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隙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5074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消隙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消隙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路协调加载试验技术已成功运用到零部件结构强度试验中, 液压伺服作动器作为多路协调加载系统的执行元件,其功能是按照控制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执行载荷的施加。随着试验的长时间进行,各连接件之间由于摩擦作用会逐渐产生间隙, 试验的加载稳定性和加载精度会随着间隙的增大而显著降低,严重的可能导致试验无法继续进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图1中所示的为现有技术中的控制系统实时显示的各加载通道的稳定加载波形图,图2中所示的为存在加载通道连接间隙之后的控制系统实时显示的各加载通道的不稳定加载波形图,由两幅图的波形对比可知,存在加载间隙的加载波形的上下波动明显增大, 这就会增加加载通道连接件之间的磨损,造成加载稳定性以及加载精度的降低。为消除加载通道连接间隙问题,传统的做法是①将试验停止;②取下出现间隙的加载通道的销轴;③逐一拧紧。这样不仅费时费力,且单个人无法完成,需多人配合才能完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消隙环,能够在连接件之间出现连接间隙时,简单方便地进行调整,从而消除连接件之间的连接间隙,减小连接件之间的摩擦作用,提高连接件的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消隙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圆环,具有沿第一圆柱螺旋线形成的第一螺旋曲面;第二圆环,具有沿第二圆柱螺旋线形成的第二螺旋曲面,第二螺旋曲面与第一螺旋曲面相配合,并相对第一螺旋曲面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圆柱螺旋线位于第一圆环的配合端面上,第二圆柱螺旋线位于第二圆环的配合端面上。进一步地,第一圆柱螺旋线和第二圆柱螺旋线均为阿基米德螺旋线。进一步地,在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至少之一的侧壁上设置有间隙调节孔。进一步地,消隙环还包括与间隙调节孔相配合的调节杆。进一步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由耐磨材料制成。进一步地,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材质为40CrNiM0A。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消隙环包括两个具有相互配合的螺旋曲面的圆环, 当连接件之间出现连接间隙时,调整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相对环面,使两个圆环相对向外滑动,从而达到消除间隙的效果。由于两个圆环的摩擦作用,能够保证在连接件的压力作用下两个圆环之间不会有相对运动,从而保证消隙环的稳定工作。两个圆环的侧壁上设置有间隙调节孔,消隙环还包括与该间隙调节孔相配合的调节杆,可以很方便地调整两个圆环的相对位置,从而达到消隙目的。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稳定通道加载波形;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不稳定通道加载波形;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消隙环处于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消隙环的圆柱螺旋线渐开线结构示意图; 以及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消隙环的第一圆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从图3可以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消隙环包括第一圆环10,具有沿第一圆柱螺旋线11形成的第一螺旋曲面12 ;第二圆环20,具有沿第二圆柱螺旋线21形成的第二螺旋曲面22,第二螺旋曲面22与第一螺旋曲面12相配合,并相对第一螺旋曲面12设置。由上述两个圆环所构成的消隙环,当连接件之间由于磨损而出现间隙时,可以调整第一圆环10和第二圆环20的由圆柱螺旋曲线所形成的螺旋曲面的相对位置,使得第一圆环10 和第二圆环20向着增大相对距离的方向旋转,通过增大两个圆环之间的距离来消除连接件之间的间隙,当两个圆环之间的间隙消除之后,由于连接件之间的挤压作用,两个圆环之间在螺旋曲面上形成了较大的摩擦力,从而避免了两个圆环的相互接触的螺旋曲面的相对运动,保证了消隙环的消隙效果。每当连接件之间出现影响到试验的连接间隙时,都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实现对连接间隙的调整,进而消除这些连接间隙,保证试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由于上述的间隙调节只需要调节两个圆环的相对位置,而无需对出现间隙的各连接件进行装拆,因此,使得整个试验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间隙调节更加方便有效,仅仅通过单人就能够消除加载通道的连接间隙,有效降低了连接件之间由于间隙较大造成的磨损,延长了各连接件的使用寿命。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消隙环,其第一圆柱螺旋线11 位于第一圆环10的配合端面上,第二圆柱螺旋线21位于第二圆环20的配合端面上。如图 4中所示,ph为螺旋的螺距,d为螺旋所围绕的圆柱的截面圆的直径,Jid为螺旋渐开线展开之后的圆柱周长,α为螺旋曲线沿轴向方向的旋转距离,θ为螺旋曲线沿轴向方向运动 α的距离,其在圆周方向上所旋转的角度。本实施例的螺旋结构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确定。这只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这种结构所形成的螺旋曲面,能够保证第一圆环10和第二圆环20沿一个方向旋转就可以一直加大第一圆环10和第二圆环20 之间的距离,根据连接件之间的磨损情况对两个圆环之间的距离进行合适的调整,并且使得两个圆环之间的相对距离的调整过程比较和缓连续,螺旋曲面之间的接触面大,使得两个圆环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阻力,可以有效防止两个圆环的相对运动,保证消隙环的良好消隙效果。这里只要能够实现对两个圆环相对距离进行调整的结构都应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优选地,第一圆柱螺旋线11和第二圆柱螺旋线21均为阿基米德螺旋线。从图3和图5可以看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消隙环,在第一圆环10和第二圆环20至少之一的侧壁上设置有间隙调节孔30。优选地,在两个圆环的侧壁上均设置有间隙调节孔30,当需要对两个圆环的相对距离进行调整时,可以通过间隙调节孔30来对两个圆环进行操作,间隙调节孔30的使用使得消隙环的调整更加方便快捷,而两个圆环上均设置有间隙调节孔30,可以同时对两个圆环进行调整,效率更高,也能对两个圆环的调整实现更加准确的控制,有效防止在调整过程中由于摩擦而导致的圆环之间的相对运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消隙环还包括与间隙调节孔30相配合的调节杆。当需要对消隙环的两个圆环进行调整时,可以直接在间隙调节孔30上插入调节杆, 从而实现连接件之间的连接间隙的方便快速的调整。由于间隙调节基本上都是微调,因此每次调整时两个圆环的相对运动较小,这样就会出现间隙调节孔30的位置旋转到了不合适的地方,给圆环的调整带来诸多不便的现象。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在两个圆环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均勻分布的间隙调节孔30,这样,无论两个圆环之间相对运动到什么位置,都能够通过间隙调节孔30实现对两个圆环的相对位置的合理方便的调整。为了增加消隙环的耐久性,消隙环的第一圆环10和第二圆环20的材质均选用耐磨材料,这样,就降低增加两个圆环之间的磨损速度,提高消隙环的使用寿命。优选地,第一圆环10和第二圆环20的材质均为^CJiM0A,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韧性、以及较高的强度, 能够有效提高消隙环的质量,提高其使用寿命。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消隙环包括两个具有相互配合的圆柱螺旋线的圆环,当连接件之间出现连接间隙时,调整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相对环面,使两个圆环相对向外滑动,从而达到消除间隙的效果。由于两个圆环的摩擦作用,能够保证在连接件的压力作用下两个圆环之间不会有相对运动,从而保证消隙环的稳定工作。两个圆环的侧壁上设置有间隙调节孔,消隙环还包括与该间隙调节孔相配合的调节杆,可以很方便地调整两个圆环的相对位置,从而达到消隙目的,有效提高了试验的加载稳定性和加载精度,保证试验的准确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消隙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圆环(10),具有沿第一圆柱螺旋线(11)形成的第一螺旋曲面(12);第二圆环(20),具有沿第二圆柱螺旋线形成的第二螺旋曲面(22),所述第二螺旋曲面0 与所述第一螺旋曲面(1 相配合,并相对所述第一螺旋曲面(1 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隙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螺旋线(11)位于所述第一圆环(10)的配合端面上,所述第二圆柱螺旋线位于所述第二圆环OO)的配合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隙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螺旋线(11)和所述第二圆柱螺旋线均为阿基米德螺旋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消隙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圆环(10)和所述第二圆环OO)至少之一的侧壁上设置有间隙调节孔(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隙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间隙调节孔(30)相配合的调节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消隙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10)和所述第二圆环OO)由耐磨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隙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环(10)和所述第二圆环 (20)的材质为 40(:ΛΜ。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隙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消隙环,包括第一圆环(10),具有沿第一圆柱螺旋线(11)形成的第一螺旋曲面(12);第二圆环(20),具有沿第二圆柱螺旋线(21)形成的第二螺旋曲面(22),第二螺旋曲面(22)与第一螺旋曲面(12)相配合,并相对第一螺旋曲面(12)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消隙环,能够在连接件之间出现连接间隙时,简单方便地进行调整,从而消除连接件之间的连接间隙,减小连接件之间的摩擦作用,提高连接件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16H57/00GK202040308SQ20112010782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3日
发明者张磊, 林利胜, 许炼, 陈建初, 高洁 申请人: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