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缸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334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缸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双缸减振器,尤其涉及该双缸减振器中活塞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为汽车行驶舒适性的考虑,汽车上需要设置减振器。现有汽车减振器的结构主要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缸体内设置有减振器油。活塞上沿其厚度方向设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该活塞的正端面设置有流通阀片,背端面设置有复原阀片,流通阀片用于覆盖住流通孔,复原阀片用于覆盖住阻尼孔。在减振器受力活塞运动时,相应的阀片在减振器油的压迫下发生形变,从而使活塞运动过程中产生阻尼力,达到对汽车减振的目的。现有活塞上的流通孔为圆柱形,在活塞的正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外周设有突出的环形凸体,而阻尼孔在活塞正端侧的口部位于活塞的正端面上,这使得流通阀片装配在活塞正端面上后,只能覆盖住流通孔,减振器油仍能从流通阀片与活塞正端面之间的间隙处进入到阻尼孔内,从而使得相应阀片适应活塞的运动方向分别通过形变为活塞的运动产生阻尼力。现有这种减振器中活塞正端面对流通阀片的支撑力相对较小,在流通阀片相对于活塞处于静止状态时,流通孔内减振器油的存留量由于减振器油的流动而很少,从而在流通孔内形成一定的负压,在活塞改变运动方向后,减振器油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到流通孔内,在迫使流通阀片发生形变前,减振器油对流通阀片产生相对较大的冲击力,在流通阀片较大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减振器油升温迅速,这会对减振器油的粘度带来影响,从而相会迅速地使活塞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尼力发生衰减,这会影响到减振器减振效能的发挥。另外,现有活塞的背端面设置有数目与阻尼孔数目一致的、突出的环形凸体,活塞上所设阻尼孔在活塞背端侧的口部位于环形凸体表面上,流通孔在活塞背端侧的口部位于该活塞的背端面上。在一些环形凸体表面上,于阻尼孔的口部,需要加工出沟通阻尼孔与活塞背端面的透槽,所述的复原阀片与环形凸体表面相贴合,这样,减振器受压活塞运动时,减振器油起初可以自透槽处流动,复原阀片不致于完全阻隔减振器油的流动,能提高减振器受压响应的灵敏度。但这种活塞因背端面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使得活塞不便加工。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缸减振器,它能有效减缓减振器工作过程中减振器油对活塞阻尼力的衰减。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一种双缸减振器,包括缸体、设于缸体内的活塞和底阀,活塞与活塞杆相连接,活塞杆伸出到缸体外侧,活塞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流通阀片设置在活塞的正端面上,用于覆盖住流通孔在正端侧的口部,复原阀片设置在活寒的背端面上,用于覆盖住阻尼孔在活塞背端侧的口部,其特征在于,在活塞的正端面上设有数目与流通孔数目一致的突出的凸体,一个流通孔贯穿一个凸体,在凸体外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口部设有与流通孔相通的缺口。阻尼孔在活塞正端侧的口部位于活塞正端面上,由于凸体的存在,阻尼孔和流通孔之间存在着高度差。在活塞的背端面上设置有复原阀片,复原阀片遮盖在阻尼孔的口部。在活塞作运动时,阻尼孔和流通孔不同时通油,活塞不管作什么方向的轴向运动,均可以获得阻尼力,以达到减振的目的。所述的缺口内用于存贮一定量的减振器油,减振器油具有一定的粘度,活塞在作运动过程中, 缺口内总会阻滞有减振器油,只是缺口内减振器油的量会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在活塞杆的伸出端上设置有上吊环,上吊环用于和汽车上的相应部分相联接。缸体的底端固定有下吊环,下吊环用于汽车上的相应部分相联接,底阀位于缸体靠近底端一侧。作为优选,在相邻两个凸体之间形成有一个凹槽,一个阻尼孔在活塞正端侧的口部位于一个凹槽的底面上。形成有凹槽,且阻尼孔位于凹槽的位置处,从而使得阻尼孔和流通孔在活塞正端面位置处的口部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满足了减振器的工作要求。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底面在内侧部分为平面,外侧部分具有与该平面连为一体的斜面,所述阻尼孔在活塞正端侧的口部位于凹槽底面上平面部分位置处。这方便了减振器油进入到凹槽内,进一步利于控制减振器油温度的升高。且阻尼孔的该口部更靠近凹槽的内端侧,这同时便于减振器油进入到阻尼孔内。作为优选,所述凸体呈扇形,所述流通孔的横截面呈腰形。减振器油进入到流通孔内的顺畅性好。作为优选,在所述缺口内设置有挡头,挡头沿活塞的径向上设置,挡头的外表面与所述流通阀片贴合,挡头的外端面与流通孔内侧面重合。流通阀片装配在所述的安装面上后,流通阀片与挡头外表面相贴合,增加了流通阀片的支撑面,有利于流通阀片工作的稳定性。挡头的尺寸要求,使得减振器油便于进入到缺口内,而且能够利于减振器油很好地保持在缺口内。作为优选,所述挡头位于缺口沿活塞周向上尺寸的中心位置处。这便于在活塞向着背端面方向运动时,缺口内的减振器油能够均勻补充到流通孔内,能有效减缓减振器油对流通阀片背面的冲击。作为优选,在复原阀片上设有若干长度小于复原阀片半径的透槽,透槽与阻尼孔相通。这一方面减化了活塞背端面的结构,方便了对活塞的加工;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增减复原阀片的数目,以改变叠置在一起的复原阀片的形变力,进而改变活塞向着正端面方向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尼力,使得减振器能够适应不同自重汽车的减振需求,减少了减振器的规格种类,方便了减振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流通管理。所述活塞背端面上设有环形槽,所述阻尼孔在活塞背端侧的口部位于环形槽的底面上,复原阀片上的透槽与该环形槽相通。透槽可与所有的阻尼孔相通,提高了复原阀片形变过程中的受力均勻性,复原阀片形变后的复位性好。作为优选,在活塞背端侧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裙圈,裙圈呈环形,所述的复原阀片位于裙圈内侧。这既提高了活塞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也方便对复原阀片的装配。作为优选,在裙圈内壁上沿活塞的轴向设有数目与流通孔数目一致的直槽,直槽与流通孔的位置一一对应,直槽的深度小于流通孔沿活塞径向上的尺寸,复原阀片的外边缘伸入到流通孔的横截面内。这样,裙圈在直槽之外的部分可以被制得相对较厚,提高了裙圈的强度,活塞在工作过程中,裙圈不易发生破损,而且也不影响减振器油进入到流通孔内。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在活塞正端面上设置有若干呈扇形的凸体,这些凸体能够为流通阀片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凸体外端面与流通阀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大,流通阀片与凸体外端面的密封效果能够保证,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减振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减振器工作一段时间后,流通阀片在静止状态下的形变量小。在流通孔的口部设置有所述的缺口, 由于减振器油本身具有一定的粘度,缺口内始终保持一定量的减振器油,在活塞向着背端面方向运动时,缺口内的减振器油能够补充到流通孔内,减振器油刚进入到流通孔内到达流通阀片背面时,所形成的湍流相对较为平缓,而且由于缺口内减振器油的存在,流通阀片背面具有油膜,缸体内的减振器油急速地进入到流通孔内时,流通阀片所受到的冲击力小, 相应地流通阀片对减振器油的反作用力也相对较小,这使得减振器油工作过程中的温度升幅小,从而使得减振器能够为汽车提供稳定的阻尼力。经过实验(减振器连续工作100万次),装有普通活塞的减振器内的减振器油的阻尼力衰减达到30%,而装有本活塞结构的减振器内的减振器油的阻尼力衰减只达到18%。


图1是本发明双缸减振器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双缸减振器中活塞正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沿图1中的A-A方向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B-B方向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双缸减振器中活塞背端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双缸减振器中流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双缸减振器中复原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双缸减振器中底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双缸减振器,包括具有双腔的缸体16,在缸体16内设置有活塞1和底阀 18。活塞1可在缸体16内滑动,底阀18在缸体16内靠近缸体16的底端侧。活塞1上连接有活塞杆17,活塞杆17伸出到缸体16的外侧。在活塞杆17的伸出端上设有上吊环15,在缸体16的底端处固定有下吊环19。底阀18上沿其厚度方向分别设有若干通透的补偿孔21和压缩孔22,这些孔沿底阀18的周向均布在底阀18上。其中,补偿孔21位于外侧,压缩孔22位于内侧。底阀18 的正端面上设置有补偿阀片,背端面设置有压缩阀片,补偿阀片和压缩阀片在图中未示出。 补偿阀片用于覆盖住补偿孔21,压缩阀片用于覆盖住压缩孔22。为提高补偿阀片的装配速度,在底阀18的正端面上设置有若干突出的限位凸体20,这些限位凸体20沿底阀18的周向均布,限位凸体20位于补偿阀片的外周。活塞1上沿其厚度方向设有若干通透的流通孔3和阻尼孔6,流通孔3和阻尼孔6 均沿活塞1周向间隔均布,阻尼孔6位于内侧,流通孔3位于夕卜侧。流通孔3的横截面呈腰形,阻尼孔6的横截面呈圆形。在活塞1的两端面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流通阀片9和复原阀片13。流通阀片9装配在活塞1的正端面位置处所设的安装面上,在活塞1正端面上设有若干突出的、数目与流通孔3数目一致的凸体2,凸体2呈扇形,一个流通孔3贯穿一个凸体2,流通孔3在活塞1正端侧的口部位于凸体2的外端面上。凸体2的外端面与所述的安装面重合,流通阀片9安装在所述的安装面上后,流通阀片9的背面与凸体2的外端面贴
I=I ο在凸体2外端面上于流通孔3的口部设有缺口 5,该缺口 5与流通孔3相通。在缺口 5的底面上设有挡头7,挡头7沿活塞1径向方向设置,挡头7的外表面与所述的安装面重合,挡头7外表面与流通阀片9的背面相贴合。挡头7的外端部伸入到流通孔3的位置处,挡头7的外端面与流通孔3的内侧面重合。挡头7在缺口 5上的位置位于缺口 5在活塞1周向上尺寸的中心位置处,缺口 5位于挡头7两侧部分的容积相等。活塞1正端面上设置的这些凸体2,使得在相邻的两个凸体2之间形成一个凹槽 4,这些凹槽4沿活塞1的径向上形成。凹槽4为半封闭槽,凹槽4的外端为开口状,内端封闭。阻尼孔6的数目与凹槽4的数目相一致,且它们在活塞1上的位置一一对应,阻尼孔6 在活塞1正端侧的口部位于凹槽4的底面上。凹槽4的底面为非平面,它的底面在内侧部分为与活塞1轴线垂直的平面,外侧部分为与该平面连为一体的斜面8,该斜面8的外侧部分高于其内侧部分。阻尼孔6在活塞1正端侧的口部位于凹槽4底面的平面部分上。所述复原阀片13装配在活塞1的背端面上,在活塞1背端面上设有环形槽11,所述阻尼孔6在活塞1背端侧的口部位于环形槽11的底面上,复原阀片13用于覆盖住阻尼孔6。在复原阀片13上设有三个透槽14,这三个透槽14沿复原阀片13的周向均布在复原阀片13上,透槽14沿复原阀片13的径向上设置。透槽14的长度要小于复原阀片13的半径,且透槽14的外侧开口位于复原阀片13的外边缘处。透槽14用于沟通环形槽11与活塞1背端面的外侧,进而使阻尼孔6与活塞1背端面的外侧相通。复原阀片一般为多片, 它们叠置在一起,在它们叠置在一起时,它们上面的透槽14 一一重合。可根据汽车的自重而增减复原阀片13的片数,以使减振器符合不同自重汽车的减振需求。在活塞1背端侧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裙圈10,裙圈10呈环形,裙圈10的外周面与活塞1的外周面重合。上述复原阀片13位于裙圈10的内侧,复原阀片13的外边缘伸入到流通孔3的横截面内。在裙圈10的内侧面上,沿裙圈10的轴向设有数目与流通孔3的数目一致的直槽12,直槽12在裙圈10上的位置与流通孔3在活塞1上的位置一一对应。直槽12的深度要小于流通孔3沿活塞1径向上的尺寸,流通孔3的部分突出到直槽12的内侧,流通孔3的外侧面与直槽12的底面重合。
权利要求
1.一种双缸减振器,包括缸体、设于缸体内的活塞和底阀,活塞与活塞杆相连接,活塞杆伸出到缸体外侧,活塞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流通阀片设置在活塞的正端面上,用于覆盖住流通孔在正端侧的口部,复原阀片设置在活寒的背端面上,用于覆盖住阻尼孔在活塞背端侧的口部,其特征在于,在活塞(1)的正端面上设有数目与流通孔(3)数目一致的突出的凸体(2),一个流通孔(3)贯穿一个凸体(2),在凸体(2)外端面上于流通孔(3)的口部设有与流通孔(3)相通的缺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相邻两个凸体(2)之间形成有一个凹槽(4),一个阻尼孔(6)在活塞(1)正端侧的口部位于一个凹槽(4)的底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的底面在内侧部分为平面,外侧部分具有与该平面连为一体的斜面(8),所述阻尼孔(6)在活塞(1)正端侧的口部位于凹槽(4)底面上平面部分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体(2)呈扇形,所述流通孔(3)的横截面呈腰形。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缺口(5)内设置有挡头(7),挡头(7)沿活塞(1)的径向上设置,挡头(7)的外表面与所述流通阀片(9)贴合,挡头(7)的外端面与流通孔(3)内侧面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头(7)位于缺口(5)沿活塞(I)周向上尺寸的中心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复原阀片(13)上设有若干长度小于复原阀片(13)半径的透槽(14),透槽(14)与阻尼孔(6)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背端面上设有环形槽(II),所述阻尼孔(6)在活塞(1)背端侧的口部位于环形槽(11)的底面上,复原阀片(13)上的透槽(14)与该环形槽(11)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活塞(1)背端侧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裙圈(10),裙圈(10)呈环形,所述的复原阀片(13)位于裙圈(10)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缸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裙圈(10)内壁上沿活塞(1)的轴向设有数目与流通孔(3)数目一致的直槽(12),直槽(12)与流通孔(3)的位置一一对应,直槽(12)的深度小于流通孔(3)沿活塞(1)径向上的尺寸,复原阀片(13)的外边缘伸入到流通孔(3)的横截面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缸减振器,解决了现有双缸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减振器油升温高,减振器油对活塞施加的阻尼力衰减相对较大的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双缸减振器,包括缸体、设于缸体内的活塞和底阀,活塞与活塞杆相连接,活塞杆伸出到缸体外侧,活塞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若干流通孔和阻尼孔,流通阀片设置在活塞的正端面上,用于覆盖住流通孔在正端侧的口部,复原阀片设置在活寒的背端面上,用于覆盖住阻尼孔在活塞背端侧的口部,其特征在于,在活塞的正端面上设有数目与流通孔数目一致的突出的凸体,一个流通孔贯穿一个凸体,在凸体外端面上于流通孔的口部设有与流通孔相通的缺口。
文档编号F16F9/16GK102392870SQ20111017224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4日
发明者丁根斌, 吕齐祥, 李振辉, 郑连平 申请人:浙江正裕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