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43953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式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送风装置例如装设于吸尘器。
【背景技术】
[0002]装设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要求静压。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281232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1-80427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送风装置。在这些送风装置中,设置有从叶轮的侧方向下方引导空气的流动的板状的空气引导部。空气被从叶轮的中央吸入,向叶轮的侧方送出。空气通过空气引导部被引导向位于下方的马达的周围。
[0003]但是,板状的空气引导部将向叶轮的侧方送出的空气引导向下方,该空气引导部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的流动而倾斜配置的弯曲部,但在叶轮以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在空气引导部的表面产生空气的剥离,而产生噪声。在送风装置用于吸尘器等民用品的情况下,降低噪声尤其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送风装置中维持静压且降低噪声。
[0005]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包括:马达部,其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叶轮,其位于马达部的上方,且与马达部的旋转部连接,并通过旋转将气体从上方向径向外侧送出;叶轮罩部,其具有覆盖叶轮的外周以及外周缘部的上方的内表面,且在中央具有吸气口;主体罩部,其与叶轮罩部连接,且覆盖马达的外周,并在与机壳筒部之间构成筒状空间,机壳筒部构成马达部的外表面且在上下方向上呈筒状延伸;以及多个引导叶片,其在筒状空间中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且分别在主体罩部的内表面与机壳筒部之间沿径向延伸。多个引导叶片分别具有:位于上侧的引导叶片上部;以及位于比引导叶片上部靠下侧的位置的引导叶片下部。引导叶片上部比引导叶片下部相对于轴向倾斜。弓丨导叶片的下端位于比引导叶片的上端靠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位置,至少一个引导叶片的下端位于比机壳筒部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
[0006]引导叶片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端部位于比在旋转方向前方侧相邻的引导叶片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端部靠旋转方向后方的位置。
[0007]引导叶片上部随着向上侧而向旋转方向后方侧弯曲。
[0008]引导叶片上部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面具有:位于上侧的前方侧上曲面;以及位于下侧的前方侧下曲面,前方侧上曲面的曲率半径比前方侧下曲面的曲率半径长。
[0009]引导叶片上部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面具有随着向上侧而向旋转方向后方侧弯曲的后方侧曲面,后方侧曲面的曲率半径比前方侧上曲面的曲率半径短。
[0010]在筒状空间中,马达部的外表面与主体罩部的内表面的径向间隙随着从轴向上侧向轴向中部而连续地变窄,且随着从轴向中部向轴向下侧而连续地变宽。
[0011 ]引导叶片下部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面具有随着向下侧而向旋转方向前方侧倾斜的倾斜面。
[0012]引导叶片下部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面具有随着向下侧而向旋转方向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
[0013]吸尘器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
[0014]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包括:马达部,其中心轴线朝向上下方向;叶轮,其位于马达部的上方,且与马达部的旋转部连接,并通过旋转将气体从上方向径向外侧送出;叶轮罩部,其具有覆盖叶轮的外周以及外周缘部的上方的内表面,且在中央具有吸气口;主体罩部,其与叶轮罩部连接,且覆盖马达的外周,并在与机壳筒部之间构成筒状空间,机壳筒部构成马达部的外表面且在上下方向上呈筒状延伸;以及多个引导叶片,其在筒状空间中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且分别在主体罩部的内表面与机壳筒部之间沿径向延伸。多个引导叶片分别具有:位于上侧的引导叶片上部;以及位于比引导叶片上部靠下侧的位置的引导叶片下部。引导叶片上部比引导叶片下部相对于轴向倾斜,引导叶片的下端位于比引导叶片的上端靠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位置,引导叶片上端的引导叶片的厚度比引导叶片下部的引导叶片的厚度薄。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维持送风装置的静压且降低噪声。另外,由于吸尘器具有上述的送风装置,因此能够维持在吸尘器内流动的空气的静压且降低噪声。
[0016]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2是示出卸下了图1的送风装置的叶轮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9]图3是图1的送风装置的平面图。
[0020]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0021]图5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0022]图6是用于说明图5的引导叶片的图。
[0023]图7是示出引导叶片的优选变形例的图。
[0024]图8是具有送风装置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送风装置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且相对于马达将叶轮侧作为上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不意图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在使用时的方向。
[0026]图1是示出送风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送风装置1在其外侧设置有叶轮罩部14和主体罩部2。叶轮罩部14是在上表面中央部形成有吸气口 12的金属制帽状部件。主体罩部2具有上罩18和下罩20。上罩18具有叶轮罩部14的圆筒部从上罩18的外周侧嵌合的圆筒部。在上罩18的圆筒部的下端一体地设置有上凸缘部16。下罩20具有:在下部外周的多处形成有排气口22的下圆筒部24;以及与下圆筒部24的上端一体地设置的下凸缘部26。下罩20是树脂成型品。上凸缘部16与下凸缘部26彼此从上下接合且通过螺钉28结合。由此上罩18与下罩20连接在一起。更具体地说,在上凸缘部16的周向多处形成有螺钉通孔,并以与该螺钉通孔相向的方式在下凸缘部26的多处形成有螺钉孔,螺钉28穿过螺钉通孔与螺钉孔螺入口 ο
[0027]图2是示出从图1的送风装置1卸下了叶轮罩部14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送风装置1的平面图。图4是在图3中以通过送风装置1的中心的Α-Α线剖切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对截面的细节部分省略平行斜线。
[0028]如图4所示,送风装置1由叶轮罩部14、主体罩部2、以覆盖主体罩部2的下表面的方式安装于主体罩部2的底罩30构成内部空间。送风装置1还在内部空间包括由离心式叶轮构成的叶轮40以及中心轴线J朝向上下方向的马达部50。
[0029]叶轮40被叶轮罩部14覆盖。叶轮罩部14包括:覆盖叶轮40的外周的圆筒状外周部;以及覆盖叶轮40的外周缘部的上方的上表面部。即,叶轮罩部14具有覆盖叶轮40的外周以及外周缘部的上方的内表面。并且,叶轮罩部14在上表面部的中央具有吸气口 12。叶轮40位于马达部50的上方,并与马达部50的旋转部连接,且通过旋转将气体从上方向径向外侧送出。叶轮40为如下结构:在基板41的上表面沿周向排列多个动叶片42,且通过在中央部具有开口的圆锥曲面状的护罩43连接各动叶片42的上端。基板41呈圆形平板。在基板41的中央部连接马达部50的旋转轴51的上端部。由此,在马达部50的旋转部安装叶轮40。叶轮40的护罩43的中央开口与叶轮罩部14的吸气口 12连通。
[0030]马达部50例如是内转子型无刷马达。马达部50为如下结构:在由上部机壳部52、下部机壳部53以及机壳筒部57构成的马达机壳容纳包括转子部以及定子部的马达构件54。马达构件54的转子部被旋转轴51支承,旋转轴51被保持于上部机壳部52的中央部的上部轴承55和保持于底罩30的中央部的下部轴承56支承为旋转自如。若马达部50驱动,则旋转轴51与马达构件54的转子部一同旋转,且连接于旋转轴51的叶轮40旋转。随着叶轮40的各动叶片42的旋转移动,其附近的空气被向径向外侧推出。与此相伴,各动叶片42的内周侧产生负压,外部空气由吸气口 12吸入。叶轮40通过马达部50而例如在俯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0031]主体罩部2具有上罩18和下罩20。并且,主体罩部2在上罩18与叶轮罩部14连接。主体罩部2覆盖马达部50的外周面。在主体罩部2的内周面与马达部50的外周面之间构成筒状空间60。即,主体罩部2连接于叶轮罩部14,且覆盖马达部50的外周,并在与机壳筒部57之间构成筒状空间60,机壳筒部57构成马达部50的外表面且在上下方向上呈筒状延伸。筒状空间60的上部与叶轮罩部14内的叶轮40的外周的空间连通。下罩20的排气口 22面对筒状空间60的下部。上罩18的内周面是随着向上方而呈弯曲状直径变大的曲面。下罩20的内周面从上部至中部呈大致圆筒面,但下部呈随着向下方而直径稍变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