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以及送风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6420发布日期:2018-12-14 23:1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以及送风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装置以及送风单元。



背景技术:

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平10-191611号公报公开了通过硅橡胶的模制件对定子侧进行防水的无刷风扇马达。该风扇马达具备定子、固定于定子的电路基板、在外周侧具有多个叶片的转子以及定子侧壳。定子侧壳具备外壳部、基板收纳部以及多个辐板。外壳部包围转子的叶片的外周。在基板收纳部收纳固定有电路基板。多个辐板连结基板收纳部和外壳部。在一个辐板形成有将从电路基板的控制电路延伸的多个引线收纳并引导至外壳侧的引线收纳槽。定子、含有电子零件的电路基板以及多个引线在被收纳于定子侧壳的状态下,通过一次硅橡胶的注入而模制成一体。



技术实现要素:

在使风扇马达小型化的情况下,由于例如无法充分确保用于注入硅橡胶的空间等的原因,存在无法通过一次硅橡胶的注入而将定子、电路基板以及多个引线模制成一体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效率良好地装配风扇马达的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装配具备防水性的送风装置的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送风装置中,方案1是一种送风装置,具有:马达部;以及容纳上述马达部的外壳部,上述马达部具有:静止部;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叶轮的旋转部;以及相对于上述静止部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旋转部的轴承部,上述静止部具有:定子;以及配置于上述定子的轴向下侧的电路基板,上述外壳部具有:从吸气侧向排气侧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配置于上述筒状部的下方且支撑上述静止部的基座部;以及连结上述基座部和上述筒状部的多个肋,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具有沿轴向贯通且供从上述电路基板延伸的引线通过的缺口部,多个上述肋的至少一个具有配线部,该配线部具有与上述缺口部连接且朝向轴向上侧凹陷而供上述引线配置的槽部,上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填充于上述缺口部以及上述槽部的第一树脂部;以及覆盖上述定子以及上述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部分且为与上述第一树脂部不同的材料的第二树脂部。

方案2是根据方案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覆盖上述第一树脂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罩。

方案3是根据方案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具有:主体部;以及从上述主体部向轴向上侧延伸,且周向的宽度比上述主体部窄的台阶部,

上述槽部具有:容纳上述引线的引线容纳槽;以及周向的宽度比上述引线容纳槽宽的罩容纳槽,

上述台阶部容纳于上述罩容纳槽。

方案4是根据方案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具有:从上述主体部向轴向上侧延伸的突出片部;以及配置于上述突出片部的上端的一对爪部,上述一对爪部固定于从上述筒状部的外侧面沿径向突出的突出部。

方案5是根据方案2~4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配线部从上述基座部沿径向延伸,且与上述筒状部的外侧面正交。

方案6是根据方案2~4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在轴向下端面具有开口部,上述送风装置还具有覆盖上述开口部的帽。

方案7是根据方案2~4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缺口部的周向的宽度比上述槽部的周向的宽度宽。

方案8是一种送风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方案1~7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

方案9是根据方案8所述的送风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送风装置具有沿径向相邻配置的第一送风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上述第一送风装置的上述配线部和上述第二送风装置的上述配线部平行地延伸,上述第一送风装置和上述第二送风装置的任一个都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配置有多个上述肋。

方案10是根据方案9所述的送风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送风装置的上述基座部与上述第二送风装置的上述基座部之间具有壁部,上述壁部具有:径向的厚度较薄的薄壁部;以及径向的厚度比上述薄壁部厚的厚壁部,上述第一送风装置的多个上述肋中的朝向上述壁部延伸的上述肋与上述薄壁部连结,上述第二送风装置的多个上述肋中的朝向上述壁部延伸的上述肋与上述厚壁部连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送风装置以及送风单元,能够效率良好地装配具备防水性的送风装置以及送风单元。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从轴向下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盖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槽部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7是表示在槽部安装有罩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帽的立体图。

图9是示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工序a)之前的准备工序的图。

图11是表示工序c)完成后第一密封件固化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工序d)开始前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工序d)完成后第二密封件固化了的状态的图。

图14是从轴向下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此外,本说明书中,将送风装置100的马达部1的中心轴CA延伸的方向作为“轴向”。另外,将与中心轴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从基座部52朝向叶轮33的方向设为向上,将从叶轮33朝向基座部52的方向设为向下来使用上下的表达。但是,并非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限定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100以及送风单元200的使用时的朝向的意图。

图1是从轴向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是从轴向下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A-A位置的剖视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送风装置100具有马达部1和外壳部5。外壳部5容纳马达部1。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马达部1具有静止部2、旋转部3以及轴承部4。

静止部2具有定子21、电路基板22、第二树脂部23以及轴承支架24。第二树脂部23是与第一树脂部7不同的材料。定子21具有定子芯211、绝缘子212以及多个线圈213。定子芯211例如由在轴向上层叠电子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芯211具有环状的芯背211a和从芯背211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齿211b。在各齿211b隔着绝缘子212卷绕导线,从而构成线圈213。多个线圈213例如具有U相、V相、W相这三相线圈。

电路基板22配置于定子21的轴向下侧。电路基板22与多个线圈213电连接。电路基板22经由引线6还与未图示的外部的电路基板电连接。在电路基板22可以安装检测旋转部3的转速的霍尔IC,也可以不安装霍尔IC。在电路基板22未安装霍尔IC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读取在导线流通的电流或电压检测旋转部3的转速。

第二树脂部23覆盖定子21以及电路基板2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树脂部23并非对材料进行特别地限定的意思,例如,能够由含有硅以及聚氨酯的热固化型的树脂构成。第二树脂部23防止水以及尘埃从外部进入定子21以及电路基板22。

轴承支架24配置于定子21的径向内侧,且沿轴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轴承支架24是金属制。定子21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轴承支架24。轴承支架41呈圆筒状。轴承支架24保持轴承部4。

旋转部3具有轴31、转子支架32以及叶轮33。轴31沿中心轴CA延伸。轴31是圆柱状的金属部件。转子支架32呈下方开口的杯形状。转子支架32例如由碳素钢等磁性材料构成。在转子支架3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转子孔部32a。在转子孔部32a插入有保持轴31的上部的衬套34。转子支架32固定于衬套34。即,转子支架32固定于轴31。

转子支架32保持磁体35。磁体35配置于转子支架32的内周面。本实施方式中,磁体35是单个环状磁体。在磁体35的径向内侧的面沿周向交替磁化N极和S极。也可以代替单个环状磁体而在转子支架32的内周面配置多个磁体。转子支架32和磁体35也可以通过配合有磁性体粉的树脂构成为单个部件。

叶轮33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A为中心旋转。叶轮33位于转子支架32的外侧,具有多个叶片33a。叶轮33固定于转子支架32。即,叶轮33与转子支架32一同以中心轴CA为中心旋转。通过叶轮33的旋转,产生气流。叶轮33例如可以通过粘接、压入、或者嵌入成形等固定于转子支架32。

轴承部4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旋转地支撑旋转部3。轴承部4位于轴承支架24的径向内侧。在上部和下部分别配置轴承部4。上下两个轴承部4固定于轴31的外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4是滚珠轴承。但是,轴承部4也可以是滑动轴承等其它构造的轴承。

上述结构的马达部1中,当对线圈213供给电力时,在齿211b产生磁通。于是,通过齿211b与磁体35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扭矩。由此,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CA为中心旋转,开始马达部1的旋转动作。旋转部3的旋转也包括叶轮33的旋转,因此产生气流。当停止对线圈213供给电力时,旋转部3的旋转停止。由此,马达部1的旋转动作结束。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外壳部5具有筒状部51、基座部52以及多个肋53。外壳部5例如能够使用树脂构成。

筒状部51从吸气侧向排气侧沿轴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吸气侧是上侧,排气侧是下侧。筒状部51在从轴向观察的平面视野中,外周呈矩形状,内周呈圆形状。

基座部52配置于筒状部51的下方,且支撑静止部2。详细而言,基座部52被筒状部51的内周面包围。基座部52呈上侧开口的杯形状。在基座部52的杯内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二树脂部23。由此,静止部2被支撑于基座部52。

基座部52在从轴向下侧观察的平面视野中呈圆形状。基座部52的中心与中心轴CA一致。基座部52在轴向下端面具有开口部521。开口部521设于基座部52的中央部,且沿轴向贯通。开口部521呈圆形状。开口部521的中心与中心轴CA一致。在开口部521插入有轴承支架24的下部。轴承支架24固定于基座部52。

多个肋53连结基座部52和筒状部51。本实施方式中,肋53的个数是三个。肋53的个数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变更。各肋53从基座部52沿径向延伸。多个肋53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

图4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图。此外,图4中省略了叶轮33、第一树脂部7、罩8以及帽9。对于第一树脂部7、罩8以及帽9的详情,后面进行叙述。

如图4所示,基座部5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缺口部522。在缺口部522通过从电路基板22延伸的引线6。缺口部522设于基座部52的外周侧。缺口部522设于三个肋53中的一个肋53的附近。缺口部522在从轴向下侧观察的平面视野中沿周向延伸。从轴向观察,缺口部522的周向的尺寸比径向的尺寸长。基座部52在缺口部522的周围具有从基座部52的下表面向轴向上侧凹陷的第一凹部523。

多个肋53的至少一个具有配线部530。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肋53中的一个具有配线部530。配线部530具有配置引线6的槽部531。槽部531向轴向上侧凹陷。槽部531沿径向延伸。槽部531的一端延伸至筒状部51的外侧面51a。槽部531的另一端延伸至缺口部522。换言之,槽部531与缺口部522连接。根据本结构,能够直接将引线6从缺口部522引到槽部531,因此能够防止引线6的布线变得复杂。

缺口部522的周向的宽度W1比槽部531的周向的宽度W2宽。本结构中,将引线6从电路基板22引出至外壳部5的外部的孔设置得宽,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引线6的配线作业。另外,对于在前端安装有连接器的引线6,也能够经由缺口部522容易地引出至外部。

送风装置100具有填充于缺口部522以及槽部531的第一树脂部7。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树脂部7与第二树脂部23之间形成界面。第一树脂部7并非对材料进行特别地限定的意思,例如,能够由含有硅的湿固化型的树脂构成。

通过第一树脂部7,能够防止水以及尘埃从外部侵入马达部1的内部。通过第一树脂部7,能够防止铺设于槽部531的引线6从槽部531浮起。填充于缺口部522以及槽部531的第一树脂部7和覆盖定子21以及电路基板22的第二树脂部23是不同的材料,因此在制造时,能够按照树脂变更注入树脂的位置以及时刻。因此,特别是对于小型的送风装置,也能够适当地进行树脂的注入作业。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先将安装于电路基板22的引线6通过缺口部522铺设于槽部531,然后进行形成各树脂部7、23的作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制造送风装置。

送风装置100具有覆盖第一树脂部7的至少一部分的罩8。罩8例如由树脂构成。罩8覆盖第一树脂部7,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00的防水性。本实施方式中,配线部530从基座部52沿径向延伸,而且与筒状部51的外侧面51a正交。本结构中,能够将配线部530具有的槽部531的形状做成矩形状,能够将罩8的形状做成简单的形状。即,能够容易地制造罩8。图5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罩8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罩8具有主体部81、台阶部82、突出片部83以及一对爪部83a。

主体部81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部分81a和周向宽度比第一部分81a窄的第二部分81b。第二部分81b从第一部分81a沿径向延伸。主体部81在从轴向观察的平面视野中呈T字状。台阶部82从主体部81向轴向上侧延伸。台阶部82的周向宽度比主体部81窄。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82的径向宽度比主体部81窄。台阶部82与主体部81同样地呈T字形状。即,台阶部82也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三部分82a和周向宽度比第三部分82a窄的第四部分82b。

突出片部83从主体部81向轴向上侧延伸。突出片部83从径向观察呈矩形板状,且轴向尺寸比台阶部82大。突出片部83的径向的厚度薄且能够发生弹性变形。突出片部83设于第二部分81b,且位于台阶部82的径向外侧。一对爪部83a配置于突出片部83的上端。一对爪部83a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

图6是表示槽部531的截面形状的图。如图6所示,详细而言,槽部531具有引线容纳槽5311和罩容纳槽5312。引线容纳槽5311容纳引线6。罩容纳槽5312的周向的宽度比引线容纳槽5311宽。更详细而言,在从轴向下侧观察的平面视野中,引线容纳槽5311设于罩容纳槽5312的周向的中央部。引线容纳槽5311位于比罩容纳槽5312靠轴向上侧。

图7是表示在槽部531安装有罩8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引线容纳槽5311容纳有三个引线6。在引线容纳槽5311中,第一树脂部7覆盖引线6。台阶部82容纳于罩容纳槽5312。详细而言,在罩容纳槽5312容纳台阶部82的第四部分82b。台阶部82的第三部分82a容纳于在缺口部522的周围设置的第一凹部523。第一凹部523与罩容纳槽5312连接。本结构中,能够使罩容纳槽5312的内表面和台阶部82接触,因此能够通过压入、插入等方法固定罩8。本结构中,能够在引线容纳槽5311通过第一树脂部7埋设引线6,因此能够提高防水性。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一对爪部83a固定于在筒状部51的侧面设置的突出部51b。突出部51b从筒状部51的外侧面51a沿径向突出。台阶部82被压入第一凹部523以及罩容纳槽5312。由此,罩8固定于外壳部5。罩8通过一对爪部83a固定于外壳部5的突出部51b,从而能够将罩8牢固地固定于外壳部5。另外,突出片部83从主体部81向轴向上侧延伸,从而能够保护引线6以及第一树脂部7远离来自轴向下方或径向外方的水以及尘埃。此时,能够由第一树脂部7以及罩8双重地保护引线6远离水以及尘埃。

送风装置100具有覆盖开口部521的帽9。帽9例如由树脂构成。图8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帽9的立体图。如图3以及图8所示,帽9呈在上侧开口的杯状。帽9的外周在从轴向观察的平面视野中呈圆形状。

帽9在中央部具有朝向轴向上侧延伸的环状凸部91。详细而言,环状凸部91呈圆环状,其中心与帽9的中心一致。在环状凸部91的外周设有沿径向突出的多个突起91a。多个突起91a沿轴向延伸。多个突起91a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91a被设置成与轴承支架24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环状凸部91被压入插入至开口部521的轴承支架24的径向内侧。由此,帽9相对于基座部52成为被固定的状态。帽9相对于基座部52的固定不限于压入,例如也可以使用粘接剂进行。在开口部521的周围,被压入的帽9的上表面和基座部52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开口部521被帽9堵塞。本实施方式中,以帽9的下表面和基座部52的最下端面成为同一面的方式在开口部521的周围设有相对于基座部52的最下端面向上侧凹陷的第二凹部524。

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座部52的轴向下端面设有开口部521,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有叶轮33的轴31的防脱作业。为了提高作业性而设置的开口部521被帽9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水以及尘埃从开口部521侵入马达部1内。

图9是示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是送风装置100的制造方法,该送风装置100具备:具有安装有电路基板22的定子21的马达部1;以及具有支撑马达部1的基座部52的外壳部5。如图9所示,送风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具有工序a)、工序b)、工序c)以及工序d)。

工序a)是使从电路基板22延伸的引线6通过基座部52的缺口部522的工序。图10是用于说明工序a)之前的准备工序的图。如图10所示,准备在基座部52的开口部521插入有轴承支架24的外壳部5。插入有轴承支架24的外壳部5例如使用嵌入成形来形成。另外,准备在下部安装有电路基板22的定子21。电路基板22通过焊锡固定于定子21的一部分。由此,线圈213和电路基板22电连接。在电路基板22通过焊锡固定引线6。由此,引线6和电路基板22电连接。

以上的准备工序之后,执行工序a)。引线6通过缺口部522引出至外壳部5的外部。在工序a)之前或之后,在轴承支架24的外周面涂敷粘接剂。在工序a)之后,带电路基板22的定子21固定于涂敷有粘接剂的轴承支架24。详细而言,带电路基板22的定子21固定于轴承支架24的外周面。

工序b)是在工序a)之后,将引线6配置于从基座部52延伸的肋53的槽部531的工序。详细而言,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三个引线6被按入引线容纳槽5311。引线6的前端侧沿外壳部5的外侧面51a引回外部的电路基板(未图示)。此外,工序b)可以在向轴承支架24固定定子21之前或之后进行。

工序c)是在工序b)之后向缺口部522和槽部531填充第一密封件的工序。第一密封件构成上述的第一树脂部7。第一密封件例如是含有硅的湿固化型的树脂。第一密封件例如通过在常温下放置而固化,构成第一树脂部7。第一密封件是粘性较高的树脂,能够在填充至沿轴向贯通的缺口部522后,不从缺口部522漏出地停留于缺口部522。由于缺口部522和槽部531连接,因此能够将第一密封件的注入部位设置为一个部位来向缺口部522和槽部531填充第一密封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是粘性比第二密封件高的树脂。

图11是表示工序c)完成后第一密封件固化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1所示,详细而言,第一密封件以覆盖引线6的方式填充至缺口部522以及引线容纳槽5311。工序c)例如以基座部52成为上的朝向将外壳部5置于工作台来进行。由此,作业者容易观察第一密封件的充填部位,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作业。工序c)完成后,以覆盖第一树脂部7的方式安装罩8。如上所述,罩8使用轻压入以及卡扣固定于外壳部5。罩8的安装优选在第一密封件固化前进行。

工序d)是在工序c)之后,用筒状的部件包围安装有电路基板22的定子21的外周,且注入与第一密封件不同的材料的第二密封件的工序。图12是表示工序d)开始前的状态的图。如图12所示,工序d)例如以基座部52成为下的朝向将外壳部5置于工作台来进行。即,在工序c)之后,将外壳部5的上下反转,进行工序d)。

第二密封件构成上述的第二树脂部23。第二密封件例如是含有硅和聚氨酯的热固化型的树脂。第二密封件通过在预定温度下放置预定时间而固化,构成第二树脂部23。包围定子21的外周的筒状的部件作为夹具而配置。该夹具载置于基座部52的外缘之上。第二密封件注入夹具的内侧。基座部52的外缘朝向轴向上侧延伸。即,基座部52呈杯状。而且,在缺口部522填充有第一树脂部7。因此,注入的第二密封件不会从下侧漏出。

定子21具有定子芯211、绝缘子212以及多个线圈213。定子芯211例如由沿周向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在各电磁钢板之间形成较小的间隙。另外,在电路基板22与绝缘子212之间也形成较小的间隙。因此,覆盖定子21以及电路基板22的第二密封件优选使用粘性较低的树脂,以便也填充于较小的间隙。本实施方式中,在工序d)中,注入粘性比第一密封件低的第二密封件。即,在工序c)中,填充粘性比第二密封件高的第一密封件。本实施方式中,工序d)在第一密封件固化后进行。因此,在固化了的第一密封件与缺口部522以及引线容纳槽5311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一密封件固化后注入粘性低的第二密封件,从而该间隙被填埋。由此,能够提高防水性。

图13是表示工序d)完成后第二密封件固化后的状态的图。第二密封件固化后,去除夹具。夹具优选由不易与第二密封件粘接的原料构成。或者,优选在夹具的内表面涂敷不易与第二密封件粘接的试剂。固化后的第二密封件成为第二树脂部23,覆盖定子21以及电路基板22。由此,完成静止部2。之后,进行轴承部4以及旋转部3的安装,完成马达部1。在安装旋转部3后,在外壳部5安装覆盖开口部521的帽9。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将引线6预先安装于电路基板22的状态下将带电路基板22的定子21安装于外壳部5,因此,能够提高装配作业的作业性。另外,将覆盖引线6的树脂和覆盖定子21以及电路基板22的树脂设置成不同种类,在适当的时刻填充构成各树脂的密封件,因此,即使在送风装置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效率良好地装配送风装置。

图14是从轴向下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200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送风单元200具有多个送风装置100。多个送风装置100沿径向排列。各送风装置100的结构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但是,相邻的送风装置100的外壳部5连接,且多个外壳部5由一个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送风单元200的送风装置100的个数是两个,但是也可以是三个以上。构成送风单元200的多个送风装置100也可以排列成一列,也可以排列成多列。

一般而言,在具有多个送风装置的送风单元中,因为需要对各送风装置供给电力,所以引线增加,配线的固定构造容易变得复杂。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200中,在各送风装置100中,引线6被第一树脂部7固定。以你,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200中,能够抑制配线的固定构造变得复杂。

多个送风装置100具有沿径向相邻配置的第一送风装置100A和第二送风装置100B。第一送风装置100A的配线部530和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配线部530平行地延伸。详细而言,两个配线部530沿与两个送风装置100A、100B相邻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送风单元200在第一送风装置100A的基座部52与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基座部52之间具有壁部54。

在第一送风装置100A和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任一个都可以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肋53。但是,优选如图14所示地,在第一送风装置100A和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任一个都沿周向以不同的间隔配置多个肋53。例如,在各送风装置100A、100B中,沿周向,以90°、130°、140°的间隔等配置三个肋53。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第一送风装置100A的从基座部52向壁部54延伸的肋53的位置和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从基座部52向壁部54延伸的肋53的位置错开。即,能够防止在壁54的同一部位集中地连结肋53。

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4具有径向的厚度较薄的薄壁部541和径向的厚度比薄壁部541厚的厚壁部542。在本实施方式中,薄壁部541包含连结第一送风装置100A的中心轴CA与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中心轴CA的线段和壁部54相交的部分的在周向上具有宽度的部分。换言之,薄壁部541是包含第一送风装置100A的筒状部51的内周面和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筒状部51的内周面最接近的部位的在周向上具有宽度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送风装置100A的多个肋53中的朝向壁部54延伸的肋53与薄壁部541连结。第二送风装置100B的多个肋53中的朝向壁部54延伸的肋53与厚壁部542连结。由此,不会在壁54的强度容易变弱的薄壁部541集中地连结肋53,因此能够提高送风单元200的强度。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种技术性特征在不脱离其技术性创造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另外,本说明书中示出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来实施。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送风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