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06715阅读:900来源:国知局
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泵,由泵体、传动部及过桥部组成,泵体包含左进水笼头罩、右进水笼头罩、水泵机壳及弯头出水口,传动部包含轴承体外壳、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传动轴及传动软轴,过桥部包含过桥及皮带轮,其特征是,泵体还包含双进水封闭式叶轮,且水泵机壳为左右对称结构,左进水笼头罩、右进水笼头罩与水泵机壳、轴承体外壳为分体设计,传动软轴可正转及反转,且传动软轴外还包含耐磨保护管,过桥下部还设置有活动底座。所述双进水封闭式叶轮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进水口。本实用新型的软轴水泵具有可以双向出水,且可调节传动轴与电机、柴油机连接角度及含有耐磨保护管的优点。
【专利说明】
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泵
技术领域
: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软轴水栗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
【背景技术】
:
[0002]软轴水栗在工作过程中,是将电机或柴油机产生动能传递给传动轴,传动轴带动设置在壳体内的叶轮盘转动,通过叶轮盘上安装的叶轮产生的离心力,将水输送至栗的出水口。现市场上存在单侧进水及双侧进水两种软轴水栗,且出水口有直角出水口与弯头出水口两种形式。虽然双侧进水及弯头出水的软轴水栗大大提高了抽水的扬程,提高了出水量,但仍存水栗只能固定向一个方向抽水的问题。使用现有水栗时,如果想变更抽水及出水方向,必须将电机或柴油机连同传动轴、水栗全部拆下,全部掉转方向后,再重新组装使用,极其不便。而且,在实际使用中,田间地面很难做到平整,电机或者柴油机与传动轴之间连接时存在地面不平,难以安装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水栗使用的难度。同时,现有软轴水栗中,软轴外多为橡胶保护套,长期使用后保护套易磨损,导致软轴断裂报废,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软轴水栗转变出水方向不便及动力装置与传动轴不易安装及软轴寿命短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双向出水,且可调节传动轴与电机、柴油机连接角度及含有耐磨保护管的软轴水栗。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由栗体、传动部及过桥部组成,栗体包含右进水笼头罩、左进水笼头罩、水栗机壳及弯头出水口,传动部包含轴承体外壳、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传动轴及传动软轴,所述过桥部包含过桥及皮带轮,栗体还包含双进水封闭式叶轮,且所述水栗机壳为左右对称结构,右进水笼头罩、左进水笼头罩与所述轴承体外壳为分体设计并由螺丝紧固,传动软轴可正转及反转,且传动软轴外还包含耐磨保护管,耐磨保护管为金属硬管材质或橡胶加金属衬簧材质。过桥下部还设置有活动底座。所述双进水封闭式叶轮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进水口,且双进水封闭式叶轮可根据所述传动软轴的旋转方向而变换转动方向。
[0005]所述传动软轴为两截式设计,中部由连接丝进行连接,两截传动软轴可分开使用也可连接后使用,耐磨保护管为竹节式结构,可以依据使用的需要伸缩调整长度或进行折置。
[0006]本软轴水栗的传动轴水平设置,传动轴一端与传动软轴连接,另一端穿过栗体一侧右进水笼头罩插装在水栗机壳另一侧的左进水笼头罩中,双进水封闭式叶轮安装在传动轴上并位于水栗机壳的中心空间内,弯头出水口连接在水栗机壳的上部并位于双进水封闭式叶轮的正上方。弯头出水口为0-90°圆角的弯头。
[0007]传动软轴一端与传动轴连接。另一端与过桥连接,过桥尾部设置有皮带轮,可与电机或柴油机连接。过桥底部连接有活动底座,活动底座可绕连接部旋转0-180°,便于调节过桥与地面的角度。
【附图说明】

: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0]附图标识:
[0011]1、皮带轮2、活动底座3、过桥4、连接头
[0012]5、耐磨保护管6、传动软轴7、连接丝8、油封
[0013]9、第一轴承10、传动轴11、第二轴承12、机械水封
[0014]13、连接头14、轴承外机壳15、右进水笼头罩
[0015]16、右连接法兰盘17、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8、水栗机壳
[0016]19、左连接法兰盘20、左进水笼头罩21、弯头出水口
[0017]100、栗体200、传动部300、过桥部
【具体实施方式】
:
[0018]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由栗体(100)、传动部(200)及过桥部(300)组成,所述栗体(100)包含右进水笼头罩(15)、左进水笼头罩(20)、水栗机壳(18)及弯头出水口(21),所述传动部(200)包含轴承体外壳(14)、第二轴承(11)、第一轴承(9)、传动轴(10)及传动软轴(6),所述过桥部(300)包含过桥(3)及皮带轮(I),所述栗体(100)还包含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且所述水栗机壳(18)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右进水笼头罩(15)、左进水笼头罩(20)与所述水栗机壳(18)、轴承体外壳(14)为分体设计,所述传动软轴(6)可正转及反转,且传动软轴(6)外还包含耐磨保护管(5),所述过桥(3)下部还设置有活动底座(2)。弯头出水口(21)可调节弯曲角,调节角度为0-90°
[0019]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进水口,且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可根据所述传动软轴(6)的旋转方向而变换转动方向。传动软轴(6)为两截式设计,中部由连接丝(7)进行连接,两截传动软轴(6)可分开使用也可连接后使用,所述耐磨保护管(5)为竹节式结构,耐磨保护管(5)为金属硬管材质或橡胶加金属衬簧材质,可以依据使用的需要伸缩调整耐磨保护管(5)的长度或进行折叠。
[0020]传动轴(10)水平设置,传动轴(10)—端经第一轴承(9)与传动软轴(6)连接,另一端穿过右进水笼头罩(15)插装在水栗机壳(18)另一侧的左进水笼头罩(20)中,所述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安装在传动轴(10)上并位于水栗机壳(18)的中心空间内,所述弯头出水口
[21]连接在水栗机壳(18)的上部并位于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的正上方。左进水笼头罩
[20]与右进水笼头罩(15)分别位于水栗机壳(18)的左右两侧,并分别通过左连接法兰盘
(19)与右连接法兰盘(16)连接在水栗机壳(18)上。
[0021]传动软轴(6)—端与传动轴(10)连接。另一端与过桥(3)连接,过桥(3)尾部设置有皮带轮(I),皮带轮(I)可与电机或柴油机连接。过桥(3)底部连接有活动底座(2),活动底座
(2)可绕连接部旋转0-180°,便于调节过桥(3)与地面的角度。
[0022]实际使用时,依据使用需要,分别调节好活动底座(2)的角度、耐磨保护管(5)的长度后,即可进行传动部(200)与栗体(100)的安装使用。耐磨保护管(5)具有硬度大、耐磨的特性,可以有效保护内部传动软轴(6),使其寿命延长。而活动底座(2)及过桥(3)的存在,可以方便的调节传动软轴(6)的角度,使其保持与地面平行,便于安装。如果使用过程中需要变更出水方向,只需将水栗机壳(18)两侧连接的左连接法兰盘(19)与右连接法兰盘(16)卸下,然后将水栗机壳(18)连同内部的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 —同调转方向后,同时改变电机或柴油机皮带的方向,再次重新连接后,即可继续使用。不必移动各设备的位置,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由栗体(10)、传动部(200)及过桥部(300)组成,所述栗体(100)包含右进水笼头罩(15)、左进水笼头罩(20)、水栗机壳(18)及弯头出水口( 21),所述传动部(200)包含轴承体外壳(14)、第二轴承(11)、第一轴承(9)、传动轴(10)及传动软轴(6),所述过桥部(300)包含过桥(3)及皮带轮(I),其特征是,所述水栗机壳(18)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栗体(100)还包含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 ),且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进水口,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可根据所述传动软轴(6)的旋转方向而变换转动方向,所述右进水笼头罩(15)、左进水笼头罩(20)与所述水栗机壳(18)、轴承体外壳(14)为分体设计,所述传动软轴(6)可正转及反转,且传动软轴(6)外还包含耐磨保护管(5),所述过桥(3)下部还设置有活动底座(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其特征是所述传动软轴(6)为两截式设计,中部由连接丝(7)进行连接,所述耐磨保护管(5)为竹节式结构,可依据使用需要进行伸缩调节长度或进行折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其特征是所述耐磨保护管(5)为金属硬管材质或橡胶加金属衬簧材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其特征是所述传动轴(10)水平设置,传动轴(10) —端与传动软轴(6)连接,另一端穿过右进水笼头罩(15)插装在水栗机壳(18)另一端的左进水笼头罩(20)中,所述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安装在传动轴(10)上并位于水栗机壳(18)的中心空间内,所述弯头出水口(21)连接在水栗机壳(18)的上部并位于双进水封闭式叶轮(17)的正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使用可调节角度的软轴水栗,其特征是所述弯头出水口(21)可调节弯曲角度,调节角度为0-90°,所述过桥(3)下部的活动底座(2)可绕连接部旋转0-180。ο
【文档编号】F04D29/40GK205714790SQ201620458775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0日
【发明人】樊庆旭
【申请人】樊庆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