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轴向补偿的旋转泵、泵的出口垫圈以及预装配的泵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42182发布日期:2021-06-18 20:38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具有轴向补偿的旋转泵、泵的出口垫圈以及预装配的泵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泵,该旋转泵能够对组件和/或安装公差、温度引起的几何形状变化和压力运动进行轴向补偿。并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泵(尤其是旋转泵)的出口垫圈和具有出口垫圈的泵。该旋转泵可以是单通量泵、多通量泵或多回路泵。最后,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预装配的泵单元和/或安装单元。旋转泵可以用作为变速箱供应压力流体的齿轮泵,其中,变速箱可以为车辆的自动变速箱、转向变速箱或风力涡轮机的变速箱;在另一种应用中,旋转泵还可以用作为汽车驱动马达中的内燃机提供润滑油的滑油泵;同时在多通量泵中,旋转泵还可以用作滑油泵和齿轮泵的结合;并且,该旋转泵也可以用于管壳中。



背景技术:

wo01/94791a1公开了一种具有泵插入件的泵,该泵设置于容纳装置的容纳腔内。泵插入件包括围绕于泵的输送腔的周向壁以及分设于输送腔两端的两个端面壁。转子包括设置于输送室内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能够围绕输送室的旋转轴线旋转。输送室通过叶片细分成多个输送单元,以便将压力流体从泵的低压侧输送到高压侧,而每个输送单元的面积均随着转子的旋转而周期性地增大和减小。泵插入件沿轴向布置于容纳腔的底部和容纳装置的端盖之间。当泵运行时,在端面壁和容纳腔的底部之间形成压力空间,压力流体从泵插入件的外圆周上延伸出的抽吸空间被抽吸到输送室中,并通过一个端面壁输送到压力空间中,然后从压力空间中排出。在端面壁的外周绕设有一个环形密封件,该环形密封件作为一个径向垫圈,用于将压力空间与抽吸空间分开。在压力空间中设置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沿轴向将泵插入件压紧于端盖上。泵插入件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可以相对于容纳装置轴向移动到较小的位置,从而使得泵插入件的组件公差和几何形状变化均可以得到补偿,其中,端面壁由容纳装置沿轴向延伸至径向垫圈的区域中。并且,该泵包括同时向压力空间输送流体的两个工作流,即,两个工作流彼此不分离,这种泵被称为单回路泵。

ep3081741a2公开了一种包括多个工作流的齿轮泵,这种泵被称为多回路泵。齿轮泵包括多个彼此密封且又相互独立的压力出口,其中,每个工作流至少对应有一个压力出口。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压力出口处密封设置有环形径向垫圈,该环形径向垫圈绕设于泵壳体的外周。环形出口垫圈设置于由径向垫圈形成的压力空间内,该环形出口垫圈以密封的方式将第二压力出口密封,从而可以将第二压力出口与第一压力出口分开。该泵为筒状结构,例如可以设置于自动变速器的壳体中,并且泵壳体的外端面侧伸入容纳装置的容纳腔内。在容纳装置中设置有与压力出口轴向相对的压力接头,由泵输送的压力流体可通过压力出口和压力接头排出。在容纳腔的底部设置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通过对泵壳体的轴向相对的外端面侧施加弹性力,以补偿泵壳体的公差和轴向方向的几何形状变化。

us2017/0260979a1公开了一种用于叶片单元泵芯包的垫圈装置,该叶片单元泵包括两种工作通量,被称为双回路泵。垫圈装置包括环绕于泵壳体的端面壁外周的径向垫圈以及设置在所述端面壁的外端面一侧的出口垫圈。径向垫圈用于将泵的第一压力空间与抽吸空间分开,出口垫圈用于将泵的第一压力空间与第二压力空间分开,并通过围绕轴通道来密封泵的驱动轴的轴通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布置在容纳装置的容纳腔内的泵,由于这个目的,泵壳体的端面壁包括用于从泵的输送室排出压力流体的一个或多个压力出口。在容纳装置和泵的部件公差和/或安装公差和/或温度引起的几何形状变化和/或压力引起的泵的壳体结构的运动情况下,本发明能够更好的密封泵的一个或多个压力出口。

本发明的泵包括泵壳体,泵壳体包括输送室和设置在输送室中的转子,转子能够绕输送室的旋转轴线旋转以形成多个输送单元。当转子旋转时,输送单元的面积周期性地增加和减小,以便将压力流体从泵的低压侧输送到高压侧。泵壳体包括环绕于泵的输送室的周向壁、第一端面壁和第二端面壁,其中,第一端面壁和第二端面壁共同形成输送室的端面侧,在第一端面壁背离输送室的外端面侧形成有用于排出压力流体的压力出口。泵还包括出口垫圈,出口垫圈用于密封压力出口。

泵壳体通过装配结构能够安装于或已经安装于容纳装置的预设位置处。当泵安装或能够安装在容纳装置”上”时,还可以将泵安装于容纳装置内。其中,装配结构可以是泵的一个部件,可以为设置于泵壳体上或者由泵壳体的其中一个部件构成,例如由第二端面壁构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装配结构可以作为容纳装置的组成部件且位于泵的外部。

容纳装置为供应压力流体的一种组件的壳体,例如变速箱或发动机。在装配时,将容纳装置的附接壁与泵壳体的第一端面壁轴向相对设置。容纳装置的附接壁可以为泵的容纳腔的底部。在容纳装置的附接壁上开设压力孔,压力流体流过压力出口并从压力孔排出。出口垫圈用于在将泵的压力出口和容纳装置的压力孔之间建立封闭的流体连通。

泵包括用于对出口垫圈施加压力的压紧装置,压紧装置沿远离装配结构的轴向方向对出口垫圈施加压力,以将出口垫圈压入容纳装置内,使得出口垫圈与容纳装置的附接壁密封接触。其中,装配结构能够吸收沿相反的轴向方向作用的反作用力。

在第一实施例中,泵壳体包括周向壁、设置于周向壁的一轴向端面侧上的第一端面壁以及设置于周向壁的另一轴向端面侧上的第二端面壁。泵壳体通过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装配结构上,且泵壳体能够相对于装配结构轴向移动。在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中,泵壳体、装配结构以及出口垫圈组成预装配的装配单元,在装配之前,将泵壳体安装于装配结构的安装位置处,从而使得泵壳体能够相对于装配结构沿轴向移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出口垫圈通过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泵壳体上,且出口垫圈可以相对于泵壳体沿轴向移动。在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中,泵壳体、出口垫圈以及除泵壳体之外的装配结构组成预装配的装配单元,在装配之前,将出口垫圈安装于泵壳体和/或装配结构的安装位置上,从而使得出口垫圈能够相对于泵壳体沿轴向移动。

在第三实施例中,泵壳体通过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装配结构上;或者出口垫圈通过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泵壳体上;或者泵壳体通过一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装配结构上,出口垫圈通过另一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泵壳体上;从而泵壳体能够相对于装配结构沿轴向移动,出口垫圈能够相对于泵壳体沿轴向移动。在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中,泵壳体、装配结构和出口垫圈组成预装配的装配单元,在装配之前,将泵壳体安装于装配结构的安装位置处,出口垫圈安装于泵壳体和/或装配结构的安装位置上,从而使得泵壳体能够相对于装配结构沿轴向移动,出口垫圈能够相对于泵壳体沿轴向移动。

当泵安装在安装位置时,压紧装置的压紧力将出口垫圈压附于容纳装置的附接壁上,从而使泵壳体的压力出口和容纳装置的压力孔连通并将它们与外部分离。如果将泵设置于容纳装置的容纳腔中,则容纳腔的底部可以作为附接壁,然后通过压紧装置产生的压紧力将出口垫圈压紧于容纳腔的第一端面壁轴向相对的底部上。出口垫圈与泵壳体一起相对于装配结构沿轴向移动和/或相对于泵壳体沿轴向移动,并结合压紧装置产生的轴向压紧力,从而可以更大程度的确保出口垫圈将容纳装置的压力出口和压力孔密封,而不用考虑容纳装置和泵的部件公差和/或安装公差,和/或泵壳体的由温度引起的整体或部分几何形状变化和/或压力引起的轴向移动。

如果泵壳体可以相对于装配结构沿轴向移动,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泵壳体和装配结构一起形成棱柱接头,其中装配结构用来引导泵壳体,从而使得泵壳体可以沿轴向移动。如果出口垫圈可以相对于泵壳体沿轴向移动,在优选实施例中,泵壳体和出口垫圈一起形成棱柱接头,其中泵壳体引导出口垫圈,从而使得出口垫圈可以沿轴向移动。在以上两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均可以采用两个棱柱接头。然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或者仅泵壳体可相对于装配结构被引导轴向移动,或者仅出口垫圈可相对于泵壳体被引导轴向移动。

压紧装置包括弹性装置,即也包括压紧装置是由弹性装置组成的情况。弹性装置可以为气动的和/或机械的装置。优选地,弹性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弹簧。可选地,也可以通过液压产生压力,即,压紧装置可以仅为液压装置。在改进的实施例中,压紧装置包括弹性装置和液压装置。

弹性装置将泵壳体沿轴向偏压,从而使出口垫圈在偏压力的作用下不断地沿轴向压紧并与泵壳体密封接触,并且第一端面壁和/或第二端面壁在偏压力的作用下不断地沿轴向压向周向壁,这样可以确保泵处于静止状态或启动时的密封强度,如在初始启动或冷启动期间的密封强度。当泵运行时,通过液压装置可以提高挤压力,以补偿高压侧的输送室中的压力,其中,输送室中的压力随着转子的转速增加而提高,并且即使在转子处于高转速的情况下和/或由于压力脉动而出现压力峰值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泵壳体上的密封强度和出口垫圈的密封功能不受影响。如果压紧装置包括弹性装置和液压装置,液压装置利用来自泵的高压侧的压力流体来运转,则可以将弹性装置设置成具有足够大的偏压力,此时在操作温度下压力流体的粘度较低、转子转速处于较低转速范围内,而泵壳体也具有足够的密封强度。同时,偏压力可以足够小,使得当压力流体具有相应高的粘度时,出口垫圈在冷启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密封性能不足,比如,出口垫圈克服弹性装置的压力而从密封接触中升起,以便减少在冷启动期间出现的压力峰值。

当压紧装置包括具有偏压的弹性装置时,在所有的装配情况下,泵壳体通过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装配结构上和/或出口垫圈通过压紧装置沿轴向设置于泵壳体上。当压紧装置仅采用气动地或仅采用液压地装置时,压紧装置可以设计成仅在泵运行时产生压力。再应用的实施例中,纯气动装置或纯液压装置由泵输送的压力流体的压力而产生压力。

在泵壳体可相对于装配结构沿轴向移动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压紧装置的液压作用,泵壳体、装配结构与容纳装置三者或者泵壳体、装配结构与容纳装置三者一起组成活塞-缸体单元,其中,泵壳体作为活塞,液压产生的压力作用到泵壳体上并且沿轴向将泵壳体支撑于装配结构上,该实施例与压紧装置是纯液压装置还是液压装置和弹性装置的组合无关。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装配结构在外圆周上包围活塞圆筒单元的缸体,即,装配结构在圆周上包围缸体,这样仅仅泵壳体和装配结构一起就可以形成活塞-缸体单元。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原则上也可以仅通过将泵壳体和装配结构与容纳装置结合来得到缸体,其中容纳装置围绕缸体并与缸体的形状适配。

在出口垫圈可相对于泵壳体沿轴向移动的实施例中,压紧装置设置于泵壳体与出口垫圈之间,出口垫圈通过压紧装置的支撑作用力沿轴向设置在泵壳体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压紧装置为包括一个或多个机械弹簧的弹性装置,或者压紧装置至少包括一个机械弹性装置。其中,出口垫圈相对于泵壳体可以用作径向垫圈,具体地,出口垫圈与泵壳体的周向壁形成径向密封间隙,而径向密封间隙与围绕泵出口的周向壁共同来密封压力出口。出口垫圈在其移动的轴向范围内与泵壳体的周向壁之间始终保持密封间隙。

在一实施例中,公差和/或几何形状的变化不是通过可相对于装配结构移动的泵壳体补偿,而是仅通过可相对于泵壳体轴向移动的出口垫圈来补偿,装配结构可以是泵壳体的固定部件,例如可以由第二端面壁组成。在优选实施例中,装配结构与泵壳体可以分开制造,装配结构和泵壳体一起形成预装配的装配单元,并且泵壳体可以相对于装配结构沿轴向移动。

首先泵壳体的周向壁与第一端面壁或第二端面壁一体成型制作,然后再进行机加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周向壁、第一端面壁和第二端面壁是三个独立成型的部件,并沿轴向依次排布。在该实施例中,泵壳体分层构造。在泵进行装配时,输送室的入口位于低压侧,输送室的出口位于高压侧,且两个端面壁朝向周向壁沿轴向相互挤压,从而可以将输送室封闭在密封件中。优选地,第一端面壁直接布置在周向壁的第一端面侧上,第二端面壁直接布置在周向壁的第二端面侧上,当泵装配时,第一端面壁和第二端面壁沿轴向压靠周向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泵壳体和装配结构形成预装的泵单元,即装配单元。在该实施例中,泵包括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握持件,以确保将泵的预装配部件固定在一起。装配单元至少包括泵壳体的外周壁、第一端面壁和第二端面壁、设置在泵壳体中的转子以及可选的叶片。优选地,出口垫圈也可以是装配单元的预装配的部件,固定装置可以将出口垫圈固定在泵壳体上的适当位置。附加地或替代地,在预装配时,固定装置上的一个或多个握持件可以与第一端面壁连接,从而可以实现与泵壳体固定连接。在此,在第一圆周壁上形成保持接合部时,出口垫圈可以借助于插接连接保持在第一端面壁上。如果出口垫圈(相应地)与固定装置的一个或多个握持件保持接合,则其可以通过插接保持在第一端面壁上。

压紧装置优选为装配单元的集成部分。如果装配结构是除了泵壳体之外的泵的部件,那么该装配结构可以是装配单元的预装配的部分。优选地,装配单元在装配时,装配单元的部件通过固定装置相对于彼此保持独立,仅需要首先将出口垫圈沿轴向压靠在容纳装置的附接壁上,并且通过预先装配的或外部的装配结构沿轴向固定在容纳装置上,以便将操作泵的部件相对于彼此保持独立和相对于容纳装置保持独立。

装配单元在预装配时,泵壳体和出口垫圈通过固定装置彼此保持就位,其中固定装置与出口垫圈保持接合。然而,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压紧装置为弹性装置和/或液压装置,已经是预装配的泵单元,即装配单元的组成部分。以装配单元的形式提供泵的部件使得它们更容易安装在指定位置,即更容易安装到容纳装置。这样泵部件不用单独地应用到批量生产中,因此有利于批量生产,此时泵部件由泵部件的制造商预先装配成泵单元,并且仅在装配的情况下,装配单元与发动机或变速箱一起串联组装,该泵单元在批量生产中用于最终组装的装配单元。

泵可以仅仅包括一种工作流,即,可以是单通量泵。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泵也可以为多通量泵,例如双通量泵,并且相应地具有第一工作流和至少一个第二工作流。在多通量泵的实施例中,压力出口可以是多个工作流共用的压力出口,因此该泵可以为多通量单回路泵。更优选地,然而,多通量泵也可以为多回路泵,具有多个彼此密封的压力出口,即,不同的压力出口对应不同的工作流。当泵为多回路泵时,泵的压力出口仅仅表示泵的第一工作流的第一压力出口,而泵还具有专门用于至少一个第二工作流的第二压力出口,并且这至少两个压力出口彼此流体分离。

当泵为包括第一压力出口和第二压力出口的多回路泵时,出口垫圈可以设置成垫圈单元,该垫圈单元将这两个压力出口彼此分开并且还将其中一个压力出口与泵的低压侧分开。对于第二压力出口,出口垫圈同样具有上下文中关于一个压力出口和/或第一压力出口公开的特征。当多回路泵包括具有第一工作流的第一压力出口和具有第二工作流的第二压力出口时,出口垫圈上设置有用于密封第一压力出口的第一密封条和用于密封第二压力出口的第二密封条。第一密封条围绕第一压力出口密封设置,并将第一压力出口与泵的低压侧和第二压力出口分开。第二密封条围绕第二压力出口设置,并将第二压力出口与泵的低压侧和第一压力出口分开。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采用一体成型的方法连接成单元,例如采用塑料模制成型方法。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出口垫圈包括支撑结构和垫圈结构,支撑结构由金属材料或塑料制成,垫圈结构由具有密封功能的垫圈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材料或弹性体材料。垫圈材料上形成至少一个环绕压力出口的垫圈条。在多回路泵的实施例中,垫圈结构包括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例如该垫圈结构可以为凸出的垫圈凸缘或者包含有垫圈凸缘的结构。在相应的密封条所包围的和压力出口出现的横截面中,支撑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通道,使得支撑结构形成与压力出口相对应的闸板,例如穿孔闸板,在压力出口和压力孔之间的过渡区域的流动可以借助于这种支撑结构来平衡。支撑结构也可以片状形状,即,其可以是平面薄结构,页可以是简单的盘形的平面,也可以优选为具有平盖或者是三维弯曲的形状,并且支撑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密封凸缘(每个密封凸缘都可以作为一个密封条),每个密封凸缘上具有凸出的凸起。

尽管在上下文中公开了出口垫圈的多个特征,如由第一材料制成的支撑结构和由垫圈材料制成的相对更柔性的垫圈结构,和/或用于多回路泵例如双回路泵的出口垫圈,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这些出口垫圈的特征结合了本发明的泵的特点。然而这些特征原则上也具有优势,即,在不能实现轴向相对移动的能力的泵和/或不具有本发明的压紧装置的泵中也是如此。出口垫圈也适用于密封多回路泵,尤其是密封旋转泵的第一通量和第二通量,和/或该出口垫圈具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不仅用于支撑垫圈结构,而且还用作流动阻力,以减小压力出口处的压力峰值。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多功能泵的出口垫圈,该出口垫圈能够容易地安装在泵壳体上。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多回路泵的出口垫圈。该出口垫圈能够泵的第一工作流和第二工作流彼此分开,并与泵的低压侧分开。因此,它具有与第一工作流有关的的第一密封功能和与第二工作流有关的第二密封功能,但是仍然易于装配。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泵的出口垫圈,其中,出口垫圈能够具有密封功能并有助于减小压力峰值。当压力流体具有粘性时,压力峰值通常在冷启动期间出现。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多功能出口垫圈的泵。

第一方面,出口垫圈包括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用于密封多回路泵的出口区域。出口区域包括第一压力出口和第二压力出口,第一压力出口和第二压力出口彼此流体分离,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于出口垫圈与泵的低压侧流体分离。该垫圈结构包括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从出口垫圈的轴向平面中看,第一密封条沿周向地包围出口垫圈的第一流体通道;第二密封条在主视图中沿周向地包围出口垫圈的第二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用于第二压力出口并且横向地紧邻第一流体通道。

在轴向平面图中,至少两个密封条各自环绕一个彼此相邻的流体通道形成均匀连续的垫圈结构,和/或多个密封条通过模制的方式布置在出口垫圈的支撑结构上。在第一实施例中,出口垫圈包括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上连续布置有多个密封条,以形成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单元。在第二实施例中,出口垫圈也包括支撑结构,但密封条不是连续地而是彼此分开地布置在支撑结构上。在第三实施例中,密封条由垫圈材料制成连续的结构,使得它们形成均匀的垫圈结构,但出口垫圈不包括除垫圈结构之外的支撑结构。所有实施例的共同之处在于,出口垫圈都可以作为一种可装配的单元。

在轴向平面图中,每个流体通道均具有长轴、在横向方向上与长轴正交的短轴、平行于长轴的最大纵向长度以及平行于短轴的最大横向长度,其中最大纵向长度大于最大横向长度。例如在俯视图中,流体通道可以是椭圆形的或者是d形的,并且沿横向并排布置。流体通道的这种形状和布置,在轴向平面图中,圆形泵壳体的外端面可以主要用于至少两个流体通道。如果流体通道是d形的,它们的平坦纵向侧面在横向方向上彼此相对。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密封条装配成型时,它们与设置在泵的安装位置处的外部附接壁一起形成轴向垫圈。多个或一个密封条与泵壳体一起形成与泵壳体的轴向端面密封接触的轴向垫圈或形成与泵壳体的圆周面径向密封接触的径向垫圈。在第三变型实施例中,多个或一个密封条可与泵壳体形成轴向垫圈和径向垫圈。

该垫圈结构设置在泵壳体上且不能相对于该泵壳体移动。在该实施例中,该垫圈结构可以布置在相应的容纳槽中和/或通过材料接合到泵壳体上。在这些实施例中,出口垫圈可仅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构成。在这种实施例中,出口垫圈不需要具有支撑结构。然而,它也可以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可以相对于泵壳体轴向移动。如果出口垫圈能够相对于泵壳体轴向移动或者能够在泵壳体上轴向移动,则出口垫圈轴向面向泵壳体的内端面侧作为轴向垫圈与泵壳体的端面配合。此外,出口垫圈可与泵壳体的周向面、优选地与泵壳体的内周向面一起作为径向垫圈,其中径向垫圈在其相对移动的轴向范围内恒定地保持与泵壳体的周向面的径向密封接触。

在出口垫圈可移动或不可移动的设置中,出口垫圈除了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密封条之外还包括支撑结构,以便将密封条相对于彼此保持在适当位置,并且当安装时,出口垫圈相对于泵壳体保持在适当位置和/或将出口垫圈整体加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出口垫圈以摩擦配合的方式插接在泵壳体上,在泵预装配时,密封在泵壳体的区域中。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泵通过插接和/或摩擦配合的方式进行预装配时,并且优选地,当泵装配时且出口垫圈用作轴向垫圈时,出口垫圈被单独地或主要地用于与泵壳体径向密封接触时,出口垫圈能够相对于泵壳体轴向移动。

本发明的特征也在以下阐述的方面中描述。这些方面的内容可以以权利要求的方式表示,也可以用这些方面代替权利要求。在这些方面中公开的特征还可以补充和/或限定权利要求,代表关于单独特征的替代方案和/或扩大权利要求特征。括号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下面在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它们在各方面中描述的特征不限制为其字面意义,而是表示实现相应特征的优选方式。

1、一种泵,用于向例如变速箱供应压力流体,所述泵包括:

1.1泵壳体(1),其包括围绕泵的输送室(5)的周向壁(2)以及在泵壳体的端面侧用于限定输送室(5)的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40);

1.2转子(10),其能够在输送室(5)中绕旋转轴线(r)旋转以形成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的面积随着转子(10)的旋转而周期性地增大和减小,从而将压力流体从泵的低压侧输送到泵的高压侧;

1.3压力出口(8),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背离输送室(5)的外端面侧,并且压力流体能够通过压力出口(8)从输送室(5)排出;以及

1.4出口垫圈(14;44),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所述出口垫圈(14;44)用于密封所述压力出口(8),

1.5其中,泵壳体(1)能够通过装配结构(20;40,41)装配在容纳装置(35)上,并且装配结构(20;40,41)为泵或容纳装置(35)的组成部分。

2、根据前述方面的泵,泵壳体(1)能够通过装配结构(20;40,41)装配在容纳装置(35)上,以使第一端面壁(3)沿轴向与容纳装置(35)的附接壁(37)轴向相对设置。

3、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装配结构(20)具有外轴环(23),所述外轴环(23)围绕处于所述第二端面壁(4)的区域中的所述泵壳体(1),优选地,所述外轴环(23)仅围绕所述第二端面壁(4)并引导所述泵壳体(1)能够沿轴向移动。

4、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装配结构(20)在所述第二端面壁(4)中以轴向重叠的方式围绕所述泵壳体(1),和/或所述泵壳体(1)在所述第二端面壁(4)中以轴向重叠的方式围绕所述装配结构(20),并且所述装配结构(20)能够在重叠的区域中以滑动接触的方式引导所述泵壳体(1),使得所述泵壳体能够沿轴向移动。

5、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和所述装配结构(20)一起组成活塞-缸体装置,所述活塞-缸体装置包括作为活塞的所述泵壳体(1)和作为缸体的所述装配结构(20)。

6、一种用于向组件如变速箱供应压力流体的泵,所述泵优选为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泵,所述泵包括:

6.1泵壳体(1),其包括围绕泵的输送室(5)的周向壁(2)以及在泵壳体的端面侧用于限定输送室(5)的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40);

6.2转子(10),其能够在输送室(5)中绕旋转轴线(r)旋转以形成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的面积随着转子(10)的旋转而周期性地增大和减小,从而将压力流体从泵的低压侧输送到泵的高压侧;

6.3压力出口(8),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远离输送室(5)的外端面侧,并且压力流体能够通过压力出口(8)从输送室(5)排出;

6.4其中,所述泵可选为多通量泵,所述多通量泵具有第一流量和第二流量,所述第一流量包括作为第一压力出口(8),所述第二流量包括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且靠近第一压力出口(8)设置的第二压力出口(9);以及

6.5出口垫圈(14;44),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所述出口垫圈(14;44)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压力出口(8)以和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

7、根据前述方面的泵,泵壳体(1)能够通过装配结构(20;40,41)装配在容纳装置(35)上,并且装配结构(20;40,41)为泵或容纳装置(35)的组成部分。

8、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装配结构(20)引导所述泵壳体(1)使得所述泵壳体能够沿轴向移动,和/或,所述泵壳体(1)引导所述出口垫圈(44)使得所述出口垫圈能够沿轴向移动。

9、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与所述装配结构(20)一起和/或所述泵壳体(1)与所述出口垫圈(44)一起形成能够组成沿轴向移动的棱柱接头(1,20;1,44)。

10、根据前述任一方面的泵,所述泵还包括用于对出口垫圈(14;44)施加轴向压力的压紧装置(30;45),所述压紧装置(30;45)用于将出口垫圈(14;44)压靠在容纳装置(35)的附接壁(37)上,当安装时,所述附接壁(37)与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轴向相对。

11、根据前述方面的泵,

泵壳体(1)可相对于装配结构(20)轴向移动,并且通过压紧装置(45)沿轴向支撑在装配结构(20)上;

和/或,

出口垫圈(44)可相对于泵壳体(1)轴向移动,并且通过压紧装置(45)沿轴向支撑在泵壳体(1)上。

12、根据前两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能够相对于所述装配结构(20)轴向移动和/或所述出口垫圈(44)能够相对于所述泵壳体(1)轴向移动,并且所述出口垫圈(44)经由所述压紧装置(45)轴向支撑在所述装配结构(20;41)上。

13、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与方面10结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压紧装置(30;45)包括通过液压装置和/或弹性装置(33;45)产生压紧力的压力空间(31)。

14、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弹性装置(33)设置在压力空间(31)中。

15、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与方面10结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压紧装置(30;45)包括弹性装置(33;45),所述弹性装置(33;45)沿轴向作用于所述泵壳体(1)与所述装配结构(20)之间或者所述泵壳体(1)与所述出口垫圈(44)之间,以便构成所述压紧力的至少一部分的弹性力。

16、根据前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弹性装置(33;45)包括至少一个弹簧,至少一个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装配结构(20)的端面壁(21)上或所述泵壳体(1)的第一端面壁(3)上;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弹簧直接支撑在所述装配结构(20)的端面壁(21)上或所述泵壳(1)的第一端面壁(3)上。

17、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与方面10结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压紧装置(30)包括压力空间(31),所述压力空间由所述泵壳体(1)轴向地界定并且能够从高压侧填充压力流体,使得能够在所述压力空间(31)中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所述泵壳体(1)上并沿轴向远离所述装配结构(20)。

18、根据前述方面的泵,装配结构(20)的端面壁(21)沿轴向地界定压力空间(31)。

19、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与方面13结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压力空间(31)能够永久地与所述泵的高压侧连接或者附接到截流阀或控制阀,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截流阀或控制阀与所述泵的高压侧连接或与所述泵的高压侧分离。

20、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与方面13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压力空间(31)附接至截止阀或控制阀,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截止阀或控制阀释放压力。

21、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与方面13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压力空间(31)在所述泵壳体(1)内与所述输送室(5)的高压侧连接。

22、如前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泵,出口垫圈(14)相对于泵壳(1)用作轴向垫圈,所述轴向垫圈抵靠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并与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之间形成围绕压力出口(8)或第一压力出口(8)的轴向密封间隙。

23、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出口垫圈(14)以轴向压力接触的方式松弛地抵靠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或者以注塑的方法模制到第一端面壁(3)上。

24、如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出口垫圈(44)相对于泵壳体(1)用作径向垫圈,所述径向垫圈与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并与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围绕压力出口(8)或第一压力出口(8)的径向密封间隙。

25、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以轴向重叠的方式围绕所述出口垫圈(44),和/或所述出口垫圈(44)以轴向重叠的方式围绕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并且所述泵壳体(1)能够在重叠的区域中以滑动接触的方式引导所述出口垫圈(44),使得所述出口垫圈能够沿轴向移动。

26、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为多通量泵,所述多通量泵具有第一通量和第二通量,所述第一通量包括第一压力出口(8),所述第二通量包括在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且靠近所述第一压力出口(8)设置的第二压力出口(9)。

27、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出口垫圈(14;44)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上密封第二压力出口(9)。

28、根据前述方面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包括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第一密封条(18)以密封的方式围绕第一压力出口(8),并将所述第一压力出口(8)与泵的低压侧和第二压力出口(9)分开;并且第二密封条(19)以密封方式围绕第二压力出口(9),并将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与泵的低压侧和第一压力出口(8)分开。

29、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密封条(18,19)彼此连接,优选地,密封条(18,19)共同形成为一个单元。

30、根据前述方面的泵,泵壳体(1)的第一端面壁(3)包括位于径向中央区域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放置转子(10)的驱动轴(12)和/或放置用于润滑驱动轴(12)的润滑油;第一密封条(18)将第一压力出口(8)与通道分开,并且如果设置第二密封条,则第二密封条(19)将第二压力出口(9)与通道分开。

31、根据前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其中,所述第一密封条(18)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具有第一流体通道(18a),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包括靠近所述旋转轴线(r)的内端和远离所述旋转轴线(r)的外周端,并且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在所述第一压力出口(8)与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之间延伸。

32、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包括由柔性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16),所述柔性垫圈材料为橡胶材料或弹性体材料,所述垫圈结构用于密封所述压力出口(8)和/或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

33、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包括支撑结构(15)和垫圈结构(16),所述支撑结构优选为三维弯曲的薄的支撑结构(15),所述垫圈结构与所述支撑结构(15)连接,所述垫圈结构由垫圈材料制成,所述垫圈材料为橡胶材料或弹性体材料,所述垫圈结构用于密封所述压力出口(8)和/或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

34、根据前述方面的泵,支撑结构(15)具有一个或多个通道(15e),优选为多个孔状的通道(15e),一个或多个所述通道(15e)与压力出口(8)和/或第二压力出口(9)轴向相对,使得支撑结构(15)形成了压力流体的流动阻力,该压力流体通过压力出口(8)和/或第二压力出口(9)流出输送室(5)。

35、根据前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其中,所述垫圈材料以所述垫圈结构(16)的形式采用注塑的方法模制到所述支撑结构(15)上,或者所述垫圈材料以以所述垫圈结构(16)的形式采用注塑的方法围绕所述支撑结构(15)模制。

36、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设置在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并且在立体图中所述出口垫圈(14;44)围绕所述第一压力出口(8)和/或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

37、如前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泵,出口垫圈(14)沿轴向抵靠泵壳体(1)的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并与第一端面壁(3)轴向密封接触,以便密封第一压力出口(8)和/或第二压力出口(9)。

38、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14')以密封的方式沿周向围绕所述泵壳体(1)的外周面,且所述外周面围绕所述第一压力出口(8)和/或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以便在立体图中所述出口垫圈(14,14')与所述泵壳体(1)配合以径向密封接触的方式密封相应的压力出口(8,9)。

39、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具有凹部(3a)或第一凹部(3a),所述压力出口(8)或第一压力出口(8)设置在所述凹部(3a)中,并且所述出口垫圈(14;44)伸入所述凹部(3a)中。

40、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出口垫圈(14;44)插入到凹部(3a)或第一凹部(3a)中。

41、根据前两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上形成轴向密封间隙,所述轴向密封间隙沿周向围绕所述压力出口(8)或第一压力出口(8)以及所述凹部(3a)或第一凹部(3a),以便密封所述压力出口(8)或第一压力出口(8)。

42、根据前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44)与所述凹部(3a)或第一凹部(3a)的内周面一起形成径向密封间隙,所述径向密封间隙沿周向围绕所述压力出口(8)或第一压力出口(8),以便密封所述压力出口(8)或第一压力出口(8)。

43、根据前述四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所述外端面上具有另一第二凹部(3b),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部(3b)中,并且所述出口垫圈(14;44)凸出到所述第二凹部(3b)中优选地,所述出口垫圈(14;44)插入到所述第二凹部(3b)中。

44、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出口垫圈(14;44)插入到第二凹部(3b)中。

45、根据前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上形成轴向密封间隙,所述轴向密封间隙沿周向围绕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和所述第二凹部(3b),以便密封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

46、根据前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44)和所述第二凹部(3b)的内周面一起形成另一径向密封间隙,另一所述径向密封间隙沿周向围绕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以便密封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

47、一种用于向组件如变速箱供应压力流体的泵,所述泵优选为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包括:

泵壳体(1),其包括围绕泵的输送室(5)的周向壁(2)以及在泵壳体的端面侧用于限定输送室(5)的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40);

转子(10),其能够在输送室(5)中绕旋转轴线(r)旋转以形成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的面积随着转子(10)的旋转而周期性地增大和减小,从而将压力流体从泵的低压侧输送到泵的高压侧;

压力出口(8),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背离输送室(5)的外端面侧,并且压力流体能够通过压力出口(8)从输送室(5)排出;

出口垫圈(14;44),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所述出口垫圈(14;44)用于密封压力出口(8);

可选地,用于将泵固定在容纳装置(35)上的装配结构(20;40,41),该装配结构(20;40,41)可以附加地设置在泵壳体(1)上或者由第二端面壁(40)形成;以及

握持件(27),其与出口垫圈(14;44)保持接合,如果除了第二端面壁(4)之外还设置装配结构(20;40,41)的话,握持件(27)将周向壁(3)和端面壁(2,4)以及装配结构(20;40,41)相对于彼此保持定位,并且借助于保持接合将它们作为预装配的装配单元沿轴向地保持在一起。

48、一种用于向组件如变速箱供应压力流体的泵,所述泵优选为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泵,所述泵包括:

泵壳体(1),其包括围绕泵的输送室(5)的周向壁(2)以及在泵壳体的端面侧用于限定输送室(5)的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40);

转子(10),其能够在输送室(5)中绕旋转轴线(r)旋转以形成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的面积随着转子(10)的旋转而周期性地增大和减小,从而将压力流体从泵的低压侧输送到泵的高压侧;

压力出口(8),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背离输送室(5)的外端面侧,并且压力流体能够通过压力出口(8)从输送室(5)排出;

可选地,出口垫圈(14;44),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所述出口垫圈(14;44)用于密封压力出口(8);

支撑结构(15),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且位于压力出口(8)的下游,以产生对于从压力出口(8)流出的压力流体的流动阻力,从而减小压力尖峰;

可选地,用于将泵固定在容纳装置(35)上的装配结构(20;40,41),该装配结构(20;40,41)可以附加地设置在泵壳体(1)上或者由第二端面壁(40)形成;以及

握持件(27),其与出口垫圈(14;44)保持接合,如果除了第二端面壁(4)之外还设置装配结构(20;40,41)的话,握持件(27)将周向壁(3)和端面壁(2,4)以及装配结构(20;40,41)相对于彼此保持定位,并且借助于保持接合将它们作为预装配的装配单元沿轴向地保持在一起。

49、根据前述方面所述的泵,所述支撑结构(15)是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形成方面33至35、77、104和105中的任一方面中所述的支撑结构(15)。

50、根据方面48所述的泵,所述支撑结构(15)与所述出口垫圈(14;44)分开设置。

51、一种用于向组件例如齿轮箱供应压力流体的泵,所述泵优选为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泵,所述泵包括:

泵壳体(1),其包括围绕泵的输送室(5)的周向壁(2)以及在泵壳体的端面侧用于限定输送室(5)的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40);转子(10),其能够在输送室(5)中绕旋转轴线(r)旋转以形成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的面积随着转子(10)的旋转而周期性地增大和减小,从而将压力流体从泵的低压侧输送到泵的高压侧;

压力出口(8),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背离输送室(5)的外端面侧,并且压力流体能够通过压力出口(8)从输送室(5)排出;

出口垫圈(14;44),其设置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所述出口垫圈(14;44)用于密封压力出口(8);

可选地,用于将泵固定在容纳装置(35)上的装配结构(20;40,41),该装配结构(20;40,41)可以附加地设置在泵壳体(1)上或者由第二端面壁(40)形成;以及

握持件(27),其与出口垫圈(14;44)保持接合,如果除了第二端面壁(4)之外还设置装配结构(20;40,41)的话,握持件(27)将周向壁(3)和端面壁(2,4)以及装配结构(20;40,41)相对于彼此保持定位,并且借助于保持接合将它们作为预装配的装配单元沿轴向地保持在一起。

52、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以摩擦配合的方式沿轴向与所述第一端面壁(3)插接连接。

53、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如果除了所述第二端面壁(4)之外还设置所述装配结构的话,所述握持件(27)将所述周向壁(3)和所述端面壁(2、4)以及所述装配结构(20;40,41)相对于彼此保持定位,并且将它们沿轴向地保持在一起,并将它们与(i)所述出口垫圈(14;44)或(ii)所述支撑结构(15)或(iii)所述第一端面壁(3)保持接合并处于松配合状态,从而形成所述预装配的装配单元。

54、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出口垫圈(14')仅采用松散复合材料通过插接连接到第一端面壁(3')。

55、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如果另外设置了所述握持件(27),则所述握持件(27)沿轴向方向从所述装配结构(20)中突出,或者从所述第二端面壁(40中)突出到所述保持接合部中,从而所述握持件(27)无法移动到所述装配结构(20)或者所述第二端面壁(40)上。

56、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在所述保持接合结构中,所述握持件(27)相对于轴向方向接合在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后面,因此能够将所述装配单元沿轴向连接在一起。

57、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具有轴向通道(15c),并且所述握持件(27)至少突出到所述通道(15c)中,并且握持件(27)相对于轴向方向接合在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后面,或者以保持接合的方式沿轴向直接接合在所述轴向通道(15c)的后面或者接合在所述轴向通道(15c)中。

58、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在保持接合中,所述握持件(27)相对于轴向方向从侧面接合在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后面,或接合在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外圆周和/或内圆周。

59、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接合件(15d;16d)和所述握持件(27)的互补接合件(29)之间进行保持接合。

60、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在保持接合时,接合件(15d;16d)相对于轴向方向接合在互补接合件(29)的后面。

61、根据前两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接合件(15d;16d)上形成有用于将互补接合件(29)处于保持接合的倒钩。

62、根据前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接合件(15d;16d)和/或所述互补接合件(29)是柔性的,能够在径向上抵抗弹性恢复力;当进行保持接合时,相应的弹性恢复力使所述接合件(15d;16d)和/或所述互补接合件(29)沿径向压缩,并自动向前弯折或沿径向加宽到所述保持接合中。

63、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出口垫圈(14;44)的接合件(15d;16d)是柔性的,能够在径向方向上抵抗弹性恢复力。

64、根据前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的所述互补接合件(29)是柔性的,能够在径向方向上抵抗弹性恢复力。

65、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接合件(15d;16d)与所述握持件(27)的互补接合件(29)保持接合,并且所述握持件(27)包括在轴向端部具有以放射投影或周向径向加宽的形式存在的所述互补接合件(29)。

66、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在轴向方向上所述握持件(27)为细长的结构,优选为销或杆的形状。握持件(27)具有自由端部,并且在所述自由端部处或在所述自由端部附近沿轴向地保持接合。

67、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除了所述保持接合的方式之外,所述出口垫圈(14;44)以摩擦配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壁(3)上,优选地,所述出口垫圈(14;44)与所述第一端面壁(3)之间可通过轴向插接。

68、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在轴向上,所述保持件(27)短于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背离所述泵壳体(1)的外端面侧。

69、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保持接合包括摩擦配合连接和/或形状配合连接。

70、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如果另外设置了出口垫圈,则所述握持件(27)保持所述周向壁(2)和所述第一端面壁(3)向下并且克服重力悬置,所述握持件(27)与所述第二端面壁(40)上的所述出口垫圈(14;44)保持接合;或者保持所述泵壳体(1)向下指向并且克服重力悬置,所述握持件(27)与所述装配结构(20)上的所述出口垫圈(14;44)保持接合,以便有利于将所述泵壳体(1)安装在所述容纳装置(35)上。

71、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沿轴向延伸穿过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周向壁(2),并且可选地,沿轴向延伸穿过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和/或所述第二端面壁(4)。

72、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相对于周向方向将所述周向壁(2)和所述端面壁(3、4)以及可选地所述出口垫圈(14;44)相对于彼此定位。

73、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还设置有与前述中的握持件(27)对应的另一握持件(27),并且所述另一握持件(27)与所述出口垫圈(14;44)保持接合,如果除了所述第二端面壁(4)之外还设置所述装配结构的话,所述握持件(27)将所述周向壁(3)、所述端面壁(2,4)以及所述装配结构(20;40,41)相对于彼此定位,并且将它们作为所述预装配的装配单元以松动的组合形式沿轴向保持在一起。

74、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沿轴向引导所述周向壁(2)和/或所述第一端面壁(3)和/或所述出口垫圈(14;44)。

75、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装配结构(20;40,41)沿轴向固定在容纳装置(35)上,优选地,容纳装置(35)设置在待被供应压力流体的组件;并且所述出口垫圈(14;44)压靠在所述容纳装置(35)的轴向相对的附接壁(37)上,以与所述附接壁(37)进行轴向密封接触。

76、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包括由支撑材料制成的支撑结构(15)和垫圈结构(16),所述支撑材料优选为三维弯曲的薄支撑结构(15)。所述垫圈结构与所述支撑结构(15)连接,所述垫圈结构由垫圈材料制成并用于密封所述压力出口(8),所述垫圈材料为橡胶材料或弹性体材料,所述支撑结构(15)和/或所述垫圈结构(16)均与所述握持件(27)保持接合。

77、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具有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16),所述垫圈结构(16)用于密封所述泵的第一压力出口(8)和可选的第二压力出口(9),所述垫圈结构(16)包括:

第一密封条(18),轴向平面图中,第一密封条(18)沿周向包围出口垫圈(14;44)的第一流体通道(18a);

可选地,第二密封条(19),其在主视图中以密封的方式沿周向包围出口垫圈(14;44)的第二流体通道(19a),第二流体通道(19a)邻近第一流体通道(18a);以及

支撑结构(15),其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垫圈结构(16)并且在主视图中延伸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中,以便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的区域中形成用于流动通过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的压力流体的流动阻力;

其中,所述握持件(27)以及根据方面73的所述另一握持件(如果设置的话)分别与所述支撑结构(15)和/或所述垫圈结构(16)保持接合。

78、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能够沿轴向移动地保持接合在所述装配结构(20)上,和/或所述出口垫圈(44)被能够沿轴向移动地保持接合在所述泵壳体(1)上。

79、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在装配单元中,所述泵壳体(1)和所述出口垫圈(14;44)相对于彼此预装配就位。

80、如前述方面所述的泵,泵壳体(1)的第二端面壁(4)形成装配结构(40,41),或者装配结构(20)并相对于泵壳体(1)在装配单元中预装配就位。

81、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在预先配合时以形状配合和/或摩擦配合的方式沿轴向固定在所述泵壳体(1)的特定位置中。

82、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沿轴向延伸穿过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

83、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沿轴向延伸穿过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二端面壁(4)。

84、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沿轴向延伸穿过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周向壁(2)。

85、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与方面47、48和51中的任一方面组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握持件(27)沿轴向引导所述泵壳体(1),使得所述泵壳体能够移动。

86、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周向壁(2)、所述第一端面壁(3)和所述第二端面壁(4)彼此分开制造,并且作为预装配单元沿轴向彼此相邻布置,优选地,沿轴向端面侧松散接触设置。

87、根据前述方面中的任一项与方面10结合的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和/或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二端面壁(4)能够克服所述压紧装置(30)的力而相对于所述周向壁(2)轴向移动。

88、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松弛地压靠在所述周向壁(2)的第一端面上,和/或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二端面壁(4)松弛地压靠在所述周向壁(2)的第二端面上。

89、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一端面壁(3)和/或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二端面壁(4)和/或所述装配结构(20)的端面壁(21)安装或共同地安装所述转子(10),使得所述转子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r)旋转。

90、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装配结构(20)以密封的方式围绕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二端面壁(4),从而形成径向密封间隙。

91、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装配结构(20)包括用于将所述泵紧固到容纳装置(35)的一个或多个互补接合件(29)。

92、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装配结构(20;40,41)沿轴向固定在容纳装置(35)上,优选地,该容纳装置包括被供应压力流体的组件,并且所述压紧装置(30;45)将所述出口垫圈(14;44)按压在所述容纳装置(35)的轴向相对的附接壁(37)上。

93、根据前述方面与方面10结合的的泵,所述压紧装置(30)将所述出口垫圈(14)朝向所述附接壁(37)按压所述泵壳体(1),从而将所述出口垫圈(14)按压在所述附接壁(37)上。

94、根据前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出口垫圈(14;44)相对于所述附接壁(37)用作轴向垫圈。

95、根据前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壳体(1)从所述装配结构(20)沿轴向突出到所述容纳装置(35)的容纳腔(36)中。

96、根据前述四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容纳装置(35)具有压力通道,所述压力通道设置在所述附接壁(37)上,以形成用于所述压力出口(8)的压力孔(38),所述出口垫圈(14;44)以密封的方式围绕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压力出口(8)和所述容纳装置(35)的所述压力孔(38)。

97、根据前述方面与方面26结合的泵,所述容纳装置(35)具有另一压力通道,所述另一压力通道设置在所述附接壁(37)上,以形成用于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的压力孔(39),所述出口垫圈(14;44)以密封的方式围绕所述泵壳体(1)的所述第二压力出口(9)和所述容纳装置(35)的所述压力孔(39)。

98、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是叶片单元泵,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叶片(11),所述一个或多个叶片与所述转子(10)连接以用于旋转从动,从而形成所述输送单元。

99、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用作齿轮泵,用于向齿轮箱供应压力流体,该压力流体作为工作流体和/或润滑剂。

100、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由车辆的驱动马达驱动或者由除了所述车辆的驱动马达之外设置的电动马达驱动,并且用于向所述车辆的驱动马达和/或齿轮箱供应压力流体,该压力流体作为工作流体和/或润滑剂。

101、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所述泵由用于产生电能的装置的轴驱动,并且用于向所述装置的齿轮箱供应压力流体,该压力流体作为工作流体和/或润滑剂。

102、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泵,在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外表面上设置释放通道(5a),优选地,释放通道(5a)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该释放通道(5a)将所述输送室(5)的低压侧与所述泵壳体(1)的外部环境连接。

103、根据前述方面的泵,当泵为多通量泵时,在轴向平面图中,释放通道(5a)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靠近密封条(18)设置,优选地,设置在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之间。

104、一种出口垫圈,其具有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16),出口垫圈用于密封泵的第一压力出口(8)和第二压力出口(9)并将第一压力出口(8)与第二压力出口(9)分开,所述垫圈结构(16)包括:

第一密封条(18),其在出口垫圈上的轴向平面图中的密封中周向地包围出口垫圈(14;44)的为第一压力出口(8)设置的第一流体通道(18a);以及

第二密封条(19),其在平面图中的密封件中周向地包围出口垫圈(14;44)的第二流体通道(19a),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被设置用于第二压力出口(9)并且横向地定位成紧邻第一流体通道(18a),

其中,所述垫圈结构(16)将所述密封条(18、19)连续地形成为一个单元,和/或所述出口垫圈(14;44)包括支撑结构(15),所述密封条(18、19)布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105、一种出口垫圈,其具有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16),用于密封泵的第一压力出口(8)和可选的第二压力出口(9),所述垫圈结构(16)包括:

第一密封条(18),轴向平面图中,第一密封条(18)沿周向包围出口垫圈(14;44)的第一流体通道(18a);

可选地,第二密封条(19),其在主视图中以密封的方式沿周向包围出口垫圈(14;44)的第二流体通道(19a),第二流体通道(19a)邻近第一流体通道(18a);以及

支撑结构(15),其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垫圈结构(16)并且在主视图中延伸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中,以便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的区域中形成用于流动通过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的压力流体的流动阻力。

106、根据前述方面的出口垫圈,所述第一密封条(18)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在主视图中均为d形,均具有平坦密封部和从所述平坦密封部凸出的凸出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二密封条经由它们的平坦密封部彼此面对,所述平坦密封部能够在它们的至少一些长度上形成公共密封部(17)。

107、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第一密封条(18)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具有公共密封部(17)。

108、根据前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公共密封部(17)在所述主视图中从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周边部分朝向中心区域延伸直至中心部分。

109、根据前述方面的出口垫圈,所述第一密封条(18)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在所述公共密封部(17)的中央端部处汇合,从而包围相应的流体通道(18a、19a)。

110、根据前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在平面图中,所述密封条(18,19)在所述公共密封部(17)的周边端发散。

111、根据前五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平坦密封部或所述公共密封部(17)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19a)之间延伸。

112、根据前述六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第一密封条(18)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在主视图中以b的形状一起延伸。

113、根据前述七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在主视图中,所述第一密封条(18)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并朝向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周边延伸,从而所述密封条(18,19)之间形成通道(17a)。

114、根据前述方面的出口垫圈,在主视图中,所述第一密封条(18)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从所述中心部分端朝向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周边延伸,以形成所述通道(17a),所述中心部分远离所述公共密封部(17)的所述周边部分。

115、根据前述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通道(17a)直到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周边没有垫圈材料,并且在所述周边处开口或由所述垫圈结构(16)封闭。

116、根据前述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通道(17a)的纵向方向从所述出口垫圈(14;44)的中心区域指向周边区域,并且所述通道(17a)具有沿纵向方向从横向测量的宽度,所述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的最大宽度且小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19a)的最大宽度。

117、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垫圈结构(16)与所述支撑结构(15)固定连接,并且在主视图中,所述支撑结构(15)延伸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中和/或延伸到所述第二流体通道(19a)中,以便在相应的流体通道(18a、19a)的区域中形成流动阻力,以使压力流体流动通过相应的流体通道(18a、19a)。

118、根据前一方面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支撑结构(15)具有第一凸起(15b)和可选地在主视图中横向位于所述第一凸起(15b)旁边的第二凸起(15b),并且在主视图中,所述第一凸起(15b)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条(18)轴向偏移的表面区域延伸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中;如果设置了所述第二凸起(15b),则在主视图中,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第二密封条(19)轴向偏移的表面区域延伸到所述第二流体通道(19a)中。

119、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还包括第三密封条(16a),所述第三密封条以密封的方式沿周向包围所述出口垫圈(14)的位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8a)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19a)之间的区域,优选地,包围所述出口垫圈(14)的中心区域。

120、根据前述方面与方面113结合的出口垫圈,所述第三密封条(16a)包括所述第一密封条(18)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密封条(19)的一部分,并且以密封的方式沿周向包围保持在所述第一密封条(18)与所述第二密封条(19)之间的所述通道(17a)。

121、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支撑结构(15)完全地或至少大部分填充相应的流体通道(18a,19a)的横截面积,所述支撑结构(15)具有一个或多个通道(15e),每个通道的形状优选为孔,所述一个或多个通道比相应的流体通道(18a,19a)的横截面积更窄,以便形成作为穿孔闸门的流动阻力或以穿孔闸门的形式形成流动阻力。

122、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垫圈材料以所述垫圈结构(16)的形式通过注塑的方法模制到所述支撑结构(15)上,或者所述垫圈材料以所述垫圈结构(16)的形式通过注塑的方法围绕所述支撑结构(15)模制。

123、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垫圈材料是橡胶材料或弹性体材料,优选为热塑性弹性体(tpe)。

124、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支撑结构(15)由支撑材料构成,所述支撑材料具有比所述垫圈材料更大的强度和/或硬度和/或弹性模量。

125、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

出口垫圈(14;44),优选为支撑结构(15),具有支撑凸缘(15a)和从支撑凸缘(15a)轴向突出的第一凸起(15b);

支撑凸缘(15a)围绕第一凸起(15b)和第一流体通道(18a)延伸;以及第一密封条(18)分别沿着支撑凸缘(15a)的轴向背离第一凸起(15b)的端面侧和支撑凸缘(15a)的另一端面侧延伸,并与支撑凸缘(15a)固定连接。

126、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

出口垫圈(14;44),优选为支撑结构(15),具有支撑凸缘(15a)和从支撑凸缘(15a)突出的第一凸起(15b);

支撑凸缘(15a)围绕第一凸起(15b)和第一流体通道(18a)延伸;以及

出口垫圈(14;44)包括由垫圈材料制成的第一周向区域(18;18';48),其沿着第一凸起(15b)的外周延伸并与第一凸起(15b)的外周固定连接,以便当出口垫圈(44)布置在泵壳体(1)上时与泵壳体(1)形成插接和/或第一径向密封条(48)。

127、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

出口垫圈(14;44),优选为支撑结构(15),具有支撑凸缘(15a)和从支撑凸缘(15a)突出的第二凸起(15b);

支撑凸缘(15a)围绕第二凸起(15b)和第二流体通道(19a)延伸;以及

第二密封条(19)沿着支撑凸缘(15a)的轴向背离第二凸起(15b)的端面侧并且沿着支撑凸缘(15a)的另一端面侧延伸,并与支撑凸缘(15a)固定连接。

128、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其中:

出口垫圈(14;44),优选为支撑结构(15),具有支撑凸缘(15a)和从支撑凸缘(15a)突出的第二凸起(15b);

支撑凸缘(15a)围绕第二凸起(15b)和第二流体通道(19a)延伸;以及

出口垫圈(14;44)包括由垫圈材料制成的第二周向区域(19;19';49),其沿着第二凸起(15b)的外周延伸并与第二凸起(15b)的外周固定连接,以便当出口垫圈(44)布置在泵壳体(1)上时与泵壳体(1)形成插接和/或第二径向密封条(49)。

129、根据方面104至124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支撑结构(15')成形为盖或盘。

130、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垫圈结构(16')的外周具有径向密封条(16”),用于在所述泵的泵壳体(1)的外周上形成径向垫圈。

131、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与压紧装置(45;46;47)组合,所述压紧装置用作弹簧并且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密封条(18)的轮廓和/或所述第二密封台(19)的轮廓一致,以便将所述出口垫圈(44)弹性地支撑在所述泵的泵壳体(1)上。

132、根据前述方面的出口垫圈,所述压紧装置(45;46;47)为按压环(45)或包括按压环(46a;47a),并且所述按压环(45;46a;47a)能够轴向地放置在所述出口垫圈(44)上,并且一旦放置在所述出口垫圈上,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密封条(18)的轮廓一致,并且如果设置第二密封条(19)的话,还与所述第二密封条(19)的轮廓一致,并且覆盖相应的密封条(18,19)。

133、根据前述两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压紧装置(45;46;47)能够轴向地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条(18)上,并且如果设置所述第二密封条(19)的话,还能够轴向地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条(19)上,并且一旦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上,则压紧装置(45;46;47)具有相对于相应的密封条(18,19)正交指向的弹簧轴线。

134、根据前三个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压紧装置(45;46)具有一个或多个支撑点,该支撑点与所述第一密封条(18)轴向齐平并用于轴向支撑所述压紧装置,并且如果设置第二密封条(19)的话,该支撑点还与所述第二密封条(19)轴向齐平,并位于相应密封条(18,19)轴向背离的后侧上。

135、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出口垫圈(14;44)具有一个或多个通道(15c),每个通道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合件(15d),该接合件突出到相应通道(15c)中,以便当接合件突出穿过相应通道(15c)时接合握持件(27)。

136、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支撑结构(15)是由金属或塑料材料制成的三维弯曲的薄壳结构。

137、根据前述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所述支撑结构(15)是片状金属或塑料结构,尤其是金属片或有机片。

138、根据方面104至137中任一项所述的出口垫圈,用作根据方面1至103中任一项所述的泵的出口垫圈(14;44)。

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以上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由上述多个实施例公开的特征中,单独的特征或者多个特征的结合,能够有助于形成权力要求的内容,以上实施例所解释的内容。只要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不是相互排斥的,由其中一个实施例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与由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以进行组合。附图说明如下:

图1第一实施例中的泵沿泵的输送室的轴向视图;

图2泵沿旋转轴线排列的泵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图1中a-a部位的纵向截面图;

图4图1中c-c部位的纵向截面图;

图5用于形成预装配的泵单元的保持接合元件;

图6沿出口垫圈的方向上的预装配的泵单元;

图7出口垫圈的外端面侧的透视图;

图8出口垫圈的内端面侧的透视图;

图9出口垫圈的纵向截面图;

图10用于形成预装配的泵单元的改进后的保持接合元件;

图11改进后的出口垫圈的主视图;

图12第二实施例中泵的纵向截面图;

图13第三实施例中泵的纵向截面图;

图14第三实施例中泵的压紧装置;

图15第三实施例中泵的改进后的压紧装置;

图16另一改进后的压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泵壳体1的轴向视图。在泵壳体1上形成有输送室5,泵壳体1包括环绕输送室5外周的周向壁2和沿轴向设置于输送室5的两个端面侧上的端面壁。在图1中,将其中一个端面壁移除,能够得到输送室5内的清晰视图。

该泵为旋转泵,该旋转泵包括能够在输送室5中围绕旋转轴线r旋转的转子10和设置在转子10上的多个叶片11,每个叶片11的一侧均延伸至转子的槽内,这样如同普通的泵上的叶片一样,叶片11可沿径向运动或至少能够基本上沿径向运动。周向壁2形成叶片11的导向面,当转子10旋转时,叶片11被压靠在周向壁2上,导向面决定了叶片11从转子10的外圆周伸出的范围。并且多个叶片11在圆周方向上的旋转形成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位于输送室5内。周向壁2的导向面能够使得当转子10旋转时,输送单元的面积在输送室5的低压侧上周期性地增大,并且在输送室5的高压侧再次减小;当压力流体的压力增大时,流体通过输送室5的低压侧的入口流入输送室5,然后从输送室5的高压侧的压力出口排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泵克服重力后通过入口抽吸流体。

泵包括以装配结构20形式存在的另一部件,在预装配时该装配结构20能够连接到泵壳体1上,从而将泵形成预装配的装配单元。装配结构20用于将泵固定在容纳装置上,即固定在安装位置上。为了固定,装配结构20上具有凸缘21,该凸缘21沿径向从泵壳体1上凸出出来,凸缘21上设置有用于将泵固定到容纳装置上的紧固件29。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紧固件29可以是简单的钻孔或紧固螺钉。

泵是多通量泵,在该实施例中,泵为具有第一工作通量和第二工作通量的双通量泵。输送室5具有用于第一工作流的第一入口6和第一压力出口8(图2)以及用于第二工作流的第二入口7和第二压力出口9(图2)。当泵工作时,转子10逆时针旋转,旋转的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第一压力通道8a沿周向延伸穿过第一工作流的高压侧的外周壁2,第二压力通道9a沿轴向延伸穿过第二工作流的高压侧的外周壁2。第一压力通道8a和第二压力通道9a分别与第一端面壁3的对应的压力出口连通,这将在如下基于图2给出解释。

图2给出了泵的各个部件沿旋转轴线r(图1)的分解示意图,这些部件依次相对排列,以用于组装泵。外周壁2形成闭合环,而两个端面壁3和4为板状结构。第一工作流的低压侧在一角度范围内延伸,周向壁2的两个端面侧均具有第一端面空腔以形成第一入口6,第二工作流的低压侧在另一角度范围内延伸,周向壁2在两个端面侧均具有第二端面空腔以形成第二入口7,流体可经由端面侧的两个端面空腔,即经由第一入口6和第二入口7流入输送室5(图1)。在第一入口6和第二入口7的角度范围内,周向壁2的外周也具有多个外周空腔,多个外周空腔分别从一个端面空腔沿轴向延伸到轴向相对的另一端面空腔。外周空腔将第一入口6的两个端面空腔连通,并将相对侧的第二入口7的两个端面空腔也连通,这样就能够得到相对较大体积的第一入口6和第二入口7。第一端面壁3上设置有第一凹槽6a,第二端面壁4设置有第二凹槽6b,以便增加第一入口6的流通截面积,第二入口7和第一入口6中的排布结构相同,其中在图2中仅能看到第一端面壁3的凹槽7a,而第二端面壁4处的凹槽被隐藏。

第一压力出口8穿过第一端面壁3延伸至第一工作流的高压侧区域,并且第二压力出口9穿过第一端面壁3延伸至第二工作流的高压侧区域。第二端面壁4具有与第一压力出口8轴向相对的第一凹部和与第二压力出口9轴向相对的第二凹部,当组装时,第一凹部通过周向壁2的第一压力通道8a与第一压力出口8连接,第二凹部通过第二压力通道9a与第二压力出口9连接。当泵工作时,压力流体移动到输送室5的端面侧,并在第二端面壁4上重新排布,由此,压力流体分别穿过周向壁2的第一压力通道8a和第二压力通道9a进入到工作流的第一压力出口8或第二压力出口9,并从第一压力出口8或第二压力出口9排出。在下文的内容中,如果没有提及引图,均可参考图2所示。

在第一端面壁3的轴向背离外周壁2的外端面侧,第一压力出口8和第二压力出口9通过出口垫圈14彼此密封并与泵的低压侧密封,其中,出口垫圈14设置为垫圈单元。出口垫圈14包括由支撑材料制成的支撑结构15和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16,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垫圈材料比支撑材料更柔韧。该支撑结构用作垫圈材料的支撑件,用来稳定垫圈材料,并且支撑结构还用于相对于泵壳体1正确地定位垫圈材料。

其中,支撑材料可以是金属,例如合金、钢或者塑料材料,塑料材料包括塑料复合材料。垫圈材料可以是柔性材料,这样当垫圈材料与对应的互补表面接触时,垫圈材料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进一步地,垫圈材料可以是弹性体材料或者橡胶。为了实现密封功能,垫圈材料可以是在尺寸上弹性的和/或是材料弹性的,即,其本身是弹性可压缩的。然而,原则上,垫圈材料也可以使用塑性柔性垫圈材料,优选为热塑性弹性体(tpe)。

如图3示所示为第一实施例的预装配的泵在图1中a-a部位的纵向截面图,如上文已经提到的结构,泵壳体1包括周向壁2、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它们共同在其周向上和其端面侧轴向地限定了输送室5的位置。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分别以轴向接触的方式贴靠在外周壁2上。外周壁2可不借助别的部件连接,直接与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连接。

转子10与驱动轴12之间不可旋转连接,驱动轴12穿过第一端面壁3、第二端面壁4以及装配结构20,在驱动轴12沿轴向伸出装配结构20的一端设置驱动轮13,且驱动轮13不能相对于驱动轴12转动。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轮13位于驱动轴12的轴向端部,驱动轮13是用于驱动轴12的皮带传动的驱动轮,或者,驱动轮13也可以是用于驱动轴12的链传动的链轮或用于齿轮传动的齿轮,装配结构20的轴通道通过轴密封垫26密封。

泵壳体1可以相对于装配结构20沿轴向来回运动,即平行于旋转轴线r来回运动,并且在装配结构将要轴向相对运动的范围内由装配结构20线性地引导。为了能够轴向移动,泵壳体1和装配结构20在第二端面壁4的区域内沿轴向引导接合,装配结构20和第二端面壁4形成棱柱接头,从而有利于滑动引导接合和轴向平移的自由度。泵壳体1的轴向移动能够用于补偿部件和/或安装公差和/或温度引起的几何形状的变化和/或由输送压力的变化引起的轴向移动。为了使转子10能够跟随泵壳体1进行轴向补偿运动,转子10采用与驱动轴12的旋转阻挡接合的方式能够相对于驱动轴12进行轴向移动,和/或驱动轴12能够相对于装配结构20进行轴向移动,第一端面壁3和/或第二端面壁4能够相对于驱动轴12进行轴向移动。

装配结构20具有一个端面壁21以形成上文所提到的凸缘,该端面壁沿径向从泵壳体1的区域中伸出以形成凸缘,凸缘用于将泵固定在安装位置上。端面壁21沿轴向突出有内轴环22和外轴环23,外轴环23在第二端面壁4的区域中围绕旋转轴线r超过360°地沿周向围绕于泵壳体1的外周,内轴环22围绕驱动轴12设置,以形成轴座。优选地,内轴环22也可以围绕旋转轴线r超过360°的沿周向延伸。

内轴环22和外轴环23形成了装配结构20的环形凹部,环形凹部朝向泵壳体1的一侧开口设置,泵壳体1的第二端面壁4的一部分伸入该环形凹部,并且形状与环形凹部一致,以便共同形成棱柱接头。泵壳体1可以沿轴向引导在内轴环22和/或外轴环23上。

不管泵的容纳装置和/或泵部件产生任何公差和/或几何形状变化,为了保证第一压力出口8或第二压力出口9与泵的低压侧密封,第一压力出口8或第二压力出口9彼此密封,泵还包括压紧装置30,压紧装置30用于对出口垫圈14产生轴向挤压力,出口垫圈14利用该轴向挤压力沿轴向压靠在容纳装置的侧壁上。

如图4所示为图1中组装好的泵c-c部位的截面图,泵设置在容纳装置35上,当泵组装时,它首先与出口垫圈14一起伸入容纳装置35的容纳腔36中,装配结构20用于沿轴向将泵完全地固定在容纳装置35上,在该实施例中,在装配时,装配结构20通过多个紧固螺钉拧紧到容纳装置35上,所述紧固螺钉延伸穿过互补接合件29(图1)。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例如锁合连接。容纳装置35具有附接壁37,当装配出口垫圈14时,该附接壁轴向面对出口垫圈14,并形成容纳腔36的底部。在附接壁37上设置有与第一压力出口8相对应的第一压力孔38和与第二压力出口9相对应的第二压力孔39。当泵运行时,第一工作流的压力流体通过第一压力出口8和相邻的第一压力孔38被输送到一个组件,该组件接收压力流体;而第二工作流的压力流体通过第二压力出口9和相邻的第二压力孔39被输送到另一个组件或同一组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第二工作流的压力流体被输送到同一个组件上的不同位置。其中,组件可以是变速箱,例如车辆的自动变速箱、转向变速箱或用于产生电能的系统的变速箱。压力流体是液体,例如工作油或润滑油,但原则上也可以是气体。

在第一实施例中,压紧装置30设置在装配结构20和泵壳体1之间,由压紧装置30产生的压紧力沿轴向作用在泵壳体1上,并且沿相反的轴向方向上支撑在装配结构20上。装配结构20和泵壳体1在轴向和径向上限定了压力空间31的结构,压紧装置30设置在该压力空间31中。泵壳体1伸入装配结构20的凹槽中,从而两者之间形成该压力空间31,这样可以由泵壳体1沿轴向方向限定压力空间31的位置,即由第二端面壁4限定压力空间31的位置。压紧装置30包括用于产生液压挤压力的液压装置。对于液压装置,压力空间31内形成用于容纳压力流体的压力空间31,该压力流体可以是由泵输送的压力流体。压力空间31能够与第一工作流的高压侧和/或第二工作流的高压侧连通,以便将压力流体从相应的工作流引导到压力空间31中,相关的流体连通可以为永久流体连通或可切换或可控制的流体连通。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流体连通是永久流体连通,当泵在运行时,压力空间31永久地第一工作流的高压侧和/或第二工作流的高压侧连通。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压力空间31与泵壳体1内的输送室5的高压侧连通(图1和图3)。

除了液压装置之外,压紧装置30还包括用于产生弹性力的弹性装置33,该弹性力也用作挤压出口垫圈14。弹性装置33设置于压力空间31内,在该是实施例中,弹性装置33可以为环形盘式弹簧。如图2所示,弹性装置33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件,其它类型的弹簧也可以用于弹性装置33中。弹性装置33还可以为包括多个用于产生弹性力的弹簧,这些弹簧均设置于压力空间31内。通过单个弹簧来组成弹性装置33的这种方式,设计简单且更加坚固。并且,将弹性装置33设置在压力空间31中,能够节省泵的设计空间。弹性装置33沿轴向地直接作用于泵壳体1上并且沿相反的轴向方向上直接支撑于装配结构20上。

当压紧装置30包括液压装置时,泵壳体1和装配结构20形成活塞-缸体的单元,在该活塞-缸体的单元中,泵壳体1为活塞,装配结构20为缸体。压力空间垫圈24设置在第二端面壁4和装配结构20的外轴环23之间的周向间隙中,该压力空间垫圈24用于将压力空间31与泵的低压侧密封。如图4所示,安装空间垫圈25设置在外轴环23的外圆周上,以用于密封容纳腔36。当泵运行时,在容纳腔36中且围绕泵壳体1的外圆周的环形空间内填充有低压侧流体,即,流体经由该环形空间、第一入口6以及第二入口7流入输送室5,在典型的应用中,泵将流体从流体储存器中吸入到环形空间内,该环形空间也称为抽吸空间。

如上所述,当预装配时,泵的各个部件直接松散地连接在一起,特别是外周壁2、第一端面壁3、第二端面壁4、装配结构20和出口垫圈14,在预装配的泵单元和/或装配单元内形成轴向层状复合结构,该层状复合结构中的多哦个部件通过泵的固定装置固定在一起。该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握持件27;在该实施例中,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握持件27和另一个握持件,优选地,仅包括一个第二握持件27。相应的握持件27为杆状结构,并沿轴向方向从装配结构20中伸出,从装配结构20的角度看,握持件27依次穿过第二端面壁4、外周壁2和第二端面壁3,并且握持件27与出口垫圈14固定连接。各个握持件27可以为装配结构20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通过摩擦配合或材料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到装配结构20上。原则上各个握持件27可以轻松地穿过装配结构20并且仅通过轴向张紧力而固定在装配结构20上。在该实施例中,各个握持件27被压入装配结构20中。

装配单元可以通过装配机器的夹持固定在装配结构20上,其中,泵壳体1与出口垫圈14一起可以以相应的握持件27和出口垫圈14之间连接后悬挂在装配结构20上。除了固定和/或连接功能之外,握持件27还具有定位功能,因为握持件27相对于旋转轴线r偏心布置,能够定位泵壳体1相对于装配结构20的位置,并定位第一压力出口8和第二压力出口9相对于装配结构20的位置。当泵运行时,握持件27还可以用作引导件,用于轴向引导周向壁2、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相对于彼此和/或相对于装配结构20的位置。

图5详细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握持件27与出口垫圈14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握持件27穿过出口垫圈14并延伸到外部。出口垫圈14上设置有通道15c,即,每个握持件27对应一个通道15c,其中,每个通道15c的形状与相对应的握持件27的形状一致。这样从装配结构20的角度看,每个握持件27均可被引导通过出口垫圈14中相对应的通道15c,但是握持件27一旦通过该通道15c就无法再缩回。当握持件27通过通道15c后,出口垫圈14就在通道15c的区域中起到倒钩的作用,以防止握持件27缩回。

为了固定连接,出口垫圈14还具有接合件15d,如在轴向平面图中所示,该接合件15d从通道15c的外边缘伸入到通道15c中。如图5所示,接合件15d沿握持件27的轴向方向倾斜设置,接合件15d是弹性可弯曲的。其中,握持件27可以为杆状,优选为圆柱形杆状,在握持件27的自由端设置接合部28,在靠近接合部28的轴向自由端的一侧设置有沿径向扩大的互补接合件29,这样互补接合件29就最终形成了握持件27的自由端,接合件15d作为一个柔性舌状倒钩与互补接合件29抵接。

当预装配时,把第二端面壁4、外周壁2和第一端面壁3沿着握持件27的延伸方向推向装配结构20,出口垫圈14沿轴向压靠在握持件27的一端,握持件27在其自由端处变宽以形成互补接合件29,其中互补接合件29沿轴向插入到相应的通道15c中并且压靠在向内突出的接合件15d上。接合件15d在互补接合件29的压力下弹性弯曲,并且当接合件15d经过互补接合件29后就弯曲成如图5所示的保持接合的状态,此时,接合件15d沿轴向位于相应的互补接合件29后面,即沿轴向位于相应的握持件27的接合部28的区域中,并且能够防止出口垫圈14再次沿轴向脱离第一端面壁3。通过调节保持接合的状态,可以将出口垫圈14在密封凸缘和/或密封条18和19的区域内以一定的压力压靠第一端面壁3的相对端面,或者,可以提供小的轴向间隙。

在支撑结构1上形成了通道15c和接合件15d,在垫圈结构16上形成了通道15c的外周区域。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出口垫圈14相对于泵壳体1和附接壁37起轴向垫圈的作用,当泵装配时,出口垫圈14沿着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压附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与附接壁37的轴向端面之间,此时出口垫圈14起到密封的作用。

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具有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覆盖了第一端面壁3的大部分外端面,在主视图中,它们都与与旋转轴线r相交的直线对称,在该实施例中,它们是半圆形的,但是在变型的实施例中,例如可以为围绕旋转轴线r延伸的弓形和/或肾形形状。第一压力出口8(图2)设置在第一凹部3a中。第二压力出口9(图2)设置在第二凹部3b中。出口垫圈14包括密封凸缘、从密封凸缘凸出的第一凸起15b(图3)和第二凸起15b。密封凸缘形成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在该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5上形成有第一凸起15b,在第一凸起15b的周围形成支撑凸缘15a。支撑凸缘15a的两个端面上均覆盖有垫圈材料,以便形成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从而形成垫圈结构16,第一凸起15b上没有垫圈材料。

在变型的实施例中,支撑凸缘15a可以部分或完全省略,垫圈材料单独可以形成以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形式存在的垫圈凸缘,并且支撑凸缘15a也可以模制或直接连接到具有凸缘形状的第一凸起15b的侧壁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垫圈材料可以覆盖支撑结构15的凸出的侧壁上,以便提高垫圈结构16在支撑结构15上的附接力。在该实施例中,当泵进行预装配时,出口垫圈14通过与相应的握持件27接合而固定在泵壳体1上。优选地,支撑凸缘15a可以与第一凹部3a和/或第二凹部3b的形状适配,并且插入到相应的第一凹部3a和/或第二凹部3b中,即,当预装配时以形状匹配和摩擦配合的方式连接在第一端面壁3上。

第一凸起15b伸入到第一凹部3a中,并且第二凸起15b伸入到第二凹部3b中。第一密封条18沿着第一凹部3a的边缘延伸,并且第二密封条18沿着第二凹部3b的边缘延伸。第一密封条18抵靠在第一端面壁3的相对于第一凹部3a轴向突出的外端面上,并包围第一凹部3a;第二密封条19抵靠在第一端面壁3的相对于第二凹部3b轴向突出的外端面上,并且包围第二凹部3b,从而将位于第一凹部3a中的第一压力出口8和位于第二凹部3b中的第二压力出口9密封。当装配时(图4),第一密封条18在第一压力出口8(图2)和第一压力孔38之间建立了密封的流体连通并外部隔离;同时,第二密封条19在第二压力出口9(图2)和第二压力孔39之间建立了密封的流体连通并与外部隔离。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在每种情况下都将相应的流体连通与其它流体、泵的低压侧隔离以及驱动轴12的轴通道均隔离。

图6示出了作为预装配的装配单元的泵在出口垫圈14上的结构示意图。如上所述,出口垫圈14包括支撑结构15、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它们均由垫圈材料制成。如图3和图4中的两个纵向截面图所示,支撑结构15作为一个具有两部分的平面笼向外凸出并伸入到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中,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将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分成尺寸基本相同的至少两部分。

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外部均具有一弧形部,该弧形部在第一端面壁3的边缘上或附近延伸,并沿着第一端面壁3的边缘设置。第一密封条18的弧形部和第二密封条19的弧形部在出口垫圈14的边缘处汇合,并形成一公共密封部17,该公共密封部17从周边端部向内并朝向出口垫圈14的径向中心区域延伸。第一端面壁3在中心区域具有驱动轴12的轴通道。在该实施例中,在临近中心区域内部的端部且靠近轴通道的位置处,公共密封部17分叉成第一密封条18的一部分和第二密封条19的一部分,其中,公共密封部17分叉后的一部分该部分在中心区域的一侧上围绕中心区域延伸,另一部分在中心区域的另一侧上围绕中心区域延伸。在该实施例中,从公共密封部17分叉后的第一密封条18的部分和第二密封条19的部分分别围绕轴通道延伸,在每个部分环绕出口垫圈14的中心区域之后,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继续彼此分开地延伸,再次沿径向向外并朝向边缘延伸,最后以闭环的形式形成相应的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如在立体图所示,第一密封条18用于包围来自第一压力出口8的压力流体的第一流体通道18a,并且第二密封条19用于包围来自第二压力出口9的压力流体的第二流体通道19a,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分别从第一压力出口8和第二压力出口9中流出的压力流体留出大的自由通过的横截面。第一流体通道18a和第二流体通道19a共同覆盖了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的大部分区域,它们的公共密封部17将泵壳体1的端面侧分成两个基本相同的半球,这样压力流体可以从半球中排出。

如主视图所示,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之间留出有用于流出无润滑流体的通道17a,该通道17a从出口垫圈14的中心区域向周边延伸到释放通道5a,该释放通道5a延伸穿过第一端面壁3并将通道17a连接到输送室5的低压侧(图1)。通道17a在出口垫圈14的边缘开口处终止,即,其进一步向外延伸并超过释放通道5a。因此,用于润滑驱动轴12的润滑流体可以经由通道17a和释放通道5a流入到输送室5中和/或在出口垫圈14的边缘处流入到容纳腔36中,并经由短的路径流到泵的低压侧。尤其是,通过在泵壳体1中延伸的释放通道5a直接进入到输送室5中,由泵输送的流体优选为润滑流体。

支撑结构15并不仅仅具有垫圈材料的支撑功能,它还用于在压力流体是冷的且相对粘稠的情况中,例如在冷启动中,用于减小压力流体的压力尖峰。为了达到减小压力流体的压力尖峰的目的,支撑结构15沿轴向投影延伸到第一密封条18内,支撑结构15延伸到第二密封条19的区域设有通道15e。在该实施例中,从第一流体通道18a和第二流体通道19a的横向来看,支撑结构15设置有小的孔状的公共密封部17。支撑结构15用作流动阻力,如节流阀或闸门,从而可以减小压力峰值。当泵在较高的温度下运行并且压力流体的粘度相应地降低时,流动阻力不再显著的增加。

如图7至图9所示为装配到泵壳体1之前的出口垫圈14,其中图7和图8均是出口垫圈14的端面侧上的透视图,图7表示的端面侧是出口垫圈14装配时的外端面侧,图8表示的端面侧是出口垫圈14装配时面向第一端面壁3的内端面侧。图9是贯穿中心区域和两个通道15c的纵向截面图,这两个通道15c用于在泵预装配时与握持件27的保持接合。

如图7中所看到的,出口垫圈14中的外端面侧与图2至图6的出口垫圈14的外端面侧相对应。图7中具有两个穿孔的第一凸起15b和通道15c的支撑结构15,与图2至图6中的出口垫圈14的支撑结构15相对应。图9中的纵向截面还展示出支撑凸缘15a环绕第一流体通道18a和第二流体通道19a设置。

与图2至图6中的出口垫圈14不同,图1至图9中所示的第一凸起15b的圆周上覆盖有垫圈材料,这些圆周区域用18'和19'表示。第一凸起15b通过垫圈材料进行横向加宽,加宽后的出口垫圈14能够装配在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中,并经由圆周区域覆盖了垫圈材料的第一凸起15b通过插接即摩擦配合的方式保持在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中。除了保持接合之外,摩擦配合的方式还用来定位和保持出口垫圈14的位置。

图7至图9还包括在泵进行预装配时用于固定的接合件15d。接合件15d是从通道15c的周边突出伸入到通道15c中的凸起。在图5的保持接合结构中,接合件15d与相应的握持件27的接合部28连接,并且在保持接合中接合在互补接合件29的后面,使得出口垫圈14不容易沿轴向被拉出保持接合的区域。接合件15d倾斜设置,以便于沿轴向方向插入相应的握持件27中。如图5所示,接合件15d为柔性舌片,从而可以通过在轴向插入时压靠握持件27,多个接合件15d克服弹性恢复力而彼此远离地弯曲,并且在经过互补接合件29之后回弹到较窄的接合部28中。

如图10所示为在保持接合的区域中进行修改后的出口垫圈14的纵向截面图。图10中改进的出口垫圈14与图2至图6的出口垫圈14以及图7至图9的出口垫圈1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握持件27和支撑结构15之间不建立保持接合,而是在握持件27和垫圈结构16之间建立保持接合。尽管支撑结构15相对于每个握持件27均具有一个通道,相应的通道沿圆周方向衬有垫圈材料,使得垫圈材料在通道中形成接合件16d。其中,当出口垫圈14装配时,接合件16d被握持件27的互补接合件29弹性压缩,一旦互补接合件29通过出口垫圈14的通道后,接合件16d就沿径向弹性变宽到接合部28中,握持件27与图1至图9的握持件27完全相同,除了所解释的差异之外,图10中的出口垫圈14和保持接合关系与图7至图9中的结构相对应。

图11所示为在出口垫圈14的端面侧进行修改后的主视图,该端面侧指的是装配时出口垫圈14的外端面侧。图11中改进的出口垫圈14与图6的出口垫圈14的不同之处仅在于,通道17a在周边处通过短密封条进行封闭,因此润滑流体仅可经由释放通道5a(图6)而进入到输送室5中。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以及邻接周边的短密封条一起形成第三密封条16a。第三密封条16a沿周向地围绕出口垫圈14的中心区域以及与释放通道5a的中心区域连接的通道17a;并且当安装时,第三密封条16a与附接壁37(图4)的轴向密封接触,将出口垫圈14的中心区域和通道17a密封地包围起来,从而可以将出口垫圈14的中心区域和通道17a与容纳腔36中的环形空间分离。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图11中改进的出口垫圈14代替前面描述的出口垫圈14。

如图12所示为从第一实施例衍生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泵,该泵同样为旋转泵。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功能相同的部件结构显著不同的情况下,第二实施例中所用到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相关部件的附图标记用撇号标记。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上安装驱动轴12,装配结构20'不作为驱动轴12的支承点,因此,轴密封垫26设置在驱动轴12和第二端面壁4'之间的支承间隙中。装配结构20'省略了内圈;相反,第二端面壁4沿轴向突出的凸缘4'伸入到装配结构20'的中心通道中,该凸缘4'形成了驱动轴12的插座。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泵壳体1和装配结构20'之间形成压力空间31,压力空间31在径向内侧上借助于内部压力空间垫圈24'密封,其中,内部压力空间垫圈24'设置在第二端面壁4'和装配结构20'之间。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压力空间31在径向外侧上通过压力空间垫圈24密封。

在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侧设置有改进后的出口垫圈14'。第一端面壁3'设置有第一压力出口8和第二压力出口9,而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端面壁3'上不具有任何大容积的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相应地,出口垫圈14'上具有改进后的支撑结构15',该支撑结构15'为平面薄盘结构,并且仅在其外圆周处具有沿圆周方向轴向突出的边缘,使得其具有在围绕轴通道的中心区域中具有空腔的平盖的形状。出口垫圈14'在支撑结构15'的突出边缘的区域中装配到第一端面壁3'上,并且通过摩擦配合保持连接。握持件27'钩挂在第一端面壁3'上,以便在预装配时将装配单元的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并将它们相对于装配结构20'定位在特定的角度位置。

出口垫圈14'上具有垫圈结构16',垫圈结构16'包括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在平面图中,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相同的轮廓。另外,垫圈结构16'在周向上具有外径向密封条16”,其与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邻接并且覆盖支撑结构15'的突出边缘的外侧。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出口垫圈14'与泵壳体1和容纳装置35的附接壁37(图4)两者协作,以充当轴向垫圈。另外,当装配时,外径向密封条16”可充当径向垫圈。

图13为第三实施例的泵的纵向截面图。在第三实施例中,泵也是旋转泵。它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泵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一个设置在泵壳体1上的出口垫圈44,并且可以通过一个压紧装置45以相对于泵壳体1轴向移动。

在第三实施例中,除了泵壳体1之外没有设置装配结构,先前实施例中的第二端面壁4由用作装配结构的第二端面壁40代替。泵通过第二端面壁40固定到容纳装置35(图4),为了装配,在固定元件29所提供的区域中,第二端壁40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如在先前的实施例中,其可以形成用于固定螺钉的通道。在装配时空间垫圈42伸入到容纳腔36中的轴向区段中并包围第二端面壁40,以便将容纳腔36和/或在抽吸空间中与外部环境密封。泵壳体1的分层设计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壳体设计相对应,泵壳体1包括外周壁2、第一端面壁3和第二端面壁40。驱动轴12和包含有叶片11的转子10同样与前述实施例中与之功能相同的部件相对应。

如先前的实施例中,第三实施例中的泵是双回路泵,其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对应的第一压力出口8和第二压力出口9。第一端面壁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面壁3基本对应,并且与第一端面壁类似,第一端面壁3的外端面上具有凹部,该凹部在主视图中具有第一凹部3a并且第一压力出口8设置在第一凹部3a中,并且该凹部还具有第二凹部3b,第二压力出口9设置在第二凹部3b中。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

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对应,可沿轴向移动的出口垫圈44也包括支撑结构15和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垫圈结构16,该垫圈结构16包括用于第一工作流和第一压力出口8中的第一密封条18以及用于第二工作流和第二压力出口9中的第二密封条19,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与第一实施例的密封条18和19的轮廓相同,并且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与容纳装置35的附接壁37一起用作轴向垫圈。

出口垫圈44与出口垫圈14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口垫圈44与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的圆周壁,即与内圆周表面形成径向垫圈。因此,垫圈材料不仅形成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而且还覆盖凸起15b的区域中的支撑结构15,凸起15b伸入到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中,以便与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的周向壁形成相应的径向垫圈。用作径向垫圈的径向密封条包括用于第一工作流和/或第一凹部3a的第一径向密封条48和用于第二工作流和/或第二凹部3b的第二径向密封条49表示。

第一径向密封条48和第二径向密封条49分别与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的内周面的轮廓相符,使得它们在内周面处沿周向地密封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并将第一压力出口8和第二压力出口9彼此分开并且与泵的低压侧分开。出口垫圈44的轴向面对泵壳体1的内端面侧可以与图7至9中的出口垫圈14大致对应。第一径向密封条48和第二径向密封条49则对应于由垫圈材料覆盖的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圆周区域;然而,与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圆周区域不同的是,第一径向密封条48和第二径向密封条49不被通道15c中断。为了形成功能相同的通道15c,通道15c可以布置在出口垫圈44中或者第一凹部3a和第二凹部3b,比图7至图9中的出口垫圈14更靠近中心区域,因此第一径向密封条48和第二径向密封条49也可以在通道15c的区域中进一步向外局部凸出,以便在整个圆周上获得没有任何中断的第一径向密封条48和第二径向密封条49。优选地,凸起15b和第一径向密封条48和第二径向密封条49在轴向方向上比图7至9中的凸起15b和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圆周区域的高度更大,该高度可以从轴向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测量得到,以便一方面补偿压紧装置45的布置,另一方面确保凸起15b尽管能够相对于第一端面壁3沿轴向移动并径向密封。

压紧装置45是弹性装置,压紧装置45的压力以纯机械的方式产生。图14为未装配时压紧装置45的结构示意图,弹性装置为环状波形弹簧。

压紧装置45在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周边密封区域中作用于出口垫圈44,以便在泵的所有运行状态下将出口垫圈44沿轴向压靠在对面的附接壁37上,从而确保两个工作流彼此密封并与泵的低压侧密封。在安装时,压紧装置45的弹簧端面的一侧侧抵靠在出口垫圈44的外圆周上的垫圈凸缘上,而弹簧端面的另一侧支撑在第一端面壁3的沿轴向相对的外端面上,压紧装置45与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周边部分重叠,从而由弹簧产生的压紧力作用在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上,而不会造成相关的径向偏移。

图15所示的压紧装置46,可以以与压紧装置45类似的方式设置,并可以简单地代替第三实施例中的压紧装置45。压紧装置46具有按压环46a,该按压环优选为平面的按压环46a,并贴靠在出口垫圈44上。按压环46a包括多个弹簧元件46b,多个弹簧元件46b沿按压环46a的圆周上以相同的角度均匀间隔布置,在安装时多个按压环46a贴靠在第一端面壁3上,第一端面壁3沿轴向支撑按压环46a,从而可以使得出口垫圈44柔性地支撑在第一端面壁3上。其中,弹簧元件46b按照如上所述的结构布置在按压环46a上,使得由弹簧元件46b被轴向压缩时产生的弹性力能够无偏移地作用在按压环46a上,从而进一步地作用在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边缘上。

图16所示为进行再次改进后的压紧装置47。压紧装置47以集成的结构形式形成用于出口垫圈的支撑结构,该出口垫圈作为结构单元还具有由垫圈材料制成的密封条,该密封条用于密封工作流。图16中未给出包括有密封条的垫圈结构。在立体图中,支撑结构47a与图11所示的出口垫圈14的第一密封条18和第二密封条19的形状相同,因此,支撑结构47a包括周边环和用于支撑密封条部分17的结构部分,该结构部分包括图11中的公共密封条部分和横向地限定通道17a的其它两个密封条部分。多个弹簧元件47b以均匀分布的方式从环的圆周上突出,密封条与支撑结构47a连接,或者以注塑成型的方法模制到支撑结构47a上,垫圈材料优选用作热塑性弹性体。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8'第一密封条

2周向壁18a第一流体通道

3第一端面壁19第二密封条

3a第一凹部19'第二密封条

3b第二凹部19a第二流体通道

4第二端面壁20装配结构

5输送室21凸缘、端面壁

5a释放通道22内轴环

6第一入口23外轴环

6a第一凹槽24压力空间垫圈

6b第二凹槽25安装空间垫圈

7第二入口26轴密封垫

7a凹槽27握持件

8第一压力出口27'握持件

8a第一压力通道28接合部

9第二压力出口29互补接合件

9a第二压力通道30压紧装置

10转子31压力空间

11叶片33弹性装置

12驱动轴35容纳装置

13驱动轮36容纳腔

14出口垫圈37附接壁

14'出口垫圈38第一压力孔

15支撑结构39第二压力孔

15'支撑结构40第二端面壁

15a支撑凸缘41装配结构

15b凸起42空间垫圈

15c通道44出口垫圈

15d接合件45压紧装置

15e通道46压紧装置

16垫圈结构46a按压环

16a第三密封条46b弹簧元件

16d接合件47压紧装置

16'垫圈结构47a按压环

16”径向密封条47b弹簧元件

17公共密封部48第一径向密封条

17a通道49第二径向密封条

18第一密封条r旋转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