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抗震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7138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物体抗震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体抗震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构成为稳定地支撑物体,例如在地震的时候分布于基础(base)上的各种设备和仪器。
背景技术
作为抗震支撑装置,这种装置构成为稳定地支撑物体,例如在地震时布置在建筑物中的电脑和精密设备,在物体和基础表面之间布置具有钢制球体的结构,该具有由钢铁制成的球体的抗震支撑装置配置布置。在利用球体的抗震支撑装置中,球体通过连杆机构或支撑架连接在物体上。例如,专利文献1 (公开号为No. 10-205577的日本公开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球体的地震隔离设备,该球体布置在平板状(plate-shaped)的下表面元件和上表面元件之间,并且地震隔离设备还具有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用于连接具有下表面元件的球体和具有上表面元件的球体,并且在地震的时候用作滚动球体和使连杆机构变形。此外,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号No. 3409611)公开了一种抗震支撑装置,该装置使球体与环形边缘部接触,即为支撑框架提供边缘(edge),并且该边缘容纳支撑框架中的球体。此外,专利文献3(公开号为No. 2001-227583的日本公开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抗震支撑装置,其中,锥形壳体孔形成在支撑框架上,并且使球体线接触锥形内表面。

发明内容
在使用球体的抗震支撑装置或地震隔离设备中,其优势是当出现具有小激发力的地震时,若球体直接分布在物体侧的平板接触面和平板底面之间的话,由于球体的旋转能够防止震动传递至物体。另一方面,当发生具有较大激发力的地震时,会有使物体失去控制的问题。基于此,如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一样,通过连杆机构连接具有下表面元件的球体和具有上表面元件的球体,在地震的时候,当激发力增至一定程度时,能够防止基础侧的震动传递给物体。然而,由于连杆机构设置在物体和基础表面之间,抗震支撑装置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和3所描述的,发现传送到物体上的震动加速度,即在抗震支撑装置中使球体接触环形外缘部的地震激发力增加时可以防止增加的响应加速度,所述环形外缘部即设置在支撑架或抗震支撑装置上的边缘,其中,锥形壳体孔形成在支撑架上,并且球体线接触锥形内表面。然而,在球体接触支撑构架的边缘或线接触支撑构架时,传送到物体的加速度的减少量受限制,即响应加速度。因此,抗震支撑装置不能应用于具有高地震烈度的地震中,例如,巨大的Hanshin-Awaji地震,并且不能够防止物体掉落。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在即使发生具有巨大激发力的地震情况下也能防止物体掉落,以提高抗震支撑装置的可靠性。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稳定支撑物体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用于在地震时稳定支撑布置在基础上的物体,该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包括金属保持台,该金属保持台安装于所述物体和所述基础中的一个;和钢制球体,该钢制球体安装在所述保持台内,并从所述保持台的开口面凸出并且与设置在所述物体和所述基础中的另一个上的支撑面接触,其中,具有球体的内表面形状并与所述球体接触的摩擦接触表面形成在位于环形小直径边缘和环形大直径边缘之间的所述保持台中,所述环形小直径边缘距离通过所述球体中心的垂直线具有一定(certain)的半径并划分出所述球体的表面内侧部进入的凹部,所述环形大直径边缘以沿着通过所述球体中心的水平面的半径为最大半径,所述摩擦接触表面和所述球体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设置为小于所述球体和所述支撑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地震的加速度增加时,所述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从所述球体与所述保持台一体地水平移动的状态变为所述球体与所述摩擦接触表面滑动接触并在所述保持台内旋转的另一状态,从而抑制从所述基础向所述物体传递震动。根据本发明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中,由以所述球体的中心为顶点并且通过所述小直径边缘的假想锥形面和通过所述球体的中心的垂直线形成的小直径边缘角大于所述保持台和所述球体之间的静摩擦角。根据本发明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中,由以所述球体的中心为顶点并且通过所述大直径边缘的假想锥形面和通过所述球体的中心的垂直线形成的大直径边缘角处于90度至45度的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中,所述摩擦接触面设置有镀铬膜层,并且所述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球体之间的摩擦系数“ μ ”设置为大约0. 16至0. 17。在本发明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中,在摩擦接触面上设置有由氟树脂形成的膜层,并且所述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球体之间的摩擦系数“ μ ”设置为大约0. 11。根据本发明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中,用以支撑所述物体的支撑板上至少安装有三个所述保持台,并且安装于各个所述保持台的球体布置于基板的支撑面上,该基板设置在所述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抗震支撑装置中,摩擦接触面形成在容纳球体的保持台上。通过这种方式,地震的加速度增加时,所述球体与所述保持台一体地水平移动的状态变为所述球体与所述摩擦接触表面滑动接触并旋转,同时与支撑面滚动接触的另一状态。因此,即使在具有较大激振力的地震发生时也能防止物体掉落并失去控制。


图IA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的平面图;图IB为图IA的正视图;图2为图IA和IB的部分的截面放大图;图3Α至图3Ε为在地震时图2所示的抗震支撑装置的各个运行操作的示意图;图4为在地震时图2所示的抗震支撑装置中的抗震特性图表;图5Α至图5Ε为对照图,每个图表示通过改变保持台的形状而获得的保持台和球体的接触部之间的摩擦系数;图6Α和图6Β为抗震特性图表,每个图表都显示通过改变根据本发明的抗震支撑装置中的摩擦接触面的摩擦系数而获得的输入加速度和响应加速度之间的对比测量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IA和IB所示的一种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具有四边形支撑板11和由多种设备组成的物体10,所述设备例如在图IB的双点划线中所示的布置在支撑板11上的电脑或复印机。在上面布置所述物体10的建筑物的底面,即基板面12上布置有四边形基板13。基板13上设有作为中间部的由树脂例如塑料瓷砖形成的支撑层14,并且橡胶层15厚于支撑层14并设置在基板13的外周部,支撑层14和橡胶层15的各个表面均充当支撑面13a。用于支撑物体10的保持台16分别连接于支撑板11的四个角。连接于支撑板11上的保持台16数量至少为三个或大于等于三个的随意数。如图IA中的虚线所示,每个保持台16具有圆柱形的外周面。如图2所示,每个保持台16连接于支撑板11的下表面。接受物体负载的平坦载荷接受面17形成在保持台16的上表面上,并且当抗震支撑装置如图2所示地使用时,负载接收面17充当上表面。保持台16的上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安装孔18,并且保持台16通过插入所述安装孔18的螺纹件19的方式连接于支撑板11,并布置在物体10的下侧。如图2所示,由钢材制成并具有半径“R”的球体22从保持台16的下端的开口部21向下突出,并连接在保持台16的内侧。球体22布置在支撑板11的底侧的基板侧部。为了防止球体22从保持台16掉落,环形阻塞部23螺纹连接在保持台16的开口部21上。凹部M具有从球体22的中心穿出的垂直线“V”起算的恒定的半径“R1”,也就是说,中点“0”形成在与安装孔18有同轴关系的保持台16中,并且球体22的表面内侧部“A”进入凹部M中。凹部M由形成在保持台16上的环形小直径边缘2 分割,并且小直径边缘25a的内侧部分充当凹部M。保持台16由大直径边缘2 形成,大直径边缘2 在球体22中分割表面中间部“B”和表面外侧部“C”并具有半径“R2”,并且与球体的表面中间部“B”接触的摩擦接触面沈形成在小直径边缘2 和大直径边缘2 之间。摩擦接触面沈具有半径“R”的球体的内表面形状,该内表面与球体22的外表面相应,并且球体22的表面中间部“B”构成为全部接触整个摩擦接触面26。如图2所示,通过穿过球体22的中心“0”的垂直线“V”和假想锥形面“Si”形成的小直径边缘角代表为“ α ”,假想锥形面“Si”的顶点位于球体22的中心“0”并且所述假想锥形面“Si”穿过小直径边缘25a。凹部M的半径,即小直径边缘25a中的半径“R1”表示为R · sin α。半径为“R1”的圆内形成凹部24,即球体22的表面内侧部“Α”进入的凹部24,并且球体22的表面内侧部“Α”不接触保持台16。图2中所示的保持台16中,小直径边缘角“ α ”设置为大约20°,并小直径边缘角“ α,,设置成大于静摩擦角。所述的静摩擦角就是,即使“P” (代表物体19和支撑板11施加于保持台16的载荷)的合力“W”以及沿着摩擦接触面沈和球体22之间的摩擦面方向的力“F”增加至最大值时,所述保持台16并未相对于球体22开始滑动的角度。静摩擦角的变化取决于摩擦接触面26和球体22的摩擦系数。通过针状物在相对于球体22的垂直方向上施加载荷,并且载荷从垂直线“V”径向向外的位置逐渐变化,直至使球体22开始旋转的一个位置,从该位置也可获得所述静摩擦角。
5
由假想锥形面“S2”和垂直线“V”形成的角度表示为大直径边缘角“ β ”,其中,假想锥形面“S2”具有位于球体22中央“0”的顶点并且穿过大直径边缘25b,所述垂直线“V”穿过中心“0”。并且大直径边缘25b中的半径“R2”表示为R*sini3。若大直径边缘2 设置成与穿过球体22的中央“0”的水平面“H”的位置相同时,大直径边缘25b中的半径“R2”达最大值。大直径边缘2 形成在水平表面“H”的上侧,并且在如图2所示情况下的大直径边缘角“β”设定为大约70°。相应地,如图2所示的保持台16中,具有相对于球体22的球体内表面形状的摩擦接触面的接触角“ θ ”为50°。从而,当球体22接触具有预定接触角“ θ ”范围的摩擦接触面沈时,如图2所示,摩擦接触面沈接触球体22的上部。也就是说,作为球体22的上侧部的表面中间部“B”高于水平表面“H”。摩擦接触表面沈和球体22的表面中间部“B”的切线具有关于垂直线“V”的角。因此,当物体10的载荷施加于保持台16的水平载荷接受面17时,载荷完全地分布并且一致地从摩擦接触面沈朝向中心“0”作用在球体22上。尽管也能够将大直径边缘2 设置为水平表面“H”的位置,但由于在球体22的表面外侧部“C”的摩擦接触面沈的切线形成为几乎与垂直线“V”平行,在所述切线几乎与垂直线“V”平行的角度,载荷难以施加于球体22上,从而使大直径边缘2 从水平表面“H”朝向小直径边缘2 移开。如图所示,即使大直径边缘角“β”设置成小于70°的45°,可发现分布载荷能够从摩擦接触面26施加于球体22上。当小直径边缘角“ α,,设置成20°而大直径边缘角“β ”设置成45°的时候,接触角“ θ ”为25°。从而大直径边缘角“β”可以设置的范围为45°至最大值90°。用这种方法,当具有球体的小直径边缘2 和大直径边缘2 之间的内表面形状的摩擦接触面26与接触角“ θ ”范围内的球体22接触时,物体10的载荷从整个摩擦接触面沈朝向中心“0”施力,并且所述边缘并不进入球体22,但在球体和摩擦接触面沈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形成支撑面13a的材料选择为球体22和摩擦接触面沈之间的摩擦系数小值于球体22和支撑面13a之间的摩擦系数的材料。例如,由塑料瓷砖形成的支撑层14的摩擦系数大约在0. 25至0. 29,并且由木质地板形成的支撑层14的摩擦系数为0. 23至0.四。与此相反,当摩擦接触面沈和球体22受到镜面磨光并且摩擦接触面沈上设置镀铬涂层时,摩擦接触表面的摩擦系数大约为0. 16至0. 17。另一方面,当由树脂形成的涂层设置在摩擦接触面沈上时,摩擦系数大约为0. 11。无论如何,摩擦接触面沈的摩擦系数设置为小于支撑面13a的摩擦系数。通过使具有球体22的内表面形状的摩擦接触面沈与球体22相接触,并且设置支撑面13a和摩擦接触面沈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关系,如图所示的抗震支撑装置构成为由于地震较小而使震动加速度(acceleration)作用于物体10上的时候,能将地震的水平震动传递到物体10上,并且当所述加速度增加的时候能够防止将水平震动传输到物体10上。因此,能够在地震时防止物体掉落,此外,防止物体失去控制。图3A至图;3B为在地震时通过图2所示的抗震支撑装置执行每个操作的示意图。图3A表示地震没有发生的状态。当这个状态发生地震的话,基板13与基础如图3B所示朝左向一体地震动,并且激发力(exciting force)较小。如图所示,球体22与基板13通过球体22和支撑板13a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摩擦接触面沈和球体22之间的摩擦力移动,并且球体22并不旋转而是与保持台16在水平方向一体地震动。换句话说,物体10与基板13在激发力小的状态下整体地震动。另一方面,当激发力增加时,如图3C所示,由于球体22和摩擦接触面沈之间的摩擦系数设置成小于球体22和基板13的支撑面13a之间的摩擦系数,球体22在由保持台16保持住(held)的状态下旋转并且滑动接触摩擦接触面26,同时通过基板13的水平震动使球体22旋转并与基板13滚动接触。从而,在地震加速度增加时,球体22与保持台16一同水平震动的状态变为球体22与基板13在基底侧上滚动接触的同时球体22滑动接触摩擦接触面26的状态,并且此时球体22相对于保持台16旋转。因此,当地震加速度增加时,可防止地震加速度作用到物体10上。若加速度作用到物体上的话,即所述响应加速度(response acceleration)可防止增加,在支撑板11上的物体10可以防止掉落。图3D表示从如图3C所示的基板13通过地震执行向左的回摆(swing back)震动的状态转变为基板13执行向右回摆震动,并且当在回摆震动的最初阶段中激发力较小时,通过球体22和支撑面13a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摩擦接触面沈和球体22之间的摩擦力,球体22与基板13移动,并且球体22在水平方向上与保持台16整体地震动而不存在旋转。当激发力增加时,如图3E所示,由于球体22和摩擦接触面沈的摩擦系数设置成小于球体22和基板13的支撑面13a的摩擦系数,球体22在保持台16保持住的状态下旋转,并且球体22滑动接触摩擦接触面26,同时球体22通过基板13的水平震动相对于基板13旋转并与基板13滚动接触。当基板从图3C的状态变为执行向右方向回摆震动时,若施加更大的激发力,如图3D所示,球体22与保持台16在水平方向上并不一体地震动,而是如图3E所示的由保持台16保持住的状态下旋转。换句话说,球体22从如图3C所示的方向旋转的状态转变为如图3E所示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从而,当由地震形成的激发力较小时,保持台16通过球体22和摩擦接触面沈之间的摩擦力与球体22整体地震动。当激发力增加时,球体22静摩擦接触摩擦接触面沈的状态变为球体22滚动接触摩擦接触面沈的状态,从而球体22旋转,防止震动从基础表面12侧传输到物体10上。因此,即使发生强地震烈度的地震,连接在支撑板11上的物体10也能够防止掉落或失去控制。图4为在地震时图2所示的抗震支撑装置的抗震特性图表。抗震特性图表表示的是支撑基板13的基底表面经由激震装置(exciting device)产生震动的情况下,作用到基底表面的输入加速度“N”与支撑板11中的响应加速度“M”和响应位移“L”的关系。在发生震动的最初阶段中,几乎相仿于输入加速度“N”的响应加速度“M”作用于支撑板11上。当输入加速度“N”超过ISOgal时,由于球体22旋转并滚动接触摩擦接触面沈,较大的输入加速度“N”不传输到支撑板11上。同样地,即使输入加速度作用于回摆方向,当输入加速度“N”超过ISOgal时,球体22旋转并且所述较大的加速度“N”并不传送到支撑板11上。例如,若基底表面震动大约0. 5秒后输入加速度超过ISOgal后的话,球体22转动,从而使响应加速度“M”如[1]所示中被阻止上升。即使回摆震动作用0.7秒后,因为此时加速度较大,球体22反向旋转,并且如[2]所示反向或逆向的ISOgal或更大的响应加速度被阻止作用于支撑板11上。当输入加速度等于或者小于ISOgal时,球体22和保持台16与基板13整体地震动,并且如图4所示支撑板11被置换(displaced)。图5A至图5E为通过在利用球体22的抗震支撑装置中改变保持台16的形状而形成的保持台与球体22的接触部之间的摩擦系数对照图。在一定的载荷作用于保持台16的情况下来测量各个摩擦系数。图5A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抗震支撑装置,当摩擦接触面沈和球体22中的每个表面接受镜面磨光并且在摩擦接触面26上设置镀铬涂层时,摩擦系数“ μ ”大约在如上所述的0. 16至0. 17。另一方面,在摩擦接触面沈上设置由树脂制成的涂层时,摩擦系数“ μ,,大约为0. 11。与此相反,图5Β表示球体22与形成在保持台16上的环形边缘相接触的情况,以对应于专利文献2描述的抗震支撑装置,并且图5C表示球体与形成在保持台16上的锥形支持表面相接触的情况,以对应于专利文献3描述的抗震支撑装置。关于各种情况下的球体22和保持台16,图5Β中所示的情况下球体22与所述环形边缘形成线接触,并且在图5C中所示的情况下,锥形支持表面的一部分与球体形成线接触。各个摩擦系数“μ ”分别为0. 26 和 0. 20。另一方面,如图5D所示,保持台16的接触面为平坦面的情况时,摩擦系数“ μ ”为0. 005。此外,如图5Ε所示,包括顶部的球体22的上半部中的半球状表面接触保持台16时,摩擦系数“ μ ”为0. 07。如图5D所示,在保持台16的接触面为平坦面的抗震支撑装置中,当基底表面由于地震而水平移动时,即使输入加速度小,球体也沿着保持台16的下表面旋转,所以响应加速度减小。换句话说,当加速度小时,能够防止地震传输到物体。然而,放置在保持台16上的物体失去控制。此外,如图5Ε所示,即使输入加速度小,球体22也沿着接触面为半球状的抗震支撑装置中的保持台16的下表面转动。因此,放置在保持台16上的物体失去控制。这大概是因为载荷集中在顶部,这与图5D所示的接触面平坦时的情形相同,也就是在摩擦接触表面与球体22的顶部接触时(即如图5Ε所示的表面内侧部),载荷基本上集中在顶部。换句话说,当在施加预定载荷的状态下来测量静摩擦系数的话,即使在如图5Α所示的形成摩擦接触表面沈的情况下和如图5Ε所示的球体22的上半部几乎接触保持台16的球体内表面的情况下表面粗糙度相同地设置,能够发现各自的静摩擦系数非常不同。如图5Α所示的本发明中,当形成在小直径边缘2 和大直径边缘2 之间的摩擦接触面沈接触球体22时,摩擦系数比图5B和图5C的情况小。这大概是因为载荷全部分布在摩擦接触面26上从而作用到球体22上,并且球体22和摩擦接触面沈彼此面接触。当保持台16如图5D和图5E所示地接触球体22的情况时,由于保持台16大体上线接触或点接触球体22,在输入加速度小时球体22相对于保持台16旋转。因此,能够防止物体失去控制。与此相反,根据本发明的抗震支撑装置中,球体22接触保持台16中的小直径边缘25a和大直径边缘2 之间的摩擦接触面26。因此,当激发力增加以使得从球体22作用到摩擦接触面26的旋转力增加时,球体22滑动接触摩擦接触面沈并旋转。以这种方式,能够执行物体的抗震支撑,也就是对物体实施地震隔离。此外,摩擦接触面26不会咬进球体22内但能在长时间里维持一定的静摩擦系数。图6A和图6B为抗震特性图表,每个图表都显示通过改变根据本发明的抗震支撑装置中的摩擦接触面沈的摩擦系数而获得的输入加速度和响应加速度之间的对比测量结果。图6A表示了在摩擦接触表面沈接受镀铬处理至设置摩擦系数大约为0. 16至0. 17的情况时,输入加速度和响应加速度之间的对比,并且图6B表示了在应用树脂的摩擦接触面26的摩擦系数“ μ ”设置成大约为0. 11的情况时,输入加速度和响应加速度之间的对比。在测量中,采用具有1英寸(2. 54cm)的直径的球体22和20Kg重量的物体10。如图6A所示,在摩擦接触面沈接受镀铬处理的情况时,当输入加速度超过200gal时,球体22旋转并且震动不再传输到物体上。另一方面,在摩擦接触面26应用树脂的情况时,当输入加速度超过120至150gal时,球体22旋转并且震动不再传输到物体。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离开主旨的情况下可以改变为多种方式。如图所示,虽然在抗震支撑装置中球体22连接于保持台16的下侧,例如,保持台16和球体22之间的关系可以垂直颠倒并且布置在物体10和基底表面1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与物体相连接的支撑板11的下表面设置为支撑面13a并且球体22与所述支撑面13a接触。因此,保持台16固定于基底表面12。虽然建筑物中布置的设备在如图所示的抗震支撑装置中服从于抗震支撑,此外,在建筑物的自身建筑结构上也能实现抗震支撑。
权利要求
1.一种物体抗震支撑装置,用于在地震时稳定支撑布置在基础上的物体,其中,该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包括金属保持台,该金属保持台安装于所述物体和所述基础中的一个;和钢制球体,该钢制球体安装在所述保持台内,并从所述保持台的开口面凸出并且与设置在所述物体和所述基础中的另一个上的支撑面接触,其中,具有球体的内表面形状并与所述球体接触的摩擦接触表面形成在位于环形小直径边缘和环形大直径边缘之间的所述保持台中,所述环形小直径边缘距离通过所述球体中心的垂直线具有一定的半径并划分出所述球体的表面内侧部进入的凹部,所述环形大直径边缘以沿着通过所述球体中心的水平面的半径为最大半径,所述摩擦接触表面和所述球体之间的静摩擦系数设置为小于所述球体和所述支撑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地震的加速度增加时,所述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从所述球体与所述保持台一体地水平移动的状态变为所述球体与所述摩擦接触表面滑动接触并在所述保持台内旋转的另一状态,从而抑制从所述基础向所述物体传递震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其中,由以所述球体的中心为顶点并且通过所述小直径边缘的假想锥形面和通过所述球体的中心的垂直线形成的小直径边缘角大于所述保持台和所述球体之间的静摩擦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其中,由以所述球体的中心为顶点并且通过所述大直径边缘的假想锥形面和通过所述球体的中心的垂直线形成的大直径边缘角处于90度至45度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其中,所述摩擦接触面上设置有镀铬膜层,并且所述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球体之间的摩擦系数“ μ ”设置为大约0. 16至0. 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其中,所述摩擦接触面上设置有由氟树脂形成的膜层,并且所述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球体之间的摩擦系数“ μ ”设置为大约0.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体抗震支撑装置,其中,用以支撑所述物体的支撑板上至少安装有三个所述保持台,并且安装于各个所述保持台的球体布置于基板的支撑面上,该基板设置在所述基础上。
全文摘要
一种安装在接受物体的载荷的保持台上的球体。摩擦接触表面形成在所述保持台中,具有球体的内表面形状并与所述球体接触。摩擦接触表面形成在位于环形小直径边缘和环形大直径边缘之间,所述环形小直径边缘距离通过所述球体中心的垂直线具有一定的半径,所述环形大直径边缘以沿着通过所述球体中心的水平面的半径为最大半径。地震的加速度增加时,该物体抗震支撑装置从所述球体与所述保持台一体地水平移动的状态变为所述球体与所述摩擦接触表面滑动接触并在所述保持台内旋转的另一状态,从而抑制从所述基础往所述物体传递的震动。
文档编号F16F15/02GK102562932SQ2011103294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米田良三 申请人:安迪西斯莫株式会社, 米田良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