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510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气机构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通常,进行车辆的变速的自动变速器在变速器箱内存贮有规定量的油。另一方面, 为了卸掉自动变速器工作时上升的变速器箱内的压力(内压),在变速器箱的上部位置设 置连通外部空气和变速器箱内的通气室。在此,随着变速机构的齿轮等旋转体的旋转,变速器箱内的油被搅拌时,油与空气 一起会从通气室喷出来。为了防止这些油喷出,在变速器箱的内侧面设置位于相互不同位 置的多个突起,通过使这些突起对置,使通气室内成为迷宫式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63-246568号公报但是,在现有的变速器中,由于在变速器箱的内侧面设置多个突起,制作为迷宫式 结构,因此,产生变速器箱的形状变得复杂这种问题。另外,需要用于形成迷宫式结构的空 间,又存在使变速器箱大型化这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其可以防止 来自通气室的油喷出,并且能够实现变速器箱的形状简单化及小型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具备变速器箱,其收纳具有多个旋转 体的变速机构及驻车机构;通气室,其设置于该变速器箱内,并与外部空气连通;通气室开 口,其使所述变速器箱内开放,将所述通气室和所述变速器箱内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设置于所述通气室开口和所述旋转体的径向的中间位置,所述通气室开口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上方,且接近所述驻车机构外周的位置。因此,在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中,在变速机构的旋转体搅拌变速器箱内的油时,利 用设置于通气室开口与旋转体的径向的中间位置的驻车机构,阻塞油的飞溅路径,并可以 防止油直接侵入通气室开口。因此,即使没有形成迷宫式结构,也可以防止来自通气室的油 喷出。而且,由于不需要变速器箱设置的迷宫式结构,可以实现变速器箱的形状简单化及小 型化。


图1是示意性表示搭载有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动系统的系统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剖面展开图;图3是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拆掉变矩箱的状态下的从图2的箭头A方向看 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驻车机构的立体3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传动箱的平面图6 (a)是图3的B-B剖面图,图6(b)图3的C-C剖面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轴承保持架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3自动变速器
4变速器输出轴
8变速器箱
8a变矩箱
8b传动罩
8c传动箱(中间壁)
82c初级带轮轴承
83c次级带轮轴承
8d轴承保持架(轴支承壁)
82d肋部
TM变速机构
11驱动齿轮(旋转体)
12从动齿轮(旋转体)
20无级变速机构
21初级带轮
22次级带轮
23带
30副变速机构
40末级驱动齿轮机构
41驱动齿轮(旋转体)
42从动齿轮(旋转体)
P驻车机构
52驻车连杆
52a驻车连杆前端部
53支承促动器
53a斜面
54驻车杆
55驻车齿轮
56凸轮
L变速杆
B通气机构
61通气室
62通气室开口
Sl第一变速区域
S2第二变速区域
4
S3第三变速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方式。(实施例1)首先,说明构成。图1所示的动力传动系具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被该发动机1驱动并与其结 合的液力变矩器2、被该液力变矩器驱动并与其结合的自动变速器3、从该自动变速器3经 驱动轴6a输出动力的车轮6、6。另外,自动变速器3通过具有控制后述的无级变速机构20 的无级变速控制部7a和控制后述的副变速机构30的副变速控制部7b的变速控制部7被 控制变速。而且,自动变速器3具有收纳于变速器箱8内的变速机构TM及驻车机构P和设于 变速器箱8的通气机构B。如图2所示,变速器箱8具有变矩箱8a、传动罩Sb、传动箱(中间壁)Sc、轴承保持 架(轴保持壁)8d。变矩箱8a在内侧具有装配液力变矩器2的凹部81a,构成变速器箱8的液力变矩 器侧的外廓面。在该变矩箱8a上形成有插入液力变矩器2的输出轴2a的输入轴贯通孔 82a,并且形成有驱动轴6a突出的驱动轴贯通孔83a。另外,输入轴贯通孔82a形成于凹部 81a的中央位置。而且,设有支承变速器输出轴4的输出轴承84a。传动罩8b覆盖后述的无级变速机构20的初级带轮21及次级带轮22的轴方向端 面,构成变速器箱8的外廓面。在该传动罩8b设有支承初级带轮21的初级带轮轴承81b、 和支承次级带轮22的次级带轮轴承82b,并且,贯通固定有检测初级带轮21的转速的初级 带轮转速传感器KSl及检测次级带轮22的转速的次级带轮转速传感器KS2。传动箱8c夹持在变矩箱8a和传动罩8b之间,构成将变速器箱8的内部分割的中 间壁。S卩,通过传动罩8b和传动箱8c划分出收纳无级变速机构20的第一变速区域Si, 通过变矩箱8a和传动箱8c划分出收纳驻车机构P的第二变速区域S2。而且,在该传动箱8c上设置有支承液力变矩器2的输出轴2a的输入轴轴承81c、 贯通支承初级带轮21的输入轴的初级带轮轴承82c,贯通支承次级带轮22的输出轴的次级 带轮轴承83c,并且形成有驱动轴6a突出的驱动轴贯通孔84c。另外,该传动箱8c具有在 内侧安装副变速机构30的凹部85c。在该凹部85c的中心位置配置有次级带轮轴承83c。轴承保持架8d以覆盖传动箱8c的凹部85c的方式而固定,从第二变速区域S2划 分出凹部85c的内侧。即,通过传动箱8c和轴承保持架8d划分出收纳副变速机构30的第 三变速区域S3。而且,如图7所示,在该轴承保持架8d上,设置有贯通支承与副变速机构30驱动 结合的变速器输出轴4的输出轴承81d,并且形成有向第二变速区域S2侧突出的肋部82d。 在此,肋部82d具有沿输出轴承81d的外周延伸的周向肋部83d、从输出轴承81d向径向延 伸的多个径向肋部84d。另外,多个径向肋部84d以任意间隔而形成。下面,对变速机构TM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变速机构TM具有变速齿轮机构10、无级变速机构20、副变速机构30、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变速齿轮机构10由安装于液力变矩器2的输出轴2a上的驱动齿轮(旋转体)11、 安装于无级变速机构20的初级带轮21的输入轴的从动齿轮(旋转体)12构成。另外,变 速比根据驱动齿轮11和从动齿轮12的齿数比任意设定。无级变速机构20是具有在输入轴安装从动齿轮12并从变速齿轮机构10输入动 力的初级带轮21、输出轴与副变速机构30驱动结合的次级带轮22、挂设于这两带轮21、22 之间的带23的已有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构。而且,向初级带轮21和次级带轮22分别供给油, 根据其油压可以自由地变更带轮宽度。由此,无级变速机构20通过控制向初级带轮21的 供给油压和向次级带轮22的供给油压,可以无级地变更变速比。而且,初级带轮21由设在传动罩8b的初级带轮轴承81b、和设在传动箱8c的初级 带轮82c支承。另外,次级带轮22由设在传动罩8b的次级带轮轴承82b、和设在传动箱8c 的次级带轮83c支承。由此,无级变速机构20收纳在由传动罩8b和传动箱8c划分出的第 一变速区域Si。副变速机构30通过将无级变速机构20的次级带轮22与腊文瑙式行星齿轮机构 的复合太阳齿轮31驱动结合,将该复合太阳齿轮31作为输入,另一方面,通过将行星轮架 32与变速器输出轴4驱动结合,将该行星轮架32作为输出。而且,复合太阳齿轮31经由低 速制动器(第一速选择用制动器)L/B固定于变速器箱8、行星轮架32经由高速离合器(第 二速选择用离合器)H/C与齿圈33驱动结合。而且,齿圈33经由倒车制动器R/B固定于变 速器箱8。在该副变速机构30中,也可以对低速制动器L/B、高速离合器H/C及倒车制动器 R/B分别供给油、根据该供给油压可以自由地进行联接及释放。由此,副变速机构30可以分 别选择前进1速、前进2速、后退1速。另外,在前进1速的情况下,只联接低速制动器L/B。另外,在前进2速的情况下, 只联接高速离合器H/C。进而,在后退1速的情况下,只联接倒车制动器R/B。下述所示的 表1表示适用副变速机构30的控制中的联接即释放的关系。表中,〇表示联接,X表示释 放。表 1
L/BH/CR/B前进1速〇XX前进2速X〇X后退1速XX〇而且,在通过该副变速机构30进行变速时,通过执行与无级变速机构20的协调控 制,控制变速冲击。另外,该副变速机构30的输入轴与被传动箱8c的次级带轮轴承83c支承的次级 带轮22驱动结合,输出轴与被轴承保持架8d的输出轴承81d支承的变速器输出轴4驱动结
6合。由此,副变速机构30收纳于由传动箱8c和轴承保持架8d划分出的第三变速区域S3。末级被动齿轮机构40由在从轴承保持架8d突出到变矩箱8a侧的变速器输出轴 4上安装的驱动齿轮(旋转体)41、与在连接车轮6、6并同时贯通变矩箱8a及传动箱8c的 驱动轴6a上安装的从动齿轮(旋转体)42构成。另外,减速比根据驱动齿轮41和从动齿 轮42的齿轮比任意设定。而且,由于驱动齿轮41及从动齿轮42位于变矩箱8a和传动箱8c之间,因此,该 末级被动齿轮机构40收纳于第二变速区域S2。另外,驱动齿轮41的上部外周由固定于传 动箱8c内的截面L字状的罩43(参照图3)覆盖。接着,对驻车机构P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驻车机构P具有手动轴51、驻 车连杆52、支承促动器53、驻车杆54、驻车齿轮55。手动轴51以上下贯通传动箱8c的状态可转动地被安装,并且经由设于从传动箱 8c突出的上端部的驻车板51a及传递机构51b与变速杆L连结。而且,与驾驶者的变速杆 操作连动而转动。驻车连杆52与固定在手动轴51的锁止板51c连结,并且以相对于手动轴51的轴 方向垂直并在变速器输出轴4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且伴随手动轴51的旋转在轴方 向移动。另外,该驻车连杆52安装在初级带轮21上,位于第二传动区域S2的从动齿轮12 及安装在变速器输出轴4的驱动齿轮41的上方(参照图6(a)、(b))。另外,在锁止板51c的周边的一部分形成有多个凹部,该凹部与通过固定螺丝W 固定于传动箱8c的锁止弹簧51d可卡脱地卡合。这些凹部对应于变速杆L的变速位置而 设置,根据变速位置,锁止弹簧51d的卡合位置变化。另外,在驻车连杆前端部52a可滑动地嵌装有顶端呈尖状的凸轮56。该凸轮56通 过插在驻车连杆52和凸轮56之间的弹簧56a向驻车连杆前端部52a侧施力,防止在驻车 连杆前端脱落。支承促动器53具有斜面53a,该斜面53a支承凸轮56,并且随着驻车连杆52的移 动用于使凸轮56上升。如图4所示,该支承促动器53固定于变矩箱8a。驻车杆54配置于驻车齿轮55的上方位置,沿该驻车齿轮55的外周面在周方向延 伸。如图4所示,该驻车杆54夹持在由固定螺丝N2固定在变矩箱8a的固定板54a和变 矩箱8a之间,沿轴承保持架8d而设置。而且,该驻车杆5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54b可旋 转,沿轴承保持架8d转动。另外,在驻车杆54的一端部形成有与凸轮56抵接的凸轮接受 部54c,在另一端部突设有与驻车齿轮55可卡脱地卡合的爪54d。另外,驻车杆54通过弹 簧54e向背离驻车齿轮55的方向(图3中顺时针旋转方向)施力。另外,在变矩箱8a上安装有挡块57,其限制驻车杆54的初期位置(在不用驻车连 杆52按压的状态下的位置)(参照图4)。驻车齿轮55固定于变速器输出轴4上的从轴承保持架8d突出的位置。另外,该驻 车齿轮55在此配置在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轮41和变矩箱8a之间(参照图2)。而且,在该驻车机构P中,变速杆L选择驻车位置(P档)时,手动轴51转动,使驻 车连杆52移动。由此,凸轮56在支承促动器53的斜面53a上升,进入驻车杆54的凸轮接 受部54c的下侧。而且,利用凸轮56按压凸轮接受部54c,驻车杆54以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54b为中心转动,爪54d与驻车齿轮啮合。由此,变速器输出轴4被锁定。
另外,驻车齿轮55位于变矩箱8a和轴承保持架8d之间,手动轴51及驻车连杆52 由传动箱8c支承,支承促动器53及驻车杆54固定于变矩箱8a,因此,该驻车机构P配置在 由变矩箱8a和传动箱8c划分出的第二变速区域S2内。下面,对通气机构B进行说明。如图5及图6所示,通气机构B形成于传动箱Sc。 另外,该通气机构B位于变速器箱8的上部。而且,通气机构B具有经由形成于传动箱8c 的通气孔61a与外部空气连通的通气室61、使变速器箱8内开放且将通气室61与变速器 箱8内连通的通气室开口 62。另外,在通气孔61a内插入固定有通气管63,可连接未图示
的软管等。通气室61由从传动箱8c向变矩箱8a竖立的通气室壁64划分。通气室开口 62是被通气室壁64包围的通气室61的开口部,与变矩箱8a相对。另 外,如图6(a)及(b)所示,该通气室开口 62设置于变速齿轮机构10的从动齿轮12及末级 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轮41的上方、且接近驻车机构P的位置,在此,设置于驻车连杆 52的斜上方。另外,该通气室开口 62使第二变速区域S2开放。由此,第二变速区域S2经 由通气机构B与外部空气连通。另外,在图2中,70是油泵,71是阀控制单元,72是油盘。在此,油泵70经由链条 CH与液力变矩器2的输出轴2a连结,通过输出轴2a的旋转驱动。下面,对作用进行说明。将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的作用分成“箱形状简单化作用”、“防止油喷出作用”进 行说明。(箱体形状简单化作用)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3中,变速器机构TM及驻车机构P等被收纳在变速器箱 体8内,另外,在该变速器箱8上设置有通气机构B。在此,通气机构B具有通气室61,但该通气室61由形成于传动箱8c的通气室壁 64划分而形成。另一方面,在通气室61的开口部即通气室开口 62相对的变矩箱8a上没有 形成肋部等。因此,可以实现变速器箱8的形状简单化。另外,由于自变矩箱8a的内侧面没有肋部等,因此,可以缩小变矩箱8a和传动箱 8c的距离,可以实现变速器箱8的小型化。(防止油喷出作用)来自发动机1的驱动力经由液力变矩器2输入到自动变速器3时,在第二变速区 域S2,通过变速齿轮机构10的驱动齿轮11及从动齿轮12、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 轮41及从动齿轮42的旋转油被搅拌,随着该搅拌油向各齿轮11、12、41、42的上方飞散。在此,通气机构B的通气室开口 62设置于各齿轮11、12、41、42的上方,即、与变矩 箱8a相对且接近驻车机构P外周的位置。另一方面,驻车机构P设置于通气室开口 62和 各齿轮11、12、41、42的径向的中间位置,位于变速器齿轮机构10的从动齿轮12的上方、及 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轮41的上方。因此,驻车机构P位于来自各齿轮11、12、41、42的油飞散路径和通气室开口 62之 间,利用驻车机构P阻塞油的飞散可以防止油直接侵入通气室开口 62。其结果是,即使不形 成迷宫式结构,也可以防止来自通气室61的油喷出。另外,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3中,驻车机构P具有驻车连杆52,其与驾驶者
8的变速杆操作连动并在轴向移动;支承促动器53,其具有随着该驻车连杆52的移动使驻车 连杆前端部52a的凸轮56上升的斜面53a ;驻车杆54,其在凸轮56沿斜面上升时,由凸轮 56按压而移动,并与设置于变速器输出轴4的驻车齿轮55啮合。因此,利用现有的驻车机构P阻塞油的飞散,可以防止向通气室开口 62的油浸入, 因此,也不用复杂的结构,就可以防止油喷出。另外,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3中,变速器箱8内通过支承初级带轮21及次级 带轮22的传动箱8c划分成收纳无级变速机构20的第一变速区域Si、以及收纳驻车机构P 的第二变速区域S2。而且,通气室开口 62接近位于驻车机构P,因此,使第二变速区域S2 开放。S卩,利用传动箱8c可以使通气室开口 62从无级变速机构20分离,并利用传动箱 8c可以遮挡因无级变速机构20的各带轮21、22的旋转而飞散的油。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 有效地防止向通气室开口 62的油的侵入,可以提高防止油喷出的效果。另外,由传动箱8c划分的第一变速区域Sl及第二变速区域S2经由支承设置于传 动箱8c的初级带轮21的初级带轮轴承82c、支承次级带轮22的次级带轮轴承83c连通。因此,利用初级带轮轴承82c及次级带轮轴承83c防止因各带轮21、22的旋转而 飞散的油的浸入,并且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一变速区域Si内的压力变动。另外,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3中,在次级带轮22和变速器输出轴4之间设置 副变速器机构30。而且,将该副变速器机构30配置于利用支承变速器输出轴4的轴承保持 架8d从第二变速区域S2划分出的第三变速区域S3内。另一方面,沿轴承保持架8d设置 驻车机构P的驻车杆54,由此,驻车杆54沿轴承保持架8d转动。因此,安装于变速器输出轴4的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轮41、和通气机构 B的通气室开口 62变为在上下方向没有浪费空间地大致重复的配置,可以抑制变速器箱8 的大型化,并且利用驻车机构P,可以确保阻塞油喷出的迷宫式效果。其结果是,可以有效地 防止来自通气机构B的油喷出。另外,通过将副变速器机构30配置在无级变速器机构20和变速器输出轴4之间, 缩小无级变速器机构20的各带轮21、22的直径,实现轻量化、小型化,并且可以大幅确保变 速机构TM的变速比幅度(变速比有效范围)。其结果是,可以兼具降低燃油消耗和提高起 步性能这两者。而且,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3中,在划分出第二变速区域S2和第三变速区域 S3的轴承保持架8d上形成有向第二变速区域S2、即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轮41 及从动齿轮42侧突出的肋部82。因此,可以防止利用肋部82阻塞由驱动齿轮41及从动齿 轮42搅拌的油的飞沫飞散。由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来自通气机构B的油喷出。另外,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3中,通过用截面L字状的罩43覆盖安装于初级 带轮21的从动齿轮12的上部外周,也可以抑制油的飞散。下面,对效果进行说明。在实施例1的自动变速器中,可以得到下述列举的效果。(1) 一种自动变速器3,其具备变速器箱8,其收纳具有多个旋转体(驱动齿轮 11、从动齿轮12、驱动齿轮41、从动齿轮42)的变速机构TM及驻车机构P ;通气室61,其设 置于该变速器箱8内,与外部空气连通;通气室开口 62,其使上述变速器箱8内开放,并将上述通气室61和上述变速器箱8内连通,其构成为,上述驻车机构P设置于上述通气室开 口 62和上述旋转体11、12、41、42的径向的中间位置,上述通气室开口 62设置于上述旋转 体11、12、41、42的任一个的上方,且接近上述驻车机构P的外周的位置。由此,抑制向通气室开口 62的油浸入,防止来自通气室61的油喷出,并且可以实 现传动箱体8的形状简单化及小型化。(2)其构成为,上述驻车机构P具有驻车连杆52,其与驾驶者的变速杆L的操作 连动,在轴向移动;支承促动器53,其具有随着该驻车连杆52的移动使驻车连杆前端部52a 的凸轮56上升的斜面53a ;驻车杆54,其在上述凸轮56沿上述斜面53a上升时,由上述凸 轮56按压移动,与设置于变速器输出轴4的驻车齿轮55啮合。由此,利用已有的驻车机构P阻塞油的飞散,可以防止向通气室开口 62的油浸入。(3)其构成为,上述变速机构TM具有无级变速器机构20,该无级变速器机构20具 有输入侧的初级带轮21、输出侧的次级带轮22、挂设于上述初级带轮21和上述次级带轮 22之间的带23,上述变速器箱8内利用支承上述初级带轮21及上述次级带轮22的中间壁 (传动箱8c)划分出收纳上述无级变速机构20的第一变速区域Si、收纳上述驻车机构P的 第二变速区域S2,上述通气室开口 62使上述第二变速区域S2开放。由此,利用传动箱8c可以防止因无级变速机构20飞散的油浸入通气室开口 62,可 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向通气室开口 62的油的浸入。(4)其构成为,上述第一变速区域Sl和上述第二变速区域S2经由支承上述初级带 轮21的初级带轮轴承82c及支承上述次级带轮22的次级带轮轴承83c连通。由此,利用初级带轮轴承82c及次级带轮轴承83c防止因各带轮21、22而飞散的 油,并且可以可靠地抑制第一变速区域Sl内的压力变动。(5)其构成为,将副变速机构30设置于上述次级带轮22和上述变速器输出轴4之 间,上述副变速机构30配置于通过支承上述变速器输出轴4的轴支承壁(轴承保持架8d) 从上述第二变速区域S2内划分出的第三变速区域S3,上述驻车机构P沿上述轴支承壁8d 设置,该驻车机构P沿上述轴支承壁8d转动。由此,安装于变速器输出轴4的驱动齿轮41的轴向位置和通气机构B的通气室开 口 62的位置变为上下没有浪费空间大致重复配置,可以抑制变速器箱8的大型化,并确保 驻车机构P产生的迷宫式效果,有效地防止油喷出。(6)上述轴支承壁(轴承保持架8d)形成向上述第二变速区域S2侧突出的肋部 82d。由此,利用肋部82d能够阻塞由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轮41及从动齿轮 42搅拌的油的飞沫,防止飞散。以上,根据实施例1说明了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并不限于 该实施例1,只要不脱离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宗旨,则允许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在实施例1中,通气室开口 62和驻车机构P沿变速器输出轴4等的轴向以偏离中 心的状态配置(参照图6 (a) ,(b)),但是,例如也可以将驻车机构P配置在通气室开口 62的 大致正下方,也可以使通气室开口 62和驻车机构P (特别是驻车连杆52)的上下方向位置 配置得大约一致。总之,将驻车机构P配置于因变速齿轮机构10及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而飞散起来的油的飞散路径上,但是,只要该驻车机构P处于阻塞油直接浸入通气室开口 62的位置 即可。另外,在实施例1中,变速机构TM其构成为,从发动机1侧按顺序以向变速齿轮机 构10、无级变速机构20、副变速机构30、末级驱动齿轮机构40的顺序进行动力传递,但不限 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副变速机构30配置于变速齿轮机构10和无级变速机构20之间。另 外,也可以不设置无级变速机构20,而设置有级变速机构。另外,在实施例1中,通气室开口 62位于变速齿轮机构10的从动齿轮12和末级 驱动齿轮机构40的驱动齿轮42的上方,但例如也可以使通气室开口 62位于驱动齿轮11 及从动齿轮42的上方。
权利要求
一种自动变速器,具备变速器箱,其收纳具有多个旋转体的变速机构及驻车机构;通气室,其设置于该变速器箱内,并与外部空气连通;通气室开口,其使所述变速器箱内开放,将所述通气室和所述变速器箱内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设置于所述通气室开口和所述旋转体的径向的中间位置,所述通气室开口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上方,且接近所述驻车机构外周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具有驻车连杆,其与驾驶者的变速杆操作连动,在轴方向移动;支承促 动器,其具有随着该驻车连杆的移动使驻车连杆前端部的凸轮上升的斜面;驻车杆,其在所 述凸轮沿所述斜面上升时,由所述凸轮按压而移动,并与设置于变速器输出轴的驻车齿轮 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具有无级变速机构,该无级变速机构具有输入侧的初级带轮、输出侧的 次级带轮、挂设于所述初级带轮和所述次级带轮之间的带,由支承所述初级带轮及所述次级带轮的中间壁将所述变速器箱内划分为收纳所述无 级变速机构的第一变速区域和收纳所述驻车机构的第二变速区域,所述通气室开口使所述第二变速区域开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速区域和所述第二变速区域经由支承所述初级带轮的初级带轮轴承和支 承所述次级带轮的次级带轮轴承而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次级带轮和所述变速器输出轴之间设置副变速机构,所述副变速机构配置于由支承所述变速器输出轴的轴支承壁从所述第二变速区域划 分出的第三变速区域,所述驻车杆沿所述轴支承壁而设置,该驻车杆沿所述轴支承壁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支承壁形成有向所述第二变速区域侧突出的肋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其能够防止来自通气室的油喷出,并且能够实现变速器箱的形状简单化及小型化。该自动变速器(3)具备变速器箱(8),其收纳具有多个旋转体(驱动齿轮11、从动齿轮12、驱动齿轮41、从动齿轮42)的变速机构(TM)及驻车机构(P);通气室(61),其设置在变速器箱(8)内,与外部空气连通;通气室开口(62),其使变速器箱(8)内开放,将通气室(61)和变速器箱(8)内连通,其中,驻车机构(P)设置于通气室开口(62)和旋转体(11、12、41、42)的径向的中间位置,通气室开口(62)设置于旋转体(11、12、41、42)的任一个的上方,且接近驻车机构(P)外周的位置。
文档编号F16H57/00GK101956809SQ20101023132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5日
发明者上野成央, 安井健二郎, 长崎繁 申请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