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泵排油壳体及包含该齿轮泵排油壳体的齿轮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8069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齿轮泵排油壳体及包含该齿轮泵排油壳体的齿轮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齿轮泵排油壳体及包含该齿轮泵排油壳体的齿轮泵。



背景技术:

齿轮泵是液压传动系统中一种常用的液压泵,按齿轮啮合形式可分内啮合齿轮泵和外啮合齿轮泵两种。内啮合齿轮泵是采用齿轮内啮合原理,主轴上的主动内齿轮带动外齿轮(即外转子、摆轮)同向转动。在进口处两齿轮相互分离形成负压而吸入液体,在出口处两齿轮不断嵌入啮合而将液体挤压输出。两对应齿轮配合所形成的空间容积变化循环一次,实现吸入物料和排出物料各一次。

与外啮合齿轮泵相比,内啮合齿轮泵具有结构紧凑、质量轻及尺寸小等优点。且内啮合齿轮泵的齿轮同向旋转,相对滑动速度小,磨损轻微,故而其使用寿命长。另外,内啮合齿轮泵的流量脉动小,故而压力脉动及噪声较小。同时,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易充满内啮合齿轮泵的齿间槽,故而允许内啮合齿轮泵高速旋转,因此内啮合齿轮泵具有容积效率较高的优点。然而内啮合齿轮泵高速旋转产生大量热量,容易导致轴承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的齿轮泵排油壳体及包含该齿轮泵排油壳体的齿轮泵。

一种齿轮泵排油壳体,包括排油部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固定端及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连接端,所述固定端设于所述排油部上,所述连接端设有第一台阶孔,所述第一台阶孔包括内径较大的第一连接孔及内径较小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所述第二连接孔远离所述固定端,所述第一台阶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三连接孔,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

上述齿轮泵排油壳体,用于齿轮泵。齿轮泵的主轴通过第一轴承安装于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对第一轴承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撑主轴转动;同时由于第三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连通,齿轮泵排油壳体内的油体可与主轴及第一轴承发生热交换,从而带走齿轮泵高速旋转时主轴和第一轴承相对运动产生的部分热量,避免出现高温造成主轴和第一轴承损坏的问题,从而提高主轴和第一轴承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油部设有排油槽,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排油槽的槽底上,所述第三连接孔连通所述排油槽和所述第一台阶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孔靠近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固定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油槽的槽底设有排油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油槽的槽底设有电机接线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油部在所述排油槽的边缘环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轮泵排油壳体为一体成型式结构。

一种齿轮泵,包括电机转子组件、吸油壳体组件及上述齿轮泵排油壳体,所述电机转子组件包括主轴及第一轴承,所述主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台阶孔,所述吸油壳体组件与所述排油部连接形成收容腔,所述电机转子组件设于所述收容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转子组件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吸油壳体组件设有第二台阶孔,所述主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二台阶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均为滑动轴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齿轮泵排油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齿轮泵排油壳体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齿轮泵排油壳体的仰视图;

图4为图2所示齿轮泵排油壳体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齿轮泵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照图1、图2及图3,一较佳实施例的齿轮泵排油壳体110,包括排油部111及连接部112。

参照图1及图4,连接部112包括固定端及与该固定端相对的连接端。连接部112的固定端设于排油部111上。连接部112的连接端设有第一台阶孔114。

第一台阶孔114包括内径较大的第一连接孔1141及内径较小的第二连接孔1143,第一连接孔1141相对第二连接孔1143远离固定端。第一台阶孔114的孔壁上设有第三连接孔116,且第三连接孔116与第二连接孔1143连通。具体的,第三连接孔116靠近连接部112的固定端。

上述齿轮泵排油壳体110,用于齿轮泵100(见图5)。齿轮泵100的主轴121(见图5)通过第一轴承122(见图5)安装于第一连接孔1141中。第一连接孔1141对第一轴承122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更好地支撑主轴转动;同时由于第三连接孔116与第二连接孔1143连通,齿轮泵排油壳体110内的油体可与主轴121及第一轴承122发生热交换,从而带走齿轮泵100高速旋转时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相对运动产生的部分热量,避免出现高温造成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损坏的问题,从而提高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的使用寿命。

继续参照图1,具体的,排油部111设有排油槽1114,连接部112设于排油槽1114的槽底上。排油槽1114连通第三连接孔116和排油孔1112。齿轮泵100吸入油体后,先将油体挤出在齿轮泵排油壳体110的排油槽1114内,排油槽1114内的油体通过第三连接孔116进入第一台阶孔114,从而与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接触发生热交换,进而带走其部分热量。随着油体不断地被挤出在排油槽1114内和不断地从排油孔1112排出,热交换可以持续进行,从而避免出现高温造成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损坏的问题,进而提高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排油槽1114的槽底设有排油孔1112。排油孔1112可与排油管道等连接,从而将齿轮泵排油壳体110内的油体排放到齿轮泵排油壳体110的外部。

具体的,排油槽1114的槽底设有电机接线孔1116。电机接线孔1116用于连接电机电源线。

具体的,排油部111在排油槽1114的边缘环设有安装部113。安装部设有安装孔115,安装孔115用于安装该齿轮泵排油壳体110。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15均匀分布于安装部113的周向。

具体的,排油部111及连接部112为一体成型式结构。即齿轮泵排油壳体110为一体成型式结构。一方面,与排油部111一体成型的第一台阶孔114能更有效更均匀地支撑主轴121转动;另一方面,连接部112与排油部111一体成型,省去了连接部112与排油部111相互配合或相互连接的部件,有效地减小了齿轮泵排油壳体110的尺寸,进而可减小齿轮泵100的轴向尺寸。更具体的,齿轮泵排油壳体110为一体铸造成型的。

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实施例的齿轮泵100,包括电机转子组件120、吸油壳体组件130及上述齿轮泵排油壳体110。

继续参照图1及图3,电机转子组件120包括主轴121及第一轴承122。主轴121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122安装于第一台阶孔114。吸油壳体组件130与排油部111连接形成收容腔,电机转子组件120设于收容腔中。具体的,吸油壳体组件130通过安装部113的安装孔113与排油部111连接。

上述齿轮泵100,采用齿轮泵排油壳体110。工作时齿轮泵排油壳体110内的油体可与主轴121及第一轴承122发生热交换,从而带走齿轮泵100高速旋转时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相对运动产生的部分热量,避免出现高温造成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损坏的问题,从而提高主轴121和第一轴承122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电机转子组件120还包括第二轴承123。吸油壳体组件130包括第二台阶孔131。主轴121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122安装于第一台阶孔114,主轴1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123安装于第二台阶孔131。

更具体的,第一轴承122和第二轴承123均为滑动轴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