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增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3193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增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气两用的液压双向增压设备。
普通的高压液压系统,一般采用柱塞泵、多级加压泵、多级叶片泵、隔膜泵等来做高压油源,其不足之处在于其耗能大、体积大、噪音大,维护运行成本高,因而影响在液压、高压袖珍伺服系统中的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普通低压源,实现结构简单,节能、低噪、增压效果好的双向增压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由增压机体内的活塞油缸、单向阀、稳压缸、压力表、压力继电器、电磁换向阀、油箱组成,其特征在于与低压源(10)相连的电磁换向阀(9)经A口接设有换向开关K2的活塞油缸R内低压腔(7),活塞油缸R内活塞(6)通过活塞杆(4)连活塞油缸L内的活塞(2),设有换向开关K1的活塞油缸L低压腔(1)经管路至电磁换向阀(9)另一接口B;活塞油缸L内的高压腔(3)和活塞油缸R内的高压腔(5)经吸入单向阀C、D和排出单向阀F、E分别连至油箱(8)和稳压缸(12)。稳压缸(12)上连有压力表(13)和压力继电器(11)。
本实用新型流入低压输入管的低压源(10)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稳压缸(12)为一高压源用于输出高压;稳压缸(12)输出端可用于连接高压缸或高压喷头,在连接高压缸或高压喷头之前可加有辅助设备如节流阀、溢流阀。
该双向增压机具有下述优点由于是采用普通低压源经增压作用变成高压源,使得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可实现耗能小、噪音低、增压效率高;其成本低,只是原高压系统的10%~20%;另外,低压输入可为气体也可为液体,应用广泛。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叙述如下由低压源(10)来的低压流体经电磁换向阀(9)的P-A孔进入活塞油缸R内低压腔(7),推动活塞(6)向左移动,活塞油缸R内的高压腔(5)容积开始缩小,使增压的流体经排出单向阀E进入稳压缸(12);活塞油缸L内的高压腔(3)由于容积增加,压力降低,大气压力将油箱(8)中的油经吸入单向阀C压入到活塞油缸L内的高压腔(3),活塞油缸L内的低压腔(1)容积缩小,流体由管路经电磁换向阀(9)的B-O口回到油箱(8)。当活塞向左移动到预定位置将触动活塞油缸L内底部的换向开关K7,由K1发出信号使电磁换向阀(9)换向。电磁换向阀(9)换向后,低压流体经过电磁换向阀(9)的P-B口进入活塞油缸L的低压腔(1),推动活塞(2)向右移动,活塞油缸A内高压腔(3)中的容积减小,高压油经排出单向阀F进入稳压缸(12);活塞油缸R中的高压腔(5)内容积增大,压力降低,大气压将油箱(8)中的油经吸入单向阀D压入到活塞油缸R高压腔(5)内,活塞油缸R内低压腔(7)中的流体经电磁换向阀(9)的A-O口回到油箱(8);当活塞向右运动到预定位置触动活塞油缸R底部换向开关K2,由K2发出信号使电磁换向阀(9)换向。如此往复双向运动,使高压流体不断进入到稳压缸(12),使稳压缸成为一高压源。在稳压缸(12)上的压力表(13)显示稳压缸内的压力,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由压力继电器(11)发出信号,使三位四通电磁阀(9)处于中间位置,P、A、B、O孔均不通流,增压机停止工作;当压力低于设定值,由压力继电器(11)发信号,使电磁换向阀(9)处于工作状态,使P-A、B-O接通,开始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继电器(11)亦可采用微机控制的压力传感器。当采用液压油作为低压源(10)时,将换向开关K1和换向开关K2移到增孔机体外,用连在活塞两端的换向开关连杆(14)控制换向开关K1和换向开关K2。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增压机,具有由活塞油缸等构成的增压机体、单向阀、压力表,其特征在于与低压源(10)相连的电磁换向阀(9)经接口A设有换向开关K2的活塞油缸R内低压腔(7),活塞油缸R内活塞(6)通过活塞杆(4)连活塞油缸L内的活塞(2),设有换向开关K7的活塞油缸L低压腔(1)经管路至电磁换向阀(9)另一接口B;活塞油缸L内的高压腔(3)和活塞油缸R内的高压腔(5)经吸入单向阀C、D和排出单向阀F、E分别连至油箱(8)和稳压缸(1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增压机,其特征在于稳压缸(12)上连有压力表(13)和压力继电器(11)。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增压机,其特征在于流入低压输入管的低压源(10)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增压机,其特征在于稳压缸(12)输出端可用于连接高压缸或高压喷头,在连接高压缸或高压喷头之前可加有辅助设备如节流阀、溢流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液、气两用的液压双向增压设备。与低压源相连的电磁换向阀经接口A设有换向开关K
文档编号F15B11/00GK2352747SQ9823714
公开日1999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2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2日
发明者常殿林, 吴维, 卢言明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沈阳中科腐蚀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