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压式压力容器同步复合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2859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贮压式压力容器同步复合阀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贮压式容器阀门,特别是一种适于盛装化学溶液的贮压式压力容器使用的同步复合阀门,是对传统贮压式压力容器阀门的改进。
背景技术
用于装载化学溶液的贮压式压力容器,都需要安装阀门。由于压力容器内部压力较大,为安全起见,这类阀门一般都用金属制成。金属阀门结构牢固但不耐腐蚀,常有一些化学溶液长期接触金属后,化学溶液会和金属离子反应,破坏溶液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当盛装的化学溶液不适宜长期与金属接触时,这个矛盾就更显突出。例如,在存储、运输途中,容器很易侧倒,这时化学溶液就能通过阀门通道,接触到金属阀门的内壁,引起化学溶液与金属离子的化学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出一种贮压式压力容器同步复合阀门,在原金属阀门的基础上,连接一个非金属单向止回阀,以达到耐压、密封又防腐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由金属阀杆1、金属阀体2、气密“O”型圈3、异型密封圈5、金属阀门6和复位弹簧7等组成,在金属阀门6的端部连接有非金属单向止回阀,单向止回阀与阀门6、阀杆1构成联动装置。单向止回阀由金属连杆8、非金属阀门9和非金属阀体10构成,连杆8一端固定在阀门9中,另一端通过螺纹旋入金属阀门6中,非金属阀体10与金属阀体2用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产品是在原阀门的基础上,连接一只非金属单向止回阀。它与原来的金属阀门同步运动,即当金属阀门处于开启状态时,单向止回阀也处于开启位置;反之,两阀门同时处于关闭状态。在阀门的上述运动中,金属阀门起着气密和封闭/开启的作用,而单向止回阀,则在关闭时,起着阻隔化学溶液的作用,故此可称之为“同步复合阀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1中,1.金属阀杆、2.金属阀体、3.气密“O”型圈、4.射出通道、5.异型密封圈、6.金属阀门、7.复位弹簧、8.金属连杆、9.非金属阀门、10.非金属阀体、11.吸入通道。
图2中,1.金属阀杆、2.金属阀体、6.金属阀门、8.金属连杆、9.非金属阀门、10.非金属阀体、11.吸入通道、12.气密“O”型圈、13.容器瓶阀门座、14.容器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中,金属阀体1、气密“O”型圈3、异型密封圈5、金属阀门6、复位弹簧7,装配在金属阀体2中。这6个零件,构成原来的贮压式压力容器金属阀门。金属连杆8、非金属阀门9、非金属阀体10,这3个零件,构成非金属单向止回阀。两者的连接,一部分是由带有螺纹的金属连杆8,旋入金属阀门6的下端。另一部分是由非金属阀体10与金属阀体2用螺纹连接。
图2中,复合阀门通过容器瓶阀门座13安装在容器瓶14上,气密“O”型圈12可防止容器瓶内的液体外漏。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当阀门总成处于关闭状态时,在复位弹簧7及容器内部压力的支顶下,金属阀门6和非金属阀门9都处于关闭位置。金属阀门6上的异型密封圈5起着主要的封闭作用,保证容器内部的压力不会泄漏。而非金属阀门9起着阻隔作用,防止容器侧倒时,化学溶液流入阀门总成内部。当在金属阀杆1的顶上施加一向下的压力时,与其相连接的金属阀门6就会向下移动。因为金属阀门6可以通过金属连杆8与非金属阀门9相连。所以,非金属阀门9也同样向下移动。在同步移动下,通道被打开。由于气密“O”型圈3是一个气密零件,因此在容器内部的压力驱动下,化学溶液只能从吸入通道11吸入,经过阀门总成的通道后,由射出通道4喷射出去。
本实用新型的非金属阀门9、非金属阀体10可用塑料、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是对传统阀门的改进,其密封性好,喷射力强,具有耐压、密封、防腐蚀的作用,为扩展阀门的用途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手段。
权利要求1.一种由阀杆、阀体、气密“O”型圈、异型密封圈、阀门和复位弹簧等组成的贮压式压力容器同步复合阀门,其特征是在金属阀门(6)的端部连接有非金属单向止回阀,单向止回阀与阀门(6)、阀杆(1)构成联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贮压式压力容器同步复合阀门,其特征是所述的非金属单向止回阀由金属连杆(8)、非金属阀门(9)和非金属阀体(10)构成,连杆(8)的一端固定在阀门(9)中,另一端刻有螺纹并旋入金属阀门(6)中,非金属阀体(10)与金属阀体(2)用螺纹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对传统贮压式压力容器阀门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是在原金属阀门的基础上,连接上一个非金属单向止回阀,非金属单向止回阀与金属阀门构成连动装置。单向止回阀由金属连杆、非金属阀门和非金属阀体构成。非金属阀门通过金属连杆与金属阀门相联接。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密封性好,具有耐压、密封、防腐蚀的作用,为传统阀门的使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文档编号F16K1/00GK2641388SQ0322530
公开日2004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8日
发明者李文达 申请人:李文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