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耦联元件以及包括这种元件的快速耦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026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快速耦联元件以及包括这种元件的快速耦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可释放的方式将两个管子连接在一起的快速耦联元 件。这种阳或阴元件设计成耦联到互补的阴或阳元件上,从而使两个流体 管子在压力下连通。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快速耦联,其包括这样的耦联元件 以及其它元件。
背景技术
一般地,通过使阳元件的纵向轴线对准阴元件的纵向轴线,可以将 快速耦联的阳和阴元件耦联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阳或阴元件被 安装到由机器人移动的盘上。这种尤其使用在循环冷却流体的应用中, 比如在塑料材料零件的模制领域。这种工艺也用在水下将管子耦联在一 起。可能出现的是,被耦联在一起的耦联的两个元件的纵向轴线在横向
上相互偏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知的是在US2005164538中,使用 一种被安装成可以相对主体枢转的耦联元件,由此不管是否对准都能获 得无泄漏的耦联。
在某些具有枢转耦联构件的耦联中,对应主体中的耦联构件的轴向 位置取决于连接到耦联构件上的上游管子内存在的流体压力,而密封衬 垫仅仅用作在分开时将耦联元件带向中间位置。当阳元件被耦联到阴元 件中,由摩擦产生了转矩,这种摩擦产生的转矩伴随着管子中存在的流 体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该管子连接到包括有耦联构件的耦联元件上,所 述转矩与耦联构件的枢转相反。该摩擦转矩经由耦联构件和耦联元件主 体之间的接触区域而施加,该接触区域形成在耦联构件的前部上,即形 成在所述耦联构件面向其它耦联元件的部分上。摩擦力由此施加到从耦 联构件和主体之间的铰接点起的一段轴向距离上,该距离相对较长,从 而使得摩擦力施加了相当大的反作用转矩。这样,在耦联的阳元件端部 与阴元件之间没有对准的情况下,需要施加极大转矩从而使得耦联构件 能够枢转并且与互补的阴元件发生耦联,这样导致了阴元件的进口表面 以及阳元件的外围表面上的过早磨损。因此降低耦联的可靠性以及寿
命。此外,这也限制了包括这种已有耦联的快速耦联能够进行调节未对 准的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出一种新颖的耦联元件从而特别地寻求解决上述缺 点,在该耦联元件中在阳及阴元件的耦联期间所施加的摩擦力不会显著 地阻止一个耦联构件相对于静止主体的枢转。
为了这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耦联元件,用于可释放地两个
管子连接到一起,该元件包括固定到支撑件上的主体;安装有封闭阀 件的细长的耦联构件,该耦联构件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到主体上;以及 设置在主体和耦联构件之间的密封衬垫。该耦联元件的特征在于,其包 括弹簧,该弹簧在耦联构件的凸缘部上施加弹性力,该弹性力指向耦联 元件的后部并且适合于将耦联构件的第一表面压靠在主体的表面,并且 耦联元件设置有第二表面,在耦联构件相对于主体朝着耦联元件前部移 动的情况下,该第二表面适合于压靠于轴向接合件。
本发明的意义在于,当阳和阴耦联元件接合时,阳或阴耦联元件的 前部朝着互补的耦联的阴或阳元件枢转,然而耦联元件的后部背离着另 一个元件,而朝着连接到耦联元件的管子.
通过本发明,枢转的耦联元件与静止主体之间的摩擦力在耦联元件 的第一表面和主体的对应表面之间产生,该主体的对应表面位于距离主 体上耦联构件枢转点相对较短的轴向距离的位置上。这样,由摩擦力产 生并且抵抗耦联构件枢转的转矩相对较小。因此需要被施加到耦联构件 的末端的力也相对较小,该力在阳元件和阴元件各自的纵向轴线横向偏 移的时候,能够使得阳元件和阴元件接合。阴元件的进口表面以及阳元 件的外围表面的磨损极大地减小并且耦联的寿命增加。此外,即便是在
弹簧失效或者上游管子内的压力变得瞬时过大的情况下,第二表面和接 合件之间的配合也保证耦联的安全工作。最后,将轴线偏移的阳和阴元 件耦联在一起时需要克服的摩擦力与管子内的压力呈反比,该管子连接 到包括有枢转耦联构件的元件上。
根据本发明中有利的但非必要的方面,这种耦联元件包含一个或多
个下述特征
-弹性力的合力的大小大于由连接到主体的管子内的流体所施加到耦 联构件上的公称压力的合力的大小。
-密封衬垫设置于形成在第一表面的突出后端的外围处的槽中,所述 突出后端是基于圆形底面的大致圆柱体并且被接收在主体内相应形状 的中空外壳内。在这种情况下,突出后端的外部径向表面的一部分的直 径大于突出后端的外部径向表面的另一部分的直径,其中该一部分相对 于槽位于靠近第一表面的位置,该另一部分相对于槽位于相对第一表面 的位置。
-位于槽的靠近第一表面的一侧上的槽边缘与用于接收突出后端的 中空外壳的径向表面前端之间的轴向距离表示一数值,该数值严格地大 于耦联构件第二表面与接合件之间的轴向距离。
-轴向接合件由安装到主体内部的部件形成。
-弹簧围绕耦联构件放置在由主体形成的外壳内。有利地,弹簧设置 在轴向接合件和耦联构件的朝着元件的前部的外部肩部之间。
-耦联构件包括两部分、即后部和前部,该后部接收在主体内并且形 成第一和第二表面,该前部从主体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轴向接合 件的内径小于设置在轴向接合件和耦联构件前端之间的耦联构件的一 个或多个区域的最大外径。
-元件构成耦联的阳元件。
-用于插入到对应的阴耦联元件的耦联构件前端的直径小于从主体 突出的耦联构件的至少一个中间区域的直径。
-主体适合于固定到驱动盘上,该驱动盘支撑多个耦联构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快速耦联,用于以可释放的方式将两个管子 连接在一起,该耦联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耦联元件以及其它元件。
有利地,耦联的第二元件具有向外展开的进口表面,该表面适合于 以相互压靠的方式滑动地接收耦联构件的一端。此外,提出第二耦联元 件安装有封闭阀件。有利地,第二耦联元件包括推动件,该推动件适合 于在第一元件的阀件上施加轴向力以相对于耦联构件移动所述阀件,并 且推动件的前表面为圆顶形。


根据下面对依照本发明原理的耦联元件以及耦联的实施例的描述, 本发明将更好地理解并且其它优点显得更为清楚,完全地通过示例以及
参考附图的方式,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耦联的纵向截面图,其包括有根据本发明的元 件并且显示为未耦联的配置;
图2为显示图1中细节II的放大视图3为与图l类似的截面图,其中耦联的阳和阴元件接合在一起, 所述元件横向地偏移;以及
图4为与图l类似的截面图,显示了耦联处于耦联在一起的配置, 其中阳和阴元件横向地偏移。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到4所示的耦联R包括阳元件或端件A以及阴元件B,它们分别 地耦联到上游管子d和下游管子<:2上。上游管子d本身耦联到受压流体 源(未示出)上,例如以15bar压力输送冷却液体的泵。
^联的阳元件A包括被静止保持的主体1,该主体1通过螺钉紧固 在盘10A中而保持静止的,该盘10A设置成由机器人移动并且其上安装有 其它耦联构件(未示出)。主体1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防止其相对于盘10A 发生移动,比如它可被焊接或者通过配合形状而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阳元件A还包括耦联构件2,该耦联构件2为细长形状并且部分地接 合在主体1的内部外壳15内。耦联构件2包括通过螺旋紧固而装配在一起 的后部21和前部22,密封衬垫23插入到前后部之间。后部21包括攻丝 211,该攻丝211与前部22的外螺紋221配合以便将部分21和22装配到 一起。为了使附图清楚,耦联构件2在图3和4中示出为单独件,然而它
的结构可在图1和2中清楚地看到。
耦联构件2的纵向轴线标识为X2。部分21和22是基于中心在轴线 X2上的圆形底面上的圆柱体。
后部21是中空的并且限定了管212,受压流体流动通过该管212,该 管212的中心在轴线X2上。后部21具有后端213,该后端213 ^到主 体1的轴向管11内,该管11延伸到外壳15并且具有直径Du。管d连接 到管11上。后端213的外径与直径Du相匹配从而使得后端213能够以小 间隙插入到管ll中。
后部21还具有凸缘部214,该凸缘部214形成两个外部肩部并且其直 径明显大于Dn。标记216和217分别表示部分214的表面,该两个表面 基本上垂直于轴线X2并面向元件A的前面和后面并且限定了肩部。第一 表面216是凸起的,而表面217基本上是平的。从凸缘部214朝着元件A 的前部行进,后部21形成裙边215,该裙边215的内侧带有攻丝211。
标记12表示围绕着管11并且形成外壳15端壁的环形表面。表面12 接收靠在其上的表面216。
后端213从第一表面216向后突出从而^^到管11中。
螺旋弹簧3在外壳15内围绕着后部21安装,并且在表面217和轴向 M件之间,该轴向M件由环4所形成,所述环4接收在外壳15中并且 通过挡块5保持在外壳内适当的位置,该挡块5由弹簧夹子形成,所述弹 簧夹子接^4主体1的内部槽13中。
弹簧3被压缩在表面217和环4的表面41之间,该表面41面对着表 面12,以此方式在凸缘部214上施加弹性力F"该弹性力通常将表面216 压靠在表面12上。标记L3表示弹簧3的工作长度,该长度等于表面41 和217之间的轴向距离。
前部22从外壳15中突出。标记222代表前部22被接收在外壳15内 的一段,而标记223代表所述前部从主体1向前突出的一段。
段223的外径在接近前部22的前端224的期间减小。更确切地,前部
22的外径具有三个数值,分别为022, D,22和D"22,它们在远离环4以及
接近端部224的期间减小。段223的三个区域2231, 2231和2233被限定 成具有各自的直径D22, D,22和D"22。应当注意的是,区域2231延伸到外 壳15的内部,与弹簧夹子5对齐。在一个变型中,段223上仅需要设置两 个具有不同直径的区域。
耦联构件2安装有阀件24,该阀件装配到前部22的中心管225靠近 端部224的位置。该阀件安装有密封衬垫241并且被弹簧25加载,从而将 其压靠在由前部22靠近其前端224的内部表面所形成的支座上。阀件24 的前表面242是平的,并且当阀件24处在其闭合配置时,所述前表面242 与围绕它的前部22的环形端表面齐平。
后端213设置有接收密封衬垫6的槽218,该密封衬垫6靠着管11的 径向表面14并且在管11和外壳15之间提供密封。标记Bi代表槽218靠 近管d的边缘,标记B2代表同一个槽靠i^面216,即靠近弹簧3的边 缘。标记2131代表后端213的外部径向表面在所述端的自由末端与槽218 之间延伸的部分。部分2131直径为D^标记2132代表后端213的外部径 向表面在槽218与连接有第一表面216的凹陷2133之间延伸的部分。部分 2132直径为D2。直径Di的值小于直径D2的值,以至于表面部分2132形 成了有利的压靠区域,用于在从第一表面216起一段短的轴向距离上佳力 端213压靠表面14。
当垂直于轴线X2的力F2施加到段223上时,特别是在靠近端部224 的位置时,耦联构件2绕着耦联构件2和主体1之间的压靠区域枢转。由 于阳元件A的结构,这个压靠区域位于耦联构件2的后部。在下面的描述 中,可以假定的是,耦联构件2在枢转点Pi压靠主体l,该枢转点Pi在表 面部分2132和表面14之间形成。耦联构件2由此在点Pt处绕着垂直于轴 线X2和图l至图4平面的轴线枢转。在图l和图2的配置中,耦联构件2 并不相对于主体1枢转。点^的位置仍然在图2中标出,目的4J吏附图清 楚。
阳元件或端件A通过将衬垫6插入到槽218中而装配完成。衬垫23 也枕故置于后部21中的对应槽中的适当位置。弹簧3NL^枕故置在围绕裙 边215,压靠着表面217,并且随后环4靠着弹簧3的自由端放置。部分 22随后被螺旋进入到部分21中,由此构成了由耦联构件2、弹簧3、环4 以及衬垫23和6所组成的元件A的组件。由于环4的内径D4小于直径D22,所以环4在弹簧3的驱动下朝着耦联构件2的前部的运动会被段223 的区域2231所阻挡,由此防止上述部件不合时宜的解体以及使其更易于安 装在主体1中。
衬垫6可以在上述部件装配完毕后被放置到槽218中的适当位置。
所得到的部件可被部分地插入到外壳15中,直到后端213被插入到管 11中并且表面216压靠着表面12,此后弹簧5可M入到槽13中的适当 位置。在这种配置当中,环4压缩弹簧3,通过施加力R来保持表面216 和12之间的接触。
在这种配置中,耦联构件2关闭主体1。这就是它在某些时候被称为 "关闭件"或"枢转关闭件"的原因。
管d中存在的流体在耦联构件2上施加压力F3,倾向于推动该耦联构 件向前。弹簧3的刚度和工作长度L3通过以下方式选择出来由弹簧3 施加的、压在表面217上的力R的合力要大于由管d中受压流体的公称 压力所施加到耦联构件2上的力F3的合力。由于部件的形状,这些合力平 行于轴线X2。这样,如果管d中冷却流体的公称压力等于15bar,那么弹 簧3尺寸设计成将凸缘部分214压靠在外壳15的端壁12上,只要管d 中流体的压力保持小于或等于15bar的值。
阴元件B包括主体101,该主体101具有静止地保持在主体中的推动 件102并且限定了用于流体流动的管103。环形阀件104围绕着推动件102 放置,该阀件104被弹簧105加载朝向其压靠对应基座的配置。密封衬垫 106和107设置在主体101和推动件102中的各自槽内。标记X1()2代表推 动件102的多数轴线,该轴线也是管103的中心轴线。
主体101在阀件104处于闭合配置下的前表面与主体101的前表面 1012之间形成向外展开的表面1011。该进口表面朝着推动件102会聚并且 当元件A和B耦ftfc—起的时候,以相互压靠的方式滑动地接^联构件 2的前端224。
推动件102的前表面1021是圆顶形的。它是凸起的,以球形盖的形式。 主体101螺接到盘10B中,该盘10B能够靠近盘10A或者远离盘10A
移动,如上所述。还可以通过其它技术将主体101固定在盘10B上。
实际上,每个盘10A和10B都带有多个阳或阴耦联元件(未示出,以 使得附图清楚)。
当元件A和B接合的时候,轴线X2和X旭通常是对准的。然而,如 图3所示,轴线X2和X102基本上平行,但是当盘10A和10B在基本上平 行于轴线X102的方向上朝着彼此移动的时候,轴线X2和X皿之间存在横 向偏移A,并且必须能够调节这种偏移。
当耦联构件2与表面1011接触的时候,并且假定元件A朝着元件B 的前进运动如图3中的箭头F4所标识,那么耦联构件2的前端224靠着表 面1011滑动,并且受到接触分力F5的作用,该分力基本上垂直于轴线X2。 该分力Fs使得耦联构件2相对于主体1趋于枢转,如图3中的箭头F6所示。
在沿着轴线X2与接触表面1011的端部224相对的一端,表面部分2132 开始压靠表面14,由此形成了枢转点P"耦联构件2绕着该点Pj目对于 主体1枢转。该点Pi由此位于一圆周上,该圆周形成了表面部分2132的 前端。在这种枢转期间,弹簧3使耦联构件2在一区域内局部地压靠着 表面12,该区域与接触分力Fs的作用点相对于轴线X2完全地相反,此时 第一表面216的一部分从表面12上脱离。在耦联构件2相对于主体1枢转 的这个阶段,在耦联构件2和环4之间存在着间隙,由此在这两个部件之 间没有接触。这样,由于表面216和12在它们压靠区域的相对运动,该运 动引起耦联构件2枢转,使得在表面216和12之间的交界面产生摩擦力 F7。
轴向距离,即点h和表面216之间的距离在平行于轴线X2测量的距 离,标记为L1(>该距离Li对应于与枢转运动F6相反的力F7的杠杆臂的长 度。长度L小于或等于耦联构件2的整个轴向长度L2的20%,该长度L2 与表面1011施加到前端224并且使#^联构件2绕着点Pi枢转的接触力 的径向分力Fs的杠杆臂的长度处在相同的量级。更确切地,由于耦联构件 2在主体1上枢转的压靠区域位于耦联构件2的后部,即靠i^联构件2 与主体1之间的接触表面,因此各摩擦力的杠杆臂数值L远小于分力F5 的杠杆臂数值L2,所述接触表面产生摩擦并且同样位于耦联构件2的后部。
力F5因此不需要很大以克Jijf擦,由此减少了在表面1011和端部224彼 此相对滑动期间,它们损坏的风险。
耦联构件2的前端224能够由此在表面1011上滑动,由此增强了耦联 构件2在主体1中的枢转F6,直到前端224在向前运动F4的作用下到达阀 件104。当该运动持续时,推动件102将阀件24推动到管225的内部,同 时端部224的前部环形面将阀件104推动进入到管103的内部。这导致了 图4中的配置,其中盘10A和10B经由未示出的装置以机械的方式彼此接 合,其中两个管子Q和C2连接在一起,使得流体可以流动,如通过箭头 E所标示的。在该配置中,衬垫6在管d, 11, 212, 225, 103和Q形成 的流体循环区域与外壳15之间形成密封,而不考虑耦联构件2的枢转。
由于直径D"22小于直径D,22,所以耦联构件2的前端224的形状与阴 元件B的进口区域的形状相匹配,同时段223的中间区域2231和2232— —当耦联处在耦联在一起的位置时,该两个中间区域处在主体1和101的 外部一一被坚固地给出它们各自相对较大的外径D22和D,22,这是有利的, 由于这些中间区域没有得到保护免受冲击。
后部21设置有环形表面219,该表面形成了裙边215的前端并且在管 Q中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即力F3的数量显著增加从而超过力R压靠环4, 以使得表面216和12彼此分开并且耦联构件2相对于主体1朝着元件A 的前面移动。环4由此充当轴向#^件,其阻止会使得元件2轴向地远离 主体1的运动。环4还在弹簧3由于疲劳而导致断裂或失效的情况下,充 当耦联构件2的^H^。
标记A代表表面219和环4的面对表面42之间的轴向距离。标记h 代表边缘B2和表面14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在图示的示例中,该前端是代 表该表面14和倒角16之间《^部的圆弧141。距离A严格地小于距离h, 以使得即便在关闭件2相对于主体1轴向向前移动的情况下,衬垫6能持 续地抵靠表面14,所述移动是由管d中瞬间压力过大或者弹簧断裂或损 坏导致的,距离A和h发生变化甚至会达到^减小到零的程度。这确保 了元件A的密封,即^ibl在耦联构件2相对于主体1轴向地移动的情况下。
元件A的安全部件,即弹簧3、弹簧4和部件5设置在主体1的内部, 因此在盘10A和10B之间的相对运动期间,它们都能得到保护。
由于力Fl围绕着轴线X2分布,弹簧3确保了耦联构件2快速返回到 中间配置中,即回到无论何时阳元件A从阴元件B中抽出,轴线X2都基 本上与外壳15的中心轴线对准的配置中,并且这是有利的。
推动件102的前表面1021的圆顶形结构能提供与阀件24的有效接 触,由此减小了该阀件在管225中运动期间卡住的风险。
已经示出本发明用于这种情况安装有主体和枢转耦联构件的元件是 耦联R的阳元件A。然而,本发明还可以应用这种配置阴元件安装有铰 接耦联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并且如实施例所示,阴元件具有向外展开的 内进口表面,其用于导引阴元件在耦联期间的枢转。
无论哪个实施例,摩擦力F7都是由表面216和12之间的正交接触力 以及这些表面的摩擦系数所引起的。该力随着管子d中压力的增加而减 小,由此该力被管子d中存在的压力所消减,该力是为了抵抗由摩擦引起 的相反转矩而施加的。当管子d中没有压力的时候,施加在关闭件端部的 力达到最大,由此方便了测试以确认耦联的工作。
已经示出本发明用于在耦联R中从管子d流向管子C2的流体。然而, 也可以沿着相反方向流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快速耦联(R)的元件(A),用于可释放地将两个管子(C1,C2)连接到一起,所述元件包括固定到支撑件(10A)上的主体(1);以及细长耦联构件(2),所述耦联构件(2)安装有封闭阀件(24)并且以可枢转的方式(F6)安装在所述主体内;在所述主体和所述耦联构件之间设有密封衬垫(6),所述元件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弹簧(3),所述弹簧(3)在所述耦联构件(2)的凸缘部(214)上施加弹性力(F1),所述弹性力(F1)指向所述耦联元件(A)的后部(C1)并且适合于将所述耦联构件的第一表面(216)压靠在所述主体(1)的表面(12)上,并且所述耦联构件(2)设置有第二表面(219),在所述耦联构件(2)相对于所述主体(1)朝着所述耦联元件(A)前部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表面(219)适合于压靠轴向接合件(4)。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力(Fj的合 力的大小大于由连接到所述主体(1)的管子(d)内流体施加到所述 耦联构件(2)上的公称压力(F3)的合力的大小。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 衬垫(6)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突出后端(213)的外围处的槽 (218)中,所述突出后端是基于圆形底面的大致圆柱体并且被接收在 主体(1)中具有对应形状的中空外壳(11)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后端(213) 的外部径向表面的一部分(2132)的直径(D2)大于所述突出后端的外 部径向表面的另一部分(2131)的直径(Dj,其中所述一部分(2132) 相对于所述槽(218)处在靠近第一表面(216)的位置,所述另一部分 (2131)相对于槽处在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轴向距离(h)所 表示的值严格地大于所述耦联构件的第二表面(219)与接合件(4)之 间的轴向距离(dj的值,所述轴向距离(lj是指所述槽(218)的边 缘(B2)与中空外壳(11)的径向表面(14)的前端(141)之间的距 离,所述边缘(B2)位于槽的靠近第一表面(216)的一侧上,所述外 壳(11)用于接收所述突出后端(213)。
6.如权利要求1和2之一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接合 件由安装在所述主体内的部件(4)形成。
7.如权利要求1和2之一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3) 围绕所述耦联构件(2)放置在由所述主体(1)形成的外壳(15)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3)设置在 所述轴向接合件(4)和所述耦联构件(2)的朝着所述元件(A)的前 部的外部肩部(217)之间。
9.如权利要求1和2之一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构件 (2)包括两部分,后部(21)以及前部(22),所述后部(21)接收在 所述主体(l)中并且形成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216, 217),所述前部 (22)从所述主体突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接合件(4) 的内径(D4)小于设置在所述轴向接合件与所述耦联构件前端(224) 之间的耦联构件(2 )的 一个或多个区域(2231 , 2232 )的最大外径(D22 )。
11.如权利要求1和2之一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构 成所述耦联(R)的阳元件(A)。
12.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用于插入到对应阴耦 联元件(B)中的所述耦联构件(2)的前端(224)的直径(D"22)小 于耦联构件的突出超过所述主体(1)的至少 一个中间区域(2231, 2232 ) 的直径(D22, D,22)。
13.如权利要求1和2之一所述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 适合于固定在驱动盘(10A)上,所述驱动盘(10A)支撑多个耦联构 件。
14. 一种快速耦联(R),用于以可释放的方式将两个管子连接在一 起,所述耦联的特征在于,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和2之一所述的第一 耦联元件(A )。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耦联,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的第二元件 (B)具有向外展开的进口表面(1011),所述表面(1011)适合于以相 互压靠(F4, F5)的方式滑动地接收所述耦联构件(2)的一端(224)。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耦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耦联 元件(B)安装有封闭阀件(104)。
17. 如权利要求14到16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二耦联元件(B )包括推动件(102 ),所述推动件(102 )适合于在所 述第一元件(A)的阀件(24 )上施加轴向力以相对于所述耦联构件(2 ) 移动所述阀件,并且所述推动件的前表面(1021)是圆顶形的。
全文摘要
耦联元件(A)包括主体(1),用于固定到支撑件(10A);以及耦联构件(2),所述耦联构件(2)安装有封闭阀件并且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主体内部;密封衬垫(6),其设置在主体(1)和耦联构件(2)之间。所述元件(1)包括弹簧(3),所述弹簧(3)在耦联构件(2)的凸缘部(214)上施加弹性力(F<sub>1</sub>),该弹性力指向耦联元件的后部(C<sub>1</sub>)并且适合于将耦联构件(2)的第一表面(216)压靠在主体(1)的表面(12)上,并且耦联构件设置有第二表面(219),在耦联构件(2)相对于主体(1)朝着耦联元件(A)前部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表面(219)适合于压靠于轴向接合件(4)。
文档编号F16L37/50GK101358675SQ20081013476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30日
发明者克里斯托弗·迪里厄, 阿兰·克里斯托弗·蒂贝尔吉安 申请人:施托布利法韦日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