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多级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7135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多级离心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卧式多级离心泵。



背景技术:

离心泵是指靠叶轮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来输送液体的泵。

现有的离心泵如公告号为CN20227386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效高承压卧式多级离心泵,其包括耐压筒,该耐压筒上设置了出水段以及进水段,出水段的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进水段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耐压筒内设置了多级导叶轮,多级导叶轮呈横向同心分布,在耐压筒的端部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同时穿过多级叶轮;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水流从进水段并经过多级叶轮之后,由于出水段长度方向与进水段长度方向之间相互垂直,即水流通过多级叶轮之后,会与出水段的侧壁发生剧烈碰撞,然后才从出水段流出。

经过剧烈碰撞之后的水流势必会严重影响整个离心泵的扬程大小,其扬程大小受到较大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多级离心泵,其扬程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卧式多级离心泵,包括泵体以及驱动电机,所述泵体上设有进水段、出水段、导叶轮组,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导叶轮组旋转,所述导叶轮组包括至少两个泵导叶,每个泵导叶均包括进水口以及若干与进水口内部相通的甩水通道,所述进水口位于泵导叶的中部,若干甩水通道以泵导叶的中部为中心呈圆周阵列设置,所述甩水通道背离进水口的端部与泵导叶外圆周侧壁相通,所述泵体内设有若干供泵导叶一一对应安装的泵分腔、用于连通相邻两个泵分腔的连通通道,所述出水段的长度方向与靠近出水段的泵导叶周向侧壁相对,连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通端、第二连通端,所述第一连通端与位于靠近进水段的泵导叶外圆周侧壁相对,所述第二连通端与位于靠近出水段的泵导叶的进水口相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会直接驱动所有泵导叶进行周向旋转,外接水源会直接把水从进水段注入到第一个泵导叶的进水口内,泵导叶周向旋转的过程中,水会从连通通道的第一连通端进行,然后从第二连通端进入到位于靠近出水段的泵导叶的进水口内,然后被该泵导叶甩出,而出水段则与靠近进水段的泵导叶外圆周方向相对;在上述过程中,整个水流受到多级泵导叶的持续性驱动,之后靠近于进水段的泵导叶会直接从其外圆周方向进行甩出,水流会直接进入到出水段,并从出水段直接流出,克服了传统水流通过多级叶轮之后,会与出水段的侧壁发生剧烈碰撞,然后才从出水段流出的弊端,其扬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优选的,所述进水段的长度方向与进水口相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接水流从进水段进入之后,能直接从进水口内进入,大幅度减少了外接水流与泵体之间产生接触的几率,降低了水流内部的动能损耗量,有助于提升离心泵的内部扬程。

优选的,所述泵体包括前壳体、隔水片、靠近于驱动电机一侧的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内均设有泵腔,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螺栓相连,所述隔水片位于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且隔水片用于将泵腔分隔成两个所述泵分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每个泵分腔内的泵导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而当其中一泵导叶发生损坏时,可通过拆卸前壳体或者是后壳体,从而针对其中损坏的单一泵导叶进行更换维修;另外,隔水片能直接对泵腔进行分隔,减少两个泵导叶之间的水流产生相互冲击影响,也同样能有助于提升离心泵的内部扬程。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上设有靠近于后壳体的电机盖,所述电机盖与后壳体之间连接有若干连接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柱的设置,首先,能提升电机盖与后壳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其次,采用连接柱,能最大程度减少整个离心泵的重量大小。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内设有第一回流管路、位于电机盖内的第二回流管路,所述第二回流管路通过第一回流管路与连通通道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回流管路一端与连通通道内部相通,且另一端与靠近于驱动电机的泵导叶上的进水口相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通通道内会不断进行水流流动,连通通道内的水流会通过第一回流管路进入到第二回流管路上,而第二回流管路是直接设置在电机盖上,第二回流管路上的水流能直接对电机盖产生散热作用,进而提升驱动电机的实际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第二回流管路为开环形管路,所述第二回流管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心之间呈同心设置,所述第二回流管路开环端部分别连通于第一连通端与第二连通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回流管路内流动的水流会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心为中心进行圆环性分布,从而能对整个电机盖产生均匀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设有密封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的设置,能大幅度提升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能。

优选的,所述前壳体上设有放水口、螺纹连接于放水口的放水螺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该离心泵需要长时间存放,且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的泵腔内存在积水时,只需把放水螺栓从放水口中拆卸掉,泵腔内的积水即可非常顺利地从放水口中放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实施例的内部构件;

图2为泵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泵体的外部结构特征;

图3为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用于泵体的内部安装结构;

图4为泵导叶的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泵导叶的结构特征。

附图标记:1、驱动电机;2、进水段;3、出水段;4、导叶轮组;41、泵导叶;5、进水口;6、甩水通道;7、泵分腔;8、连通通道;9、泵体;10、前壳体;11、隔水片;12、后壳体;13、泵腔;14、连接螺栓;15、第一连通端;16、第二连通端;17、电机盖;18、连接柱;19、第一回流管路;20、第二回流管路;21、密封垫;22、放水口;23、放水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卧式多级离心泵,参见图1所示,包括朝单个方向依次设置的泵体9以及驱动电机1,该泵体9上设置了进水段2、出水段3、导叶轮组4,驱动电机1直接对导叶轮组4进行驱动,并使外接水源从进水段2进入,出水段3导出。

以下针对泵体9的结构做详细介绍:

参见图1、图2以及图3所示,该泵体9包括了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前壳体10、后壳体12,前壳体10和后壳体12内均设有泵腔13,前壳体10与后壳体12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螺栓14进行相连,并且两个壳体之间阻挡有一隔水片11,该隔水片11用于将泵腔13分隔成两个泵分腔7,导叶轮组4包括了两个泵导叶41,每个泵分腔7内均设置了一泵导叶41,驱动电机1的驱动轴横向贯穿于两个泵导叶41,出水段3的长度方向与靠近进水段2的泵导叶41周向侧壁相对;在前壳体10和后壳体12之间设置了一密封垫21,用于密封前壳体10和后壳体12之间的缝隙,前壳体10和后壳体12之间通过若干连接螺栓14相连;在泵体9内设置了连通通道8,该连通通道8用于连通两个泵分腔7;

其中,泵导叶41的结构如下:参见图3以及图4所示,每个泵导叶41均包括进水口5以及若干与进水口5内部相通的甩水通道6,进水口5位于泵导叶41的中部,若干甩水通道6以泵导叶41的中部为中心呈圆周阵列设置,甩水通道6背离进水口5的端部与泵导叶41外圆周侧壁相通;泵体9上的进水段2长度方向与进水口5相对。

参见图1、图2以及图3所示,该驱动电机1上设有靠近于后壳体12的电机盖17,电机盖17与后壳体12之间连接有若干连接柱18,并且在连接柱18内设有第一回流管路19、位于电机盖17内的第二回流管路20,第二回流管路20为开环形管路,第二回流管路20与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轴心之间呈同心设置,第二回流管路20通过第一回流管路19与连通通道8内部相通,第一回流管路19的一端与连通通道8内部相通,且另一端与靠近于驱动电机1的泵导叶41上的进水口5相对,连通通道8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通端15、第二连通端16,第一连通端15与位于靠近进水段2的泵导叶41外圆周侧壁相对,第二连通端16与位于靠近出水段3的泵导叶41的进水口5相对,第二回流管路20开环端部分别连通于第一连通端15与第二连通端16;在前壳体10上设有放水口22、螺纹连接于放水口22的放水螺栓23,当需要对泵分腔7进行放水处理时,拧掉放水螺栓23,即可从放水口22中放出积水。

运行过程中水流的流向:

外接水源先从进水段2进入到靠近于进水段2处泵导叶41的进水口5内,由于驱动电机1会同时驱动两个泵导叶41同时旋转,水流会从该泵导叶41的甩水通道6内甩出,并沿第一连通端15、第二连通端16进入到另一泵导叶41的进水口5内,然后另一泵导叶41的周向旋转,水流同样会继续从该泵导叶41的甩水通道6内周向甩出,然后直接进入到出水段3,流出整个离心泵;

另外,在水流经过连通通道8的第一连通端15以及第二连通端16时,也会有部分水流会先经过第一回流管路19,进入到第二回流管路20内,沿前壳体10周向流动一周,然后进入到第二连通端16内,并进入到靠近驱动电机1的泵导叶41进水口5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