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吸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50119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吹吸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动力;风扇,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旋转并产生从所述管口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当所述从管口进入壳体的气流遇到堵塞时,所述风扇可控制地从第一方向切换至沿第二方向旋转并产生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管口移动的气流。
【专利说明】
吹吸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吸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吹风机是一种常见的清洁工具,其作用是用于清理花园或者街道等地面上散落的树叶或者垃圾。吹风机的原理是风扇旋转产生气流,气流可以把散落的树叶或者垃圾快速的集中在一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在一些场合下,集中在一起的树叶及垃圾仍然需要清理,使用者为此需要借助额外的工具,例如铲子、扫帚、垃圾桶等,才能进行清理工作。这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0003]对此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吹吸装置,吹吸装置除了具有与吹风机作用相同的吹功能之外,还额外具有吸功能。吹吸装置的吸功能是把树叶或者垃圾吸入吹吸装置,并通过连接吹吸装置的收集装置把树叶或者垃圾排入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可以是体现便携性的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也可以是体型较大的一次性可存储较多树叶的垃圾桶。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自由地选择吹吸装置的吹功能和吸功能。这样优势之处在于:用户仅需要一台吹吸装置,即可完成树叶的集中及收集处理,不需要其他额外的工具。但是吹吸装置也有存在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0004]其中存在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由于树叶的体积比较大,在吸入吹吸装置内部时容易形成堵塞,形成堵塞的后果使得气流的流通不畅从而造成气流吸力的大幅度削弱,导致进一步加剧堵塞,形成恶性循环。对此设计吹吸装置时必须考虑吹吸装置防止堵塞的问题。
[0005]对此一种常见的解决手段是手动清除堵塞。即使用者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或者手把堵塞在吹吸装置内部的树叶等清理出来。但是吹吸装置内部有风扇叶片等尖锐物,容易划伤使用者。因此需要使用者先操作使吹吸装置停止工作,然后再进行手动清除。
[0006]还有一种常见的解决手段是在吹吸装置内部的风扇上设置粉碎机构,利用粉碎机构对吸入的树叶进行粉碎,从而防止堵塞。但是该种解决手段也仍然存在缺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会发现,部分的树叶在未接触粉碎机构之前就已经堵塞,例如在管口堵塞。粉碎机构并不能很好的完全粉碎。而且即使树叶被粉碎机构进行了粉碎,粉碎后的树叶仍然很容易粘附在粉碎机构上。另外,粉碎机构的设置会影响吹吸装置的工作效率,因此实际效果仍然不理想。
[0007]因此吹吸装置的结构必须得到优化,使其能够有效的解决堵塞的问题,又不需要复杂的结构,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堵塞的吹吸装置。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动力;风扇,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旋转并产生从所述管口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当所述从管口进入壳体的气流受阻时,所述风扇可控制地从第一方向切换至沿第二方向旋转并产生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管口移动的气流。
[0010]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电机负载的检测单元、根据所述检测结果产生处理指令的处理单元以及根据所述处理指令使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切换的执行单元。
[0011]优选地,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电机的负载变化,所述处理单元和所述执行单元基于负载变化控制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改变。
[0012]优选地,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运行参数的变化率超过一预设值或者偏离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一处理指令;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所述运行参数的变化率未超过所述预设值或者位于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二处理指令。
[0013]优选地,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运行参数超过一预设值或者偏离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一处理指令;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运行参数未超过所述预设值或者位于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二处理指令。
[0014]优选地,所述电机具有围绕轴线转动的电机轴,所述电机轴连接所述风扇,当所述电机轴正向旋转时,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当所述电机轴反向旋转时,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0015]优选地,所述执行单元包括可选择的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切换的开关组件,当接收到所述第一处理指令时,所述开关组件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置,此时所述电机轴沿反向旋转;当接收到所述第二处理指令时,所述开关组件切换至第二工作位置,此时所述电机轴沿正向旋转。
[0016]优选地,所述运行参数包括通过所述电机的电流、电压或所述电机的转速。
[0017]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为微控制单元,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执行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微控制单元。
[0018]优选地,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
[0019 ]优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0020]优选地,所述吹吸装置包括控制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和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可操作地在使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的第一位置和在使所述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控制电路还设有电路调整模块,且所述电路调整模块在所述第二开关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进行工作。
[0021]优选地,所述电路调整模块包括降压电路,当所述降压电路工作时使通过所述电机的电压下降。
[0022]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为双控开关。
[0023]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关还具有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使所述第二开关产生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趋势。
[0024]优选地,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使所述第二开关向所述第一位置偏压的弹性件。
[0025]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具有围绕轴线转动的电机轴,所述电机轴连接所述风扇,当所述电机轴正向旋转时,所述轴流风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当所述电机轴反向旋转时,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0026]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可操作地启动或关闭所述电机。
[002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风扇,可操作地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并产生气流,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风扇并提供旋转动力,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产生从所述管口吸入的气流遇到堵塞时,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产生从所述管口吹出的气流。
[002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风扇,可操作地沿不同方向旋转从而产生沿不同方向移动的气流,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风扇沿不同方向旋转,当吹吸装置遇到堵塞时,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改变旋转方向从而使气流的移动方向改变。
[002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动力,风扇,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沿第二方向旋转,当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管口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当所述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管口外移动的气流;所述吹吸装置包括控制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中含有用于当所述风扇从所述第一方向切换至所述第二方向时使所述电机的输出功率下降的电路调整模块。
[003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吸装置,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动力;风扇,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沿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吹吸装置具有至少三种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管口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在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风扇均沿第二方向旋转,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管口外移动的气流;其中所述电机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小于所述电机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输出功率。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切换不同方向风扇旋转方向,使得吹吸装置在吸模式下遇到堵塞时切换成向外吹出的气流,从而方便的解决堵塞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2]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0033]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003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下的示意图。
[0035]图2是图1中的吹吸装置处于吹模式下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不意图。
[0037]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框架示意图。
[0038]图5是图4中的控制电路的控制示意图。
[0039]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0040]1、吹吸装置 2、壳体3、风管[0041 ]4、马达 5、风扇 6、控制电路
[0042]7、检测单元 8、处理单元 9、执行单元
[0043]21、第一开口 22、第二开口 31、吹风管
[0044]32、吸风管 33、管口41、马达轴
[0045]61、第一开关62、第二开关63、第一回路
[0046]64、第二回路65、电路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48]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吹吸装置I。吹吸装置I包括壳体2和连接壳体2的风管3。壳体2通常包括两个对称的哈弗式半壳,半壳之间通过固定元件连接起来。固定元件可以常见的螺钉螺母等。壳体2上具有分开设置的第一开口 21和第二开口 22。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开口 21和/或第二开口 22实现壳体2内外的流通交换。当不需要使用时,风管3可以从壳体2上拆卸下来,从而便于储藏。吹吸装置I至少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当吹吸装置I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吹吸装置I执行吹风功能,空气从风管3吹向外界,空气的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而当吹吸装置I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吹吸装置I执行吸风功能,空气连同树叶、垃圾等从风管3吸入,空气的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因此第一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吹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吸模式。由于吹风和吸风对气流移动的性能要求各不一样,因此通常情况下风管3包括了吹风管31和吸风管32。吹风管31用于在吹模式下连接壳体2,而吸风管32用于在吸模式下连接壳体2。吹风管31和吸风管32是两根不同的风管,吹风管31的管径较细,吸风管32的管径较粗。并且吹风管31和吸风管32连接壳体2的位置也不相同。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吹风管和吸风管采用同一根风管3,即在吹模式下该风管3连接壳体2,在吸模式下该风管3仍然连接壳体2。并且进一步地,该风管3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下连接壳体2的位置相同。优选地,该风管3均通过第二开口22与壳体2可拆卸的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并没有对风管的数量、风管与壳体的连接位置做限定。在其中的一实施例中,风管的数量为一,在吹模式下,风管3与壳体2通过第二开口 22连接;而在吸模式下,风管3与壳体2通过一不同于第二开口 22的第三开口连接。而在另外的一实施例中,风管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吹风管31和吸风管32。吹风管31在吹模式下与壳体2连接,吸风管32在吸模式下与壳体2连接,并且吹风管31和吸风管32连接壳体2的位置并不相同。
[0049]在本实施例中,风管3的一端连接壳体2,风管3的另一端具有管口31。空气从一端的管口 33进入,并从另外一端进入壳体2。风管3的管口 33与壳体2的第一开口 21构成气体流通进出吹吸装置I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如图2所示,当吹吸装置I处于吹模式下,空气从第一开口 21进入壳体2,从风管3的管口 33吹向外界,此时第一开口 21构成进风口,而风管3的管口33构成出风口。而如图1所示,当吹吸装置I处于吸模式下,空气连通树叶、粉尘等杂物从管口 33吸入壳体2,并从第一开口 21排出,此时风管3的管口 33构成进风口,而第一开口 21构成出风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和管口33均沿纵向设置,并且第一开口21和管口33的朝向相反。当然,本实用新型并没有对进风口、出风口的位置和数量做出限定。在一实施例中,进风口、出风口并非均沿纵向设置,例如进风口沿纵向朝前设置,而出风口偏离纵向方向朝向地面设置,使得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朝向大致呈90度角度关系,如图3所示。并且在吹模式下,空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并从第一出风口吹出;而在吸模式下,空气连通树叶、粉尘等杂物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其中,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各不相同。
[0050]吹吸装置I还设有马达4和风扇5。马达4用于提供旋转动力。按动力来源划分,马达4可以是气动马达,也可以是电力驱动的电动马达,也可以是以汽油为燃料的汽油马达。而作为最常见的电动马达,电动马达又可以根据碳刷类型划分为有刷马达或者无刷马达。而电动马达根据电源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AC马达和DC马达。马达4具有马达轴41,马达4可围绕马达轴41的轴线驱动地沿顺时针方向或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风扇5可被马达4驱动相应旋转从而产生气流。在本实施例中,风扇5连接马达轴42,从而受马达轴42的驱动相应旋转。当然,风扇5与马达4之间也可以设有太阳行星齿轮等传动机构,用以提高传动效率。风扇5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风扇5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离心风扇等。轴流风扇是指风扇沿风扇轴线旋转,产生的气流沿风扇轴线延伸的方向移动。而离心风扇是指风扇沿风扇轴线旋转,产生的气流沿垂直风扇轴线延伸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风扇5是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在吸模式下,风扇5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图1中的箭头A)旋转并产生从管口 33向壳体2内部移动的气流;而在吹模式下如图2所示,风扇5可控制地沿第二方向(图2中的箭头B)旋转并产生从壳体2内部向管口 33移动的气流。而控制风扇切换不同方向旋转的是通过马达切换不同的旋转方向。当马达4围绕马达轴41的轴线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风扇5被驱动地沿第一方向旋转;当马达4围绕马达轴41的轴线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风扇5被驱动地沿第二方向旋转。当然,控制风扇5切换不同方向旋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例如,在马达4与风扇5之间的传动机构中设置有离合机构,离合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离合位置与第二离合位置之间切换,其中第一离合位置对应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的位置,第二离合位置对应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的位置,通过改变离合机构的位置也可以实现风扇5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旋转,如此马达可以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
[0051]在吹吸装置I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吸模式下由于树叶等体积较大的垃圾会随气流吸入吹吸装置I,容易对吹吸装置I内部的气流通道造成堵塞。形成堵塞后会进一步影响气流通道的畅通,使得通过的气流越来越弱,从而影响吹吸装置I的正常使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当从管口33进入壳体2的气流遇到堵塞或者受阻时,风扇5可控制地从第一方向切换至沿第二方向旋转,从而产生从壳体2内部向管口 33移动的气流。也就是说,当气流遇到堵塞时,风扇5可控制地改变旋转方向,从而使气流的移动方向也改变,从而使气流从风管4的管口 33向外吹出,如此借助向外吹出的气流作用解决堵塞的问题。当堵塞问题解决后,风扇5又可以变为沿第一方向旋转,从而继续产生从管口 33吸入的气流,执行正常吸模式的工作。
[0052]以下是两个个不同的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吹吸装置I能够自动地探测到气流遇到堵塞的情况并控制风扇改变旋转方向,从而达到清堵的目的。在该实施例中,吹吸装置I具有电性连接马达4的控制电路6,控制电路6可自动探测到吸模式下遇堵的情况并相应控制马达4的旋转方向。具体地,控制电路6包括检测马达4负载的检测单元7、根据检测结果产生处理指令的处理单元8以及根据处理指令使风扇的旋转方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切换的执行单元9。
[0053]当吹吸装置I在吸模式下正常工作时,马达4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即马达4的负载都处于正常的情况。检测单元7能够检测到此时马达4的负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表明此时吹吸装置I正常工作。当吹吸装置I在吸模式下,由于可能会出现吸入树叶等物体具有较大黏着力的原因而堵塞在吹吸装置I内部的情况时,马达4的负载会较正常状态出现变化,一般来说,马达4的负载会变大。当检测单元7检测到电机4的负载产生变化,相应地,处理单元8和执行单元9会基于负载的变化控制风扇的旋转方向产生改变。而检测负载产生变化的方式可以有较多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检测电机的运行参数。如果检测单元7检测到异常的运行参数,则表明吹吸装置I可能遇到堵塞,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来排除堵塞的情况。运行参数可以是表征马达是否正常工作的一切参数,例如马达的电压、电流或者转速等。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单元7是电性连接在控制电路6中的传感器,其能够探测马达的工作电压。当检测单元7探测到工作电压保持平稳状态时,表明吹吸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检测单元7会发出第一检测信号。第一检测信号代表的含义是维持不变。当检测单元7探测到工作电压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时,表明马达4的工作状况出现异常,例如其负载变大,而造成该原因的是吹吸装置I在吸风的时候遇到堵塞,因此检测单元7会发出第一检测信号。第一检测信号代表的含义的需要对当前的马达4的运行做出改变。而检测单元7探测工作电压有较大波动的方式可以有两种探测形式,一种形式是检测到电压的变化率超过一预设值即可认为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而检测到电压的变化率未超过该预设值时,即可认为电压保持在平稳状态。预设值可以是预先设置。另外也可以检测其变化率是否超过一预设区间。当检测到的电压的变化率超过一预设区间时可认为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而电压的变化率位于该预设区间时可认为电压保持在平稳状态。另外一种形式是探测到电压本身数值超过一预设值时即认为有较大幅度波动,而电压本身的数值未超过该预设值时,认为电压保持在平稳状态。当然也可以是检测电压本身数值是否超过预设区间,而超过预设区间时,认为有较大幅度波动,而位于该预设区间时认为保持在平稳状态。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检测单元7检测的对象还可以是通过马达4的电流,也可以是马达4的旋转速度。检测单元7的具体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传感器,例如电感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
[0054]处理单元8用于接收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并相应发出处理指令。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单元8可以是连接在控制电路6中的微控制单元(MCU)。微控制单元具有多个引脚接口,该些引脚接口分别与检测单元7、执行单元9电性连接。检测单元7的检测信号通过引脚接口传递给处理单元8。具体地,当处理单元8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时,处理单元8会发出第一处理指令;当处理单元8接收到第二检测信号时,处理单元8会发出第二处理指令。第一处理指令或第二处理指令同样通过该些弓I脚接口传递给执行单元9。
[0055]执行单元9根据各种处理指令相应执行动作。当执行单元9接收到第二处理指令时,执行单元9维持马达的旋转方向不变,从而驱动风扇的旋转方向维持不变,吹吸装置I仍然产生出从管口 33向壳体2内部移动的气流。而当执行单元9接收到第一处理指令时,执行单元9改变马达的旋转方向,从而驱动风扇的旋转方向改变,使得吹吸装置I产生从壳体2内部向管口33吹出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执行单元9是一组开关组。开关组可控制地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而当开关组位于不同的工作位置对应于马达不同的旋转方向。当接收到第二处理指令,开关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马达沿正向旋转,而当接收到第一处理指令,开关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马达沿反向旋转。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执行单元是多种开关组,每个开关组都可控制地再两个工作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多种开关组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不同的工作状态,每个工作状态对应不同的处理指令。
[0056]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吹吸装置I能够自动探测吹吸装置I遇堵的情况,并自动地相应改变马达4的旋转方向,从而使得吹吸装置I由产生从管口 33吸入的气流转变为产生从管口33吹出的气流,利用吹出的气流来清理堵塞。吹吸装置I清堵的方式是这样实现的:吹吸装置I处于吸模式,风扇5沿第一方向旋转并产生从管口 33吸入的气流,检测单元7自动检测马达4的运行状况,若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执行单元9维持风扇5沿第一方向旋转;若吹吸装置I遇上堵塞而造成马达4的运行出现异常,则检测单元7能够检测到马达4的异常运行,执行单元9会根据指令改变风扇5的旋转方向,使其沿第二方向旋转并产生从管口 33吹出的气流,从而解决堵塞的问题。
[0057]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控制电路6还包括有电路调整模块。通过该电路调整模块,使得风扇5从第一方向切换至第二方向时电机的输出功率下降。当风扇5旋转从第一方向切换至第二方向时,电机的转向也相应被改变。当电机旋转方向短时间内从一个方向改变至另一个方向时,瞬时会产生比较大的电流,使得电机的瞬时输出功率比较大,因此设置电路调整模块的作用是降低电机的输出功率,从而起到延长电机寿命的目的。当然,电路调整模块可以设置成仅当风扇从第一方向切换至第二方向工作,而在其他时候不工作。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电路6也可以不包含电路调整模块。
[0058]因此,在该优选地实施例中,吹吸装置I具有至少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吹吸装置I即处于正常的吸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需求选择该工作模式。此工作模式下,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风扇产生从管口向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吹吸装置I即处于正常的吹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需求选择该工作模式。此工作模式下,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风扇产生从壳体内部向管口移动的气流;吹吸装置I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下遇堵时会切换至该第三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并非用户根据需求而自由选择,而是符合一定的触发条件后而自动触发。在该工作模式下,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风扇产生从壳体内部向管口移动的气流,但是由于电路调整模块在此模式下工作的原因,使得所述电机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小于所述电机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输出功率。
[0059]在第二实施例中,吹吸装置I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体验,当遇上堵塞的情况时,手动控制地改变马达4的旋转方向,从而使得吹吸装置I相应地由产生从管口33吸入的气流转变为产生从管口 33吹出的气流,利用吹出的气流来清理堵塞。
[0060]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吹吸装置I包括控制风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的控制电路6。控制电路6上设有串联连接的第一开关61和第二开关62。第一开关61和第二开关62均位于壳体2的外部,并可被用户可操作地控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61和第二开关62均可以设置在吹吸装置I的手柄上,便于用户使用操作。其中第一开关61用于整个控制电路6的通断。当第一开关61处于ON状态时,整个控制电路6导通;当第一开关61处于OFF状态时,整个控制电路6断开,整个吹吸装置I处于停机状态。而第二开关62用于控制马达4的旋转方向,进而控制风扇5的旋转方向。第二开关62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第二开关62切换至第一位置时,此时控制电路6使风扇5沿第一方向旋转。当第二开关62切换至第二位置时,此时控制电路6使风扇5沿第二方向旋转。第二开关62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62为双控开关。控制电路6中具有与第二开关62配合的第一回路63和第二回路64。第一回路63和第二回路64可择一地导通。当第二开关62被用户操作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二开关62使得第一回路63导通,而第二回路64处于断开的状态。而当第二开关62被用户操作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二开关62使得第二回路64导通,而第一回路63处于断开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控制电路6中还包括电路控制模块65,电路控制模块65设置在第二回路64中,使得当第二回路64被导通时电路控制模块65进行工作。电路控制模块65的作用使第二回路中64的电压下降。这是由于当遇到堵塞时,使用者控制第二开关62使得第二回路64导通,从而使风扇5沿第二方向旋转,利用利用风扇5吹出的气流达到清堵的目的。由于仅需要清堵即可,风扇5和马达4并不需要很高的转速以及很长的工作时间,因此设置电路控制模块65使得通过马达4的电流、电压下降,从而达到保护马达,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电路控制模块65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控制模块65具有降压电路,降压电路能够使通过马达的电压下降,使马达在一个较低功率的状态下工作,从而达到保护马达的目的。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控制模块中具有PffM模块,从而对电路进行调整控制。
[0061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关62还具有复位结构(图中未示出),复位结构使得第二开关62产生向第一位置移动的趋势。因此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或者使用者未进行操作的前提下,第二开关62总是处于第一位置。当使用者对第二开关62施加作用力以克服复位结构的复位作用,第二开关62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一旦用户解除了施加在第二开关62上的作用力,第二开关62就会自动回复至第一位置。复位结构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复位结构为一使第二开关向第一位置偏压的弹性件。
[0062]吹吸装置清堵的方式是这样实现的: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下,第二开关62处于第一位置,风扇5旋转产生从管口吸入的气流,当使用者发觉风管3遇到堵塞时,优选以按压的操作方式操作第二开关,使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当第二开关62移动至第二位置后,风扇5改变旋转方向并产生从管口 33吹出的气流,从管口 33吹出的气流可以将堵塞在吹吸装置I内的树叶、粉尘等堵塞物从管口33向外吹出,从而解决堵塞的问题。当使用者发觉风管3的堵塞问题解决后,使用者可以松开作用在第二开关62上的作用力,第二开关62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风扇5又再度变化回复至最初的旋转方向并产生从管口 33吸入的气流。当然,第二开关62不设置复位结构并没有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仍然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63]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控制电路还包括串联连接第一开关61和第二开关62的第三开关66,第三开关66用于控制吹吸装置I在吹模式和吸模式之间的切换。当第三开关66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吹吸装置I处于吹模式;当第三开关66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吹吸装置I处于吸模式。特别地,第三开关66设置在吹吸装置I的内部。第三开关66是通过触发件触发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并不需要使用者额外的手动控制操作。当第三开关66仅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也就是说吹吸装置处于吸模式下时,第二开62关才能被用户操作移动。
[006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吹吸装置,包括: 壳体; 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 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动力; 风扇,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旋转并产生从所述管口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 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从管口进入壳体的气流受阻时,所述风扇可控制地从第一方向切换至沿第二方向旋转并产生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管口移动的气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电机负载的检测单元、根据所述检测结果产生处理指令的处理单元以及根据所述处理指令使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切换的执行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电机的负载变化,所述处理单元和所述执行单元基于负载变化控制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改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电机的运行参数的变化率超过一预设值或者偏离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一处理指令;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电机的运行参数的变化率未超过所述预设值或位于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二处理指令。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电机的运行参数超过一预设值或者偏离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一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一处理指令;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电机的运行参数未超过所述预设值或者位于预设区间时,所述检测单元发出第二检测信号给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第二检测信号并发出第二处理指令。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具有围绕轴线转动的电机轴,所述电机轴连接所述风扇,当所述电机轴正向旋转时,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当所述电机轴反向旋转时,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单元包括可选择的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切换的开关组件,当接收到所述第一处理指令时,所述开关组件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置,此时所述电机轴沿反向旋转;当接收到所述第二处理指令时,所述开关组件切换至第二工作位置,此时所述电机轴沿正向旋转。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参数包括通过所述电机的电流、电压或所述电机的转速。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为微控制单元,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执行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微控制单元。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包括控制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和串联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可操作地在使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的第一位置和在使所述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控制电路还设有电路调整模块,且所述电路调整模块在所述第二开关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进行工作。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调整模块包括降压电路,当所述降压电路工作时使通过所述电机的电压下降。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为双控开关。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还具有复位结构,所述复位结构使所述第二开关产生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趋势。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使所述第二开关向所述第一位置偏压的弹性件。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具有围绕轴线转动的电机轴,所述电机轴连接所述风扇,当所述电机轴正向旋转时,所述轴流风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当所述电机轴反向旋转时,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可操作地启动或关闭所述电机。19.一种吹吸装置,包括: 壳体, 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 风扇,可操作地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并产生气流, 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风扇并提供旋转动力,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产生从所述管口吸入的气流遇到堵塞时,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产生从所述管口吹出的气流。20.—种吹吸装置,包括: 壳体, 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 风扇,可操作地沿不同方向旋转从而产生沿不同方向移动的气流, 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风扇沿不同方向旋转, 其特征在于:当吹吸装置遇到堵塞时,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改变旋转方向从而使气流的移动方向改变。21.—种吹吸装置,包括: 壳体, 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 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动力, 风扇,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沿第二方向旋转,当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管口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当所述风扇沿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管口外移动的气流; 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包括控制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中含有用于当所述风扇从所述第一方向切换至所述第二方向时使所述电机的输出功率下降的电路调整模块。22.—种吹吸装置,包括: 壳体, 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具有连通外界的管口; 电机,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提供旋转动力; 风扇,受所述电机驱动进行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可控制地沿第一方向或者沿第二方向旋转, 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吸装置具有至少三种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管口向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的气流;在第二工作模式和第三工作模式下,所述风扇均沿第二方向旋转,所述风扇产生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管口外移动的气流;其中所述电机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小于所述电机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的输出功率。
【文档编号】F04D25/08GK205639008SQ201620412569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9日
【发明人】焦石平, 牟国良
【申请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