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729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零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



背景技术:

在所有的泵中,其内的密封机构十分关键,密封机构主要是防止流体或固体微粒,从相邻结合面间泄漏,以及防止外界杂质如灰尘、污泥与水分等侵入内部。密封机构技术一般通过一个动态台面和静态台面接触,两者之间的弹性通过弹簧实现弹性移动的,这种机械密封件适用于应用较为干净的介质环境中,比如单纯的液体环境,但是一旦应用于污水以及油料中,其内杂质、颗粒等悬浮物体容易阻滞在弹簧中,弹簧部件一旦受到污泥的覆盖,清理十分困难,长时间使用后会影响密封件的性能,而且不易拆卸更换零件,现有在污水、泥沙或者其他杂质比较多的介质环境中使用的泵体,密封件上都存在此类问题,严重影响了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体中的密封机构,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种介质环境,不受污泥杂质的影响,提高密封件使用时间的双密封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座,所述密封座连接泵体,所述密封座的外端面设置密封座O型圈,所述密封座内端面套设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的外端面设置静环O型圈,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上还套设第一动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动环,所述第一动环的台面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内端面设置动环O型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和密封座的内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动环的台面和第二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二动环上设置动环座,所述动环座的一端设有凸台,所述动环座与泵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动环座的凸台上和动环座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泵体的台面相抵。

作为优先,所述动环座通过紧固螺钉与转轴周向限位。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由于设置了动环O型圈,当外侧受压时,动环O型圈在转轴上实现滚动,以及动环O型圈本身材质的弹性性能配合,既能密封又能抗击高压介质的冲击,由于第二弹簧设在动环座与泵体之间,动环和轴之间设有动环O型圈,这样输送的介质流入后,可以大大减少流入动环座与泵体之间的弹簧上,降低弹簧弹性失效的可能;即使介质堆积过多,动环一侧的介质的压力较高,能推动动环座,使第二动环的台面压合在第二静环的台面上,第二静环和第一静环和密封座之间又设置了静环O型圈,实现了二级密封,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适用于各类介质环境中,不会受到杂质的阻滞,从而提高密封件的性能,确保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零件示意图。

图中:1、转轴;2、密封座O型圈;3、密封座;4、静环O型圈;5、第一静环;6、第一动环;7、动环O型圈;8、动环座;9、第二动环;10、第二静环;11、第二弹簧;12、第一弹簧;13、泵体;14、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如图1~图2所示,一种泵用双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座,所述密封座连接泵体,所述密封座的外端面设置密封座O型圈,当泵体和泵壳装配时,密封座O型圈的设置起到密封泵壳,防止液体渗入的作用,所述密封座内端面套设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的外端面设置静环O型圈,所述第一静环和第二静环套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上还套设第一动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动环,所述第一动环的台面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一动环和第二动环的内端面设置动环O型圈,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和第一静环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和密封座的内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动环的台面和第二静环的台面相接触不相连,所述第二动环上设置动环座,所述动环座通过紧固螺钉与转轴周向限位,所述动环座的一端设有凸台,所述动环座与泵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动环座的凸台上和动环座的台面相抵,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泵体的台面相抵。

由于设置了动环O型圈,当外侧受压时,动环O型圈在轴上实现滚动,以及动环O型圈本身材质的弹性性能配合,既能密封又能抗击高压介质的冲击,由于第二弹簧设在动环座与泵体之间,动环和转轴之间设有动环O型圈,这样输送的介质流入后,可以大大减少流入动环座与泵体之间的弹簧上,降低弹簧弹性失效的可能;即使介质堆积过多,动环一侧的介质的压力较高,能推动动环座,使第二动环的台面压合在第二静环的台面上,第二静环和第一静环和密封座之间又设置了静环O型圈,实现了二级密封,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适用于各类介质环境中,不会受到杂质的阻滞,从而提高密封件的性能,确保泵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