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5215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汽车的悬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钢板弹簧总成由钢板弹簧本体、板簧前衬套、板簧后衬套组成。钢板弹簧本体为圆弧状的弹簧钢板,其前后端部轧制有圆孔卷耳;板簧前衬套、后衬套结构相同,由衬套外衬管、橡胶胶体、衬套内衬管组成,内衬管、衬套外衬管均为圆柱状通孔管体,外衬管直径比内衬管直径大,内衬管套入外衬管内,两者中间间隙空间部分由橡胶胶体填充并硫化粘接,使内衬管、外衬管和橡胶胶体粘接为一体。因橡胶胶体可扭转变形,因此内衬管、外衬管可相对扭转,实现内衬管固定外衬管转动的功能。板簧前衬套、板簧后衬套与钢板弹簧本体为过盈配合,压装在钢板弹簧本体前后端部的卷耳中,使三者连接在一起。通过板簧前衬套、后衬套与车身吊耳连接固定,实现钢板弹簧本体与车身的定位连接。当汽车运动时,钢板弹簧能实现其缓和冲击和振动的作用。板簧前衬套、板簧后衬套因作用相同,结构也相似。作为钢板弹簧本体与车身等连接的载体,钢板弹簧衬套要承受由板簧传递过来的冲击力、扭转力,是钢板弹簧非常重要的部件。而由于目前钢板弹簧衬套的内衬管为普通低碳钢,表面硬度较低,容易变形,且端部为机加出来的平口端部,当在汽车行驶中遇到较大冲击的时候,由于衬套受到的扭转力矩大,超过紧固后衬套内管与车身吊耳连接的摩擦力矩,其与车身连接部位发生相对扭转,造成“咚咚”的异响声,影响整车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它能有效地防止汽车在行驶中钢板弹簧衬套内衬管与车身相对扭转时而发生异响,结构相对简单。因板簧前衬套、板簧后衬套结构和作用相同,因此,本发明所述的钢板弹簧衬套结构适用于板簧前衬套、板簧后衬套。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包括外衬管、内衬管和设在外衬管与内衬管之间的橡胶体,三者通过硫化结合为一体,其特征是所述内衬管两端的圆周上均设有连续的齿。进一步,所述内衬管的材质为普通低碳钢,两端滚齿后,再进行渗碳、淬火一回火处理,以提高表面硬度。本发明由于内衬管经渗碳、淬火一回火处理后提高了硬度以及端部增加的齿形结构,在对螺栓施加额定扭矩时,能提高内衬管与车身吊耳的固定摩擦力矩,有效的实现钢板弹簧衬套的内衬管与车身吊耳连接固定,防止了车辆行驶时冲击造成的内衬管与车身吊耳的相对转动,从而消除了“咚咚”的异响声,提高整车的品质。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3为内衬管端部齿形示意图4为钢板弹簧总成与车身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包括外衬管1、内衬管3和设在外衬管与内衬管之间的橡胶体2,三者通过硫化结合为一体;所述内衬管3两端的圆周上均设有连续的齿;所述内衬管3的材质为普通低碳钢,两端滚齿后,再进行渗碳、淬火一回火处理,提高了表面硬度。参见图4,钢板弹簧本体4的端部有圆形卷耳,卷耳的内径比外衬管1的外径略小, 卷耳与外衬管为过盈配合。用专门工装可将外衬管1压装到钢板弹簧本体4的端部卷耳中实现两者的配合;内衬管3通过螺栓5实现与车身吊耳6的连接。由于内衬管3端部经滚齿后有锯齿状端部,且其经过了淬火和渗碳处理,其表面硬度得到大幅提高。当螺栓5达到额定力矩后,内衬管3能牢牢的与车身吊耳6咬合固定, 实现与车身吊耳紧固连接,提高了内衬管3与车身吊耳6的摩擦力矩。当汽车在行使中受到较大的冲击时,衬套受到的扭转力矩完全由橡胶体2的变形和扭转来缓和,防止车辆行驶时冲击造成的内衬管3与车身吊耳6的相对转动,从而消除了 “咚咚”的异响声,提高了整车品质。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包括外衬管(1)、内衬管(3)和设在外衬管与内衬管之间的橡胶体(2),三者通过硫化结合为一体,其特征是所述内衬管(3)两端的圆周上均设有连续的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其特征是所述内衬管(3)的材质为普通低碳钢,两端滚齿后,再进行渗碳、淬火一回火处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钢板弹簧衬套,包括外衬管、内衬管和设在外衬管与内衬管之间的橡胶体,三者通过硫化结合为一体,其特征是所述内衬管两端的圆周上均设有连续的齿。所述内衬管的材质为普通低碳钢,两端滚齿后,再进行渗碳、淬火-回火处理。本发明由于内衬管经渗碳、淬火-回火处理后提高了硬度以及端部增加的齿形结构,在对螺栓施加额定扭矩时,能提高内衬管与车身吊耳的固定摩擦力矩,有效的实现钢板弹簧衬套的内衬管与车身吊耳连接固定,防止了车辆行驶时冲击造成的内衬管与车身吊耳的相对转动,从而消除了“咚咚”的异响声,提高整车的品质。
文档编号F16F1/38GK102305257SQ201110248439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6日
发明者夏开川, 郑晓勇, 马敏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