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294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恒温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供热阀门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北方采暖管道散热器热水流量控制所用的恒温阀基本都为手动恒温阀,需要根据室温变化手动的进行介质的流量调节,使用非常不方便。有时候为了达到较好的采暖效果,许多用户将阀门流量开到最大,甚至室内过热需要开窗通风降温,造成了能源的大
量浪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采暖的品质和节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国家对福利供暖政策改革的深入,采暖系统开始实行分户计量的方式,散热器恒温阀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舒适程度。散热器恒温阀是无需外加能量即可工作的比例式调节控制阀,它通过改变采暖热水流量来调节、控制室内温度,是一种经济节能产品。散热器恒温阀工作原理利用阀的感温元件来控制阀门开度,当室内温度升高时,感温材料膨胀压缩阀杆使阀口关小,反之阀杆弹回,阀口开大。已公开的一种恒温控制阀的阀芯组件包括阀杆、开有上阀杆孔的锁紧螺母、开有下阀杆孔德阀盖,所述阀盖内部设置有一个腔室,阀盖顶端设置有锁紧螺母,阀杆穿过上阀杆孔和下阀杆孔,阀杆在腔室内的部分设置有开口挡圈,芯轴在腔室内部的部分套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定在开口挡圈上,下阀杆孔上端开有一个环形下凹槽,下凹槽内设置有一个以上的下密封圈,下密封圈套设在芯轴上。这种结构设计的恒温阀存在加工困难,安装复杂的缺陷,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寿命短且有外漏的隐患,这种外漏隐患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阀芯组件引起的,现在市场上的阀芯组件大多数都未对阀芯组件内的密封圈做固定处理,导致恒温阀在使用的时候,产生上下移动或将密封圈压死,失去弹性,从而导致阀体外漏。虽然已公开的一种恒温控制阀,在密封圈上设置有垫片,如此一来就需要再设置一个套筒去固定垫片,这样就导致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加大,材料的增加导致成本的增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恒温阀没有很好的对阀芯组件内的密封圈做固定处理而存在外漏隐患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密封性能好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恒温阀。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恒温阀,包括阀座和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阀座上的阀芯,所述阀芯为两端开口的筒形中空件,所述阀芯的下端开口包括第二阀杆孔;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阀芯顶部开口处的阀盖,所述阀盖为两端开口的筒形中空件,所述阀盖的上端开口为第一阀杆孔;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阀杆孔和第二阀杆孔的阀杆,所述阀芯组件内设有阀腔,所述阀杆在阀腔内的部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阀芯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阀杆孔的下方部分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阀杆孔的第三开口部和内径大于所述第三开口部的第四开口部,所述阀杆位于所述第三开口部内的部分套设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第四开口部内固定安装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上端面与所述第四开口部的上平面配合定位,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外周壁与所述第四开口部的内壁过盈配合安装,所述第四密封圈处于压缩状态。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的顶部开有阀杆孔,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所述阀杆孔套设在所述阀杆上,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开口部的内径。优选的,所述第一阀杆孔位于所述阀盖的顶部,所述阀盖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阀杆孔的下方部分开设有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阀杆孔的第一开口部和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第二开口部,所述阀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开口部内固定安装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上平面配合定位,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内壁过盈配合安装,所述第一密封圈处于压缩状态。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的顶部开有阀杆孔,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所述阀杆孔套设在所述阀杆上,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内径。优选的,所述阀芯与所述阀盖配合固定安装,所述阀芯和/或所述阀盖的安装面上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阀芯与所述阀盖配合安装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形成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密封圈。优选的,所述阀芯与所述阀座配合固定安装,所述阀芯和/或所述阀座的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阀座与所述阀芯配合安装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形成第三密封槽,所述第三密封槽内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三密封圈。优选的,所述阀杆位于所述第四开口部下端的部分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三环形凹槽内从上到下依次套设有垫片和密封垫。优选的,所述阀芯的上开口部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五开口部、第六开口部、第七开口部、第八开口部,所述台阶孔上的开口部的内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所述第七开口部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八开口部的内径大于第二阀杆孔的内径。优选的,所述阀腔包括所述阀芯上的所述第七开口部、所述第八开口部和所述阀盖上的第二开口部所述阀盖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五开口部、第六开口部和第七开口部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芯底部和阀盖底部设置固定件的方式对阀芯组件内的密封圈做固定处理,使密封圈在使用时不会被压死而失去弹性,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芯底部、阀腔顶部、阀芯和阀盖的安装面以及阀芯和阀座的安装面分别设置密封圈的方式加强恒温阀的密封性能,提供了一种密封性能更好的恒温阀,可有效的防止阀门外漏的缺陷,加强了恒温阀密封的可靠性,提高了阀芯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固定件与阀芯上的第四开口部和阀盖上的第二开口部之间过盈配合的安装方式固定密封圈,精简了恒温阀阀芯组件的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恒温阀便于加工,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恒温阀的具体实施方式
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恒温阀的阀芯组件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恒温阀的阀芯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恒温阀的阀盖的剖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恒温阀的第二固定件的剖视图;图6为图1所示的恒温阀的第一固定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芯14底部和阀盖11底部设置固定件的方式对阀芯组件2内的密封圈做固定处理,使密封圈在使用时不会被压死而失去弹性,同时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阀芯14底部、阀腔顶部、阀芯14和阀盖11的安装面以及阀芯14和阀座1的安装面分别设置密封圈的方式加强恒温阀的密封性能,提供了一种密封性能更好的恒温阀,可有效的防止阀门外漏的缺陷,加强了恒温阀密封的可靠性,提高了阀芯14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件与阀芯上的第四开口部和阀盖上的第二开口部之间过盈配合的安装方式精简了恒温阀阀芯组件2的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恒温阀便于加工,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恒温阀包括阀座组件、 温度控制器4、阀芯组件2。阀座组件包括阀座1和活接组件3,活接组件3包括螺母以及通过螺母固定安装在阀座的出水口上的锁管,锁管与阀座结合的接口外侧安装有锥形圈,阀芯组件2固定安装在阀座1上,温度控制器4固定安装在阀芯组件2的顶部并控制阀芯组件2工作,阀芯组件2的动作直接导致阀座1内部阀门的开合程度。如图2所示,阀芯组件2包括两端开口的阀芯14、固定安装于阀芯14顶部开口处的阀盖11。阀芯组件2通过阀芯14外周侧上的螺纹固定安装在阀座1上,优选的,阀芯14 的外周侧上设置有凸起部,阀芯组件2通过阀芯14外周侧上的凸起部上的螺纹固定安装在阀座1上。如图3所示,阀芯14为两端开口的筒形中空件,阀芯14的外周侧面上开设有凹槽,优选的,阀芯14的外周侧设有凸起部,阀芯14位于凸起部下方的安装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40,第二凹槽40与阀座1的安装面形成第三密封槽51。阀芯组件2和阀座1通过阀芯14外周侧面上的凸起部上的外螺纹固定安装,同时安装在第三密封槽51内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三密封圈15使阀芯组件2和阀座1密封安装。也可以是阀芯14外周侧面上的凸起部的上方安装面上开设的凹槽与阀座1安装后形成密封槽,也可以是阀芯外周侧面上的凸起部上开设的凹槽与阀座安装后形成密封槽。此处安装密封圈与紧固螺纹两者结合,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水、灰尘等通过阀芯14和阀座1之间的间隙进入恒温阀,达到双密封的效如图3和图4所示,阀盖11为两端开口的筒形中空件,阀盖11的外周侧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紧固螺纹和第一凹槽30 ;阀芯14的上端开口为台阶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内径依次减小的第五开口部41、第六开口部42、第七开口部43、第八开口部44,第七开口部43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第八开口部44的内径大于第二阀杆孔6的内径。阀芯14的这种结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而且凹槽内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阀盖11和阀芯14通过紧固螺纹配合安装后,位于阀芯14上的第六开口部42和位于阀盖11上的第一环形凹槽30配合形成第二密封槽34,第二密封槽34内安装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密封圈13使阀芯14与阀盖11密封安装。第二密封槽34既可以是设置在阀盖11上也可以是设置在阀芯14上,还可以是阀盖11和阀芯14配合安装后对应的位置形成的。此处安装密封圈与紧固螺纹两者结合,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水、灰尘等通过阀盖11 和阀芯14之间的间隙进入阀芯组件2中的阀腔9,达到双密封的效果。阀盖11的外周侧上部的凸起部的外径大于阀芯14上的第六开口部42的内径,阀盖11通过紧固螺纹固定安装在阀芯14上,阀盖11的外周侧上部的凸起部抵接在阀芯14 上开口部的第五开口部41上。阀芯组件2内设有阀腔9,阀盖11和阀芯14通过紧固螺纹配合安装后,阀芯上的第七开口部43、第八开口部44和阀盖11上的第二开口部33组成了阀芯组件2内的阀腔 9,阀芯组件2还包括穿过第一阀杆孔5和第二阀杆孔6的阀杆10和套装在阀杆10位于阀腔内的部分上的弹簧16。这里阀腔9有阀芯上的第七开口部43、第八开口部44和阀盖11 上的第二开口部33组成,可以最大化的节省材料,降低成本。第二阀杆孔6位于阀芯14的下端开口部,下端开口部位于第二阀杆孔6下方的部分为台阶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径大于第二阀杆孔6的第三开口部45和内径大于第三开口部45的第四开口部46。阀杆10位于第三开口部45内的部分套设有第四密封圈17,所述第四开口部47内固定安装有开口朝下第二固定件18,,第二固定件18的上端面35与第四开口部47的上平面46配合定位,第二固定件18的外周壁与第四开口部47的内壁过盈配合安装,从而使第二固定件18固定安装在阀芯14内,阀芯组件2中的第四密封圈17处于压缩状态。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固定件18为的盖子状结构,通过在顶部开有阀杆孔使第二固定件套设在阀杆10上,第二固定件18的宽度大于第四开口部47的宽度使第二固定件18过盈配合安装在第四开口部47内,优选的,第二固定件18固定安装后与第四密封圈 17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恒温阀安装后,第四密封圈17处于压缩状态,第四密封圈17和阀杆10压紧起到密封的作用。此处所指出的第二固定件18安装在第四开口部47内实现固定安装的方式并不唯一,只要是能够实现第二固定件18固定安装并对第四密封圈17施加压力即可,可以是螺接等其他方式。此处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固定件,对密封圈进行了固定处理,而且第二固定件18与第四密封圈17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既可以使密封圈产生的上下移动在安全的范围中,又可以使密封圈不被压死,而且在实现密封的同时简化了恒温阀的结构。第一阀杆孔5位于为阀盖11的上端开口部,下端开口部位于第一阀杆孔5下方的部分为台阶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径大于第一阀杆孔5的第一开口部31和内径大于第一开口部31的第二开口部32。阀杆10位于第一开口部31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1,第二开口部33内固定安装有开口朝下第一固定件2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固定件22为盖子状结构,通过在顶部开有阀杆孔使第一固定件套设在阀杆10上,第一固定件22的宽度大于第二开口部32的宽度使第一固定件22过盈配合安装在第二开口部32内,优选的,第一固定件22固定安装后与第一密封圈21 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恒温阀安装后,第一密封圈21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密封圈21和阀杆 10压紧起到密封的作用。此处所指出的第一固定件22安装在第二开口部32内实现固定安装的方式并不唯一,只要是能够实现第一固定件21固定安装并对第一密封圈21施加压力即可,可以是螺接等其他方式。此处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固定件,对密封圈进行了固定处理, 而且第一固定件22与第一密封圈21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既可以使密封圈不产生大的上下移动,有可以使密封圈不被压死,而且在实现密封的同时简化了恒温阀的结构。阀杆10位于阀腔9内的部分从上到下依次套设有开口挡圈12和弹簧16,弹簧16 的底部抵接在第八开口部44的底面上,弹簧16的顶部抵接在开口挡圈12上,开口挡圈12 固定安装在阀杆上。在本实施例中,阀杆10上设有凹槽,开口挡圈12卡接安装在凹槽内,从而实现弹簧16的顶部抵接在开口挡圈上。阀杆10位于阀芯14的第四开口部47下端的部分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52,第三环形凹槽52内从上到下依次套设有垫片19和密封垫20,垫片19和密封垫20卡接安装在阀杆10上;优选的,垫片19为刚性材质,更优选的垫片19为不锈钢垫片或黄铜垫片。将垫片 19和密封垫20卡接在阀杆10上第三环形凹槽52内,使恒温阀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上述密封圈为弹性材质部件,优选橡胶制品,具体型号尺寸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使用时,当室内温度升高时,温度控制器4向下顶阀杆10,通过阀杆10向下运动, 使阀杆10另一端的垫片19和密封垫20 —起向下运动,来关闭阀门减小通过阀门的介质流量;当室内温度下降时,温度控制器4给阀杆10向下的压力减小,在弹簧16恢复力的作用下使阀杆10向上运动,此时阀杆10另一端的垫片19和密封垫20也一起向上运动,阀门开口增大,通过阀门的介质流量变大,提高室内温度。通过温度控制器4与弹簧16的不断作用来调节介质流量,从而实现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最后应该说明的是文中所述的上下等方位词为附图所对应的方位;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专利发明人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8
权利要求1.一种恒温阀,包括阀座(1)和阀芯组件(2),所述阀芯组件(2)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阀座(1)上的阀芯(14),所述阀芯(14)为两端开口的筒形中空件,所述阀芯(14)的下端开口包括第二阀杆孔(6);所述阀芯组件(2)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阀芯(14)顶部开口处的阀盖(11),所述阀盖(11)为两端开口的筒形中空件,所述阀盖(11)的上端开口为第一阀杆孔(5);所述阀芯组件(2)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阀杆孔(5)和第二阀杆孔(6)的阀杆(10), 所述阀芯组件(2)内设有阀腔(9),所述阀杆(10)在阀腔(9)内的部分上套设有弹簧(16), 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14)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阀杆孔(6)的下方部分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阀杆孔(6)的第三开口部(45)和内径大于所述第三开口部(45 )的第四开口部(47 ),所述阀杆(10 )位于所述第三开口部(45 ) 内的部分套设有第四密封圈(17),所述第四开口部(47)内固定安装有开口朝下的第二固定件(18),所述第二固定件(18)的上端面(35)与所述第四开口部(47)的上平面(46)配合定位,所述第二固定件(18)的外周壁(36)与所述第四开口部(47)的内壁过盈配合安装,所述第四密封圈(17)处于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18)的顶部开有阀杆孔,所述第二固定件(18)通过所述阀杆孔套设在所述阀杆(10)上,所述第二固定件(18)的外径大于所述第四开口部(47)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孔(5)位于所述阀盖(11) 的顶部,所述阀盖(11)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第一阀杆孔(5)的下方部分开设有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阀杆孔(5)的第一开口部(31)和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口部(31)的第二开口部(33),所述阀杆(10)位于所述第一开口部(31) 内的部分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1),所述第二开口部(33)内固定安装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固定件(22),所述第一固定件(22)的上端面(49)与所述第二开口部(49)的上平面(32)配合定位,所述第一固定件(22)的外周壁(50)与所述第二开口部(33)的内壁过盈配合安装,所述第一密封圈(21)处于压缩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2)的顶部开有阀杆孔,所述第一固定件(22)通过所述阀杆孔套设在所述阀杆(10)上,所述第一固定件(2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部(33)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14)与所述阀盖(11)配合固定安装,所述阀芯(14)和/或所述阀盖(11)的安装面上设有第一环形凹槽(30),所述阀芯 (14)与所述阀盖(11)配合安装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30)形成第二密封槽(34),所述第二密封槽(34)内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密封圈(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14)与所述阀座(1)配合固定安装,所述阀芯(14)和/或所述阀座(1)的安装面上设有第二凹槽(40),所述阀座(1)与所述阀芯(14)配合安装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40)形成第三密封槽(51),所述第三密封槽 (51)内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三密封圈(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10)位于所述第四开口部 (47)下端的部分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52),所述第三环形凹槽(52)内从上到下依次套设有垫片(19)和密封垫(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14)的上开口部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五开口部(41)、第六开口部(42)、第七开口部(43)、第八开口部(44),所述台阶孔上的开口部的内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所述第七开口部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八开口部(44)的内径大于第二阀杆孔(6)的内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恒温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腔(9)包括所述阀芯(14)上的所述第七开口部(43)、所述第八开口部(44)和所述阀盖(11)上的第二开口部(33),所述阀盖(11)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五开口部(41)、第六开口部(42)和第七开口部(43)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阀,包括阀座和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阀座上的阀芯;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阀芯顶部开口处的阀盖;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穿过第一阀杆孔和第二阀杆孔的阀杆,所述阀芯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第二阀杆孔的下方部分为台阶孔,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内径大于第二阀杆孔的第三开口部和内径大于第三开口部的第四开口部,阀杆位于所述第三开口部内的部分套设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第四开口部内固定安装有开口朝下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四开口部过盈配合安装,所述第四密封圈处于压缩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恒温阀密封效果好,便于加工,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文档编号F16K1/00GK202165619SQ20112026037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袁崇静 申请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