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回流散热增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58805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水回流散热增压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压栗,具体涉及一种水回流散热增压栗。
【背景技术】
[0002]增压栗主要用于增加管道内液体的压力,使液体提升至一定的高度。然而,当管道内的液压不稳时,增压栗需持续运作增压。长时间的运行会造成增压栗的电机发热,若不及时降低电机的温度,会影响增压栗的正常运行,大大降低增压栗的使用寿命。现有的散热装置结构复杂,散热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降温效果好的水回流散热增压栗。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回流散热增压栗,包括栗体和与栗体固定连接的电机,电机固定在电机座内,电机座套在筒体内,筒体的两端与电机座密封连接,筒体的内壁与电机座的外壁之间形成回流腔;所述栗体的出口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一管道通过第一支路与回流腔连通;栗体的入口与第二管道连通,第二管道通过第二支路与回流腔连通。
[0005]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路与回流腔的顶部连通,第二支路与回流腔的底部连通。
[0006]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支路的管径小于第一管道的管径。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二支路的管径小于第二管道的管径。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构建水流回路,利用管道内的液体回流与电机座进行热交换,降低电机的温度,提高了增压栗的使用寿命;2、本实用新型无需其他的降温设备,利用管道内的液体进行降温即可达到目的,结构简单合理,可行性高,安全性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1]其中:1、电机座;2、栗体;3、筒体;4、回流腔;5、第一管道;5.1、第一支路;6、第二管道;6.1、第二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0013]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水回流散热增压栗,包括栗体2和与栗体2固定连接的电机,电机固定在电机座I内(附图未示出),电机座I套在筒体3内,筒体3的两端与电机座I密封连接,筒体3的内壁与电机座I的外壁之间形成回流腔4;栗体2的出口与第一管道5连通,第一管道5通过第一支路5.1与回流腔4连通,第一支路5.1的管径小于第一管道5的管径;栗体2的入口与第二管道6连通,第二管道6通过第二支路6.1与回流腔4连通,第二支路6.1的管径小于第二管道6的管径。
[0014]优选地,为了提高换热效率,第一支路5.1与回流腔4的顶部连通,第二支路6.1与回流腔4的底部连通。
[00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第二管道6内的液体经栗体2增压后进入第一管道5,第一管道5内的液体在压差的作用下经第一支路5.1流入回流腔4,与电机座I进行热交换,带走电机座I的热量,降低电机的温度,再经第二支路6.1流入第二管道6内,再次经栗体2增压流至第一管道5。液体的流向如图1和图2所示。
[001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水回流散热增压栗,其特征在于,包括栗体和与栗体固定连接的电机,电机固定在电机座内,电机座套在筒体内,筒体的两端与电机座密封连接,筒体的内壁与电机座的外壁之间形成回流腔;所述栗体的出口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一管道通过第一支路与回流腔连通;栗体的入口与第二管道连通,第二管道通过第二支路与回流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回流散热增压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与回流腔的顶部连通,第二支路与回流腔的底部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回流散热增压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的管径小于第一管道的管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回流散热增压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的管径小于第二管道的管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回流散热增压泵,包括泵体和与泵体固定连接的电机,电机固定在电机座内,电机座套在筒体内,筒体的两端与电机座密封连接,筒体的内壁与电机座的外壁之间形成回流腔;所述泵体的出口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一管道通过第一支路与回流腔连通;泵体的入口与第二管道连通,第二管道通过第二支路与回流腔连通;所述第一支路与回流腔的顶部连通,第二支路与回流腔的底部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构建水流回路,利用管道内的液体回流与电机座进行热交换,降低电机的温度,提高了增压泵的使用寿命;无需其他的降温设备,利用管道内的液体进行降温即可达到目的,结构简单合理,可行性高,安全性好,实用性强。
【IPC分类】F04B53/08
【公开号】CN205370951
【申请号】CN201620006019
【发明人】李晓彬, 彭志强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6年1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