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2635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无叶风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目前,风扇已普遍成为家庭夏天使用的日常电器,好多家庭仍使用传统的家用风扇,该风扇包括一组叶片或翼片,并通过绕轴线旋转安装,还有使叶片发生旋转的驱动装置。叶片带动气流运动,产生“风冷”或微风,由于热量通过对流和蒸发消散,让用户感到有冷却的效果。这种由旋转叶片产生的气流分布局部强烈,一般不均匀,容易造成使用者感觉不适,另外,在使用过程当中,使用者很容易触摸到风扇内部的叶片等部件发生危险,而且旋转叶片的结构复杂,清洁时需要拆卸风扇,给使用者在清洗时带来不便。再者,市面上的无叶风扇进风方式为周圈进风,进风面积较小,风道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叶风扇,该无叶风扇的结构简单,清洁便利,使用安全,进风面积大,风道损失小,用户体验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有容纳腔,所述外壳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且与所述容纳腔导通的进风孔,所述外壳内具有与所述容纳腔导通的出风口;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设在所述容纳腔内以产生高压气流;机头,所述机头设在所述外壳上,所述机头内限定有与所述出风口导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机头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且与所述气流通道导通的排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通过在外壳的侧壁和底壁上设置多个进风孔,使气流可以分别由外壳侧壁和底壁的多个进风孔进入动力系统中形成高压气流,大大地增加了该无叶风扇的进风量,该无叶风扇的结构简单,进风孔均匀地布置在外壳的侧壁和底壁上,使得进风面积增大,风道的损失减少,节约能源,从机头的多个排风口喷出的气流带动周围气流运动,气流运动循环分布较为均匀,清洁便利,无需拆卸清洗,并且整个部件为封闭式的,使用者不会触摸到内部部件,使用过程中放心安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底座,所述底座内限定有用于安装所述动力系统的安装腔,所述底座具有所述出风口和与多个所述进风孔导通的进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基座;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在所述基座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分别设有多个所述进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环形,所述第二壳体设在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包括:水平板,所述水平板形成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壁间隔开布置;两个竖直板,两个所述竖直板分别设在所述水平板的上方,且两个所述竖直板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平板的一端和所述机头相连,两个所述竖直板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平板的另一端和所述机头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平板和两个所述竖直板上分别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所述进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竖直板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安装口,所述机头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安装口内且与所述出风口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通道沿所述机头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头包括:水平段;两个竖直段,两个竖直段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水平段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竖直段的另一端分别形成第一进口端和第二进口端,所述第一进口端和所述第二进口端分别穿过所述外壳且与所述出风口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动力系统包括:风轮,所述风轮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安装腔内;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风轮相连以驱动所述风轮转动产生高速气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扩压器,所述扩压器与所述风轮相连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风轮的风出口之间,以将所述高速气流减速、增压成所述高压气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外壳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外壳的第二壳体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外壳的第二壳体的主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外壳的第二壳体的仰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无叶风扇100;

外壳1;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1;水平板111;竖直板112;基座12;进风孔13;底座14;进风口141;出风口142;

机头2;排风口21;

动力系统4;电机41;风轮42;扩压器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8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包括外壳1、机头2和动力系统4。

具体而言,外壳1内限定有容纳腔,外壳1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且与容纳腔导通的进风孔13,外壳1内具有与容纳腔导通的出风口142,动力系统4设在容纳腔内以产生高压气流,机头2设在外壳1上,机头2内限定有与出风口142导通的气流通道,机头2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且与气流通道导通的排风口21。

换言之,外壳1限定有容纳腔,其中,外壳1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多个进风孔13,多个进风孔13分别间隔开布置,并且进风孔13与容纳腔导通相导通,外壳1内具有进风口141和出风口142,气流由外壳1的侧壁和底壁上的进风孔13进入容纳腔,然后通过外壳1内的进风口141,在动力系统4的作用下形成高压气流,最后从外壳1内的出风口142排出。

进一步地,机头2设在外壳1上,机头2内限定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出风口142导通,动力系统产生的高压气流从外壳1内的出风口142排出,并由外壳1的出口进入机头2的气流通道,其中,机头2具有多个与气流通道导通的排风口21,多个排风口21沿机头2的长度方向布置,气流通道内的高压气流最后由机头2的多个排风口21喷出,带动周围气流运动循环,热量通过对流和蒸发消散,让使用者感到有冷却的效果。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叶风扇,通过在外壳1的侧壁和底壁上设置多个进风孔13,使气流可以分别由外壳1侧壁和底壁的多个进风孔13进入动力系统4中形成高压气流,大大地增加了该无叶风扇100的进风量,该无叶风扇100的结构简单,进风孔13均匀地布置在外壳1的侧壁和底壁上,使得进风面积增大,风道的损失减少,节约能源,从机头2的多个排风口21喷出的气流带动周围气流运动,气流运动循环分布较为均匀,清洁便利,无需拆卸清洗,并且整个部件为封闭式的,使用者不会触摸到内部部件,使用过程中放心安全。

具体地,容纳腔内设有底座14,底座14内限定有用于安装动力系统4的安装腔,底座14具有出风口142和与多个进风孔13导通的进风口141。

也就是说,底座14设在容纳腔内,即安装腔位于容纳腔内,动力系统4设在安装腔内,将动力系统4设于底座14之内,既可以使动力系统4集成一体,方便装拆,又可以方便气流在底座14内流动,减少底座14内的气流的压力损失。再者,将动力系统4设在底座14内,还可以节省占地空间,使整个结构紧凑。

底座14上具有出风口142和进风口141,其中进风口141与多个进风孔13相连通,该无叶风扇工作时,气流由外壳1上的多个进风孔13进入外壳1内,然后通过底座14上的进风口141进入安装腔内,在动力系统4的作用下形成高压气流,然后依次通过底座14的出风口142进入机头的气流通道内,最终从机头2上的多个排风口21排出。

其中,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1和基座12。具体而言,第一壳体10设在基座12上,第二壳体11与第一壳体10相连且第二壳体11与第一壳体10之间限定出容纳腔,第一壳体10和/或第二壳体11的侧壁分别设有多个进风孔13。

换句话说,外壳1主要由基座12、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壳体10设在基座12上,基座12可以承载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1、动力系统4、机头2等部件的重量,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1相连,并且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1之间限定出容纳腔,可以为其它部件限定空间,对内部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中的一个的侧壁和底壁上分别设有多个进风孔13,气流通过侧壁的多个进风孔13进入底座14内,在动力系统4的作用下形成高压气流,最终从机头2上的多个排风口21排出。当然,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的侧壁和底壁上可以均设有多个进风孔13,从而增加无叶风扇100的进风量,保证无叶风扇100的产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0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环形,第二壳体11设在第一壳体10内且与第一壳体10相连,第二壳体11的底壁与第一壳体10的底壁间隔开布置。

参照图1和图2,无叶风扇100的第一壳体10形成两端敞开的环形结构,并且第一壳体10的两端开口分别朝左右两侧设置,第一壳体10套设在第二壳体11外部,并且第二壳体11与第一壳体10相连接,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11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底座14等部件的容纳腔。

进一步地,第二壳体11设在第一壳体10内且第二壳体11的底壁与第一壳体10底壁之间留有一定间距,第二壳体的底壁设有多个与底座14的进风口141导通的进风孔13,使第二壳体11底壁的进风孔13不被阻挡,气流可通过底壁上的多个进风孔13进入动力系统4内,大大地增加了进风孔13的数量,进而增加无叶风扇100的进风量。

参照图4至图7,可选地,第二壳体11包括水平板111和两个竖直板112。具体而言,水平板111形成第二壳体11的底壁且与第一壳体10的底壁间隔开布置,两个竖直板112分别设在水平板111的上方,且两个竖直板112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与水平板111的一端和机头2相连,两个竖直板112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与水平板111的另一端和机头2相连。即两个竖直板112设在水平板111的同侧(如图4所示的上侧),且两个竖直板112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分别与水平板111的两端相连,两个竖直板112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的上端)分别与机头2的两端相连。

也就是说,第二壳体11主要由水平板111和两个竖直板112组成,即第二壳体11形成开口朝上的匚形,水平板111就是第二壳体11的底壁,两个竖直板112分别设在水平板111的两侧,水平板1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直板112的一端相连接,两个竖直板112分别形成第二壳体11的侧壁,第二壳体11设在第一壳体10内,并使第二壳体11的两个竖直板112分别封闭第一壳体10的左右两端的开口,以限定出容纳腔,第二壳体11底壁与第一壳体10的底壁之间留有一定间距,使得气流可以分别通过第二壳体11的两个侧壁上的多个进风孔13和第二壳体11底壁上的多个进风孔13进风,提高系统的进风量。

优选地,第二壳体11的两个竖直板112分别关于水平板1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水平板111与两个竖直板112一体形成,由此,一体形成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第二壳体11的结构稳定性,而且成型便利,方便加工,省去了多余的装配连接件,提高无叶风扇100的装配效率。

有利地,水平板111和两个竖直板112上分别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进风孔13。在第二壳体11的水平板111和两个竖直板112上布置多个进风孔13,进风孔13之间间隔排列,气流可以通过水平板111和两个竖直板112进风,即气流可以不仅可以从第二壳体11的两侧进风,而且可以通过壳体的底壁进风孔13进风,进风面积大,风道损失变小。

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竖直板11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安装口,机头2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安装口内且与出风口142导通。第二壳体11的两个竖直板112可以将机头2与外壳1连接,使二者构成一个整体,使无叶风扇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换言之,第二壳体11的两个竖直板112上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口,机头2的两个端口可以通过安装口,使机头2与外壳1相连接,此外,机头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竖直板112的安装口,与外壳1的出风口142相导通,使得机头2的气流通道与底座14的出风口142导通,底座14内产生的高压气流可以通过出风口142进入到机头2的气流通道内,最终从机头2上的多个排风口21喷出。

另外,气流通道沿机头2的长度方向延伸,机头2包括水平段和两个竖直段,两个竖直段的一端分别与水平段的两端连通,两个竖直段的另一端分别形成第一进口端和第二进口端,第一进口端和第二进口端分别穿过外壳1且与出风口142导通。

换言之,机头2内的气流通道与机头2的形状保持一致,机头2由水平段和两个竖直段组成,两个竖直段的一端分别与水平段的两端相连通,两个竖直段的另一端分别形成两个进口端,即第一进口端和第二进口端,结构简单,成型便利,保证了结构的良好稳定性。并且机头2的两端分别穿过外壳1的安装口,与出风口142相导通,气流可以通过出风口142进入到机头2的气流通道内,最终从机头2的多个排风口21喷出。

参照图8,动力系统4包括风轮42、电机41,风轮42可转动地设在安装腔内,电机41设在安装腔内且与风轮42相连以驱动风轮42转动产生高速气流。

也就是说,动力系统4主要由风轮42和电机41组成,风轮42设在安装腔内,风轮42外设有风轮壳,对风轮42起保护作用,风轮42相对于底座14可以发生转动,电机41也设在安装腔内,电机41外有电机壳,对电机41起保护作用,电机41与风轮42相连接以驱动风轮42转动,电机41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为风轮42转动提供动力,电机41驱动风轮42高速转动,带动其周围的气流运动,从而产生速度较高的气流。

参照图8,动力系统4还包括扩压器43,扩压器43与风轮42相连且在气流方向上位于出风口142与风轮42的风出口之间,以将高速气流减速、增压成高压气流。

可以理解的是,该动力系统4主要由电机41、风轮42和扩压器43组成。其中,扩压器43也设于安装腔内,并且与动力系统4的风轮42相连接,扩压器43设在风轮42的上方,且扩压器43邻近底座14的出风口142设置,风轮42邻近底座14的进风口141设置,从底座14的进风口141进入的气流在风轮的作用下形成高速气流,然后流经扩压器43,在扩压器43的作用下形成高压气流,最后从底座14的出风口142排到机头2内,扩压器将这部分动能充分的转变为热能,以提高压力,即风轮42转动产生的高速气流经过扩压器43时,速度减小,压力变大,将低压高速气流变成高压低速气流。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8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的工作过程。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包括外壳1、机头2、三通管(未示出)和动力系统4。

其中,外壳主要由基座、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组成。其中,基座可以设在水平承载面上,用于承载无叶风扇的重量,第一壳体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两端敞开的环形,第二壳体主要由水平板111和两个竖直板112组成,其中,两个竖直板112的一端分别与水平板111的两端相连以使第二壳体形成开口朝上的匚形,第二壳体设在第一壳体内以封闭第一壳体的两端开口,并且第二壳体的水平板111与第一壳体的底壁间隔开布置,其中,第二壳体的两个竖直板112形成外壳的侧壁,第二壳体的水平板111形成外壳的底壁,第二壳体的两个竖直板112和水平板111上分别设有多个与容纳腔导通且间隔开布置的进风孔。进一步地,外壳内设有底座14,底座14内限定有用于安装动力系统的安装腔,底座14具有分别与安装腔导通的进风口141和出风口142。

机头主要由水平段和两个竖直段组成,机头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气流通道,机头上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的排风口,机头的两端分别与外壳相连以使机头的气流通道与底座14的进风口141和出风口142导通,气流可以从外壳的多个进风孔、流经底座14的进风口141进入安装腔内,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形成高压气流,然后通过底座14的出风口142流入机头的气流通道,最终从机头上的多个排风口喷出。

底座14的安装腔内设有动力系统和三通管,其中,三通管设在动力系统的上方,且三通管的一个接口与底座14的出风口142连通,三通管的另两个接口分别与机头的两端连通,使从底座14的出风口142排出的高压气流分成两路进入机头内,最终从机头的多个排风口喷出。

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机、风轮和扩压器组成。其中,风轮设在扩压器的下方且邻近底座14的进风口141设置,扩压器邻近底座14的出风口142设置,电机与风轮相连以驱动风轮转动,通过进风口141流入的气流在风轮的作用下形成高速气流,然后进入扩压器内,在扩压器的作用下形成高压气流,最后通过底座14的出风口142排到机头的气流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在工作时,外部环境中的气流由外壳1的侧壁和底壁的进风孔13进入安装腔内,通过安装腔内的动力系统4,动力系统4的电机41与风轮42相连接,驱动风轮42高速转动,带动其周围的气流运动,从而产生速度较高的气流,由风轮42的出风口142排出,扩压器43与动力系统4的风轮42相连接,由风轮42出风口142排出的高速气流经过扩压器43时,扩压器43将这部分动能充分的转变为热能,以提高压力,即风轮42转动产生的高速气流经过扩压器43时,速度减小,压力变大,将低压高速气流变成高压低速气流,由底座14的出风口142排出,三通管的一个接口与底座14的出风口142相连,高压气流通过三通管的分配导向由另外两个接口进入机头2的气流通道中,气流通道连通与机头2上的多个排风口,最后由机头2上的多个排风口喷出,带动周围气流运动循环,从而是使用者感觉有冷却效果。

由此,通过在外壳1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置多个进风孔13,使气流由外壳1侧壁和底壁的进风孔13进入,大大增大了进风面积,减少了风道损失,通过将动力系统4设在容纳腔内,用来产生高压气流,所产生的高压气流流经底座14的出风口142,通过三通管对气流的分配导向,由另外两个接口进入机头2的气流通道,最后通过机头2的多个排风口喷出。该无叶风扇100结构简单,气流运动循环分布均匀,清洁便利,无需拆卸清洗,并且使用者不会触摸到内部部件,使用过程中放心安全,进风面积大,风道损失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叶风扇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