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6910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包括扩压器外壳、扩压器叶片、电磁阀,扩压器外壳上固定安装有扩压器叶片,挡板护壁固定在扩压器外壳上,电磁阀设置在挡板护壁上,电磁阀的电磁阀杆末端安装可上下移动的挡板,挡板的行程均位于挡板护壁里,电磁阀杆位于最底端时,挡板与扩压器叶片贴合,电磁阀杆提升后,扩压器叶片的压力面和吸力面相通。本发明能够解决增压器在低负荷时出现的喘振问题,从而扩大增压器流量范围。
【专利说明】
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增压器,具体地说是增压器的防喘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增压器广泛用于柴油机领域,已经达到了无机不增压的程度,可以说增压器已经成为了柴油机必备的一个部件。但是柴油机的工作范围要远远大于增压器,这就导致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非常困难。一般情况下,通常将增压器匹配在柴油机的高负荷区间,这就导致柴油机在低负荷时,增压器流量过小。而当增压器流量过小时会导致增压器喘振,严重可能会导致增压器损毁。
[0003]因此,避免增压器的喘振成为了增压器柴油机匹配的重点与难点。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机匣引气,高工况放气,两级增压,相继增压等手段。但这些方法,有的会严重降低增压器的工作效率,而且不会随着柴油机和增压器的工作状态自动调节,有些过于复杂,对增压器和增压系统的改造过于复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解决增压器在低负荷时出现的喘振问题从而扩大增压器流量范围的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发明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扩压器外壳、扩压器叶片、电磁阀,扩压器外壳上固定安装有扩压器叶片,挡板护壁固定在扩压器外壳上,电磁阀设置在挡板护壁上,电磁阀的电磁阀杆末端安装可上下移动的挡板,挡板的行程均位于挡板护壁里,电磁阀杆位于最底端时,挡板与扩压器叶片贴合,电磁阀杆提升后,扩压器叶片的压力面和吸力面相通。
[0007]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能够解决增压器在低负荷时出现的喘振问题,从而扩大增压器流量范围。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0009]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0011]结合图1?2,扩压器外壳6与扩压器叶片I固定连接在一起,当挡板7与扩压器叶片I贴合时,气体只能在两个叶片之间形成的流道中流动。挡板护壁5固定在扩压器外壳6上,挡板护壁之间放置有挡板7,挡板7可以上下活动,挡板7与电磁阀杆3固定在一起,电磁阀杆3的运动受电磁阀2的控制,而电磁阀2则受柴油机控制系统经电磁阀控制电路传递的电流控制。
[0012]本发明的控制过程如下所示:柴油机控制系统监测增压器的转速和压力、流量,当发现增压器逼近喘振边界时,根据流量和转速计算出挡板提升的高度,从而得到施予电磁阀的电流大小,然后电流通过电磁阀控制电路4传输到电磁阀2,电磁阀2提升电磁阀杆3和挡板7到一定高度,在叶片的两侧形成通道,压力面和吸力面的气体就能相互流通,减少了壁面分离,从而遏制了增压器的喘振,扩大了增压的流量范围。
[0013]图1为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俯视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挡板紧贴扩压器叶片顶部时,流体只能从两个叶片形成的流道中流动,当挡板提升后,流体可以在一个叶片的两侧相互流动。
[0014]柴油机控制系统监测增压器的转速和压力、流量,当发现增压器逼近喘振边界时,根据流量和转速计算出挡板提升的高度,如果高度太小则对喘振的影响太小,如果高度过大,则会使得大量的流体从通道流出,从而使得扩压能力下降,出口压力下降,从而使得增压器的效率下降,从而得到施予电磁阀的电流大小,然后电流通过电磁阀控制电路4传输到电磁阀2,电磁阀2产生的电磁力提升电磁阀杆3和挡板7到一定高度,在叶片的两侧形成通道,压力面和吸力面的气体就能相互流通,减少了壁面分离,从而遏制了增压器的喘振,扩大了增压的流量范围。当增压器运行点远离喘振边界时,柴油机控制系统断开对电磁阀2的供电,挡板7回落到扩压器叶片上方,隔断了压力面和吸力面之间流体的流动,从而保证了在大流量范围内增压器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
【主权项】
1.扩压器旁通防喘振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扩压器外壳、扩压器叶片、电磁阀,扩压器外壳上固定安装有扩压器叶片,挡板护壁固定在扩压器外壳上,电磁阀设置在挡板护壁上,电磁阀的电磁阀杆末端安装可上下移动的挡板,挡板的行程均位于挡板护壁里,电磁阀杆位于最底端时,挡板与扩压器叶片贴合,电磁阀杆提升后,扩压器叶片的压力面和吸力面相通。
【文档编号】F04D29/66GK105822602SQ201610293289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发明人】王银燕, 李旭, 王贺春, 杨传雷, 孙永瑞, 陈德福, 张超
【申请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