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泵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64062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泵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泵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涉及水泵节能的技术领域,包括水泵和水管,还包括喷射器和振动吸收管,该振动吸收管包括注塑为一体的内管及包裹于内管外部的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振动吸收孔,振动吸收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内管的长度方向,该空间内振动吸收孔之间为实心浇注;内管的一端从内管和外管连接处延伸出去,内管从内管和外管连接处延伸出去的一端经法兰连接水管,内管的另一端经喷射器连接水泵的出水口。本实用新型用于减少水泵运行产生的水管振动和环境噪音,有利于延长运水机组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水泵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栗节能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栗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节能减排现已成中国经济开展规划大纲的首要内容,特别针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石油化工、水处理等工业范畴高耗能企业,提出了愈加严厉的减排方针。水栗作为通用机械设备而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实际生产中,水栗为运水增压,工作环境噪音大、控制性能差,导致机械损耗严重、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水栗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在水管起始端吸收振动,减少机械损耗。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用于水栗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包括水栗和水管,还包括喷射器和振动吸收管,该振动吸收管包括注塑为一体的内管及包裹于内管外部的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振动吸收孔,振动吸收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内管的长度方向,该空间内振动吸收孔之间为实心浇注;内管的一端从内管和外管连接处延伸出去,内管从内管和外管连接处延伸出去的一端经法兰连接水管,内管的另一端经喷射器连接水栗的出水口。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分别位于内管两侧相对的振动吸收孔沿内管长度方向错开排列。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喷射器有助于降低水栗所需功率,有助于节能减排,并且减少因水栗增压引起的振动和噪音;水栗经振动吸收装置连接水管,则水经增压后先经振动吸收装置进行过渡运输,吸收掉部分振动后再由水管进行连接,因传统的水管连接水栗出水口容易导致水管起始端产生强烈的振动,继而水管整体振动加剧,增加了水管及运水机组的机械损耗,影响工作环境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振动吸收孔吸收掉起始端的部分振动,有利于减少水管振动、降低噪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振动吸收孔长度方向垂直于内管长度方向即垂直于水流方向,并且相对位于内管两侧的振动吸收孔交错分布,有利于增强振动吸收效果。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附图标记:1、水栗;2、喷射器;31、内管;32、外管;33、振动吸收孔;34、实心浇注;4、法兰;5、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11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水栗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包括水栗I和水管5,还包括喷射器2和振动吸收管,该振动吸收管包括注塑为一体的内管31及包裹于内管31外部的外管32;内管31和外管3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振动吸收孔33,振动吸收孔33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内管31的长度方向,分别位于内管31两侧相对的振动吸收孔3 3沿内管31长度方向错开排列,该空间内振动吸收孔33之间为实心浇注34;内管31的一端从内管31和外管32连接处延伸出去,内管31从内管31和外管32连接处延伸出去的一端经法兰4连接水管5,内管31的另一端经喷射器2连接水栗I的出水口。
[0012]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流体从水栗I出来后经喷射器2进一步增压并喷射到振动吸收管中,流经振动吸收管时,振动吸收孔33吸收振动,流体再由内管31流入水管5进行运输,从而降低了流体增压和运输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改善运行环境。
[0013]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水栗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包括水栗和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射器和振动吸收管,该振动吸收管包括注塑为一体的内管及包裹于内管外部的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有振动吸收孔,振动吸收孔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内管的长度方向,该空间内振动吸收孔之间为实心浇注;内管的一端从内管和外管连接处延伸出去,内管从内管和外管连接处延伸出去的一端经法兰连接水管,内管的另一端经喷射器连接水栗的出水□ O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栗节能的振动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位于内管两侧相对的振动吸收孔沿内管长度方向错开排列。
【文档编号】F04B53/00GK205445997SQ201620231596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3日
【发明人】陈可文, 龚丽, 曾卓才, 肖秋风, 曾卓锷
【申请人】广州长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