外壳上表面安装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左侧安装有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右侧安装有气压表,所述主体外壳右侧安装有储气罐,所述储气罐右侧表面安装有气压调节阀,所述气压调节阀下方安装有进气口,所述主体外壳通过软管与进气接口连接,所述进气接口上方安装有按压开关,所述主体外壳前表面安装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上方安装有把手,所述主体外壳内部安装有小型气泵,所述小型气泵上方安装有出气管,所述主体外壳下方安装有减震垫,所述储气罐上方安装有报警灯。

优选的,所述电源线左侧安装有车载电源接口。

优选的,所述主体外壳左侧安装有电源线。

优选的,所述电源线下方安装有气压感应触头。

优选的,所述储气罐内部上方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本发明中,通过安装有气压感应触头,可以测取汽车车胎的内部气压,从而在进行充气时可以保证充气量,有效的反正充气过多或者过少,对汽车的轮胎造成损伤,有效的提高了该自动气泵的品质,使得该气泵的功能更加的齐全,增大了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安装有减震垫,可以减少气泵工作时的震动,同时减少工作时的噪音,防止因为震动造成内部元件松脱使得该自动气泵出现故障,同时防止噪音为使用者造成影响,减少了该自动气泵出现故障的概率,提高该自动气泵的使用寿命,通过安装有车载电源接口,可以方便人们在路上汽车车胎出现故障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使用,增加了该自动气泵的销售市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载电源接口、2电源线、3主体外壳、4开关、5电源开关、6气压表、7储气罐、8气压调节阀、9把手、10气压感应触头、11软管、12按压开关、13进气接口、14散热孔、15进气口、16出气管、17小型气泵、18减震垫、19压力传感器、20报警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便利的多功能补胎用自动气泵,包括主体外壳3、电源开关5、储气罐7、气压调节阀8、进气接口13、散热孔14和小型气泵17,主体外壳3上表面安装有电源开关5,电源开关5左侧安装有开关4,电源开关5右侧安装有气压表6,主体外壳3右侧安装有储气罐7,储气罐7右侧表面安装有气压调节阀8,气压调节阀8下方安装有进气口15,主体外壳3通过软管11与进气接口13连接,进气接口13上方安装有按压开关12,主体外壳3前表面安装有散热孔14,散热孔14上方安装有把手9,主体外壳3内部安装有小型气泵17,小型气泵17上方安装有出气管16,主体外壳3下方安装有减震垫18,储气罐7上方安装有报警灯20,电源线2左侧安装有车载电源接口1,主体外壳3左侧安装有电源线2,且电源线2的输出端与小型气泵17的输入端电信连接,电源线2下方安装有气压感应触头10,储气罐7内部上方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9。

工作原理:当使用该便利的多功能补胎通自动气泵时,首先将车载电源接口1接入到汽车上为该自动气泵进行供电,打开电源开关5,小型气泵17开始工作,通过进气口15吸气储存在储气罐7中,压力传感器19开始采集储气罐7内的压力信息,当压强过大时报警灯20开始闪光,提醒使用者,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气压调节阀8来减小储气罐7内部压强,使用时将进气接口13接入到车胎的阀门处,按下按压开关12,在打开开关4,这时储气罐7中的气体通过出气管16和软管11进入到车胎中,将气压感应触头10连接在车胎的气阀上,可以测取车胎内的气压,且在气压表6中显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