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闸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4334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闸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闸阀,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真空
i殳备的双闸阀。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真空i殳备的双闸阀普遍存在着结构复杂、操作麻烦、不 可双向密封和使用寿命短等缺陷。为了克服已知双闸阀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t是出了一种新型的双闸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它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 一种适用于非圆形阀门的控制的双闸阀。才艮据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 可同时打开两个阀门,且开启速度快、自锁可靠、可双向密封。由 于阀口平面无摩^察,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吏用寿命较长。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包括阀体、驱动装置、止动装置
和阀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和阀门装置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
阀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阀门装置相连,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所述止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阀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组联动
机构,所述联动;I/L构包括一阀杆和至少两才艮连杆;所述阀门装置的 数目与每组联动机构中的连杆的数目相同;所述阀门装置包括驱动 板、弹簧、钢球、滚轮和两个阀板,其中,所述阀板通过所述弹簧 和钢球浮动支承在所述驱动板上;所述驱动板支承在所述滚轮上; 所述滚轮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阀体的底部导轨上;每根连杆的 一端 均与其中 一 阀门装置的驱动板铰接连接,另 一端均与所述阀杆铰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 一 步的改进,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组联动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驱动板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安 放所述钢球的孔,所述孔的孔径略大小于或等于所述钢球的直径,
所述钢球/人所述孔的两端露出外露冠面;所述阀板设置在所述驱动 板两侧,压靠在所述钢球上,并与所述弹簧的两端连接;所述阀板 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锥孔,所述锥孔的深度设计成所述钢球的外露冠 面能够容纳到所述锥孔中,并与所述锥孔的锥面相切。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钢球的数目为两个,所述两
个钢球沿所述驱动板的厚度方向容纳在所述驱动板的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 一 步的改进,所述两个钢球的直径之和为所述
驱动板厚度的1.2至1.99倍。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孔和所述锥孔的数目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锥孔的孔口设置有150°至
170°的倒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锥孔的锥角为卯°。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止动装置为限位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剖取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B-B线剖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的结构示意图。本双闸阀包括阀 体、驱动装置、止动装置和阀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和阀门 装置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阀门装置相 连,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止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阀体上。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 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双闸阀包括两个阀门装
置,所述两个阀门装置相对于阀杆2对称设置,其中每个阀门装置 都包括驱动板7、弹簧6、钢球5、滚轮9和两个阀板4。阀板4通 过弹簧6和钢球5浮动支承在驱动板7上。如图2所示,驱动板7 中设置有一孔12,该孔12中安》文有两个钢J求5。孔12的孔径O略 大于或等于钢球5的直径,两钢球5的直径之和等于驱动板厚度D 的1.2-1.99倍。两个钢球5沿驱动板7的厚度方向容纳在所述驱动 板的孔12中,并/人孔12的两端露出外露冠面13。阀々反4成镜面对 称地设置在驱动板7的两侧,并压靠在钢球5上。装配时,弹簧6 处于拉伸状态,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阀板4连接,以将所述阀 板紧紧拉向中间,使得阀板4通过钢球5和弹簧6牢牢压住驱动板7。 锥孔IO与驱动板的孔12中的钢球5的位置相对应。
阀板4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锥孔IO,该圆锥孔10的孔口处设有150 。-170°的倒角11。倒角ll的作用在于A、在阀板4快要接近阀 座密封件位置至压缩密封件期间,增加钢球5对阀板4的推力,因 此,倒角ll具有适宜的深度;B、使得阀板4在压缩密封件后维持 自锁。所述圆锥孔还具有90。锥角,以便能够在关闭阀门时快速推 开阀板。
阀板4上的锥孔IO的位置和数目与驱动板7的孔12的位置和数 目相对应。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联动装置,其中每组联动机构包括一 阀杆 2和两根连杆3,其中每根连杆3的一端均与其中一阀门装置的驱动 板7铰接连接,另一端均与阀杆2铰接连接。因此,每组联动装置 中的阀杆2、两根连杆3和两个阀门装置一起构成一平行四边形机 构。
驱动板7支承在滚轮9上,该滚轮9可以如图1中箭头所示,沿 所述阀体的底部导轨左右移动。
另外,为了关闭阀门,需要使阀板4早于驱动板7停止运动,以 便使钢球5从锥孔10中移出,从而推动阀板4运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还包括阻止阀板4进一步运动的止动装置。如图1和3 所示,该止动装置为设置在所述阀体左右两侧的限位轮8。当阀板4 与限位轮8接触时,限位轮8阻止阀板4沿阀体的底部导轨运动, 同时,阀板4在钢球5的驱动下在驱动板7的两侧远离驱动板7而 运动,并与限位轮8之间相互摩擦,使得限位轮8在摩擦力的推动 下滚动,以减小阀板4受到的阻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阀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限位轮8.
关闭阀门时,阀杆2在气缸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通过连杆3 带动驱动板7移动。同时,阀板4在弹簧6和钢球5所施加的摩擦 力的作用下,随驱动板7—起向两边移动。当阀板4与限位轮8接 触时,阀板4停止移动,驱动板7继续向两边移动。随着驱动板7 的继续运动,钢球5沿着锥孔10的锥面被驱动板5从锥孔10中滚 动推出,并在驱动板7的推动下克服弹簧力,将前后两侧阀板4打 开并推至阀口,从而关闭阀门。图1中实线所示位置便是阀门关闭 时阀板4所处的位置,虛线所示位置为阀门关闭时驱动板7所处的 位置。
开启阀门时,当阀杆2向上移动时,在连杆3的作用下,左右两 侧的驱动^反7同时向中间移动。在驱动寿反7运动的初期,阀寺反4因 密封件变形力的作用不能随驱动板7 —起运动,而钢球5则沿着锥 孔10的150。 -170°倒角11和锥面逐渐滚动至锥孔10的中央,同 时逐渐减小其对阀板4的推力。在这一过程中,阀板4在弹簧6的 作用下克服密封件的变形力,逐渐向中间靠拢,直至钢球5完全进 入锥孔10中心时,与驱动板7贴牢。随着驱动板7继续向中间移动, 所述前后阀板也在驱动板7的带动下向中间移动,直至阀门完全打 开,且阀杆2停止运动。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位置便是阀门开启时 阀板4所处的位置。
应该指出的是,本说明书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 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与本文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 等同的其他方案,该等同方案也应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
权利要求1.一种双闸阀,包括阀体、驱动装置、止动装置和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和阀门装置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阀门装置相连,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止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阀体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一阀杆(2)和至少两根连杆(3);所述阀门装置的数目与每组联动机构中的连杆(3 )的数目相同; 所述阀门装置包括驱动板(7)、弹簧(6)、钢球(5)、滚轮(9) 和两个阀板(4),其中,所述阀板(4)通过所述弹簧(6) 和钢球(5)浮动支承在所述驱动板(7)上;所述驱动板(7)支承 在所述滚轮(9)上;所述滚轮(9)可移动地支承在所述阀体的底 部导轨上;每根连杆(3)的一端均与其中一阀门装置的驱动板(7)铰接连 接,另一端均与所述阀杆(2)铰接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 包4舌两组联动冲几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板(7 )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安放所述钢球(5 )的孔(12 ),所述孔(12)的孔径(CD)略大小于或等于所述钢球(5)的直径, 所述钢5求(5) 乂人所述孔(12)的两端露出外露冠面(13);所述阀板(4 )设置在所述驱动板(7 )两侧,压靠在所述钢球(5 ) 上,并与所述弹簧(6)的两端连接;所述阀板(4)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锥孔(10),所述锥孔(10) 的深度设计成所述钢球(5)的外露冠面(13)能够容纳到所述锥孔(10) 中,并与所述锥孔(10)的锥面相切。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球(5 )的数目为两个,所述两个钢球(5)沿所述驱动板(7)的厚度方向 容纳在所述驱动板的孔(12)中。
6. 才艮据;K利要求5所述的双闸阀,其特4正在于所述两个钢^求 (5)的直径之和为所述驱动板(7)厚度(D)的1.2至1.99倍。
7. 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所 述孔(12)和所述锥孔(10)的数目相同。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孔(IO) 的孔口设置有150°至170°的倒角(11)。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孔(IO) 的锥角为90°。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闸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装置 为限位轮(9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真空设备的双闸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包括阀体、驱动装置、止动装置和阀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和阀门装置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阀门装置相连,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止动装置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阀门装置关闭或开启。在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中,所述阀门开启速度快、自锁可靠。而且,由于阀口平面无摩擦,本实用新型的双闸阀使用寿命较长。
文档编号F16K37/00GK201330861SQ20092000001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4日
发明者丁东胜, 李初春 申请人:丁东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