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8261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支撑装置,且特别涉及ー种用以承托屏幕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支撑装置,如图I所示,一基盘11a、一固设在该基盘Ila上方的支撑臂12a 以及ー枢装在该支撑臂12a的一顶端部121a的结合板13a,此结合板13a用以提供与ー屏幕14a架设结合,并使所述屏幕14a可以相对支撑臂12a调整使用角度。然而这样的设计, 所能调整的屏幕14a角度有限,且无法调整屏幕14a高度,并仅适用于使用者观赏屏幕14a 时使用。然而,由于触控式屏幕的逐渐普及化,使得屏幕除了作为观赏使用外,还增加了上网与触控操作的功用。当使用屏幕上网或触控操作时,现有支撑装置仅能绕着支撑臂12a 与结合板13a的枢接部位进行转动,而此枢接部位的高度是固定的,亦即现有支撑装置并无法配合人体各式各样的操作姿势而做高度上的调整,进而容易导致使用者因不合适的操作姿势而产生疲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其提供所承托的屏幕可于高角度视角的状态下或低角度视角的状态下进行调整,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以设置于ー工作面并承托ー屏幕,该支撑装置包括一连接单元,其用以固定该屏幕,该连接単元具有ー滑动壁,且该滑动壁形成有一滑动孔;一座体,其设置于该工作面上;以及ー调整单元,其选择性地处于ー第一操作状态及ー第二操作状态,该调整単元包含ー连接件,其一端可移动地设于该连接単元的滑动孔,且以一第一枢转轴为轴而能相对该滑动孔枢转,该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该座体,且以一第二枢转轴为轴而能相对该座体枢转;一底座,设置于该工作面上,该底座连接该连接単元,且该底座以ー第三枢转轴为轴而能相对该连接単元枢转;其中,于该第一操作状态, 该第二枢转轴与该第三枢转轴重叠,且该连接单元与该连接件的夹角保持定值而能同步枢转,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第三枢转轴与该第二枢转轴分离,该连接単元与该连接件的夹角随着该第三枢转轴远离该第二枢转轴而缩小,且该第一枢转轴自位于该滑动孔的一端调整至另一端。较佳地,该座体形成有ー缺ロ,于该第一操作状态,该底座容置于该缺ロ。较佳地,该座体包含一基板及ー弯折板,该基板端缘凹设形成有ー缺ロ,该弯折板自该基板位于该缺ロー侧的部位弯折延伸所形成,该连接件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座体的弯折板,该底座包含有一底板及ー侧板,该底板外形大致对应于该缺ロ,该侧板自该底板对应于该弯折板的一端延伸所形成,该底座的侧板可枢转地连接于该连接単元。较佳地,该弯折板形成有一弧形的转动孔,该第二枢转轴大致位于该弯折板的转动孔所构成的弧的圆心位置,该调整単元包含有一插销,该插销固定于该连接件,且该插销穿设于该弯折板的转动孔。较佳地,该底座的侧板形成有一弧形孔,该底座的弧形孔大致对应于该座体的转动孔,于该第一操作状态,该插销穿设于该侧板的弧形孔。较佳地,该调整单元包含有一定位扣件,该定位扣件固定于该弯折板上,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插销定位于该定位扣件。较佳地,该定位扣件形成有一基部、两延伸臂、两卡点、及一限位空间,所述两延伸臂自该基部朝同侧且彼此远离斜向延伸所形成,而所述两卡点分别自所述两延伸臂的顶部内缘朝彼此相対的方向延伸所形成,该限位空间由所述两延伸臂与所述两卡点包围所形成,该基部固定于该弯折板上,且所述两卡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其所对应的该转动孔侧壁之间的距离,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插销定位于该限位空间。较佳地,于该第一操作状态的该承载件中心位置与该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处于该第二操作状态的该承载件中心位置与该工作面之间的距离。较佳地,于该第二操作状态的该承载件中心位置与该工作面之间的距离随着该第三枢转轴远离该第二枢转轴而缩小。较佳地,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底座沿着该工作面可移动地分离于该座体。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装置通过调整単元选择性地处于第一操作状态与第二操作状态,使支撑装置所承托的屏幕可处于第一操作状态的高角度视角, 或者使屏幕位于第二操作状态,并可朝使用者方向拉近以位于低角度视角,以令屏幕可依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随之便化。

[0016]图I为现有支撑装置的立体示意图;[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于第二操作状态的立体示意图;[0018]图3为图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0019]图4为图2的另一立体分解不意图;[0020]图5为图2的又一立体分解不意图;[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于第一操作状态的立体示意图;[0022]图7为图6的局部剖视示意图;[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装设有屏幕且处于第一操作状态的立体示意图;[0024]图9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装置装设有屏幕且处于第二操作状态的立体示意图。[0025]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026]Ila基盘[0027]12a支撑臂[0028]121a顶端部[0029]13a结合板[0030]14a屏幕[0031]I连接单元[0032]11承载件[0033]111承载壁[0034]112滑动壁[0035]1121滑动孔[0036]113枢接壁[0037]1131枢接孔[0038]114延伸壁[0039]115定位板[0040]12滑动件[0041]121滑动板[0042]1211穿孔[0043]122滑动销[0044]123定位柱[0045]13弾性件[0046]131拉簧[0047]2座体[0048]21基板[0049]22弯折板[0050]221转动孔[0051]222固定孔[0052]23缺ロ[0053]3调整单元[0054]31连接件[0055]311连接臂[0056]3111穿孔[0057]3112穿孔[0058]312支臂[0059]3121穿孔[0060]32插销[0061]33定位扣件[0062]331基部[0063]332延伸臂[0064]333卡点[0065]334限位空间[0066]34底座[0067]341底板[0068]342侧板[0069]3421容置槽[0070]3422组装孔[0071]3423弧形孔[0072]3424贯孔[0073]35、35’固定组件351、351,螺丝352、352,螺帽353、353’扭カ垫圈组4工作面5 屏幕Rl第一枢转轴R2第二枢转轴R3第三枢转轴Dl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0 I第一夹角0 2第二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进ー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參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參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请參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以设置于ー工作面4 (如桌面)上。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连接单元I、一座体2及一调整单元3。再者,本实施例的图 3至图5为图2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下述于參阅图3至图5的同时,请參照图2所示。參阅图3所示,上述连接单元I包含一承载件11、一滑动件12、及一弹性件13。所述承载件11形成有板状的两承载壁111、由上述两承载壁111相对应的内缘分别垂直地弯折延伸形成的两滑动壁112、分别自上述两滑动壁112—端延伸形成的两枢接壁113、自上述两滑动壁112的其中的一个滑动壁112另一端延伸至另ー滑动壁112另一端的一延伸壁114、及固定于上述两滑动壁112相対的内缘且邻近于上述两枢接壁113的一 U 形定位板115。其中,所述两滑动壁112各开设有一滑动孔1121,上述滑动孔1121呈长形且位于延伸壁114与定位板115之间。亦即,滑动孔1121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滑动壁112的长轴方向。而所述两枢接壁113各形成有一枢接孔1131。所述滑动件12可相对于承载件11的滑动壁112滑动,滑动件12具有两组滑动板 121、四滑动销122及一定位柱123,上述滑动板121呈长形且长度小于滑动孔1121长轴方向的长度。避免附图过于复杂,图3仅呈现位于图左侧的ー组滑动板121及两滑动销122。其中,每ー组滑动板121具有三片滑动板121且分别设置于每ー滑动壁112的两侧并遮蔽部分滑动孔1121,以图3的方向来说,左下方的滑动板121是金属材质,而其余两片滑动板121为塑料材质,且是以塑料材质的滑动板121邻接该滑动壁112,以降低摩擦损耗。每ー滑动板121的两端部各形成有一对应于滑动孔1121的穿孔1211,且每ー组滑动板 121的两端部穿孔1211及其所对应的滑动孔1121分别穿设有ー个滑动销122,以经由滑动销122滑设于其所设置的滑动壁112。所述定位柱123位于上述两滑动壁112之间,其中穿设于上述两组滑动板121邻近延伸壁114的滑动销122,进ー步地穿设于定位柱123的两端。所述弹性件13为ー拉簧131,但于实际应用时,并不以此为限。上述拉簧13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承载件11的定位板115以及滑动件12的定位柱123。请參阅图4所示,所述座体2包含一基板21及相对的两弯折板22。其中,上述基板21供设置于工作面4上且基板21端缘凹设形成有ー缺ロ 23,而上述两弯折板22分别自基板21位于缺ロ 23相对两侧的部位垂直地朝同侧弯折延伸所形成。且所述两弯折板22 于相对应的位置各形成有一转动孔221与一固定孔222。同样地为避免附图过于复杂,图4 仅呈现位于图左侧的ー弯折板22。參照图4和图5所示,上述调整单元3包含两连接件31、两插销32、两定位扣件 33、一底座34及四固定组件35、35’。其中,所述四固定组件35、35’为两固定组件35及两固定组件35’,且各包含有ー螺丝351、351’、ー螺帽352、352’及ー扭カ垫圈组353、353’。同样地为避免附图过于复杂,图4和图5仅呈现位于图左侧的ー连接件31、ー插销 32、一定位扣件33、及两固定组件35、35’。所述两连接件31呈板状且各包含有一连接臂311及延伸自上述连接臂311的一支臂312。其中,上述两连接臂311的一端分别形成有一穿孔3111,以供滑动销122穿设,藉以使所述两连接臂311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两组滑动板121远离定位柱123的端部外側。且所述两连接臂311的一端以ー第一枢转轴Rl为轴而能相对于承载件11枢转。而上述两连接臂311的另一端分别形成有一穿孔3112,以供ー个螺丝351由内而外穿过弯折板22固定孔222后进行穿设,以使所述两连接臂311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座体2的两弯折板22外側。且所述两连接臂311的另一端以ー第二枢转轴R2为轴而能相对于座体2枢转。所述弯折板22相连于连接臂311的部位(亦即固定孔222)大致位于弯折板22 的转动孔221所构成的弧的圆心位置。換言之,所述第二枢转轴R2通过弯折板22的转动孔221所构成的弧的圆心位置。再者,所述两扭力垫圈组353分别设置于上述两弯折板22的外侧,井分别以上述螺丝351及其搭配的螺帽352锁附于所述两连接臂311与两弯折板22相连的部位,且上述两扭カ垫圈组353的中心皆位于第二枢转轴R2上。而所述支臂312分别自上述连接臂311 的另一端朝转动孔221的方向延伸所形成。所述两支臂312对应于转动孔221的部位各形成有一穿孔3121,且所述两插销32 分别穿设于上述两连接件31的支臂312穿孔3121并穿出座体2的两转动孔221,且插销 32可沿着转动孔221移动。所述两定位扣件33呈板状且各形成有一基部331、两延伸臂332、两卡点333及一限位空间334。其中,上述两延伸臂332自基部331朝同侧且彼此远离方向斜向延伸所形成,而上述两卡点333分别自所述两延伸臂332的顶部内缘朝彼此相対的方向延伸所形成, 且所述两延伸臂332与两卡点333之间包围形成上述限位空间334。每一定位扣件33夹设于支臂312及弯折板22间,且其基部331固定于弯折板22 上,其中,卡点333覆盖部分转动孔221。亦即,每一定位扣件33的两卡点33之间的距离小于其所对应的转动孔221侧壁之间的距离,藉以形成一般所称的过点设计。所述底座34包含有一底板341及分别自底板341两侧延伸的两侧板342。其中,所述底板341设置于工作面4上,并且底板341邻近座体2的部位,其外形大致对应于座体2的基板21缺ロ 23。而所述两侧板342分别自底板341相对的两端垂直地朝同侧延伸所形成。并且上述两侧板342的一端分别形成有ー贯孔3424,以供ー个螺丝35’由外而内穿设,且上述螺丝35’进而穿设于枢接壁113的枢接孔1131,以使所述两侧板342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承载件11的两枢接壁113。且所述两侧板342的一端以ー第三枢转轴 R3为轴而能相对于承载件11枢转。此外,上述滑动孔1121的长轴方向在此作进一步说明与界定,亦即,上述滑动壁112的滑动孔1121的长轴方向为自第一枢转轴Rl朝第三枢转轴 R3方向延伸。更详细的说,所述两侧板342于彼此相对远离的外侧面上各凹设有一容置槽 3421,所述容置槽3421连通于上述贯孔3424且延伸至侧板342远离枢接壁113的边缘,藉以供螺丝351位于弯折板22内侧的部位沿着容置槽3421移动至第三枢转轴R3上。所述两侧板342远离枢接壁113的边缘各凹设形成有一水平的组装孔3422及连通于组装孔3422 的一弧形孔3423。上述组装孔3422与弧形孔3423亦连通于容置槽3421,并且弧形孔3423 的形状大致对应于弯折板22所形成的转动孔221形状。此外,于实际应用时,侧板342亦可于其边缘仅凹设有弧形孔3423,而不形成组装孔3422,以缩小底座34的尺寸。而所述两扭カ垫圈组353’分别设置于上述两侧板342的内側,并分别以上述螺丝 351’及其搭配的螺帽352’锁附于所述两侧板342与两弯折板22相连的部位,且上述两扭力垫圈组353’的中心皆位于第三枢转轴R3上。通过上述的连接关系,调整单元3可选择性地处于ー第一操作状态(如图6所示) 与一第二操作状态(如图2所示)。再者,本实施例支撑装置于应用时,可用以承托ー屏幕 5 (如图8和图9所示),亦即以承载件11的承载壁111固定屏幕5。以此,支撑装置可经由调整单元3以使屏幕5于上述第一操作状态或第二操作状态中进行调整,进而使屏幕5调整至适合使用者的位置。更详细的说,请參阅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操作状态时,承载件11中心位置与エ 作面4之间的距离定义为ー第一距离Dl (如图8所示),连接件31的连接臂311与承载件 11的滑动壁112之间的夹角定义为一第一夹角0 1。再者,在第一操作状态时,插销32是穿设于转动孔221与弧形孔3423中,且插销 32可于转动孔221与弧形孔3423中自由移动。底座34的底板341容置于座体2的基板 21缺ロ 23中,而所述两螺丝35位于两侧板342之间的部位分别容置于所述两侧板342的容置槽3421中。此时,第二枢转轴R2与第三枢转轴R3重叠,且第一夹角01保持定值(大致为 180度)。因此,在第一操作状态下,支撑装置的座体2与底座34不会相对于工作面4产生移动。換言之,支撑装置的底部位置不动,所述承载件11与连接件31得以第二枢转轴R2 为轴并于特定角度范围内同步枢转,而所述特定角度范围大致等同于转动孔221所构成的弧的圆心角的角度。[0115]其中,承载件11于第一操作状态进行枢转时,滑动件12未沿着滑动孔1121移动, 亦即上述第一夹角9 I保持定值。但当承载件11绕着第二枢转轴R2枢转时,承载件11将带动连接件31,使连接件31转动并带动插销32,以令插销32于转动孔221与弧形孔3423 中移动。并且承载件11于转动时,所述扭カ垫圈组353、353’将随着承载件11的转动以调整其所产生的扭カ大小,以抵抗承载件11 (或承载件11及其承载物体)的重力而产生随停效果。因此,当支撑装置承托屏幕5且处于第一操作状态时(如图8所示),屏幕5的底部位置不会相对于工作面4产生移动,当屏幕5以第二枢转轴R2为轴枢转时,屏幕5于不靠近使用者的状态下,调整屏幕5视角(高角度视角)。但当调整単元3欲由第一操作状态调整至第二操作状态时(图6往图2调整),亦即,屏幕5由图8的高角度视角状态往图9的低角度视角状态调整吋。承载件11将受カ使其绕第二枢转轴R2向下枢转,且连接件31将受承载件载件11驱动,进而连动插销32,使其沿着转动孔221向下滑动,并通过定位扣件33的卡点333以定位于限位空间334中。其中,当插销32欲通过卡点333吋,使用者会有受到阻碍的感觉,以提示使用者须施力使插销32通过卡点333 (过点设计),令插销32定位于限位空间334中。其后,当插销32定位于限位空间334中,因下方(以及左方与右方)受限,导致连接件31无法再向下枢转,使承载件11将无法再以第二枢转轴R2为轴而向下枢转,进而迫使承载件11相对于连接件31产生移动。此时,底座34将被承载件11所驱动,使底座34 将朝远离座体2的方向移动,进而令底座34的底板341移动离开座体2的基板21缺ロ 23, 且底座34的侧板342将与插销32相互分离,以使调整単元3处于所述第二操作状态。如图2所示,于第二操作状态时,承载件11中心位置与工作面4之间的距离定义为ー第二距离D2 (如图9所示),连接件31的连接臂311与承载件11的滑动壁112之间的夹角定义为ー第二夹角9 2。再者,当调整单元3于第二操作状态时,由于插销32无法于沿着转动孔221移动, 因此向下施力于承载件11时,承载件11相对于连接件31产生移动,同时使第二距离D2与第二夹角9 2縮小。而通过承载件11的移动进而驱动底座34使其沿着工作面4分离座体 2,此时承载件11相当于绕第三枢转轴R3枢动。其中,第三枢转轴R3离第一及第ニ枢转轴 R1、R2的距离随着底座34远离座体2而增加。再者,由于承载件11相对于连接件31产生移动,以使滑动壁112上的滑动孔1121 可相对于第一枢转轴Rl移动,令第一枢转轴Rl被动地自位于滑动孔1121的一端调整至另一端。亦即,由于滑动壁112的移动,使滑动件12被动地自位于滑动孔1121的一端调整至另一端,进而拉长拉簧131。而所述扭カ垫圈组353、353’将变化其所产生的扭カ大小,以抵抗承载件11 (或承载件11及其承载物体)的重力而产生随停效果。其中,第二操作状态时的第二距离D2与第二夹角0 2分别小于第一操作状态时的第一距离Dl与第一夹角0 1。換言之,当底座34离座体2越远,则第二距离D2与第二夹角 9 2将越小,亦即,承载件11的倾斜角度与中心位置高度可相互连动。因此,当支撑装置承托屏幕5且处于第二操作状态时(如图9所示),屏幕5的底部位置可相对于工作面4产生移动,亦即,屏幕5的底部位置可朝使用者方向移动,且在第 ニ距离D2小于第一距离Dl的情况下,提供使用者低角度的屏幕5视角。[0125]此外,本实施例支撑装置亦可装设于屏幕需翻转角度的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电脑、行动电话、或电子书等产品,以提供该电子产品的屏幕涵盖较广的使用角度。而支撑装置装设于电子产品的方式可依电子产品的类型而随之变动,并不以本实施例支撑装置的组装构造为限。例如支撑装置亦可拆分为对等的两部份,并将该两部份分别装设于笔记本电脑两侧的壳体内。再者,本实施例中的底座34移动路径以位于连接件31内侧为例,但于实际应用时,底座34的移动路径亦可设计于连接件31外側。综合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通过调整単元3与连接单元I的设计,使支撑装置所承托的屏幕5可处于高角度视角,或者使屏幕5可朝使用者方向拉近以位于低角度视角。再者,调整单元3通过扭カ垫圈组353、353’使其可达到随停的效果,进而令屏幕5可调整至任意的倾斜角度,以符合使用者不同观赏或操作角度的需求。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支撑装置,用以设置于ー工作面并承托ー屏幕,其特征在干,该支撑装置包括一连接单元,其用以固定该屏幕,该连接単元具有ー滑动壁,且该滑动壁形成有ー滑动孔;一座体,其设置于该工作面上;以及一调整单元,其选择性地处于ー第一操作状态及ー第二操作状态,该调整単元包含 ー连接件,其一端可移动地设于该连接単元的滑动孔,且以一第一枢转轴为轴而能相对该滑动孔枢转,该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该座体,且以ー第二枢转轴为轴而能相对该座体枢转;一底座,设置于该工作面上,该底座连接该连接单元,且该底座以ー第三枢转轴为轴而能相对该连接单元枢转;其中,于该第一操作状态,该第二枢转轴与该第三枢转轴重叠,且该连接单元与该连接件的夹角保持定值而能同步枢转,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第三枢转轴与该第二枢转轴分离, 该连接単元与该连接件的夹角随着该第三枢转轴远离该第二枢转轴而缩小,且该第一枢转轴自位于该滑动孔的一端调整至另一端。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形成有ー缺ロ,于该第一操作状态,该底座容置于该缺ロ。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体包含一基板及ー弯折板,该基板端缘凹设形成有ー缺ロ,该弯折板自该基板位于该缺ロ ー侧的部位弯折延伸所形成,该连接件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座体的弯折板,该底座包含有一底板及ー侧板,该底板外形大致对应于该缺ロ,该侧板自该底板对应于该弯折板的一端延伸所形成,该底座的侧板可枢转地连接于该连接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弯折板形成有一弧形的转动孔,该第 ニ枢转轴大致位于该弯折板的转动孔所构成的弧的圆心位置,该调整単元包含有一插销, 该插销固定于该连接件,且该插销穿设于该弯折板的转动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干,该底座的侧板形成有一弧形孔,该底座的弧形孔大致对应于该座体的转动孔,于该第一操作状态,该插销穿设于该侧板的弧形孔。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干,该调整単元包含有一定位扣件,该定位扣件固定于该弯折板上,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插销定位于该定位扣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干,该定位扣件形成有一基部、两延伸臂、 两卡点及一限位空间,所述两延伸臂自该基部朝同侧且彼此远离斜向延伸所形成,而所述两卡点分别自所述两延伸臂的顶部内缘朝彼此相対的方向延伸所形成,该限位空间由所述两延伸臂与所述两卡点包围所形成,该基部固定于该弯折板上,且所述两卡点之间的距离小于其所对应的该转动孔侧壁之间的距离,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插销定位于该限位空间。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操作状态的该承载件中心位置与该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处于该第二操作状态的该承载件中心位置与该工作面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干,于该第二操作状态的该承载件中心位置与该工作面之间的距离随着该第三枢转轴远离该第二枢转轴而缩小。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二操作状态,该底座沿着该エ作面可移动地分离于该座体。
专利摘要一种支撑装置用以设置于工作面并承托屏幕,支撑装置包括连接单元、座体、及处于第一或第二操作状态的调整单元。连接单元包含形成有滑动孔的滑动壁。调整单元包含连接件与底座。连接件两端各以第一与第二枢转轴为轴而能分别相对滑动孔与座体枢转。底座以第三枢转轴为轴而能相对连接单元枢转。于第一操作状态,第二与第三枢转轴重叠,连接单元与连接件的夹角保持定值而能同步枢转。于第二操作状态,第二与第三枢转轴分离,连接单元与连接件的夹角随着第三枢转轴远离第二枢转轴而缩小,且第一枢转轴自位于滑动孔的一端调整至另一端。
文档编号F16M11/04GK202338736SQ201120444100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1日
发明者卢德维, 张耕瑞, 彭琦苹, 胡仲诚 申请人:信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