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隔振型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7594发布日期:2019-06-14 23:5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高效隔振型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隔振型风机。



背景技术:

风机主要由叶轮、机壳、连接于机壳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进行气体的压缩和输送,由于风机在运转的过程中,电机和叶轮存在一定程度的振动,并且会传递给与风机连接在一起的设备,由于风机没有设置减震结构,该振动会直接传递给风机,从而会影响设备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隔振型风机,具有可降低风机的振动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隔振型风机,包括:

机壳;

承载于所述机壳底部的且具有弹性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中心开设有形变腔,所述支撑座内环绕所述形变腔的四周设有若干沿上下方向伸缩的弹簧;

设置于所述形变腔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形变腔分割成上腔体和下腔体;以及,

设置于所述形变腔内的减振机构;

其中,所述减振机构包括:

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形变腔内转轴,所述转轴的下端穿过所述隔板延伸至下腔体,且所述下腔体内填充有阻尼液体;

固定于所述转轴下端的减振扇叶,所述减振扇叶浸没在所述阻尼液体中;以及,

承载于所述转轴的上端、用于将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的振动力转化为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驱动力的转换组件。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风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力即传递到支撑座上,由于支撑座具有弹性,在振动力的作用下使得形变腔发生变形,使得形变腔产生上下的振动,并通过转换组件驱动转轴转动,从而并同时带动减振扇叶转动,且由于减振扇叶浸没在阻尼液体中,减振扇叶受到阻尼液体的阻力,并将振动力传递到阻尼液体中,通过设置的减振机构,将往复的振动力转换成转轴及减振扇叶平稳的旋转运动,并且受阻尼液体的作用对旋转运动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整个过程平稳减振,降低风机对与其连接的设备所产生的振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换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转轴上端的第一斜齿轮、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形变腔内且于所述第一斜齿轮相啮合的第二斜齿轮、与所述第二斜齿轮相连接的驱动齿轮,以及,一端上端固定于所述形变腔的顶面且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齿条。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形变腔发生形变后驱动齿条在振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上下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啮合驱动齿轮转动,并同步带到第二斜齿轮转动,同时第一斜齿轮在第二斜齿轮的带动下转动,从而带动转轴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形变腔的侧壁上设有呈L形的安装板,所述转轴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二斜齿轮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二斜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通过一连接轴连接。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板使得转轴和第二斜齿轮转动的更加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轴通过轴承转动式装配于所述隔板。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转轴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腔体内卡接有盛装杯,所述阻尼液体容置于所述盛装杯内。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方便盛装阻尼液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隔板上设有导向滑轨,所述驱动齿条滑动式装配于所述导向滑轨。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驱动齿条滑动的更加稳定,并可始终保持驱动齿条和驱动齿轮处于啮合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轴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形变腔的侧壁。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二斜齿轮和转轴转动的更加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设有连接框体,所述连接框体上开设有连接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孔为腰形孔。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孔可将支撑座与地面相固定,而连接孔设置为腰形孔方便固定螺栓穿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高效隔振型风机,包括:机壳;承载于所述机壳底部的且具有弹性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中心开设有形变腔,所述支撑座内环绕所述形变腔的四周设有若干沿上下方向伸缩的弹簧;设置于所述形变腔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形变腔分割成上腔体和下腔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形变腔内的减振机构;其中,所述减振机构包括:转动式装配于所述形变腔内转轴,所述转轴的下端穿过所述隔板延伸至下腔体,且所述下腔体内填充有阻尼液体;固定于所述转轴下端的减振扇叶,所述减振扇叶浸没在所述阻尼液体中;以及,承载于所述转轴的上端、用于将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的振动力转化为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驱动力的转换组件。通过设置的减振机构,将往复的振动力转换成转轴及减振扇叶平稳的旋转运动,并且受阻尼液体的作用对旋转运动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整个过程平稳减振,降低风机对与其连接的设备所产生的振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机壳;2、支撑座;21、形变腔;211、上腔体;212、下腔体;22、弹簧;23、连接框体;231、连接孔;3、隔板;31、导向滑轨;4、减振机构;41、转轴;42、减振扇叶;43、转换组件;431、第一斜齿轮;432、第二斜齿轮;433、驱动齿轮;434、驱动齿条;435、安装板;436、连接轴;5、盛装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高效隔振型风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1;承载于机壳1底部的且具有弹性的支撑座2,支撑座2的底部中心开设有形变腔21,支撑座2内环绕形变腔21的四周设有若干沿上下方向伸缩的弹簧22;设置于形变腔21内的隔板3,隔板3将形变腔21分割成上腔体211和下腔体212;以及,设置于形变腔21内的减振机构4。

具体的,减振机构4包括:转动式装配于形变腔21内转轴41,转轴41的下端穿过隔板3延伸至下腔体212,且下腔体212内填充有阻尼液体;固定于转轴41下端的减振扇叶42,减振扇叶42浸没在阻尼液体中;以及,承载于转轴41的上端、用于将支撑座2沿竖直方向的振动力转化为驱动转轴41转动的驱动力的转换组件43。

转轴4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隔板3上,隔板3通过螺钉或者粘接在方式固定在形变腔21的侧壁上,且位于中间位置处,阻尼液体可以是水或者油,从而对减振扇叶42形成阻尼力,为方便盛装阻尼液体,在下腔体212内卡接有盛装杯5,阻尼液体容置于盛装杯5内。

转换组件43包括:固定于转轴41上端的第一斜齿轮431、转动式装配于形变腔21内且于第一斜齿轮431相啮合的第二斜齿轮432、与第二斜齿轮432相连接的驱动齿轮433,以及,一端上端固定于形变腔21的顶面且与驱动齿轮433相啮合的驱动齿条434;形变腔21的侧壁上设有呈L形的安装板435,转轴41转动式及第二斜齿轮432均转动式装配于安装板435,通过安装板435使得转轴41和第二斜齿轮432转动的更加稳定,第二斜齿轮432与驱动齿轮433通过一连接轴436连接,第二斜齿轮432固定在连接轴436的一端,驱动齿轮433固定在连接轴436上,且位于安装板435的另一侧,连接轴436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转动式装配在形变腔21的侧壁上,且连接轴436与安装板435也通过轴承连接。

形变腔21发生形变后驱动齿条434在振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上下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啮合驱动齿轮433转动,并同步带到第二斜齿轮432转动,同时第一斜齿轮431在第二斜齿轮432的带动下转动,从而带动转轴41转动。

隔板3上设有导向滑轨31,导向滑轨31通过螺钉固定在隔板3上驱动齿条434滑动式装配于导向滑轨31,通过导向滑轨31使得驱动齿条434滑动的更加稳定,并可始终保持驱动齿条434和驱动齿轮433处于啮合状态。

在支撑座2的底部的外壁上设有连接框体23,连接框体23上开设有连接孔231,连接孔231为腰形孔,通过连接孔231可将支撑座2与地面相固定,在连接时现在预安装的位置处浇筑水泥安装台,在浇筑时将螺栓同时固定在与连接孔231相对应的位置处,而连接孔231设置为腰形孔方便固定螺栓穿过,随后将风机连同支撑座2一起放置在水泥安装台上,并将螺栓穿过连接孔231,通过螺母拧紧固定即可。

风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力即传递到支撑座2上,由于支撑座2具有弹性,在振动力的作用下使得形变腔21发生变形,使得形变腔21产生上下的振动,并通过转换组件43驱动转轴41转动,从而并同时带动减振扇叶42转动,且由于减振扇叶42浸没在阻尼液体中,减振扇叶42受到阻尼液体的阻力,并将振动力传递到阻尼液体中,通过设置的减振机构4,将往复的振动力转换成转轴41及减振扇叶42平稳的旋转运动,并且受阻尼液体的作用对旋转运动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整个过程平稳减振,降低风机对与其连接的设备所产生的振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