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30739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公开一种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包括丫字型橡胶软管,空气阀和气囊;其中,气囊是用橡胶材料一体化制成的具有一个形似圆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气进出连接管的空心弹性球,丫字型橡胶软管是一体化成形的具有三个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胶软管,空气阀是具有三个通气口和空心内腔的金属器件,在空气阀的空心内腔内,粘贴第一圆形橡胶片盖住进气口,在空气阀外表面,粘贴第二圆形橡胶片盖住出气口,丫字型橡胶软管的抽气口和气囊的空气进出连接管套接在空气阀的两个连接管上;进行液体转移时,液体只流过橡胶软管,不流过空气阀和气囊,方便拆卸和清洗。
【专利说明】
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丫字形软管的便携式吸液器。
【背景技术】
[000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将固定箱体或者笨重箱体中的水、食用油、汽油、柴油、机油等液体转移到其它的容器,由于此类箱体不能或者难以直接倾倒,给液体的转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现有的电动抽吸装置往往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且多用于大型箱体的液体抽吸;或者采用长条状软管用口吸启动虹吸的方法进行液体引流,但这种方法不卫生和不安全。因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清洗和价格低廉的便携式吸液器成为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包括丫字型橡胶软管,空气阀和气囊。其中,气囊是用橡胶材料一体化制成的具有一个形似圆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气进出连接管的空心弹性球,在外力捏压作用下气囊会瘪下去并将气囊中的空气通过空气进出连接管排出,在外力撤销后气囊能自动恢复球状并通过空气进出连接管吸入空气;丫字型橡胶软管是一体化成形的具有三个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胶软管,丫字型橡胶软管的三个端口分别称为进液口、出液口和抽气口 ;空气阀是具有三个通气口和空心内腔的金属器件,其三个通气口分别称为进气口、出气口和交换气口,这三个通气口均与空气阀的空心内腔连通,空气阀还设有起保护作用的防碰管以及便于与橡胶软管和气囊的空气进出连接管进行套接的两个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空气阀的进气口相通,第二连接管的轴向空心即为交换气口,防碰管与空气阀的出气口相通,在空气阀的空心内腔内,粘贴第一圆形橡胶片盖住进气口,使第一圆形橡胶片的一条弦与其相应外圆弧围成的弓形面积部分与空气阀的空心内腔表面进行粘贴,第一圆形橡胶片的该弓形面积外的其余部分不进行粘贴。在防碰管内的空气阀外表面,粘贴第二圆形橡胶片盖住出气口,使第二圆形橡胶片的一条弦与其相应外圆弧围成的弓形面积部分与防碰管内的空气阀外表面进行粘贴,第二圆形橡胶片的该弓形面积外的其余部分不进行粘贴。丫字型橡胶软管,空气阀和气囊的连接关系为:丫字型橡胶软管的抽气口套接在空气阀的第一连接管上,气囊的空气进出连接管套接在空气阀的第二连接管上。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方便拆卸和清洗,因为丫字型橡胶软管是套接在空气阀的连接管上,所以很方便拆卸;又因为液体只流过丫字型橡胶软管,不流过空气阀和气囊,所以只需对丫字型橡胶软管进行清洗。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便于携带、造价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空气阀的俯视图。
[0007]图2是空气阀的俯视图中的A-A剖视图。
[0008]图3是空气阀的俯视图中的B-B剖视图。
[0009]图4是空气阀的左视图。
[0010]图5是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的总装示意图。
[0011 ]图6是使用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进行液体转移的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
[0013]I为丫字形橡胶软管;2为空气阀;3为气囊;4为待转移液体盛装容器;5为转移液体的去往处容器;21为空气阀的空心内腔;22为空气阀的第一连接管;23为空气阀的第二连接管;24为第一圆形橡胶片;25为第二圆形橡胶片;26为进气口; 27为出气口; 28为防碰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5]参照图1至图5,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包括丫字型橡胶软管I,空气阀2和气囊
3。其中,气囊3是用橡胶材料一体化制成的具有一个形似圆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气进出连接管的空心弹性球,在外力捏压作用下气囊3会瘪下去并将气囊3中的空气通过空气进出连接管排出,在外力撤销后气囊3能自动恢复球状并通过空气进出连接管吸入空气;丫字型橡胶软管I是一体化成形的具有三个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胶软管,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三个端口分别称为进液口、出液口和抽气口 ;空气阀2是具有三个通气口和空心内腔21的金属器件,其三个通气口分别称为进气口 26、出气口 27和交换气口,这三个通气口均与空气阀2的空心内腔21连通,空气阀2还设有起保护作用的防碰管28以及便于与橡胶软管和气囊3的空气进出连接管进行套接的两个连接管,第一连接管22与空气阀2的进气口 26相通,第二连接管23的轴向空心即为交换气口,防碰管28与空气阀2的出气口 27相通,在空气阀2的空心内腔21内,粘贴第一圆形橡胶片24盖住进气口 26,使第一圆形橡胶片24的一条弦与其相应外圆弧围成的弓形面积部分与空气阀2的空心内腔21表面进行粘贴,第一圆形橡胶片24的该弓形面积外的其余部分不进行粘贴。在防碰管28内的空气阀2外表面,粘贴第二圆形橡胶片25盖住出气口 27,使第二圆形橡胶片25的一条弦与其相应外圆弧围成的弓形面积部分与防碰管28内的空气阀2外表面进行粘贴,第二圆形橡胶片25的该弓形面积外的其余部分不进行粘贝占。丫字型橡胶软管I,空气阀2和气囊3的连接关系为: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抽气口套接在空气阀2的第一连接管22上,气囊3的空气进出连接管套接在空气阀2的第二连接管23上。
[0016]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参见图6,将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进液口插入待转移液体盛装容器4的液体中,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出液口插入转移液体的去往处容器5中,并且确保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进液口的位置高于转移液体的去往处容器5的入口位置,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抽气口的位置高于整个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任何管体部分,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进液口经三叉连接部位至出液口的管体任何部位与进液口的位置高度差小于对应于大气压的待转移液体柱之高度;按照前述方法摆好位置后进行以下步骤,1、用第一只手捏压住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出液口使外部空气不能通过出液口进入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内腔中;2、用第二只手捏压气囊3使气囊3瘪下去,气囊3中的空气将通过空气进出连接管排向空气阀2的空心内腔21进而经出气口 27排出;3、松开捏压气囊3的第二只手,气囊3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球状,气囊3内形成负压,在该负压作用下,待转移液体盛装容器4中的液体在大气压作用下从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进液口进入并沿橡胶软管上升一定高度,进而推动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内腔中的部分空气依序经过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抽气口、空气阀2的进气口 26、空气阀2的空心内腔21、空气阀2的交换气口、气囊3中的空气进出连接管进入气囊3,使气囊3内恢复为大气压;4、交替进行第2步和第3步,每进行第2步和第3步一次,就多一部分液体进入丫字型橡胶软管I,当液体完全充满从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进液口经三叉连接部位至出液口的管体时,进入下一步;5、松开捏压住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出液口的第一只手,待转移液体盛装容器4中的液体在虹吸原理作用下将源源不断地从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进液口进入流经三叉连接部位至出液口流出到转移液体的去往处容器5,直至待转移液体盛装容器4中的液体全部吸干。
【主权项】
1.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丫字型橡胶软管(1),空气阀(2)和气囊(3);其中,气囊(3)是用橡胶材料一体化制成的具有一个形似圆柱形空心把手的空气进出连接管的空心弹性球;丫字型橡胶软管(I)是一体化成形的具有三个端口的三叉形空心橡胶软管,这三个端口分别称为进液口、出液口和抽气口 ;空气阀(2)是具有三个通气口和空心内腔(21)的金属器件,其三个通气口分别称为进气口(26)、出气口(27)和交换气口,这三个通气口均与空气阀(2 )的空心内腔(21)连通,空气阀(2 )还设有起保护作用的防碰管(28 )以及便于与橡胶软管和气囊(3)的空气进出连接管进行套接的两个连接管,第一连接管(22)与空气阀(2)的进气口(26)相通,第二连接管(23)的轴向空心即为交换气口,防碰管(28)与空气阀(2)的出气口(27)相通,在空气阀(2)的空心内腔(21)内,粘贴第一圆形橡胶片(24)盖住进气口(26),使第一圆形橡胶片(24)的一条弦与其相应外圆弧围成的弓形面积部分与空气阀(2)的空心内腔(21)表面进行粘贴,第一圆形橡胶片(24)的该弓形面积外的其余部分不进行粘贴;在防碰管(28)内的空气阀(2)外表面,粘贴第二圆形橡胶片(25)盖住出气口(27),使第二圆形橡胶片(25)的一条弦与其相应外圆弧围成的弓形面积部分与防碰管(28)内的空气阀(2)外表面进行粘贴,第二圆形橡胶片(25)的该弓形面积外的其余部分不进行粘贴;丫字型橡胶软管(1),空气阀(2)和气囊(3)的连接关系为:丫字型橡胶软管(I)的抽气口套接在空气阀(2)的第一连接管(22)上,气囊(3)的空气进出连接管套接在空气阀(2)的第二连接管(2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丫字形软管便携式吸液器,其特征在于:在外力捏压作用下所述的气囊(3)会瘪下去并将气囊(3)中的空气通过空气进出连接管排出,在外力撤销后气囊(3)能自动恢复球状并通过空气进出连接管吸入空气。
【文档编号】F04F10/00GK205618449SQ201620410804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5月9日
【发明人】王建华, 张炜隽, 黄澎, 廖晓东
【申请人】福建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