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及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3321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及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从动旋转体及联合收割机,该从动旋转体用于联合收割机等收割机的谷秆输送装置,且与驱动链轮一起卷挂有输送链。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联合收割机等的谷秆输送装置中,存在在驱动链轮和从动旋转体上卷挂有输送链的谷秆输送装置。通常,用于谷秆输送装置的驱动链轮和从动旋转体,在外周部形成有用于使输送链的整个销凹入的多个深凹部。这样,驱动链轮的旋转力就会可靠地传递到输送链和从动旋转体,从而将谷秆顺畅地朝向供给链输送。在这种情况下,与驱动链轮相同的部件多作为从动旋转体使用,在输送链的销收纳在从动旋转体的凹部的状态下,从动旋转体的凹部之外的外周部部分,位于与输送链的销的最外侧部相同的位置(从动旋转体的凹部之外的外周部部分和输送链的销的最外侧部位于以从动旋转体为中心的同一圆上)。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_238518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中,在从动旋转体的外周部形成有用于使输送链的整个销凹入的深凹部,因此存在从动旋转体的外径增大的趋势。但是,在联合收割机的收割前处理部,谷秆输送装置的空间有限,在从动旋转体的外径大时难以进行配置。此时,虽然可以考虑将从动旋转体更换为在外周部不具备凹部的辊状旋转体,使整体小径化,但是,从动旋转体进入输送链的进入量变小,导致输送链容易相对于从动旋转体倾斜。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小型化且输送链难以倾斜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及联合收割机。本实用新型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的第一特征结构在于,在谷秆输送装置中,该从动旋转体与驱动链轮一起卷挂有输送链且受到所述驱动链轮的旋转力而旋转,在从动旋转体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收纳所述输送链的销且截面为圆弧状的凹部,所述凹部形成为,在所述销收纳在该凹部内的状态下,所述销的中心位于以从动旋转体的中心为中心且经过所述凹部之外的外周部部分的外侧圆上或位于该外侧圆的外侧。输送链的销凹入形成于从动旋转体外周部的凹部内,从动旋转体自输送链受到输送链的旋转力而旋转。在此,从动旋转体的凹部形成为,在输送链的销收纳在从动旋转体的凹部内的状态下,输送链的销的中心位于以从动旋转体的中心为中心且经过从动旋转体的凹部之外的外周部部分的外侧圆上或位于该外侧圆的外侧,因此,销的一半以上相对于从动旋转体的外周部突出。即,从动旋转体的外径变得与凹入从动旋转体的凹部的输送链的销的中心经过的节圆的直径大致相同,或比节圆的直径小,因此整体实现小型化。由于输送链的销凹入从动旋转体的凹部,因此,与以在外周部不具备凹部的辊状旋转体作为从动旋转体的情况相比,从动旋转体进入输送链的进入量变大。这样,在从动旋转体进入输送链的进入量变大时,由于从动旋转体支承输送链的支承区域增大,因此输送链难以相对于从动旋转体倾斜。另外,虽然输送链的销最多只向从动旋转体的凹部凹入一半左右,但是,与在销上外嵌大直径的辊等的情况相比,输送链不易自从动旋转体适度地脱落,在因谷秆堵塞等而导致在输送链产生过大负荷的情况下等,输送链容易自从动旋转体适度地脱落。由此,从动旋转体整体实现小型化,在谷秆输送装置中的配置变得容易。并且,由于输送链难以相对于从动旋转体倾斜,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谷秆的输送。另外,不仅能够使输送链难以适度地脱落从而可靠地确保传动,而且在谷秆堵塞等异常情况下,容易使输送链适度地脱落,从而能够避免谷秆输送装置产生故障。本实用新型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的第二特征结构在于,所述凹部的从动旋转体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部分以及下游侧部分的曲率比所述凹部的底部的曲率大。由于凹部的从动旋转体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部分以及下游侧部分的曲率比凹部底部的曲率大,因此,承受驱动链轮的旋转的输送链的销从凹部的该下游侧部分顺畅地收纳至凹部内,随后,从凹部的该上游侧部分顺畅地脱离到凹部外。另外,如果凹部的该上游侧部分以及该下游侧部分的曲率比凹部底部的曲率大,则收纳在从动旋转体的凹部内的输送链的销不与凹部的该上游侧部分和该下游侧部分接触,或者即使接触,接触面积也小,因此,销与凹部的接触面积变小。由于输送链的销相对于从动旋转体的凹部反复进行顺畅的收纳、脱离,因此能够稳定地输送谷秆。另外,由于输送链的销与凹部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由销所引起的从动旋转体的磨损损坏被抑制,耐久性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的第三特征结构在于,所述从动旋转体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支承部件的支承轴上,并与所述支承部件一起装卸自如地固定在支承框架上。本实用新型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的第四特征结构在于,所述从动旋转体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支承部件的支承轴上,并与所述支承部件一起装卸自如地固定在支承框架上,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前端部,形成有向斜下方倾斜且俯视时为三角形的防脱落部。

图1是装备有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图4是收割前处理部的概略俯视图。图5是谷秆根侧输送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向视剖面图。图7是表示输送链卷挂在从动链轮(从动旋转体)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谷秆根侧输送装置的链条导板的结构的图,(a)是图5的Vllla-VIIIa 向视剖面图,(b)是分解图。图9是表示张紧辊的结构的图,是图5的IX-IX向视剖面图。[0026]图10是表示脱粒处理深度调节装置的图。图11是脱粒处理深度调节装置的放大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向视剖面图。图13是收割装置的驱动机构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的XIV-XIV向视剖面图,是曲柄部的剖面图。图15是表示在其他实施方式的从动链轮(从动旋转体)上卷挂有输送链的状态的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收割前处理部18谷秆输送装置19穗梢侧输送装置20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a输送链20b 销21驱动链轮23从动链轮(从动旋转体)23A外周部24 凹部24A 底部24B上游侧部分24C下游侧部分L外侧圆M 节圆X销的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左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该联合收割机进行水稻、小麦等的收割作业。S卩,行驶机体具有设置在机架2前端侧的右侧部的发动机(未图示),利用该发动机的输出来驱动左右一对行驶装置1L、1R而自行行驶。行驶机体具有装备有设置在发动机上方的驾驶座位6a的搭乘型驾驶部6,搭乘于该驾驶部6进行操纵,从而成为搭乘型行驶机体。收割前处理部10的前处理部框架11,在驾驶部6的横向左侧方处,绕行驶机体横向的轴心P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在行驶机体的机架2上。收割前处理部10构成为通过利用升降缸6摆动操作前处理部框架11,从而在下降作业位置和上升非作业位置之间进行升降,其中所述下降作业位置为沿行驶机体横向并列设置在收割前处理部10前端部的三个分禾件12L、12C、12R下降至接近地面的位置,所述上升非作业位置为各分禾件12L、12C、12R从地面向高处上升的位置。如果使收割前处理部10下降到下降作业位置并使行驶机体行驶,则收割前处理部10扶起植立谷秆并进行收割,并将收割谷秆供给至脱粒装置3的脱粒供给链3a的始端部。脱粒装置3利用脱粒供给链3a夹持收割谷秆的根侧,并向行驶机体后方侧输送,从而将收割谷秆的穗梢侧供给至脱粒室(未图示)并进行脱粒处理。脱粒装置3的后部连结有对脱粒处理后的谷秆即排出秸秆进行处理的排出秸秆处理装置4。谷粒装袋部5将利用脱粒装置3的分选部(未图示)进行分选处理而变为单粒状态的谷粒回收并储存在谷粒仓后, 将谷粒装入谷袋。对收割前处理部10进行详述。如图1和图2所示,收割前处理部10的前处理部框架11具有兼用作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机架2的传动箱的主框架11a,还具有从该主框架Ila的前端部向行驶机体前方延伸的三个分禾件支承杆lib。三个分禾件支承杆lib在行驶机体横向隔着规定间隔地并排配置,通过相邻的一对分禾件支承杆IlbUlb形成一条扶禾路径13,一共形成有两条扶禾路径13、13。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收割前处理部10的俯视图。如图1至图 4所示,收割前处理部10除了包括三个分禾件12L、12C、12R之外,还包括在分禾件12L、 12C、12R的后方,设置在各扶禾路径13的扶禾装置14 ;设置在扶禾装置14下端侧的后方的推剪形收割装置15 ;设置在收割装置15上方的左右一对拢入轮16a、16b以及左右一对拢聚环状带17a、17b ;输送始端部位于左右一对拢入轮16a、16b上方的谷秆输送装置18。所述收割前处理部10进行四行以下的植立谷秆的扶禾及收割处理、以及向脱粒装置3供给收割的谷秆。将三个分禾件12L、12C、12R中的位于中央的中间分禾件12C和位于驾驶部6侧的外侧分禾件12R的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以及三个分禾件12L、12C、12R中的位于驾驶部6 侧的相反侧的外侧分禾件12L和中间分禾件12C的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分别设定为能够导入两行植立谷秆的间隔。各扶禾装置14包括越到上端侧越位于稍后方侧的倾斜姿态的扶禾壳体1 以及从该扶禾壳体14a向横向侧突出并沿扶禾壳体Ha上升移送的多个扶禾爪14b。通过扶禾爪14b将导入对应的扶禾路径13的植立谷秆拢起并进行扶禾处理。左侧的拢聚环状带17a和左侧的拢入轮16a使拢聚臂17c或拢入爪16c作用于被左侧的扶禾装置14扶禾处理的植立谷秆的根侧,将左侧的扶禾装置14作用的植立谷秆的根侧向左右一对拢入轮16a、16b的啮合部位Z横向运送并拢聚。右侧的拢聚环状带17b和右侧的拢入轮16b使拢聚臂17c或拢入爪16c作用于被右侧的扶禾装置14扶禾处理的植立谷秆的根侧,将右侧的扶禾装置14作用的植立谷秆的根侧向左右一对拢入轮16a、16b的啮合部位Z横向运送并拢聚。这样,收割装置15在根侧收割被左右扶禾装置14扶禾处理的植立谷秆。左右一对拢聚环状带17a、17b以及左右一对拢入轮16a、16b使拢聚臂17c或拢入爪16c连续作用在被收割装置15收割处理的收割谷秆的根侧,将收割谷秆的根侧送入收割装置15的后方并供给至谷秆输送装置18的输送始端部。在比左右分禾件12L、12R后部的最上端部位的配置高度低的配置高度的位置,左右一对拢聚环状带17a、17b作用于植立谷秆以及收割谷秆。谷秆输送装置18包括卡止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输送的穗梢侧输送装置19和夹持收割谷秆的根侧进行输送的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将来自收割装置15的收割谷秆向收割前处理部10的横向外侧方且朝向后方输送,并供给至脱粒装置3的脱粒供给链3a的输送始端部。穗梢侧输送装置19通过卡止臂19a卡止收割谷秆的穗梢侧进行输送,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通过环状转动链20a夹持收割谷秆的根侧进行输送。下面对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进行详述。如图5所示,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构成为在靠机体后方的驱动链轮21、靠机体前方的从动链轮22以及靠驱动链轮21的后方外侧的从动链轮23 (相当于从动旋转体)上卷挂有环状转动链20a,并通过驱动链轮21的驱动,该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沿图5的箭头方向旋转,通过横向外侧的输送部输送谷秆。如图5和图6所示,从动链轮2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支承部件23b的支承轴23a上,并与纵剖面形状为Z形的支承部件2 —起利用螺栓A装卸自如地固定在支承框架25上,并且能够进行更换。因此,即使从动链轮23 由于长期使用等而磨损损坏,也能够容易地更换。在支承部件23b的前端部形成有向斜下方倾斜且俯视时为三角形的防脱落部 23bA,以防止输送链20a脱落。在谷秆输送装置18的机体前后方向中间部配设有倒U形杆26。倒U形杆沈的一端固定于弹性支承与输送链20a相对的引导杆27的支承框另一端固定于支承框25。 在引导杆27的前后两个部位安装有滑动杆四,引导杆27和滑动杆四以压住输送链20a的方式经由弹簧^a由支承框26a施力。如图7所示,在从动链轮23上,在外周部23A形成有输送链20a的销20b凹入的截面为圆弧状的多个凹部24。从动链轮23的所述凹部M形成为,在销20b收纳在凹部M内的状态下,输送链20a的销20b的中心X位于以从动链轮23的中心(支承轴23a的中心) 为中心且经过凹部M之外的外周部部分的外侧圆L上。输送链20a的销20b凹入在从动链轮23的外周部23A形成的凹部M内,从动链轮 23自输送链20a受到驱动链轮21的旋转力而旋转。此时,由于凹部M形成为使销20b的中心X位于经过从动链轮23的凹部M之外的外周部23A部分的外侧圆L上,因此,销20b 的大致一半相对于从动链轮23的外周部23A向外侧突出。即,从动链轮23的外径与凹入凹部M的输送链20a的销20b的中心经过的节圆M的直径大致相同,整体实现小型化。如果输送链20a的销20b凹入从动链轮23的凹部24,则与将在外周部23A不具备凹部M的辊状旋转体作为从动旋转体使用的情况相比,从动链轮23进入输送链20a的进入量E变大。这样,如果进入量E变大,则从动链轮23的支承输送链23a的支承区域增大, 因此,输送链20a难以倾斜。另外,虽然输送链20a的销20b最多向从动链轮23的凹部M凹入一半左右,但是, 与在销20b上外嵌大直径的辊等的情况相比,输送链20a不易自从动链轮23适度地脱落, 在因谷秆堵塞等而导致在输送链轮20a产生过大负荷的情况下等,容易使输送链20a自从动链轮23适度地脱落。从动链轮23的凹部M的从动链轮23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部分24B和下游侧部分 24C的曲率,比凹部M的底部24A的曲率大。因此,输送链20a的销20b受到驱动链轮21的旋转力,自凹部M的下游侧部分24C顺畅地收纳在凹部M内,随后,从凹部M的上游侧部分24B顺畅地向凹部M外脱离。另外,在销20b收纳在凹部M内的状态下,销20b仅与底部24A接触,而不与上游侧部分24B和下游侧部分24C接触,即使与上游侧部分24B和下游侧部分24C接触,接触面积也小。因此,销20b和凹部M的接触面积变小,由销20b所引起的从动链轮23的磨损损坏被抑制。如图5、图8(a)以及图8(b)所示,在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上,从卷挂有输送链20a 的从动链轮22的后侧至从动链轮23的前侧,配置有输送链20a的引导板观。引导板观的前端部形成为向内侧弯折的形状,后端部形成为向内侧弯曲的形状,并通过埋头螺钉B从横向外侧装卸自如地固定在引导板支承部件2 上,该引导板支承部件25b固定于支承框架25。因此,在因长期使用而使输送链20a在引导板观持续摩擦而导致引导板观磨损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更换引导板观等。如图5和图9所示,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的输送链20a通过张紧辊30b来调整其张力。构成张力调整机构的张紧臂30在设置于其一端的轴30a上支承张紧辊30b,该张紧臂30经由设置于其另一端的轴30c摆动自如地支承于部件^a,该部件^a附设于倒U形杆26。张力调整机构还包括横跨张紧臂30的中间部和支承框架25的支承臂2 而设置的拉伸弹簧31以及张紧臂30的位置变更部32。位置变更部32具有架设在拉伸弹簧31的端部和张紧臂30的螺杆部32a ;固定设置于张紧臂32并保持螺杆部3 的位置的螺杆位置保持部32b。通过变更螺杆部3 相对于螺杆位置保持部32b的位置,使张紧辊30b的位置向接近或离开输送链20a的方向移动,从而调整施加于输送链20a的张力。这样,通过张紧辊30b向输送链20a不倾斜地施加张力,因此,能够使输送链20a难以从链轮21、22、23脱落。接着,对脱粒处理深度调节装置40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具有穗梢侧输送装置19和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的谷秆输送装置18 绕轴心P上下摆动自如地被连结,并利用脱粒处理深度调节装置40上下摆动。如图11所示,脱粒处理深度调节装置40在支承扶禾装置14的支承臂Ilc上,经由基体部件41安装有带有蜗轮减速器的马达42、圆弧状齿轮43,圆弧状齿轮43与马达输出轴小齿轮44啮合,从而使圆弧状齿轮43绕横向轴心Y上下摆动。脱粒处理深度调节装置 40上还配置有绕横向轴心Y与圆弧状齿轮43 —体摆动的驱动臂45,该驱动臂45经由连杆46与谷秆输送装置18连结。另外,横跨驱动臂45和支承臂Ilc而配设有拉伸弹簧47, 其朝向上方侧对谷秆输送装置18施力。并且,如图11和图12所示,齿轮按压板48配置在与圆弧状齿轮43大致垂直的方向(纵向)。齿轮按压板48的两端紧固于基体部件41和支承臂11c,与圆弧状齿轮43相对的部分形成为凹状。通过该齿轮按压板48,即使机体受到振动等,也能够维持圆弧状齿轮 43和马达输出轴小齿轮44的啮合状态。另外,由于齿轮按压板48相对于基体部件41纵向配置,因此,通过齿轮按压板48可以抑制基体部件41变形,从而提高基体部件41的强度。如图1所示,从脱粒装置3输出的脱粒处理后的谷秆即排出秸秆,通过配置在上部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如向后方输送。虽省略图示,但排出秸秆处理装置4能够在如下状态之间切换。即,将该排出秸秆保持原有长度地向车外排出的长秸秆排出状态和通过内部具有的盘形切割刀切碎后排出到机外的切碎排出状态。[0082]如图13所示,推剪形收割装置15利用曲柄机构50左右往返移动地被驱动。曲柄机构50构成为具有被横向架设于左右分禾件支承杆IlbUlb的横向框架Ild支承的驱动轴51、安装于驱动轴51并通过驱动轴51的旋转而旋转的飞轮52、安装于飞轮52的曲柄架 53、与曲柄架53连接的曲柄杆M、与曲柄杆M连接的曲柄臂55构成。曲柄杆M和曲柄臂 44经由曲轴56连接,曲轴56设置在曲柄臂55的后部。曲柄臂55是前部为棒状且后部呈扇形扩展的形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通过转动轴57支承在横向框架Ild上,并在前端连接有收割装置15的收割刀头部15a。利用上述结构的曲柄机构50,将驱动轴51的旋转运动经由飞轮53、曲柄架,向曲柄杆M传递,并将曲柄杆M的动作通过曲轴56和转动轴57转换为曲柄臂阳的往返运动,从而驱动收割装置15的收割刀1 左右往返移动。如图14所示,在曲轴56的上部,经由球轴承56a外嵌有曲柄杆讨的突出部,在下部连结有曲柄臂阳的突出部,顶面被罩56b覆盖。在外嵌于曲轴56的曲柄杆M的突出部的下部,环部5 延伸至球轴承56的下方而设置,在环部Ma的内侧配设有例如橡胶制成的密封部件56c。曲轴56以从下部连结的曲柄臂55的突出部的位置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被支承。在曲柄臂55的突出部的上部,在其外周部形成有台阶部55a。在曲柄杆M的突出部的环部5 下侧部进入曲柄臂55的突出部的台阶部55a的状态下,使曲柄臂55的突出部和曲柄杆M的突出部在曲轴56的上下方向上接近。由此,浸入曲轴56的水量减少,也存在环部5 和密封部件56a的协同效应,从而能够防止水浸入曲轴56。其他实施方式(1)如图15所示,从动链轮23 (相当于从动旋转体)上可以形成如下的凹部M, 即在输送链20a的销20b收纳在凹部M内的状态下,销20b的中心X位于以从动链轮23 的中心为中心且经过凹部M之外的外周部23A部分的外侧圆L的外侧。由于凹部M形成为使销20b的中心X位于经过凹部24之外的外周部23A部分的外侧圆L的外侧,因此,销20b的超过一半的部分相对于从动链轮23的外周部23A向外侧突出。即,从动链轮23的外径变得比凹入凹部M的输送链20a的销20b的中心经过的节圆M的直径小,因此,相比上述实施方式(图7所示的从动链轮23),可以进一步谋求小型化。另外,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凹部M形成地较浅,因此,从动链轮23进入输送链20a的进入量E变小,但是,在因谷秆堵塞等而导致在输送链20a产生过大负荷的情况下等,输送链轮20a易于自从动链轮23脱落。(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谷秆输送装置18的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的从动链轮 22,23中,仅在位于驱动链轮21的斜后方的从动链轮23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但是, 也可以代替从动链轮23而在位于驱动链轮21前方的从动链轮2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也可以在从动链轮22、23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向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3输送的谷秆输送装置 18的谷秆根侧输送装置20中的从动链轮22、23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也同样适用于设置在谷秆输送装置18的输送终端部和脱粒供给链3a 的输送始端部之间的横向旋转式或纵向旋转式的辅助输送装置,或者适用于联合收割机的脱粒后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如。(4)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不限于联合收割机,也可以用于收割机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链轮。工业实用性除联合收割机之外,本实用新型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具备谷秆输送装置的收割机等。
权利要求1.一种谷秆输送装置(18)用的从动旋转体,在谷秆输送装置(18)中,该从动旋转体与驱动链轮—起卷挂有输送链(20a)且受到所述驱动链轮的旋转力而旋转,所述从动旋转体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从动旋转体的外周部(23A)形成有多个收纳所述输送链(20a)的销(20b)且截面为圆弧状的凹部(M),所述凹部04)形成为,在所述销(20b)收纳在该凹部04)内的状态下,所述销OOb)的中心位于以从动旋转体的中心为中心且经过所述凹部04)之外的外周部(23A)部分的外侧圆(L)上或位于该外侧圆(L)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秆输送装置(18)用的从动旋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 (24)的从动旋转体03)旋转方向的上游侧部分04B)以及下游侧部分04C)的曲率比所述凹部04)的底部Q4A)的曲率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谷秆输送装置(18)用的从动旋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旋转体(2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支承部件(23b)的支承轴(23a)上,并与所述支承部件(23b) —起装卸自如地固定在支承框架0 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谷秆输送装置(18)用的从动旋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旋转体0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支承部件(23b)的支承轴(23a)上,并与所述支承部件(23b) —起装卸自如地固定在支承框架0 上,在所述支承部件0 )的前端部,形成有向斜下方倾斜且俯视时为三角形的防脱落部 (23bA)。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谷秆输送装置(18)用的从动旋转体,其特征在于,在谷秆根侧输送装置OO)上,从卷挂有所述输送链(20a)的从动链轮0 的后侧至所述从动旋转体的前侧,配置有所述输送链(20a)的引导板08),所述弓I导板的前端部形成为向内侧弯折的形状,后端部形成为向内侧弯曲的形状,并且所述引导板通过埋头螺钉(B)从横向外侧装卸自如地固定于在支承框架05)上固定的引导板支承部件0恥)。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谷秆输送装置(18)用的从动旋转体,其特征在于,谷秆根侧输送装置OO)的所述输送链(20a)通过张紧辊(30b)调整其张力,构成张力调整机构的张紧臂(30)在设置于其一端的轴(30a)上支承张紧辊(30b),所述张紧臂(30) 经由设置于其另一端的轴(30c)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在倒U形杆06)附设的部件Q6a)。
7.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秆输送装置(18)用的从动旋转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体小型化且输送链难以倾斜的谷秆输送装置用的从动旋转体及联合收割机。在谷秆输送装置中,从动旋转体(23)与驱动链轮一起卷挂有输送链(20a)且受到驱动链轮的旋转力而旋转,在从动旋转体(23)的外周部(23A)形成有多个收纳输送链(20a)的销(20b)且截面为圆弧状的凹部(24),所述凹部(24)形成为,在销(20b)收纳在该凹部(24)内的状态下,销(20b)的中心(X)位于以从动旋转体(23)的中心为中心且经过凹部(24)之外的外周部(23A)部分的外侧圆(L)上或位于该外侧圆(L)的外侧。
文档编号F16H55/30GK202160436SQ20112007306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0日
发明者乙宗拓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