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防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1038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逆流防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逆流防止装置,其主要用于直连式配水系统中。
作为传统的这种类型的装置,这里引用了一种减压式逆流防止装置a,如

图10所示。该减压式逆流防止装置a包含第一和第二止回阀d、e,它们分别安置在一个成形于壳体b内的流道c中的上游和下游并且彼此独立操作,此外还包含一个中间室,其带有一个位于第一和第二止回阀d、e之间的压力调节机构f。
压力调节机构f带有一个在上游侧将中间室g与流道c的一个上游侧部分连接起来的支路h,并且通过一个隔膜I以阻塞支路h,还利用一个中介阀杆m将一个用于打开和关闭中间室g排泄口j的溢流阀k与隔膜I连接起来,从而能够调节中间室g内的压力,以使该压力总低于上游侧的压力并高于下游侧的压力。
然而,前面描述的减压式逆流防止装置a的一个问题是尺寸大且重量高,这是因为装有一个压力调节机构f,其相对于支路h、溢流阀k等是机械式独立的。
此外,减压式逆流防止装置a的另一个问题是压力损失大,这是因为装置的构造使得,由于第一止回阀d中的第一止回阀弹簧n的弹簧负载较高,即所设置的状态使得第一止回阀d被水流打开时的阻力较大,因而中间室g内部的压力被减小到低于上游侧的等级,而且减压式逆流防止装置a内部的压力会沿流道c的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逆流防止装置,使其尺寸减小且重量降低,还可防止压力损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逆流防止装置中包含一个外壳,其中装有一个同轴成形于其中并位于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之间的流道,还装有一个位于流道的一个中游区域中的排泄口;一个隔膜,其装于外壳的内周边上,用以将外壳内部分隔成流道的一个上游区域和位于下游的中游区域;一个内筒体,其以可滑动的方式装配在外壳的上游区域中;一个溢流阀,其在下游侧装于内筒体的一个开口端的一个表面上,从而能够与一个阀座自由连接和脱开,该阀座环绕着一个成形于中游区域与一个下游区域之间的阀口安装,而且可以通过推动一个溢流阀弹簧而沿阀打开方向驱动该溢流阀;以及第一和第二止回阀,它们分别装于内筒体以及外壳的下游区域中,从而可以防止液体从下游侧逆流,通过将隔膜的有效直径与溢流阀阀座的直径被设置得大致相等,可以保持作用在溢流阀上用以关闭阀的压力与作用在溢流阀上用以打开阀的压力平衡,而第一止回阀弹簧的用于将第一止回阀推向阀关闭方向的负载和溢流阀弹簧的这种弹簧负载被设置,以使中游区域的压力总是保持在比上游侧的压力低一个预定值。
有利的是,所述内筒体可以被成形为分段圆形,而外壳的一个内表面上的一个以可滑动的方式顶靠着内筒体的滑动表面上带有一组凹槽,它们沿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具有等距。
按照有关较佳的实施方案,一个特氟隆涂层可以敷设在内筒体的一个外周边表面上。
有益的是,第一和第二止回阀上的、分别与第一止回阀口和第二止回阀口面对着的接合表面分别带有一个直径小于第一止回阀口和第二止回阀口的平表面,而一个圆锥形的峰顶部分成形在平表面的中央,而且有斜槽分别沿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圆周方向等距成形出,从而使得这些斜槽的宽度分别从接合表面上的一个用于装配第一和第二止回阀座的底座部分的周边区域开始向着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背部中央逐渐减小。
有利的是,一个流路在下游侧连接着内筒体的开口端,该流路成形为锥形,即其直径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逐渐减小,并且其伸入中游区域中,而一个位于流路下游侧的口被成形而面对着下游区域,从而连接着下游区域。
按照本发明提出的逆流防止装置,中游区域的压力可以控制,而不需要使用传统逆流防止装置中的独立压力调节机构,从而解决了前面所述的问题,并且同传统逆流防止装置相比,可以显著降低压力损失。而且,由于结构的改进,使其尺寸减小且重量降低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逆流防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无水流动状态下的剖面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逆流防止装置的实施例在有水流动状态下的剖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逆流防止装置的实施例在出现逆流或逆向虹吸时溢流阀打开状态下的剖面图;图4是用于显示根据本发明的逆流防止装置的实施例中的各部件的尺寸的视图;图5是逆流防止装置的实施例中的主要部件沿图1中的线A-A的放大剖面图;图6分别是逆流防止装置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俯视图;图7分别是图6中所示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前视图;图8分别是图6中所示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仰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逆流防止装置的另一个带整流器组件的下面将通过参考各附图而对根据本发明的逆流防止装置的各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逆流防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无水流动状态下的剖面图,而图2是该实施例在有水流动状态下的剖面图。
逆流防止装置1中主要包含一个外壳2、一个内筒体3、一个溢流阀4以及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
外壳2包含一个流道9,其同轴成形在分别用于连接上游侧配水管道和下游侧配水管道的一个入口7和一个出口8之间,还包含一个排泄口10,其位于流道9的中游区域9b中,并沿一个垂直于流道9的方向向外引出。
排泄口10的成形用于使一个排泄喷口获得一个预定空间(间隙),并面对着一个排泄沟(未示出),从而通过水的自然流动而实现间接排水。
此外,外壳2上带有用于外部连接的开口11、11a…,它们分别位于与一个上游区域9a、中游区域9b和一个下游区域9c相对应的位置上,而且用于外部连接的开口11、11a…分别连接着处于常闭状态(除了检查时以外)并用于压力检验的球阀12、12a…。
一个阀口13装于中游区域9b与下游区域9c之间,而一个阀座14环绕着阀口13安装。
此外,外壳2的上游区域9a带有一个滑动表面15,其可以顶靠着内筒体3滑动,如图5所示,滑动表面15上带有一组凹槽16、16a…,它们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距开于外壳2的一个内表面上,并呈分段圆形。
内筒体13大致上成形为圆筒形,并以可滑动的方式装配在外壳2的上游区域9a中。
此外,由于滑动表面15上开有凹槽16、16a…,因此外壳2的与内筒体3相接触的面积可以减小,从而使内筒体3的滑动阻力降低。
为了降低内筒体3的滑动阻力,外壳2的上游区域9a的内表面(滑动表面15)是以上述方式加工出来的,而非加工在内筒体3的外周边表面上,这是因为,如果一组凹槽沿圆周方向成形在内筒体3的外周边表面上,或者内筒体3被成形为具有外形为多边形的横截面,则需要增大内筒体3的壁厚以保持其强度。而这将导致内筒体3的重量增大,而且基于前面刚刚所作的分析,不能降低滑动阻力。
在这方面,根据本发明,由于上游区域9a的滑动表面15是以上述方式加工出来的,同时,内筒体3被成形为具有外形为圆形的横截面以抵抗高外界压力,因此内筒体3的壁厚可以相对较薄而重量可以较轻。
此外,通过在内筒体3的外周边表面上敷设特氟隆涂层,滑动表面15上的滑动阻力可以进一步降低,从而实现滑动阻力降低。
一个用于将流道9分隔成上游区域9a和位于下游的中游区域9b的隔膜17在下游侧安装在内筒体3的外周边上。
而且,由合成橡胶制成的溢流阀4在下游侧装于内筒体3的一个开口端处。
溢流阀4面对着一个阀座14安置,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即能够通过隔膜17的位移而与阀座14自由连接和脱开。
此外,一个溢流阀弹簧19安装在溢流阀4上的一个面对着内筒体3开口端的内端面18与一个凹座18a之间,该凹座则位于中游区域9b与下游区域9c之间,这样,推动溢流阀弹簧19,可以向着阀打开的方向驱动溢流阀4。
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被成形为相同的形状,并分别位于内筒体3以及外形2的下游区域9c中,从而可以防止液体从下游侧逆流。
第一止回阀5的安装使之能够与一个第一止回阀座21自由连接和脱开,该第一止回阀座环绕着内筒体3上的一个位于上游侧并用作第一止回阀口20的开口端安置。
此外,第一止回阀5被一个导环22支撑着,该导环在上游侧安置在内筒体3的开口端内周边上。
导环22通过一组支撑杆25、25a…而将一个在下游侧咬合并安置在内筒体3的开口端内周边上的环形支撑架23与一个安置在支撑架23中央的筒形阀转轴导套24连接起来。
而相邻支撑杆25、25a…之间的间隙则分别构成了开口26、26a…,用以将内筒体3的内部与中游区域9b相连。
一个从第一止回阀5的背部伸出的阀转轴27以可滑动的方式装配在阀转轴导套24中,而一个第一止回阀弹簧30安置在一个环绕着阀转轴27的环形凹座28与一个从阀转轴导套24的基端周边上伸出的套圈形弹簧支承29之间,这样,推动第一止回阀弹簧30,可以向着阀关闭的方向驱动第一止回阀5。
第二止回阀6被这样安装,即能够与一个第二止回阀座32自由连接和脱开,该第二止回阀座环绕着一个装于中游区域9b与下游区域9c之间第二止回阀口31。
与第一止回阀5的情况相同,第二止回阀6也被一个具有上述结构的安置在下游区域9c中的导环22支撑着,同时,通过推动一个安置在第二止回阀6与导环22之间的第二止回阀弹簧33,可以向着阀关闭的方向驱动第二止回阀6。
对于第二止回阀6及其导环22,与第一止回阀5及其导环22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以相同参考代号表示,它们的描述被略去。
现在请参考图6至8,以分别解释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形状。图6分别是逆流防止装置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俯视图,图7是它们的前视图,而图8是它们的仰视图。
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大致成形为蘑菇形,一个分别与第一止回阀口20和第二止回阀口31面对着的接合表面34上带有一个直径分别小于第一止回阀口20和第二止回阀口31的平表面35,还带有一个位于平表面35中央的圆锥形的峰顶部分36。
此外,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分别带有斜槽38、38a…,它们的成形使得它们的宽度分别从一个位于平表面35外周边上的用于装配第一止回阀座21和第二止回阀座32的底座部分37开始向着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背部中央(即向着阀转轴27)逐渐减小。
斜槽38、38a…分别沿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圆周方向具有相等的间隔(窄间隔S、S1…)。
如图1至3中的剖面图分别所示,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接合表面34分别成形为上述形状并带有合成橡胶制涂层。
在使用具有上述形状的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时,如果所述阀处于图2所示的打开状态,则水会在接合表面34的峰顶部分36的作用下沿径向分支流动,以使上游侧的水压从峰顶部分36开始连续施加在平表面35上,从而在一个行程中将所述阀完全打开。
当所述阀被完全打开而且流过的水量增加了,则水分别从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外周边向着下游侧流动的路径会被斜槽38、38a…限制住,从而提高流速,并使水沿着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外形流动。
此外,对于图9中所示的逆流防止装置1,一个整流器安置在中游区域9b中,从而使得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液流被整流,以进一步减小压力损失。
整流器39中包含一个在下游侧从内筒体3的开口端上伸出的流路39a,其成形为锥形,即它的直径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逐渐减小,并且其伸入中游区域9b中,而流路39a的一个位于下游侧的口39b则面对着构成下游区域9c的入口的第二止回阀口31,并因此而连接着该阀口。
由于整流器39的流路39a的直径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逐渐减小,以引导水基本上连续地从上游区域9a流向下游区域9c,因此同不带整流器39时相比,可以使得从上游区域9a流向下游区域9c水流激变减少,从而降低流路39中的紊流产生可能,以进一步减小压降。
下面,将解释中游区域9b中的压力控制方法。
图4中显示了将在下文中描述的逆流防止装置1中的相关部件的尺寸。在图4中,为了方便,外壳2在中游区域9b中的部分被切去。
通过所述的方法,溢流阀4被控制,从而使之总是在中游区域9b到达比上游侧压力低一个预定值的压力时打开,该上游侧压力则位于一个施加在上游侧的压力范围内。
具体地讲,这可以通过下面的设置而实现,即隔膜17的有效直径与溢流阀4的阀座直径被设置得基本相等(状态1),以保持为打开而作用在溢流阀4上的压力与为关闭而作用在溢流阀4上的压力相平衡,同时设置溢流阀弹簧19的弹簧负载和第一止回阀弹簧30的弹簧负载,以使中游区域9b中的压力总保持在比上游侧压力低一个预定值(状态2)。
在状态1,具有下面的关系A-B-C=D+α(1)其中A=因隔膜有效面积所接收的上游侧压力而作用在溢流阀上的用于关闭它的力,B=因溢流阀的阀座内周边中的面积所接收的中游区域压力而作用在溢流阀上的用于打开它的力,C=因溢流阀弹簧的推力而作用在溢流阀上的用于打开它的力,D=作用在溢流阀(合成橡胶)上的用于关闭它的压力(密封力),以及α=在打开和关闭溢流阀时内筒体上出现的摩擦阻力。
此外,基于下面的假设D1=隔膜的有效面积,D2=溢流阀阀座(中央部分)的直径,d1=溢流阀阀座的外径,d2=溢流阀阀座的内径,P1=上游侧的压力,P2=中游区域的压力,E=在关闭状态打开溢流阀时的一个系数(由于小于在打开状态下关闭溢流阀时的系数,因此E被假定小于1),△P=当溢流阀被打开时上游侧压力与中游区域压力之间的压差,F=溢流阀的弹簧负载,以及t=溢流阀阀座的壁厚,则方程(1)可以被替换为π(D1/2)2P1-π(D2/2)2P2-F={π(d1/2)2-π(d2/2)2}P2E+α(1)’此外,由于存在下面的关系P2=P1-△Pd1=D2+t,以及d2=D2-t,将这些值代入公式(1)’中,可以得到(πP1/4){D12-D2(D2+4t)}=α-{(π△PD2/4)(D2+4t)-F} (1)”因此,在下面的条件下方程(1)”成立D12=D2(D2+4t), (2)以及α=(π△PD2/4)(D2+4t)-F (3)这样,可以看出,即使上游侧的压力P1发生变化,作用在溢流阀上的用于打开它的力与作用在溢流阀上的用于关闭它的力之间的平衡也可以稳定地保持。
此外,由于D2>>t,因此从D12=D2(D2+4t)可以得出,D1几乎与D2相等。
状态(2)意味着溢流阀4保持正常关闭状态(在有水流和无水流时),而且处于这个原因,要求在液流的压力因第一止回阀弹簧30的作用而降低后该压力高于中游区域9b中的压力。
状态(2)可以由下面的方程表示△P1>△P+Pa+Pb(4)其中△P1=因第一止回阀弹簧而产生的上游侧压力与中游区域压力之间的压差,△P=当溢流阀被打开时所产生的上游侧压力与中游区域压力之间的压差,Pa=因溢流阀弹簧而产生的上游侧压力与中游区域压力之间的压差,以及Pb=用于关闭溢流阀所需的最小压力(△P-△P1)。
此外,基于下面的假设x=第一止回阀座(其中央部分)的直径,D2=溢流阀阀座(中央部分)的直径,F=溢流阀的弹簧负载,以及f=第一止回阀弹簧的弹簧负载,则方程(4)可以被替换为△P1>△P+Pa+(△P-△P1)2f/{π(x/2)2}>2△P+F/{π(D2/2)2}(4)’因此,可以根据上述满足状态(2)的方程而选择溢流阀弹簧19的弹簧负载F和第一止回阀弹簧30的弹簧负载f的组合值,从而分别设置溢流阀弹簧19和第一止回阀弹簧30。
而且,根据溢流阀阀座(中央部分)的直径D2=10.95mm,第一止回阀座21(其中央部分)的直径x=5cm,溢流阀4的阀座14的壁厚=0.1cm,以及用于打开溢流阀4所需的压差△P=0.2kgf/cm2,则从前面给出的方程(2)可以求出隔膜17的有效直径D1=11.15cm。
此外,根据前面给出的方程(4)’可以选择溢流阀弹簧19和第一止回阀弹簧30,以使溢流阀弹簧19的弹簧负载F=10.00kgf,而第一止回阀弹簧30的弹簧负载f=6.00kgf。
根据前面给出的方程(3),可以求出摩擦阻力α=9.52kgf。
当基于上述各值制作的逆流防止装置1中的上游侧的压力P1从1至10kgf/cm2变化时,可以发现,用于打开溢流阀4的压差△P平均为0.2kgf/cm2。
因此,对于上述逆流防止装置1,可以保持中游区域9b的压力P2具有压差△P,即总是比上游侧的压力P1低一个给定值(0.2kgf/cm2)。
现在,请参考图1至3,以解释逆流防止装置1的操作。
在图1所示的无水流动状态下,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以及溢流阀4关闭,相应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9a、9b和9c中的压力P1、P2和P3具有这样的关系P1>P2>P3。
在图2所示的有水流动状态下,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打开,而溢流阀4关闭,相应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9a、9b和9c中的压力P1、P2和P3具有这样的关系P1>P2>P3。
此外,在因逆压导致发生逆流时,溢流阀4关闭,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也关闭,这与图1所示状态相同,从而向着上游防止逆流。
在这种情况下,相应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9a、9b和9c中的压力P1、P2和P3具有这样的关系P3>P1>P2。
如果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中的两个或一个因杂物等阻塞而出现故障,而且水沿图3中的虚线泄漏到中游区域9b中,从而导致保持中游区域9b的压力P2升高了压差△P,该压差为设置的上游区域9a的压力P1与中游区域9b的压力P2之间的压差,因此溢流阀4将打开,如图3所示,而一定量的水将排出,从而防止出现向上游侧逆流。
在图3所示的逆向虹吸状态,如果上游区域9a的压力P1因逆向虹吸而变成相对低压,且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处于关闭状态,则溢流阀4会被打开以在中游区域9b排水,并将中游区域的压力P2保持为大气压,以起到真空破坏器的作用,从而防止逆流。
此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在下游侧产生逆压,也可以通过第二止回阀6防止逆流,因而不会出现问题。
即使在发生这种逆向虹吸时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中的两个或一个因杂物等阻塞而出现故障,但由于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接合表面34分别包含互斥橡胶制底座部分37,它们会在上游侧的相对低压作用下而分别挖入第一止回阀座21和第二止回阀座32中,以将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保持在关闭中途,从而通过前面所述的真空破坏器的作用而使液体从中游区域9b排出,以防止逆流。
总而言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逆流防止装置1,其中提供于外壳2中的沿直线伸展的流道9被隔膜17分隔成上游区域9a和位于下游的中游区域9b。内筒体3形成在隔膜17的中央并与隔膜构成一体,用于以可滑动的方式装配在外壳2的上游区域9a中,溢流阀4装于内筒体3的下游侧,从而能够自由打开安置在中游区域9b与下游区域9c之间的阀口13,并能够通过推动溢流阀弹簧19以向着打开方向驱动溢流阀4,而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分别装于内筒体3以及外壳2的下游区域9c中。这样,溢流阀4可以组装到沿直线伸展的流道9中,而不需要象传统的减压式逆流防止装置a那样安装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止回阀d和e机械式独立的溢流阀k和支路h(压力调节机构f)以控制中间室g的压力。因此,可以使逆流防止装置1比传统装置重量更轻且结构更紧凑,同时需要的部件更少。
此外,由于隔膜17的有效直径D1和溢流阀阀座14的直径D2被设置为大致相等的值,以使隔膜17所接收的作用在溢流阀14上用以关闭阀的压力与溢流阀4自身所接收的作用在其上的用以打开阀的压力之间保持压力平衡,同时又可以设置溢流阀弹簧19的弹簧负载F和第一止回阀弹簧30的弹簧负载f,以保持中游区域9b的压力P2具有压差△P,即总是比上游侧的压力P1低一个给定值,从而可以控制中间室g的压力,而不必使用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止回阀d和e机械式独立的压力调节机构f或其它类型的导杆操纵的控制机构。此外,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压力控制方法,只要能根据状态而选择溢流阀弹簧19的弹簧负载F和第一止回阀弹簧30的弹簧负载f的组合值,以使作用在溢流阀4上的用于打开它的压力与作用在溢流阀4上的用于关闭它的压力之间保持平衡,即可以容易地精确控制压力,以使中游区域9b的压力P2总是比上游侧的压力P1低一个预定值。
另外,由于逆流防止装置1具有这种压力控制功能,因此不需要象传统装置那样提高第一止回阀弹簧n的弹簧负载,从而显著减少第一止回阀弹簧30造成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可以提高配水系统的泵功能,并因此能够利用缩小尺寸的泵实现供水。
通过前面所述的特征,由于内筒体3被成形为分段圆形,而一组凹槽16、16a…开在外壳2内表面上的以可滑动的方式顶靠着内筒体3的滑动表面15上,这些凹槽沿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具有等距,因此外壳2上的与内筒体3滑动顶靠着的面积可以减小,同时,内筒体3可以具有更薄的壁厚和更轻的重量,而不会降低强度,因而可以在内筒体3的强度许可的前提下减小内筒体3的滑动阻力,以进一步降低压力损失。
此外,根据前面所述的某些特征,通过在内筒体的外周边表面上敷设特氟隆涂层,内筒体3相对于外壳2的摩擦阻力可以进一步减小,从而象前面所述的那样降低压力损失。
另外,根据前面所述的某些特征,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上的分别与第一止回阀口20和第二止回阀口31面对着的接合表面34上带有一个直径分别小于第一止回阀口20和第二止回阀口31的平表面35,还带有一个位于平表面35中央的圆锥形的峰顶部分36。此外,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分别带有斜槽38、38a…,它们的成形使得它们的宽度分别从用于装配第一止回阀座21和第二止回阀座32的底座部分37的周边区域开始向着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背部中央(即向着阀转轴27)逐渐减小,并且分别沿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圆周方向具有相等的间隔。其结果是,水沿着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的外形平稳地流动,而没有阻碍,因而不会在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后面形成涡流,以确保能够降低因流道9中加入第一和第二止回阀5、6而导致的压力损失,并展示出与前面所述相同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流路39a在下游侧连接着内筒体3的开口端,该流路成形为锥形,即它的直径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逐渐减小,并且优选伸入中游区域9b中,而位于流路39a下游侧的口39b则面对并连接着下游区域9c。其结果是,由于上游区域9a与下游区域9c通过流路39a而基本上彼此相连,而且,流路39a的直径从上游区域9a向着下游区域9c逐渐减小,从而可以使得流路39a中的液流成为均匀和调整过的液流,并因此降低压力损失,从而能够,例如,提高配水系统的泵功能,并利用缩小尺寸的泵实现供水,如前所述。因此,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非常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逆流防止装置,该装置包含一个外壳,其装有一个同轴成形于其中并位于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之间的流道,还装有一个位于流道的一个中游区域中的排泄口一个隔膜,其装于外壳的内周边上,用以将外壳内部分隔成流道的一个上游区域和位于下游的中游区域;一个内筒体,其以可滑动的方式装配在外壳的上游区域中;一个溢流阀,其在下游侧装于内筒体的一个开口端的一个表面上,从而能够与一个阀座自由连接和脱开,该阀座环绕着一个成形于中游区域与一个下游区域之间的阀口安装,而且可以通过推动一个溢流阀弹簧而沿阀打开方向驱动该溢流阀;以及第一和第二止回阀,它们分别装于内筒体以及外壳的下游区域中,从而可以防止液体从下游侧逆流,其中隔膜的有效直径与溢流阀阀座的直径被设置得大致相等,以保持作用在溢流阀上用以关闭阀的压力与作用在溢流阀上用以打开阀的压力平衡,而第一止回阀弹簧的用于将第一止回阀推向阀关闭方向的负载和溢流阀弹簧的这种弹簧负载被设置,以使中游区域的压力总是保持在比上游侧的压力低一个预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被成形为分段圆形,而外壳的一个内表面上的一个以可滑动的方式顶靠着内筒体的滑动表面上带有一组凹槽,它们沿滑动表面的圆周方向具有等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逆流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特氟隆涂层敷设在内筒体的一个外周边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逆流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止回阀上的一个接合表面分别与第一止回阀口和第二止回阀口面对着,所述接合表面分别带有一个直径小于第一止回阀口和第二止回阀口的平表面,而一个圆锥形的峰顶部分成形在平表面的中央,而且有斜槽分别沿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圆周方向等距成形出,从而使得这些斜槽的宽度分别从接合表面上的一个用于装配第一和第二止回阀座的底座部分的周边区域开始向着第一和第二止回阀的背部中央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逆流防止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流路在下游侧连接着内筒体的开口端,该流路成形为锥形,即其直径从上游侧向着下游侧逐渐减小,并且其伸入中游区域中,而一个位于流路下游侧的口被成形而面对着下游区域,从而连接着下游区域。
全文摘要
一种逆流防止装置,其中,流道被隔膜分成上游区域和位于下游的中游区域。内筒体装于隔膜的中央并与其构成一体,可滑动地装配在外壳的上游区域,溢流阀装于内筒体的下游侧,能自由打开安置在中、下游区域之间的阀口,而第一和第二止回阀分别装于内筒体以及外壳的下游区域中。隔膜的有效直径大致等于溢流阀阀座的直径,第一止回阀弹簧的弹簧负载和溢流阀弹簧的弹簧负载被设置成使中游区域的压力总是低于上游侧的压力。
文档编号F16K15/02GK1279370SQ0010902
公开日2001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1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29日
发明者落合优, 松浦伸幸, 加藤真 申请人:兼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