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极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0378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隙无级调节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级调节装置。

二、

背景技术:

为了保持压缩机的排气量和气路管道耗气量的平衡,使气路管道网的压力稳定,需要对压缩机的气缸活塞和气缸缸体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因此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压缩机部件,在现有的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极调节装置中,还都是使用余隙活塞,调节与气缸活塞之间的间隙,通过油缸活塞推动余隙活塞进行运动,在油缸活塞运动时,还都是使用一路液压动力进行初始状态推动油缸活塞运动,不能保证对油缸活塞的压力的稳定性能,从而影响了余隙活塞与气缸活塞之间的间隙的精度和对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极调节效果。

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技术方案。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级调节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极调节装置,因此减小了余隙活塞密封件变形量,使余隙活塞在任意位置都相当于静密封,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减小压缩气体通过余隙活塞泄露的可能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具有与压缩机气缸活塞呈间隙分布的余隙活塞和对余隙活塞产生推动力的油缸活塞的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本体、设置为具有压力变送器并且为油缸活塞提供液压动力的液压泵站装置。

由于设计了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本体和液压泵站装置,通过油缸活塞对余隙活塞进行位置调节,从而实现对压缩机气量的调节,通过液压泵站装置的压力变送器313调节油缸右腔进油压力,实现了作用在油缸活塞的左腔液压油的液压支撑刚度,提高了余隙气缸密封件抵抗变形能力因此减小了余隙活塞密封件变形量,使余隙活塞在任意位置都相当于静密封,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减小压缩气体通过余隙活塞泄露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稳定液压作用压力的方式把液压泵站装置与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本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余隙活塞的外侧面部设置有台阶部并且余隙活塞的台阶部设置为与压缩机气缸体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余隙活塞的台阶部设置为环形凸缘体并且余隙活塞的台阶部设置为沿余隙活塞的周边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余隙活塞与压缩机气缸体设置为呈外置式方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液压储能器,

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余隙缸体、密封组合体、隔套、芯轴、油缸缸体、油缸后盖、油缸螺栓、位置传感器、余隙缸后盖和余隙缸螺栓,

液压泵站装置设置为还包含有液控单向阀Ⅰ、液控单向阀Ⅱ、电磁阀、溢流阀、滤油器、动力电机、油泵、液控单向阀Ⅲ、截止阀、压力表Ⅰ、减压阀、压力表Ⅱ和液控单向阀Ⅳ,压力变送器设置为包含有压力变送器Ⅰ和压力变送器Ⅱ,

余隙活塞设置在余隙缸体中并且余隙活塞设置为与压缩机气缸活塞相对应分布,在余隙缸体的后端端部设置有余隙缸后盖并且余隙缸体的前端端部设置为与压缩机气缸体接触式联接,余隙缸后盖设置为通过余隙缸螺栓与压缩机气缸体联接并且在余隙活塞与余隙缸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组合体,油缸缸体设置为与余隙缸后盖连接并且在油缸缸体的后端端部设置有油缸后盖,油缸后盖设置为通过油缸螺栓与余隙缸后盖联接并且油缸活塞设置在油缸缸体中,余隙活塞设置为通过芯轴与油缸活塞联接并且在芯轴上设置有隔套,隔套设置为与油缸缸体滑动式联接并且在油缸后盖和芯轴之间设置有位置传感器,在余隙缸体和油缸缸体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冷却腔体,

液控单向阀Ⅰ的一端端口和液控单向阀Ⅱ的一端端口分别设置为与油缸缸体的压力腔体连通并且液控单向阀Ⅰ和液控单向阀Ⅱ设置为按照并联方式相互连接,液控单向阀Ⅰ的另一端端口和液控单向阀Ⅱ的另一端端口分别设置为与电磁阀的输出端口连通并且电磁阀的输入端口分别设置为与液控单向阀Ⅲ的一个端端口、溢流阀的一个端端口和滤油器的一个端端口连通,滤油器的一个端端口和油泵的输入端端口设置为与油箱连通并且动力电机的输出端轴设置为油泵的动力轴联接,油泵的输出端端口设置为与液控单向阀Ⅲ的另一个端端口连通并且液控单向阀Ⅲ的一个端端口、溢流阀的一个端端口、压力变送器Ⅰ、压力表Ⅰ、液压储能器的一端端口设置为相互连通,液压储能器的另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截止阀的一端端口连通并且截止阀的另一端端口设置为减压阀的一端端口连通,减压阀的另一端端口、压力变送器Ⅱ、压力表Ⅱ、液控单向阀Ⅳ的一端端口设置为相互连通并且液控单向阀Ⅳ的另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液控单向阀Ⅱ的一端端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余隙活塞的外侧面部设置有台阶部并且余隙活塞的台阶部设置为与压缩机气缸体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余隙活塞的台阶部设置为环形凸缘体并且余隙活塞的台阶部设置为沿余隙活塞的周边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余隙活塞设置为圆形杯状体并且余隙缸体设置为管状体,余隙缸后盖设置为盘状体并且密封组合体设置为密封活塞环,余隙缸螺栓设置为沿余隙缸后盖的周边分布并且余隙活塞与余隙缸体和余隙缸后盖之间组成的释放腔体设置为与大气层连通,余隙活塞与芯轴设置为呈一体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油缸缸体设置为筒状体并且油缸缸体的一端端口设置有与隔套接触式联接的内收部,油缸活塞设置为柱状体并且油缸后盖设置为盘状体并且在油缸后盖设置有油道,液控单向阀Ⅰ的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油缸后盖的油道连通,在油缸缸体上设置有油道并且液控单向阀Ⅱ的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油缸缸体上的油道连通并且油缸活塞设置为套装在芯轴上。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芯轴设置为杆状体并且在芯轴中设置有通孔体,隔套设置为管状体并且位置传感器设置为磁性位置传感器,隔套的两端端部分别设置为与油缸活塞与余隙活塞接触式联接并且位置传感器的磁性环设置为与芯轴镶嵌式联接,位置传感器的探头杆设置在芯轴的通孔体中,,位置传感器的探头杆设置为与油缸后盖串接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余隙活塞、余隙缸体和余隙缸后盖与油缸活塞、油缸缸体和油缸后盖设置为按照液压推动的方式分布并且余隙活塞、余隙缸体和余隙缸后盖与芯轴和位置传感器设置为按照检测位移信号的方式分布,液控单向阀Ⅰ、液控单向阀Ⅱ、电磁阀、溢流阀、滤油器、动力电机、油泵和液控单向阀Ⅲ与截止阀、压力变送器Ⅰ、压力表Ⅰ、减压阀、压力变送器Ⅱ、压力表Ⅱ和液控单向阀Ⅳ设置为按照并联液压驱动的方式分布并且余隙活塞的中心线、余隙缸体的中心线、密封组合体的中心线、隔套的中心线、芯轴的中心线、油缸缸体的中心线、油缸后盖的中心线、位置传感器的中心线、油缸活塞的中心线和余隙缸后盖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个余隙活塞、一个余隙缸体和一个余隙缸后盖设置为组成一组外挂调节部件并且一个油缸缸体、一个油缸后盖、一个液控单向阀Ⅰ、一个液控单向阀Ⅱ、一个电磁阀、一个溢流阀、一个滤油器、一个动力电机、一个油泵、一个液控单向阀Ⅲ、一个截止阀、一个压力变送器Ⅰ、一个压力表Ⅰ、减压阀、一个压力变送器Ⅱ、一个压力表Ⅱ和一个液控单向阀Ⅳ设置为组成一组液压推力部件,一个隔套、一个芯轴、一个位置传感器和一个油缸活塞设置为组成一组检测位移信号部件。

在本技术方案中,稳定液压作用压力的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本体和液压泵站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级调节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四、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余隙活塞101、余隙缸体102、密封组合体103、隔套104、芯轴105、油缸缸体106、油缸后盖108、油缸螺栓109、位置传感器110、油缸活塞112、余隙缸后盖113、余隙缸螺栓114、

液控单向阀Ⅰ301、液控单向阀Ⅱ302、电磁阀303、溢流阀304、滤油器305、动力电机306、油泵307、液控单向阀Ⅲ308、截止阀309、压力变送器Ⅰ310、压力表Ⅰ311、减压阀312、压力变送器Ⅱ313、压力表Ⅱ314、液控单向阀Ⅳ315和液压储能器316,

余隙活塞101设置在余隙缸体102中并且余隙活塞101设置为与压缩机气缸活塞201相对应分布,在余隙缸体102的后端端部设置有余隙缸后盖113并且余隙缸体102的前端端部设置为与压缩机气缸体202接触式联接,余隙缸后盖113设置为通过余隙缸螺栓114与压缩机气缸体202联接并且在余隙活塞101与余隙缸体102之间设置有密封组合体103,油缸缸体106设置为与余隙缸后盖113连接并且在油缸缸体106的后端端部设置有油缸后盖108,油缸后盖108设置为通过油缸螺栓109与余隙缸后盖113联接并且油缸活塞112设置在油缸缸体106中,余隙活塞101设置为通过芯轴105与油缸活塞112联接并且在芯轴105上设置有隔套104,隔套104设置为与油缸缸体106滑动式联接并且在油缸后盖108和芯轴105之间设置有位置传感器110,在余隙缸体102和油缸缸体106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冷却腔体107,

液控单向阀Ⅰ301的一端端口和液控单向阀Ⅱ302的一端端口分别设置为与油缸缸体106的压力腔体连通并且液控单向阀Ⅰ301和液控单向阀Ⅱ302设置为按照并联方式相互连接,液控单向阀Ⅰ301的另一端端口和液控单向阀Ⅱ302的另一端端口分别设置为与电磁阀303的输出端口连通并且电磁阀303的输入端口分别设置为与液控单向阀Ⅲ308的一个端端口、溢流阀304的一个端端口和滤油器305的一个端端口连通,滤油器305的一个端端口和油泵307的输入端端口设置为与油箱连通并且动力电机306的输出端轴设置为油泵307的动力轴联接,油泵307的输出端端口设置为与液控单向阀Ⅲ308的另一个端端口连通并且液控单向阀Ⅲ308的一个端端口、溢流阀304的一个端端口、压力变送器Ⅰ310、压力表Ⅰ311、液压储能器316的一端端口设置为相互连通,液压储能器316的另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截止阀309的一端端口连通并且截止阀309的另一端端口设置为减压阀312的一端端口连通,减压阀312的另一端端口、压力变送器Ⅱ313、压力表Ⅱ314、液控单向阀Ⅳ315的一端端口设置为相互连通并且液控单向阀Ⅳ315的另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液控单向阀Ⅱ302的一端端口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在余隙活塞101的外侧面部设置有台阶部并且余隙活塞101的台阶部设置为与压缩机气缸体202接触式联接。

通过余隙活塞101的台阶部与压缩机气缸体202之间的定位,保证了余隙活塞101与压缩机气缸活塞201之间安全间隙,提高了压缩机的安全性能,通过余隙活塞101的台阶部与压缩机气缸体202之间的卡接,增大了余隙活塞101的横向尺寸的设计空间,缩小了余隙缸体102的竖向尺寸,提高了余隙活塞101的稳定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余隙活塞101的台阶部设置为环形凸缘体并且余隙活塞101的台阶部设置为沿余隙活塞101的周边分布。

通过余隙活塞101的环形凸缘体,提高了余隙活塞101的台阶部与压缩机气缸体202之间作用力的均匀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余隙活塞101设置为圆形杯状体并且余隙缸体102设置为管状体,余隙缸后盖113设置为盘状体并且密封组合体103设置为密封活塞环,余隙缸螺栓114设置为沿余隙缸后盖113的周边分布并且余隙活塞101与余隙缸体102和余隙缸后盖113之间组成的释放腔体设置为与大气层连通,余隙活塞101与芯轴105设置为呈一体式分布。

通过余隙活塞101与余隙缸体102和余隙缸后盖113之间组成的释放腔体吸收了压缩机气缸活塞201和压缩机气缸体202之间泄漏的气体,对压缩机气缸活塞201形成外部补偿气体压力,防止对余隙活塞101产生晃动力,提高了余隙活塞101与压缩机气缸体202的连接刚性。

在本实施例中,油缸缸体106设置为筒状体并且油缸缸体106的一端端口设置有与隔套104接触式联接的内收部,油缸活塞112设置为柱状体并且油缸后盖108设置为盘状体并且在油缸后盖108设置有油道,液控单向阀Ⅰ301的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油缸后盖108的油道连通,在油缸缸体106上设置有油道并且液控单向阀Ⅱ302的一端端口设置为与油缸缸体106上的油道连通并且油缸活塞112设置为套装在芯轴105上。

通过油缸活塞112与油缸缸体106和油缸后盖108之间组成的压力腔体的高压液体作用,带动油缸活塞112在油缸缸体106中进行运动,从而带动余隙活塞10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芯轴105设置为杆状体并且在芯轴105中设置有通孔体,隔套104设置为管状体并且位置传感器110设置为磁性位置传感器,隔套104的两端端部分别设置为与油缸活塞112与余隙活塞101接触式联接并且位置传感器110的磁性环设置为与芯轴105镶嵌式联接,位置传感器110的探头杆设置在芯轴105的通孔体中,,位置传感器110的探头杆设置为与油缸后盖108串接式联接。

通过隔套104和芯轴105,提高了余隙活塞101与油缸活塞112的连接强度和直线运动性能,通过和位置传感器110,实现了对余隙活塞101移动距离的测量。

在本实施例中,余隙活塞101、余隙缸体102和余隙缸后盖113与油缸活塞112、油缸缸体106和油缸后盖108设置为按照液压推动的方式分布并且余隙活塞101、余隙缸体102和余隙缸后盖113与芯轴105和位置传感器110设置为按照检测位移信号的方式分布,液控单向阀Ⅰ301、液控单向阀Ⅱ302、电磁阀303、溢流阀304、滤油器305、动力电机306、油泵307和液控单向阀Ⅲ308与截止阀309、压力变送器Ⅰ310、压力表Ⅰ311、减压阀312、压力变送器Ⅱ313、压力表Ⅱ314和液控单向阀Ⅳ315设置为按照并联液压驱动的方式分布并且余隙活塞101的中心线、余隙缸体102的中心线、密封组合体103的中心线、隔套104的中心线、芯轴105的中心线、油缸缸体106的中心线、油缸后盖108的中心线、位置传感器110的中心线、油缸活塞112的中心线和余隙缸后盖113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个余隙活塞101、一个余隙缸体102和一个余隙缸后盖113设置为组成一组外挂调节部件并且一个油缸缸体106、一个油缸后盖108、一个液控单向阀Ⅰ301、一个液控单向阀Ⅱ302、一个电磁阀303、一个溢流阀304、一个滤油器305、一个动力电机306、一个油泵307、一个液控单向阀Ⅲ308、一个截止阀309、一个压力变送器Ⅰ310、一个压力表Ⅰ311、减压阀312、一个压力变送器Ⅱ313、一个压力表Ⅱ314和一个液控单向阀Ⅳ315设置为组成一组液压推力部件,一个隔套104、一个芯轴105、一个位置传感器110和一个油缸活塞112设置为组成一组检测位移信号部件。

在对压缩机气缸活塞201和压缩机气缸体202进行余隙调节时,启动动力电机306和油泵307,把截止阀309关闭,压力液体通过液控单向阀Ⅲ308、电磁阀303、液控单向阀Ⅰ301和液控单向阀Ⅱ302对油缸活塞112产生作用力,实现对余隙活塞101的刚性支撑,当在油缸缸体106达到一定的液压压力后,把截止阀309开启,压力液体通过液控单向阀Ⅲ308、截止阀309、压力变送器Ⅰ310、减压阀312、压力变送器Ⅱ313、液控单向阀Ⅳ315和液压储能器316对油缸缸体106的液压压力进行调节,保证对油缸活塞112产生作用力的精确度,保持对余隙活塞101的刚性支撑的液压压力的稳定性能。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本体和液压泵站装置,通过油缸活塞112对余隙活塞101进行位置调节,从而实现对压缩机气量的调节,通过液压泵站装置的压力变送器313调节油缸右腔进油压力,实现了作用在油缸活塞112的左腔液压油的液压支撑刚度,提高了余隙气缸密封件抵抗变形能力因此减小了余隙活塞密封件变形量,使余隙活塞在任意位置都相当于静密封,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减小压缩气体通过余隙活塞泄露的可能性。

2、由于设计了余隙活塞101、余隙缸体102、密封组合体103、隔套104、芯轴105、油缸缸体106、油缸后盖108、油缸螺栓109、位置传感器110、油缸活塞112、余隙缸后盖113和余隙缸螺栓114,使余隙活塞101外置于压缩机气缸体202,不再影响压缩机气缸活塞201的工作行程。

3、由于设计了液控单向阀Ⅰ301、液控单向阀Ⅱ302、电磁阀303、溢流阀304、滤油器305、动力电机306、油泵307和液控单向阀Ⅲ308,实现了第一液压作用过程。

4、由于设计了截止阀309、压力变送器Ⅰ310、压力表Ⅰ311、减压阀312、压力变送器Ⅱ313、压力表Ⅱ314和液控单向阀Ⅳ315,实现了液压作用的调节过程。

5、由于设计了液压储能器316,实现了当动力电机306和油泵307不工作时,为压力变送器Ⅰ310和压力变送器Ⅱ313提供液压能量。

6、由于设计了芯轴105和油缸后盖108,提高了对余隙活塞101的刚性支撑性能和密封组合体103的密封性能。

7、由于设计了冷却腔体107,液压油缸部分增加冷却水冷却装置,在于高低温度状态下保持液压油温度在合适区间内,因为压缩机冷却水温度在压缩气体冷凝温度以上,其温度相对恒定。

8、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稳定液压作用压力的余隙无级调节装置本体和液压泵站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用于压缩机气量的余隙无级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具有与压缩机气缸活塞201呈间隙分布的余隙活塞101和对余隙活塞101产生推动力的油缸活塞112的余隙无极调节装置本体、设置为具有压力变送器并且为油缸活塞112提供液压动力的液压泵站装置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