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2586发布日期:2018-09-07 23:0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叶片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作为公开了具有吸入止回阀的气体压缩机的在先文献,有日本特开2004-353591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气体压缩机中,在运转停止时,阀在磁体的吸附力的作用下关闭,在运转时,气体压缩机的气体吸入力抵消磁体的吸附力而使得阀打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35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运转期间的叶片型压缩机的内部的压力在排出侧比吸入侧高。即使在运转停止后,也会残留叶片型压缩机的内部的压力差,在该压力差的作用下,润滑油从排出侧朝向吸入侧流出。结果,存储于排出侧的润滑油的量变少,在再次开始运转时,有时无法将充足的润滑油供给到叶片型压缩机的背压室。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型压缩机,能够抑制在运转停止期间排出侧的润滑油减少而在再次开始运转时能够将足够的润滑油迅速地供给到背压室。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本发明的叶片型压缩机具有外壳、旋转轴、转子和叶片。外壳在内部形成有缸体室、油分离室和排出室。旋转轴被支撑于外壳并能旋转地设置于缸体室。转子固定于旋转轴。在转子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叶片槽。叶片能出没地分别装配于多个叶片槽的各自。在转子设有向叶片施加背压的背压室。在缸体室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在油分离室内被分离出润滑油,被排出到排出室。从制冷剂气体分离了的润滑油被送出到排出室的底部。在外壳的内部设有背压供给路,该背压供给路朝向排出室的底部开口、使排出室的底部和背压室连通而向叶片供给润滑油。叶片型压缩机还具有开闭背压供给路的开口的阀机构。阀机构包括阀芯,该阀芯具有第1受压部和第2受压部,该第1受压部接受油分离室内的压力所带来的推压力,该第2受压部与第1受压部相对向地设置并接受排出室内的压力所带来的推压力,该阀芯利用排出室内与油分离室内的差压来开闭背压供给路的上述开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第1受压部位于油分离室内。第2受压部位于排出室内的底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阀芯还具有将第1受压部和第2受压部彼此连结的连结杆部。连结杆部被插通于在油分离室的底部开口的引导孔中。引导孔的开口与背压供给路的开口平行。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缸体室由划分壁划分。背压供给路设置于划分壁。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第1受压部和第2受压部分别由板状部件构成。第1受压部的受压面积比第2受压部的受压面积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叶片型压缩机还具有对阀芯施加阀芯关闭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弹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运转停止期间排出侧的润滑油减少而使得在再次开始运转时足够的润滑油迅速地供给到背压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从iii-iii线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4是从iv-iv线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打开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关闭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10a,10b,10c叶片型压缩机、11外壳、12后外壳、12a周壁、13前外壳、13a通油槽、13h,81孔、13p底壁部、13s,15s端面、14缸体部、14a,14b凹部、14c内周面、14d缸体室、15后侧板、15d,36d连通路、15e背压供给孔、15r,18r后端面、16旋转轴、17a轴封装置、18转子、18a叶片槽、18ab底部、18c外周面、18f前端面、19叶片、20吸入空间、21压缩室、22吸入端口、23吸入孔、24,38接头部、25吸入配管、30排出空间、31排出口、32排出阀、34排出端口、35排出室、36罩体、36a油分离室、36b油分离筒、36c油通路、36e引导孔、36f收纳凹部、36g收纳部、36h开口部、37压缩制冷剂通路、39排出配管、41背压室、50,80阀芯、51,82第2受压部、52连结杆部、53,83第1受压部、60润滑油、70中间室、90,91弹簧、141b延伸面、142b安装面、a,b,c,d阀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附图中的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不反复进行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从iii-iii线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剖视图。图4是从iv-iv线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叶片型压缩机的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了阀机构打开的状态。在图2中,示出了阀机构关闭的状态。此外,在各图中,示意地示出润滑油的油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搭载于车辆,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叶片型压缩机10的图中左方向称为前方,将图1所示的叶片型压缩机10的图中右方向称为后方。以下的说明中的轴向、径向和周向表示的是作为旋转体的旋转轴16和转子18的轴向、径向和周向。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10的外壳11由有底圆筒状的后外壳12、以及结合于后外壳12的前端面的前外壳13形成。后外壳12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1外壳。前外壳13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2外壳。后外壳12和前外壳13的材质例如是金属。

前外壳13具有筒状的缸体部14和封闭缸体部14的内部空间的底壁部13p。筒状的缸体部14从底壁部13p延伸。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形成为椭圆状。缸体部14具有向与底壁部13p相反侧开放的开放端部。底壁部13p和缸体部14形成为一体。前外壳13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底壁部13p构成第1划分壁。在底壁部13p设有与旋转轴16滑动的孔13h。

缸体部14和后侧板15收纳于后外壳12内。后外壳12具有周壁12a。与缸体部14的开放端部相对向地配置着后侧板15。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将后侧板15固定于缸体部14的开放端部。后侧板15构成第2划分壁。

前外壳13和后侧板15将旋转轴16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16贯通于缸体部14内。在旋转轴16与前外壳13之间,设有唇型密封的轴封装置17a。轴封装置17a防止制冷剂气体沿着旋转轴16的周面泄漏。

底壁部13p具有划分缸体室14d的一方端面13s。端面13s朝向后方。后侧板15具有划分缸体室14d的另一方端面15s。端面15s朝向前方。一方端面13s与另一方端面15s隔开间隔地平行设置并彼此相对向。

由筒状的缸体部14、底壁部13p和后侧板15划分出缸体室14d。在缸体室14d设有具有圆筒状的形状的转子18。转子18可与旋转轴16一体旋转地安装于旋转轴16。

如图1所示,转子18的前端面18f与底壁部13p的端面13s相对向。转子18的后端面18r与后侧板15的端面15s相对向。

在转子18的外周面18c呈放射状地延伸地形成多个叶片槽18a。在多个叶片槽18a各自的径向内侧,形成有槽的宽度扩大了的底部18ab。叶片槽18a的底部18ab从轴向观察形成为大致圆形状。

在多个叶片槽18a分别可出没地装配有一个叶片19。向多个叶片槽18a分别供给后述的排出室35内的润滑油。

随着旋转轴16的旋转,转子18旋转,几个叶片19被向叶片槽18a的外部推出。当叶片19的顶端面接触到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时,在转子18的外周面18c、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相邻的一对叶片19、底壁部13p的端面13s、以及后侧板15的端面15s之间,划分出压缩室21。如图3和图4所示,划分出多个压缩室21。

转子18的外周面18c形成压缩室21的内周侧的壁面。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形成压缩室21的外周侧的壁面。底壁部13p的端面13s形成压缩室21的前方侧的壁面。后侧板15的端面15s形成压缩室21的后方侧的壁面。

压缩室21形成于缸体室14d内。关于转子18的旋转方向r,压缩室21扩大容积的行程成为吸入行程,压缩室21减少容积的行程成为压缩行程。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后外壳12形成有贯通周壁12a的吸入端口22。在吸入端口22的外周部分连接着接头部24。在接头部24连接着吸入配管25。制冷剂气体经由吸入配管25流入吸入端口22内。吸入端口22形成供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路。

在缸体部14的外周面,遍及缸体部14的周向的整周形成有凹部14a。由凹部14a和后外壳12的内周面划分出吸入空间20。吸入空间20连通于吸入端口22。缸体部14与后外壳12的内周面协作地在后外壳12内划分出吸入空间20。吸入空间20在旋转轴16的径向上形成于缸体部14与后外壳12之间。

如图3所示,吸入空间20在缸体部14与后外壳12之间形成为环状,在周向延伸。

在旋转轴16的轴向,吸入空间20和吸入端口22配置于与压缩室21重叠的位置。在缸体部14形成有连通于吸入空间20的一对吸入孔23。在吸入行程时,压缩室21和吸入空间20通过吸入孔23而连通。吸入孔23在径向贯通缸体部14。吸入孔23在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开口并在吸入空间20开口。

吸入孔23、吸入空间20和吸入端口22相对于压缩室21被形成在径向外侧。

如图1和图4所示,在缸体部14的外周面,凹陷地设有一对凹部14b。一对凹部14b隔着旋转轴16位于彼此相反侧。各凹部14b由延伸面141b和安装面142b形成,该延伸面141b从缸体部14的外周面向旋转轴16延伸,该安装面142b与延伸面141b交叉并向缸体部14的外周面延伸。

由延伸面141b、安装面142b和后外壳12的内周面而设有排出空间30。排出空间30在径向上位于缸体部14与后外壳12之间。在缸体部14形成有在安装面142b开口而连通压缩室21和排出室30的排出口31。排出口31由安装于安装面142b的排出阀32进行开闭。在压缩室21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将排出阀32推开、经由排出口31被向排出空间30排出。

吸入空间20和排出空间30在轴向上形成于不同的位置。吸入空间20位于比排出空间30靠近底壁部13p的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收纳于各叶片槽18a的各叶片19的底面与各叶片槽18a的底面之间,形成背压室41。由底壁部13p的一方端面13s、后侧板15的另一方端面15s、多个叶片槽18a各自的底部18ab、以及叶片19划分出多个背压室41。

叶片19被推向缸体部14的内周面14c的力的强度主要是由背压室41的背压和作用于叶片19的离心力而将叶片19向外周侧推出的推出力、与由压缩室21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而将叶片19向旋转轴16的中心推回的推回力之差,叶片19在该推出力与推回力的平衡的作用下相对于叶片槽18a出没。

多个背压室41分别设置成可与形成于后侧板15的后述的背压供给孔15e连通。多个背压室41分别随着旋转轴16的旋转而反复与背压供给孔15e相对向的状态和不与背压供给孔15e相对向的状态。对于多个背压室41的各自而言,在与背压供给孔15e相对向的状态下,从背压供给孔15e被供给润滑油。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底壁部13p的端面13s,形成有在周向彼此分离的多个通油槽13a。多个通油槽13a分别以连接彼此相邻的背压室41彼此之间的方式在周向延伸。

如图1所示,在后外壳12的周壁12a形成有排出端口34。在排出端口34连设着接头部38。在接头部38连接着朝向叶片型压缩机10的外部延伸的排出配管39。

在后侧板15的与缸体室14d侧相反侧,设有罩体36。在后侧板15与罩体36之间,设有后述的作为与背压供给孔15e相连通的空间的中间室70。罩体36收纳于后外壳12内。由后侧板15、罩体36和后外壳12划分出排出室35。

罩体36具有油分离室36a,该油分离室36a构成压缩室21与排出室35之间的连通通路的一部分,并且是大致圆筒状的空间。油分离室36a使润滑油60从由压缩室21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分离,将润滑油60送出到排出室35的底部。在油分离室36a的一端侧,嵌合固定有圆筒状的油分离筒36b。在油分离室36a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油通路36c。油通路36c连通油分离室36a内和排出室35的底部侧。在油分离室36a的底面设有引导孔36e。引导孔36e在油分离筒36b的延伸方向延伸。

如图1和图4所示,在后侧板15和罩体36形成有压缩制冷剂通路37。压缩制冷剂通路37连通排出空间30和油分离室36a内。

在罩体36设有使排出室35的底部和中间室70连通的连通路36d。连通路36d向排出室35的底部开口。连通路36d的开口与引导孔36e的开口在同一平面上,连通路36d和引导孔36e平行地开口。在后侧板15形成有用于与多个叶片槽18a分别连通而将背压供给到叶片19的背压供给孔15e。连通路36d、中间室70和背压供给孔15e成为将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60导向背压室41的背压供给路。

叶片型压缩机10还具有对背压供给路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阀机构a。阀机构a包括相对于背压供给路的开口接触/离开的阀芯50。阀芯50具有第1受压部53和第2受压部51,该第1受压部53接受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所带来的推压力,该第2受压部51与第1受压部53相对向地设置并接受排出室35内的压力所带来的推压力。

具体地说,阀芯50具有第1受压部53和第2受压部51,该第1受压部53位于油分离室36a的底部内并接受包括油分离室36a内的动压和静压的压力所带来的推压力p1,该第2受压部51位于排出室35的底部内并接受包括排出室35内的动压和静压的压力所带来的推压力p2。第1受压部53和第2受压部51分别由板状部件构成。第1受压部53的受压面积比第2受压部51的受压面积大。

阀芯50还具有将第1受压部53和第2受压部51彼此连结的连结杆部52。连结杆部52被插入于引导孔36e。连结杆部52可沿着设置于罩体36的引导孔36e上下移动。

第2受压部51的一部分与连通路36d的开口端相对向。该第2受压部51的一部分接受排出室35内和中间室70内的包括动压及静压的压力的差压所带来的拉引力p3。

对阀芯50作用有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上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2、阀芯50的浮力和拉引力p3之和。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下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1和阀芯50的自重之和。阀芯50在向下的力比向上的力大时下降,在向上的力比向下的力大时上升。在阀芯50下降了的状态下,第2受压部51将连通路36d开放,而在阀芯50上升了的状态下,第2受压部51封闭连通路36d。

以下,对叶片型压缩机10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旋转轴16旋转时,转子18旋转,制冷剂气体从叶片型压缩机10的外部经由吸入端口22而被吸入到吸入空间20。被吸入到吸入空间20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吸入孔23而被吸入到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21。被吸入到压缩室21的制冷剂气体通过随着转子18的旋转的压缩室21的容积减少而被压缩。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室21经由排出口31而被排出到排出空间30。

排出空间30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压缩制冷剂通路37而流出到油分离室36a内,被喷到油分离筒36b的外周面,并且一边在油分离筒36b的外周面旋绕一边被导向油分离室36a内的下方。此时,由于离心分离,润滑油60从制冷剂气体被分离。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60向油分离室36a的底部侧移动,并且,通过油通路36c而积存在排出室35的底部。

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运转期间,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变得比排出室35内的压力高,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下的力变得比向上的力大。因此,阀芯50下降,第2受压部51开放连通路36d。由此,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60从连通路36d通过中间室70和背压供给孔15e而被导向背压室41。在背压室41内的润滑油的压力的作用下,叶片19被推出到外周侧。由被推出到外周侧的叶片19划分出压缩室21。被导向中间室70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被供给到后侧板15与旋转轴16的滑动部位。

利用被供给到后侧板15与旋转轴16的滑动部位的润滑油来润滑该滑动部位。利用被导向背压室41的润滑油来润滑叶片19与叶片槽18a的滑动部分。利用被供给到通油槽13a内的润滑油来润滑转子18与底壁部13p的滑动部分。利用被供给到底壁部13p与旋转轴16的滑动部位的润滑油来润滑该滑动部位。

在油分离室36a中被分离了润滑油60的制冷剂气体在油分离筒36b的内部向上方移动而被排出到排出室35,经由排出端口34而向叶片型压缩机10的外部排出。

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停止期间,排出室35内的压力变得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大致相等,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上的力变得比向下的力大。因此,阀芯50上升,第2受压部51封闭连通路36d。

这样,阀芯50利用排出室35内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差压变动、以及排出室35内与背压室41内的差压变动来进行开闭动作。通过关闭连通路36d,润滑油向中间室70的流入停止。结果,会维持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具有利用排出室35内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差压变动、以及排出室35内与背压室41内的差压变动来进行连通路36d的开闭动作的阀芯50,从而能够抑制运转停止期间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60减少的问题。因此,在再次开始运转时通过开放连通路36d,而能够迅速地将足够的润滑油供给到背压室41而使背压升压,从而能够抑制颤振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在运转停止期间,由于防止了润滑油通过背压供给路流出,所以在确保了排出阀32处的气密性的情况下,不再需要在吸入侧设置止回阀。而且,能够抑制在润滑油积存于吸入侧的状态下再次开始运转时引起的油压缩的产生。

连通路36d和引导孔36e平行地开口。因此,通过将阀芯50的第2受压部51设置成与连通路36d的开口和引导孔36e的开口相对向,能够使阀机构a整体小型化。因此,无需为了设置阀机构a而增大排出室35或变更排出室35内的部件的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第1受压部53和第2受压部51由板状部件构成,第1受压部53的受压面积被设定为比第2受压部51的受压面积大。因此,即使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运转期间,在排出室35内的润滑油的流动成为动压而对于第2受压部51作为向上的力作用的情况下,由于第1受压部53的受压面积大,也能够增大作用于第1受压部53的向下的力,从而能够防止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运转期间阀芯50关闭连通路36d。

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中,底壁部13p和缸体部14形成为一体,但叶片型压缩机10也可以构成为,将底壁部13p作为前侧板而与缸体部14分体形成,在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前侧板与后侧板15之间配置缸体部14。此外,油分离室36a图示为在竖直方向延伸,但油分离室36a也可以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地配置。在此情况下,也只要将引导孔36e向排出室35的底部开口即可。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主要在还具有给阀芯施加作用力的弹簧这一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不同,所以,对与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10相同的构成不再重复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图6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了阀机构打开的状态。在图6中,示出了阀机构关闭的状态。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10a具有对背压供给路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阀机构b。阀机构b包括相对于背压供给路的开口接触/离开的阀芯50、以及对阀芯50施加阀芯50关闭的方向的作用力p4的弹簧90。

在本实施方式的罩体36中,在引导孔36e的油分离室36a侧的内周壁,设有收纳弹簧90的一部分并支撑弹簧90的收纳凹部36f。弹簧90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收纳凹部36f的底面与第1受压部53之间。弹簧90是压缩螺旋弹簧。因此,对第1受压部53施加弹簧90的作用力p4。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对于阀芯50作用有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上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2、阀芯50的浮力、拉引力p3和作用力p4之和。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下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1和阀芯50的自重之和。阀芯50在向下的力比向上的力大时下降,在向上的力比向下的力大时上升。在阀芯50下降了的状态下,第2受压部51开放连通路36d,在阀芯50上升了的状态下,第2受压部51封闭连通路36d。弹簧90的作用力p4向上作用于阀芯50,从而即使在拉引力p3低的情况下,阀芯50也能够关闭连通路36d。

在叶片型压缩机10a的运转期间,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变得比排出室35内的压力高,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下的力变得比向上的力大。因此,阀芯50下降,第2受压部51开放连通路36d,润滑油经由背压供给路而被导向背压室41。在叶片型压缩机10a的停止期间,排出室35内的压力变得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大致相等,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上的力变得比向下的力大。因此,阀芯50上升,第2受压部51封闭连通路36d,所以,润滑油不被导向背压供给路而积存于排出室35内。

这样,阀芯50利用排出室35内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差压变动、以及排出室35内与背压室41内的差压变动来进行开闭动作。通过关闭连通路36d,润滑油向背压室41的流入停止。结果,会维持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a中,通过将弹簧90的作用力p4施加到阀芯50,从而与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10相比,能够由阀芯50更稳定地开闭连通路36d。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主要是阀芯的构成和阀芯的设置位置与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10a不同,所以,对与实施方式2的叶片型压缩机10a相同的构成不再重复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图8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打开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关闭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在图7中,示出了阀机构打开的状态。

如图7~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叶片型压缩机10b中,在油分离室36a的侧壁,设有可移动地收纳阀芯80的收纳部36g。在收纳部36g的一端侧设有缩径的开口部36h。收纳部36g通过开口部36h而与油分离室36a相连通。收纳部36g的另一端与后侧板15的后端面15r相对向地开放。

叶片型压缩机10b具有开闭背压供给路的开口的阀机构c。阀机构c包括相对于背压供给路的开口接触/离开的阀芯80、以及对阀芯80施加阀芯80关闭的方向的作用力p4的弹簧91。

具体地说,阀芯80具有棱柱状的外形。阀芯80在一端侧具有第1受压部83,在另一端侧具有第2受压部82,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作用于第1受压部83,排出室35内的压力作用于第2受压部82。在阀芯80,设有在阀芯80的径向延伸而可与连通路36d相连通的孔81。

在阀芯80的第2受压部82,安装着对阀芯80施加阀芯80关闭的方向的作用力p4的弹簧91。弹簧91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阀芯80的第2受压部82与后侧板15的后端面15r之间。弹簧91是压缩螺旋弹簧。因此,对阀芯80第2受压部82施加弹簧91的作用力p4。

对于阀芯80作用有向前的力、向后的力、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作用于阀芯80的向前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1。作用于阀芯80的向后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2和作用力p4之和。作用于阀芯80的向上的力的大小为拉引力p3。作用于阀芯80的向下的力的大小为阀芯80的自重。此外,在阀芯80的外周面与收纳部36g的内壁面之间,会产生与作用于阀芯80的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的差压成正比的摩擦力。

阀芯80在向前的力比摩擦力和向后的力之和大时,向前方移动。阀芯80在向后的力比摩擦力和向前的力之和大时,向后方移动。在阀芯80向前方移动了的状态下,孔81与连通路36d相连通而开放连通路36d,在阀芯80向后方移动了的状态下,孔81不与连通路36d相连通而封闭连通路36d。

在叶片型压缩机10b的运转期间,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变得比排出室35内的压力高,作用于阀芯80的向前的力变得比摩擦力和向后的力至和大。因此,阀芯80向前方移动,孔81开放连通路36d。在叶片型压缩机10的停止期间,排出室35内的压力变得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大致相等,作用于阀芯80的向后的力变得比摩擦力和向前的力之和大。因此,阀芯80向后方移动而封闭连通路36d。

这样,阀芯80利用排出室35内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差压变动、以及排出室35内与背压室41内的差压变动来进行开闭动作。通过关闭连通路36d,润滑油向背压室41的流入停止。结果,会维持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b中同样地,通过将弹簧91的作用力p4施加到阀芯80,与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10相比,能够由阀芯80更稳定地开闭连通路36d。

(实施方式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叶片型压缩机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叶片型压缩机主要在连通路设置于后侧板这一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10不同,所以,对与实施方式1的叶片型压缩机10相同的构成不再重复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叶片型压缩机的构成的剖视图。图11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叶片型压缩机的阀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0中,示出了阀机构打开的状态。在图11中,示出了阀机构关闭的状态。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叶片型压缩机10c中,在后侧板15设有使排出室35的底部和中间室70连通的连通路15d。此外,使排出室35的底部和中间室70连通的连通路也可以设置于罩体36与后侧板15之间。

叶片型压缩机10c具有对背压供给路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阀机构d。阀机构d包括相对于背压供给路的开口接触/离开的阀芯50。阀芯50的第2受压部51的一部分与连通路15d的开口端相对向。该第2受压部51的一部分接受排出室35内和中间室70内的包括动压及静压的压力的差压所带来的拉引力p3。

对阀芯50作用有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上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2、阀芯50的浮力和拉引力p3之和。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下的力的大小为推压力p1和阀芯50的自重之和。阀芯50在向下的力比向上的力大时下降,在向上的力比向下的力大时上升。在阀芯50下降了的状态下,第2受压部51开放连通路15d,而在阀芯50上升了的状态下,第2受压部51封闭连通路15d。

在叶片型压缩机10c的运转期间,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变得比排出室35内的压力高,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下的力变得比向上的力大。因此,阀芯50下降,第2受压部51开放连通路15d。由此,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从连通路15d通过中间室70和背压供给孔15e而被导向背压室41,通过通油槽13a而被供给到底壁部13p与旋转轴16的滑动部位。在背压室41内的润滑油的压力的作用下,叶片19被推出到外周侧。由被推出到外周侧的叶片19划分出压缩室21。被导向中间室70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被供给到后侧板15与旋转轴16的滑动部位。

在叶片型压缩机10c的停止期间,排出室35内的压力变得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压力大致相等,作用于阀芯50的向上的力变得比向下的力大。因此,阀芯50上升,第2受压部51封闭连通路36d。

这样,阀芯50利用排出室35内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差压变动、以及排出室35内与背压室41内的差压变动来进行开闭动作。通过关闭连通路15d,润滑油向背压室41的流入停止。结果,会维持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型压缩机10c中,具有利用排出室35内与油分离室36a内的差压变动、以及排出室35内与背压室41内的差压变动来进行连通路15d的开闭动作的阀芯50,从而能够抑制运转停止期间积存于排出室35的底部的润滑油减少的问题,在再次开始运转时开放连通路15d,能够迅速地将足够的润滑油供给到背压室41而使背压升压,从而能够抑制颤振的产生。

应当理解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而并非由上述的说明所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