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0875发布日期:2020-10-09 18:0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



背景技术:

液体汽化时的压力为液体的汽化压力(饱和蒸汽压力),在一定温度下,降低压力至该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产生充满气体的汽泡,这是产生汽蚀的根本原因;以轴流泵为例,传统的结构易出现汽蚀现象,为解决汽蚀问题,通常处理方式有两种:

一是增加淹没深度,加大淹没深度,有利于提升叶轮室与叶片外缘的压力,减少减轻汽蚀危害,缺点是增加工程量和成本;

二是通过材料处理,增加整个泵的抗汽蚀能力,如叶轮室可以采用304不锈钢,以此增强其抗汽蚀能力,叶轮室材料处理一般有以下3种处理:1、整个叶轮室采用304不锈钢或其他高抗汽蚀材料,缺点是成本很高;2、叶轮室内部堆焊不锈钢,缺点是堆焊量大,导致焊接变形量大,铸钢与不锈钢易产生脱焊,鼓包等焊接缺陷,制造周期较长,一般适合2000mm口径以下的泵;3、叶轮室采用衬焊不锈钢,缺点是焊接工艺复杂,铸钢与不锈钢过渡处容易产生晶间腐蚀,制造周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包括叶轮室,叶轮室内设置有转动的叶轮,所述叶轮室内壁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嵌入连接有通气环;所述叶轮室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通气环连通;所述通气环位于叶轮下方30~100mm处,通气环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通气孔朝向叶轮外缘与叶轮室所形成的间隙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环直径为15~30mm。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数量为15~30个,通气孔直径大小为2~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在泵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外界有压气进入叶轮外缘与叶轮室之间的间隙处,提升此处的压力,形成高压带,让此位置压力始终高于汽化压力,避免产生气泡及后续的汽蚀情况,对于大型泵站及水轮机的安装可以降低其淹没深度,减少开挖量;另外一方面因叶轮室与叶轮之间有一定的压力空气,可形成一定的气阻,减少部分液体回流,进而提升泵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叶轮室,2、叶轮,3、通气环,4、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包括叶轮室1,叶轮室1内设置有转动的叶轮2,所述叶轮室1内壁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嵌入连接有通气环3;所述叶轮室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4,进气口4与通气环3连通,通气环3直径为20mm;所述通气环3位于叶轮2下方60mm处,通气环3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通气孔数量为20个,通气孔直径大小为2~5mm;所述通气孔朝向叶轮2外缘与叶轮室1所形成的间隙方向。

工作原理:通过环3通过进气口4进气,由通气孔出气,通气孔喷射出的气体提高叶轮2外缘与叶轮室1区域的压力至汽化压力之上形成“高压带”,从源头上阻断汽蚀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即公开范围内,仍可作一些修正或改变,故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包括叶轮室,叶轮室内设置有转动的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室内壁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嵌入连接有通气环;所述叶轮室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通气环连通;所述通气环位于叶轮下方30~100mm处,通气环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通气孔朝向叶轮外缘与叶轮室所形成的间隙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环直径为15~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数量为15~30个,通气孔直径大小为2~5mm。


技术总结
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包括叶轮室,叶轮室内设置有转动的叶轮,所述叶轮室内壁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内嵌入连接有通气环;所述叶轮室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与通气环连通;所述通气环位于叶轮下方30~100mm处,通气环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通气孔朝向叶轮外缘与叶轮室所形成的间隙方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降低水泵汽蚀的叶轮室结构,一方面外界有压气进入叶轮外缘与叶轮室之间的间隙处,提升此处的压力,形成高压带,让此位置压力始终高于汽化压力,避免产生气泡及后续的汽蚀情况;另外一方面因叶轮室与叶轮之间有一定的压力空气,可形成一定的气阻,减少部分液体回流,进而提升泵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旭;何兆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东方泵业集团南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13
技术公布日:2020.10.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