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射流式通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48926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空气射流式通风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是一种采用鼓风机(1)和射流泵(5)通风系统取代径流式通风系统;使用空气作为射流介质;使用独立的集气罩(4)和通风机的外壳(7);各排气部件之间采用可拆卸清洗的连接部件。本发明相对于常用的径流式通风机,有害气体不与电机发生直接接触,能有效保护电机免受腐蚀破坏;相对于径流式通风机,本设计可以避免风机接触腐蚀介质,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介质泵体的腐蚀,且能减低工作噪音并提高工作稳定性。
【专利说明】
空气射流式通风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通风机,特别是一种能避免有害气体对鼓风电机的腐蚀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该通风机适合矿井、坑道、实验室等高粉尘、高污染、高腐蚀场合的通风。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通风机一般是径流式通风机或液体射流式通风机,前者有害气体直接通过电机叶片,易造成电机的腐蚀老化;后者采用液体介质进行射流通风,对栗体的腐蚀严重、工作噪音大。传统通风机排气管路没有独立外壳,集气罩和出气管也不方便拆卸和清洗。对于某些防火等级高的场合,径流式通风机的电机与排除气体旋转摩擦也易发生静电积累,产生电火花,甚至诱发火灾。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空气射流式通风机,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5]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是一种采用鼓风机和射流栗通风系统取代径流式通风系统;使用空气作为射流介质;使用独立的集气罩和通风机的外壳;各排气部件之间采用可拆卸清洗的连接部件。
[0006]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包括鼓风机、集气罩、射流栗,其中:射流栗由栗体、射流嘴和扩散管组成,射流嘴位于栗体内,射流嘴的尾部通过连接管与鼓风机的出风口相连,射流嘴的嘴部正对与栗体一端相连的扩散管的尾部,栗体的另一端通过进气管与集气罩的入口相连,扩散管的头部与出气管相连。
[0007]本发明可以采用独立的射流栗系统,具体包含射流口、负压腔和扩散管,实现排气路径和鼓风电机的分离。
[0008]本发明可以直接将负压腔、射流口和扩散管制备成一体化产品,其结构为类似的射流结构,三个部件都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设计成不同的形状,以适应各类复杂外形,任何包含此三个部件的结构都可以使用。
[0009]所述的扩散管和出气管,其管径自扩散管向出气管头部逐渐放大,出气管头部呈喇叭口形状。
[0010]由集气罩、射流栗和出气管构成的整个射流结构位于具有保护作用的外壳中间。
[0011]所述外壳采用金属、塑料或玻璃钢制成。
[0012]采用空气作为射流栗的射流介质。
[0013]所述集气罩为独立的部件。
[00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有以下的优点:
[0015](I)电机与有害气体不发生接触,有效防止电机腐蚀;
[0016](2)采用气体作为射流介质,有效防止射流栗腐蚀,并降低噪音;
[0017](3)不易产生电火花,工作安全;
[0018](4)独立的集气罩和外壳,便于拆卸和清洗;
[0019](5)能适用于某些高粉尘、高污染、高火险场合,保障安全性。
[0020]空气射流通风系统已被广泛运用于陆上的隧道通风和海上的舰艇通风等。某型号的舰艇机舱射流通风系统,风量为12000m3/h,风压约为2450Pa。该空气射流通风系统的构成较简单,整个系统包括一套螺旋风管系统和不同方向的射流喷嘴以及高压离心风机,射流喷嘴共60个,每个射流喷嘴的出风量约为55L/s。将大型的空气射流通风系统简化为由鼓风机和射流结构组成的小型空气射流式通风橱,实现60-600m3/h及其它范围的合适的风量,在日常通风换气中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发明的空气射流通风机的整体示意图。
[0022]图2为射流栗5及其出气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通风电机I和连接管2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集气罩4和连接管3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通风机外壳7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鼓风机;2.连接管;3.进气管;4.集气罩;5.射流栗;6.出气管;7.外壳;8.栗体;9.射流嘴;10.扩散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是一种采用鼓风电机和射流栗通风系统取代径流式通风系统;使用空气和其它气体作为射流介质;使用独立的集气罩和通风机外壳;各排气部件之间采用可拆卸清洗的连接部件。
[0028]下面结合实施实例及附图对本发明创新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9]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鼓风机1、集气罩
4、射流栗5,其中:射流栗5由栗体8、射流嘴9和扩散管10组成,射流嘴9位于栗体8内,射流嘴9的尾部通过连接管2与鼓风机I的出风口相连,射流嘴9的嘴部正对与栗体8—端相连的扩散管10的尾部,栗体8的另一端通过进气管3与集气罩4的入口相连,扩散管10的头部与出气管6相连。由集气罩4、射流栗5和出气管6构成的整个射流结构位于具有保护作用的外壳7中间。
[0030]所述鼓风机I可采用不同型号的鼓风机,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功率,鼓风机开始工作后,经进气管3将空气鼓入射流栗5中。
[0031]所述集气罩4根据污染源的大小和扩散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大小,集气罩4和进气管3为独立部件,方便拆卸和清洗。
[0032]所述射流栗5根据鼓风机I的进气量采用合适的容量,空气由射流嘴9射出后,在栗体8的内腔中形成低压区,相对于室内大气压有较大的压力差。室内的有害气体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经集气罩4和进气管3将气体压入栗体8的内腔中。有害气体和空气射流介质组成的混合气体经扩散管10和出气管6排到室外。
[0033]所述扩散管10和出气管6,它们连接在一起,其管径自扩散管10向出气管6头部逐渐放大,出气管6头部呈喇叭口形状,这种结构有利于有害气体和空气射流介质组成的混合气体经扩散管10和出气管6排到室外。
[0034]本发明设有外壳7,该外壳7可采用不同材质(金属、塑料、玻璃钢等),根据室内的实际情况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其主要起到保护和遮蔽设备(集气罩4、射流栗5)和管路(出气管6)以及美观的作用,防止灰尘、水等导致设备的污损和老化。
[0035]本发明提供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工作过程是:在需要通风换气的工作场合,按照图1所示的结构装配本通风机后,可开启本通风橱进行通风换气工作。开启通风电机,空气在通风电机的压力下进入连接管2,在射流嘴9处高速喷出,在栗体8的内腔末端和扩散管10起始处形成较大的负压。由于外部大气压高于栗体8中的气压,室内气体将会在大气压力作用下,进入集气罩4,通过进气管3进入栗体8的内腔中,然后和来自通风机的空气一起经过扩散管10和出气管6排出。整个过程实现了空气射流式通风。
[0036]本发明在具体实施应用中具有以下突出创新点:
[0037]1.采用射流式结构取代径流式结构,射流式通风机相对于径流式通风机的突出优势就是通风不位于有害气体传输的路径中,能有效避免有害气体对通风电机的腐蚀,有利于保护电机和风机,这是本发明专利的核心创新点。
[0038]2.适合各种材质的射流结构,不局限于金属射流栗,
[0039]本发明中所述的射流栗系统,可采用各类材料(玻璃钢、塑料、陶瓷、橡胶、水泥等制成能通过空气射流形成负压的腔体结构,包含射流介质入口和喷出口,以及被输送气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由于材料和结构均不局限于金属射流栗,这种射流结构的成型更加方便,并适应各类复杂形状和高腐蚀环境,可有效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
[0040]3.该通风结构中射栗系统可安装在通风厨侧面,可节约安装空间,同时可以采用更稳定的安装基座,工作噪音更低。
【主权项】
1.一种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是一种采用鼓风机(I)和射流栗(5)通风系统取代径流式通风系统;使用空气作为射流介质;使用独立的集气罩(4)和通风机的外壳(7);各排气部件之间采用可拆卸清洗的连接部件。2.一种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该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包括鼓风机(I)、集气罩(4)、射流栗(5),其中:射流栗(5)由栗体(8)、射流嘴(9)和扩散管(10)组成,射流嘴(9)位于栗体(8)内,射流嘴(9)的尾部通过连接管与鼓风机(I)的出风口相连,射流嘴(9)的嘴部正对与栗体(8)的一端相连的扩散管(10)的尾部,栗体(8)的另一端通过进气管与集气罩(4)的入口相连,扩散管(10)的头部与出气管(6)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采用独立的射流栗(5)系统,其包括负压腔,射流口和扩散管(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直接将负压腔,射流口和扩散管(10)制备成一体化产品,其结构为类似的射流结构,三个部件都能适应各类复杂外形,任何包含此三个部件的结构都可以使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扩散管(10)和出气管(6),其管径自扩散管(1)向出气管(6)头部逐渐放大,出气管(6)头部呈喇叭口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由集气罩(4)、射流栗(5)和出气管(6)构成的整个射流结构位于具有保护作用的外壳(7)中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7)采用金属、塑料或玻璃钢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采用空气作为射流栗(5)的射流介质。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射流式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罩(4)为独立的部件。
【文档编号】F04F5/44GK106015121SQ201610447626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1日
【发明人】王钧, 胡涛, 杨小利, 段华军, 徐任信, 蔡浩鹏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