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4891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管道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管路用的膨胀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管道补偿方式包括自然补偿方式和非自然补偿方式。自然补偿是利用管道 自身的柔性进行补偿,该方式管系较长,管系中弯头较多,当管径越大、管壁越厚时,管系自 然补偿难度越大;非自然补偿是利用补偿器对管道进行补偿,该方式管系较短,管系中弯头 较少,对大直径管系的热补偿比较有效。管道补偿器分为压力平衡式(如直管压力平衡式、 弯管压力平衡式、铰链式以及横向拉杆式等)和非压力平衡式(如普通波纹管、金属软管 等)。压力平衡式补偿器对管系不产生盲板力,但补偿器造价较高;非压力平衡式补偿器造 价较底,但对管系会产生盲板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种不会产生盲板力,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管道补偿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与第一接头主管相连的第一硬管 和与第二接头主管相连的第二硬管,第一接头的支管与第二接头的支管之间还连接有一对 旁路,所述旁路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软管、第一弯头、第三硬管、第二弯头、第二软管。所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均为三通接头。所述第一硬管、第二硬管和第三硬管均为金属直管。所述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均为金属软管。所述三通接头为等径或异径三通接头。所述第一软管、第一弯头、第三硬管、第二弯头和第二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一对旁路在一个平面。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同时吸收X、Y、Z方向的线位移和Y、Z方向的角位移、内 压力自平衡、不对连接管系产生盲板力,与传统压力平衡式补偿器相比,结构简单,制造、安 装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管道补偿装置,包括与第一接头2主管相连的第一硬管1和与第二接头i主
3管相连的第二硬管Γ,第一接头2的支管与第二接头 的支管之间还连接有一对旁路,所 述旁路包括第一软管3、第一弯头4、第三硬管5、第二弯头、第二软管。其中第一接头 2、第二接头2'均为三通接头。第一硬管1、第二硬管Γ和第三硬管5均为金属直管。第一 软管3和第二软管均为金属软管。第一软管3、第一弯头4、第三硬管5、第二弯头和 第二软管;T的内径相等,一对旁路在一个平面。补偿装置与管系有两个连接端口 Α、Β,当装置与管道或设备相连后,可以能有效吸 收管系X、Y、Z方向的线位移和Y、Z方向的角位移。并且通过调整金属软管的长度,可改 变补偿装置的刚度及补偿量;本装置中的管件和金属软管可以根据管内介质的工作参数选 择。设计中,金属软管、弯头、直管的直径保持一致,三通接头可采用等径或异径三通,第一 直管的直径与第一金属软管的直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结构角度Cl、C2可根据需要 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实施例中,硬管和软管也可以做材质上的变化。类似这样的变换,均受到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广泛的应用于冶金、石化、电力行业等领域。
权利要求一种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与第一接头(2)主管相连的第一硬管(1)和与第二接头(2`)主管相连的第二硬管(1`),第一接头(2)的支管与第二接头(2`)的支管之间还连接有一对旁路,所述旁路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软管(3)、第一弯头(4)、第三硬管(5)、第二弯头(4`)、第二软管(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2)和第二接头均为三通接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管(1)、第二硬管(Γ) 和第三硬管(5)均为金属直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管(3)和第二软管 (3~)均为金属软管。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接头为等径或异径三通 接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管(3)、第一弯头(4)、 第三硬管(5)、第二弯头(4J和第二软管(3J的内径相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旁路在一个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补偿装置,包括与第一接头(2)主管相连的第一硬管(1)和与第二接头(2`)主管相连的第二硬管(1`),第一接头(2)的支管与第二接头(2`)的支管之间还连接有一对旁路,所述旁路包括第一软管(3)、第一弯头(4)、第三硬管(5)、第二弯头(4`)、第二软管(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同时吸收X、Y、Z方向的线位移和Y、Z方向的角位移、内压力自平衡、不对连接管系产生盲板力,与传统压力平衡式补偿器相比,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
文档编号F16L51/00GK201731216SQ20102027650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30日
发明者刘经校 申请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