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49690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水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煤矿潜水泵机组重、尺寸大,受矿井井口罐笼尺寸限制,井下作业空间小,抢救时把水泵分拆后运到井下,安装水泵、管路耗时多,甚至于难以实施紧急救援。矿用潜水泵高速化可使泵结构简单,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变频技术能够适应工作性能范围宽的要求。由于转速较高,高速电机发热量较大,仅仅靠电机外壁与介质热交换还不够,一般需添加内部循环辅助散热。潜水泵高速化有效减小了泵的长度,高速电机由于线圈绝缘等级的要求,径向尺寸相对于高速叶轮较大;为保证电机机座足够的强度,以抵抗较大压差,机座处采用法兰盘结构,更加大了外筒体的外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在目前较大功率湿式高速电机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减小高速矿用潜水泵的体积,更好的适用于井下作业的恶劣环境;同时改进独立的冷却循环结构,加强冷却效果,保证电机的安全运行。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0005]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包括底盖、底座、外筒体、泵盖、电机轴、电机、电机机座和电机机盖,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与外筒体的下端面连接,所述外筒体的上端面、电机机盖和泵盖的下端面连接;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和电机机座的下端面之间设有中段体;所述电机轴上依次设有导叶、叶轮、诱导轮;所述电机的上部设有推力盘;位于外筒体内部的电机机座上部开孔引出冷却管接入所述外筒体与电机机座间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电机机座上下侧均为梅花型法兰,所述中段体和电机机盖上分别设有与梅花型法兰对应的中段体通孔和机盖通孔构成通路。
[0006]进一步的,所述泵盖为内层和外层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采用筋板连接并形成通路,所述内层与电机的机盖间的空腔构成接线室。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推力盘上设有叶轮流道。
[0008]进一步的,所述冷却管为盘管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中段体外径延伸至外筒体,与底座、电机的机座相连的同时与外筒体相连。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中段体和底座的侧面均设有吊环螺钉。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两侧设有过滤网。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为湿式变频电机,频率为50HZ-150HZ,转速为3000r/min-9000r/min,扬程为 1000m。
[0013]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0014](I)本实用新型中电机机座的上下侧法兰均为梅花型,与机座配合的中段体与电机盖上也留出通孔构成通路,在保证介质流通的条件下缩小了泵的径向尺寸,减轻了重量,以更好的适用于井下作业的工作环境;且筒内介质流速加快,增强与电机的热交换。泵盖采用筋板连接的双层结构,内层与电机盖构成接线室,相比传统的接线室后接出泵腔而言,结构更为简单、减小了泵的轴向尺寸,且该结构下流体最终从中间出口流出,流动更为合理,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在现场通过高强度管件从中间吊装,更提高安全可靠性。
[0015](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推力盘上设有叶轮流道,产生扬程为内部独立循环提供动力,使内部冷却水循环起来,带走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同时机座外部的冷却管采用盘管结构,加大换热面积,改善电机的冷却效果。
[0016](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段体延长至外筒体,同时与底座、外筒体和电机机座连接,避免由于外筒体太长而放大形位公差偏差,提高运行精度,较重部件吊环螺钉的设置方便吊运装配,节省组装时间。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尚速矿用湿式潜水栗不意图。
[0018]图2是电机机座的梅花型法兰示意图。
[0019]图3是中段体上通孔的示意图。
[0020]图4是泵盖的示意图。
[0021]图5是推力盘上叶轮流道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1-底盖,2-底座,3-过滤网,4-进口段,5-中段体,6-外筒体,7-电机机座,8-电机,9-电机轴,10-冷却管,11-推力盘,12-叶轮流道,13-电机机盖,14-栗盖,141-内层,142-外层,15-接线室,16-机盖通孔,17-中段体通孔,18-机座法兰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25]如图1所示,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包括底盖1、底座2、外筒体6、泵盖14、电机轴9、电机8、电机机座7和电机机盖13,所述底座2的上端面与外筒体6的下端面法兰连接,所述外筒体6的上端面、电机机盖13和泵盖14的下端面通过法兰连接;所述底座2的上端面和电机机座7的下端面之间设有中段体5,所述中段体5外径延伸至外筒体6,与底座2、电机机座7相连的同时与外筒体6通过法兰相连,避免由于外筒体6太长而放大形位公差偏差,提高运行精度。所述电机轴9上依次设有导叶、叶轮、诱导轮,所述诱导轮前端设有底座2螺纹连接的进口段4,方便更换不同型号的叶轮。所述电机8采用湿式变频电机,与泵同轴,线圈作防水处理,频率为50Hz-l50Hz,转速为3000r/min-9000r/min,扬程为100mo所述电机8上部设一推力盘11,如图5所示,所述推力盘11上设有叶轮流道12,为内部独立循环提供动力,使内部冷却水循环起来,带走电机8内部产生的热量。
[0026]从电机机座7上部开孔引出冷却管10接入所述外筒体6与电机机座7间形成的空腔内;电机机座7与冷却管10均位于所述外筒体6内。所述冷却管10为盘管结构,加大了换热面积,改善电机8的冷却效果。所述外筒体6、中段体5和底座2的侧面均设有吊环螺钉,用于装配和运送。所述底座2的两侧设有过滤网3。
[0027]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电机机座7的上下侧法兰均为梅花型法兰18,所述中段体5和电机机盖13上分别设有与梅花型法兰18对应的中段体通孔17和机盖通孔16构成通路,保证介质流通的条件下缩小了泵的径向尺寸,减轻了重量;外筒体6内介质流速也加快,增强与电机8的热交换。
[0028]如图4所示,所述泵盖14为内层141和外层142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内层141和外层142之间形成通路并采用筋板连接,所述内层141与电机机盖13之间的空腔构成接线室15,接线室15为湿式,泵盖14上开螺塞孔可注排水,电机线与缆线密封相接,缆线与温度传感线等均在外层的142壳体上密封。避免了现有潜水泵中的接线腔与泵盖腔分开,泵长度较长;或采用侧边出口,使出口流动不均匀的不足,简化了泵盖14的结构,减小了泵的轴向尺寸,且该结构下流体最终从中间出口流出,流动更为合理,保证在现场可通过高强度管件从中间吊装,提高安全可靠性。
[0029]所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盖(I)、底座(2)、外筒体(6)、泵盖(14)、电机轴(9)、电机(8)、电机机座(7)和电机机盖(13),所述底座⑵的上端面与外筒体(6)的下端面连接,所述外筒体(6)的上端面、电机机盖(13)和泵盖(14)的下端面连接;所述底座(2)的上端面和电机机座(7)的下端面之间设有中段体(5);所述电机轴(9)上依次设有导叶、叶轮、诱导轮;所述电机⑶的上部设有推力盘(11);位于外筒体(6)内部的电机机座(7)上部开孔引出冷却管(10)接入所述外筒体(6)与电机机座(7)间形成的空腔内;所述电机机座(7)上下侧法兰均为梅花型法兰(18),所述中段体(5)和电机机盖(13)上分别设有与梅花型法兰(18)对应的中段体通孔(17)和机盖通孔(16)构成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14)为内层(141)和外层(142)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内层(141)和外层(142)之间采用筋板连接并形成通路,所述内层(141)与电机机盖(13)之间的腔体构成接线室(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盘(11)上设有叶轮流道(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10)为盘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体(5)外径延伸至外筒体(6),与底座(2)、电机机座(7)相连的同时与外筒体(6)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中段体(5)和底座(2)的侧面均设有吊环螺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两侧设有过滤网(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8)为湿式变频电机,频率为 50Hz-150Hz,转速为 3000r/min-9000r/min,扬程为 1000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包括底盖、底座、诱导轮、叶轮、导叶、电机轴、电机、外筒体和泵盖,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和电机机座的下端面之间设有中段体,所述电机的上部设有推力盘;电机机座上部开孔引出冷却管;所述电机机座上下侧法兰均为梅花型法兰,中段体与电机机盖上设有相应的通孔构成通路。所述泵盖为内层和外层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形成通路并采用筋板连接,内层与电机机盖间的空腔构成接线室。本实用新型所述高速矿用湿式潜水泵,在保证介质流通的条件下缩小了泵的径向和轴向尺寸,减轻了重量,更好的适用于井下作业的工作环境;外筒体内介质流速加快,增强与电机的热交换;流体最终从中间出口流出,流动更为合理。
【IPC分类】F04D29-00, F04D29-40, F04D13-08
【公开号】CN204458400
【申请号】CN201420838457
【发明人】夏斌, 孔繁余, 汪家琼, 宋艳文
【申请人】江苏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