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983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油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I等所述的现有的油压缓冲器如图7所示,在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其中ー侧的气缸I的油室中,插入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另ー侧的活塞杆2,利用设置于活塞杆2的顶端部的活塞3,将气缸I的油室分成活塞侧油室4A和杆侧油室4B,在活塞3中设置衰减カ产生装置5。另外,将补偿进退气缸I的油室4A、4B中的活塞杆2的容积(也包括油的温度膨胀部分的容积)的储油室6与气缸I的活塞侧油室4A连通,在气缸I的活塞 侧油室4A与储油室6之间安装设置了衰减カ产生装置8的阀箱7。储油室6被空气室6A加压(也可以在储油室6与空气室6A之间安装气囊、自由活塞等)。此时,衰减カ产生装置5包括开闭设置于活塞3中的压缩流路3A的压缩衰减阀5A ;和开闭设置于活塞3中的伸长流路3B的伸长衰减阀5B。衰减カ产生装置8包括开闭设置于阀箱7中的压缩流路7A的压缩衰减阀8A ;和开闭设置于阀箱7中的伸长流路7B的伸长衰减阀8B。在压缩行程中,活塞侧油室4A的油升压,从压缩流路7A的压缩衰减阀8A向储油室6流出,并且从压缩流路3A的压缩衰减阀5A向杆侧油室4B流出,发生基于压缩衰减阀8A和压缩衰减阀5A的流路阻カ的压缩衰减力。此时,活塞杆2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通过压缩裳减阀8A向储油室6排出。在伸长行程中,杆侧油室4B的油升压,从伸长流路3B的伸长衰减阀5B向活塞侧油室4A流出,发生基于伸长衰减阀5B的流路阻カ的伸长衰减力,活塞杆2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从储油室6通过伸长流路7B的伸长衰减阀8B,被补充给活塞侧油室4A。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1778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现有的油压缓冲器中,在压缩行程中,如图7所示,活塞侧油室4A (C0MP室)的已升压的油被分向储油室6方向与向杆侧油室4B(TEN室)方向的两个流路7A、3A,因此,杆侧油室4B的压カ根据这些流路7A、3A的压缩衰减阀8A、5A的流路阻カ等的平衡,在正压 负压范围变动。即,杆侧油室4B的压カ根据压缩衰减阀8A的流路阻カ以及空气室6A的空气压カ和压缩衰减阀5A的流路阻カ的平衡,在正压 负压范围变动,如果压缩衰减阀5A的流路阻カ过大,那么,在杆侧油室4B中产生真空,在伸长反转时发生减压カ的怠エ。此外,在伸长行程中,杆侧油室4B的升压的油仅从ー个流路3B向活塞侧油室4A流出,活塞侧油室4A的压カ仅依赖于空气室6A的空气压カ不会发生变动。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油压缓冲器中,在活塞侧油室的油向杆侧油室和储油室流出的压缩行程中,使杆侧油室的压カ根据压缩衰减阀的流路阻カ的设定而不会变动,能够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本发明的其他课题是,在上述油压缓冲器中,能够容易地确保气缸的油室 储油室的流路面积,更加切实地避免伸长反转时衰减力的怠エ。用于解决课题的单元 技术方案I的发明是ー种油压缓冲器,在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其中一侧的缓冲箱(dumper case)所具备的气缸的油室中,插入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另ー侧的活塞杆,通过设置于活塞杆的顶端部的活塞,将气缸的油室划分为活塞侧油室和杆侧油室,将对在气缸的油室中进退的活塞杆的容积进行补偿的储油室与气缸的油室连通,在气缸的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之间设置有衰减カ产生装置,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周围,设置有连通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的外侧流路,其中衰减カ产生装置构成为,在衰减カ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压缩行程中使气缸的活塞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杆侧油室的压缩流路,在该压缩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压缩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压缩检验阀,使设置于该压缩流路中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在衰减カ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伸长行程中使气缸的杆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活塞侧油室的伸长流路,在该伸长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伸长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伸长检验阀,使设置于该伸长流路中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在该油压缓冲器中,衰减カ产生装置具有固定于沿着气缸的轴向的两个位置而且并排设置的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在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中的压缩流路和伸长流路的各自上分别设置有压缩衰减阀和伸长衰减阀,在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中的伸长流路和压缩流路的各自上分别设置有伸长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在第一底部活塞和第ニ底部活塞的至少ー个中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各压缩流路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并且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各伸长流路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中,在所述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和外侧流路的周围设置有储油室。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的发明中,围绕螺栓固定地设置有所述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将第二底部活塞固定在气缸的一端侧的底部。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或3的发明中,所述缓冲箱将气缸入嵌合在缓冲管的内部插,气缸包括外筒和内筒,在内筒的内部形成有所述油室,在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有所述外侧流路,在缓冲管与外筒之间形成有所述储油室。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 4的任意一项的发明中,所述连通路在第一底部活塞中,从伸长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 4的任意一项的发明中,前述连通路在第二底部活塞中,从压缩流路的中间部至朝着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中,在所述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上部设置有储油室。
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围绕螺栓固定地设置所述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将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固定在气缸的上端侧。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所述缓冲箱所具备的气缸包括外筒与内筒,在内筒的内部形成有所述油室,在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有所述外侧流路,在比第二底部活塞更靠上部的外筒的内部形成有所述储油室。技术方案10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所述连通路在第二底部活塞中,从压缩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技术方案11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 10的任一项的发明中,所述衰减カ产生装置在设置于压缩流路的下游侧的所述压缩检验阀中附帯有压缩衰减カ发生単元。技术方案1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 11的任一项的发明中,所述衰减カ产生装置在设置于伸长流路的下游侧的所述伸长检验阀中附帯有伸长衰减力发生单元。发明效果(技术方案I)(a)在油压缓冲器中,在气缸的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之间设置有衰减カ产生装置,在衰减カ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压缩行程中使气缸的活塞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杆侧油室的压缩流路,在该压缩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压缩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压缩检验阀,使设置于该压缩流路中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通过连通路与储油室连通,在衰减カ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伸长行程中使气缸的杆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活塞侧油室的伸长流路,在该伸长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伸长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伸长检验阀,使设置于该伸长流路中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在压缩行程中,活塞侧油室的已升压的油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的压缩流路的上游侧的压缩衰减阀,发生压缩衰减力。从该压缩衰减阀流出的油中的一股油的流向是,从压缩检验阀通过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入杆侧油室。另外,作为从该压缩衰减阀流出的油中的另一股油的流向,即活塞杆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的流向是流入储油室。此时,杆侧油室的压カ(压缩衰减阀的下游侧的压缩检验阀 气缸的外侧流路的流路阻カ小)基本仅依赖于加压储油室的空气室的压力,根据压缩衰减阀的流路阻カ的设定而不会变动。因此,能够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在伸长行程中,杆侧油室的升压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的伸长流路的上游侧的伸长衰减阀,发生伸长衰减力。从该伸长衰减阀流出的油与从储油室补充的活塞杆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汇合后,通过伸长检验阀流入活塞侧油室。此外,将对储油室进行加压的空气室的压カ设定成高压,由此,在压缩行程中,能够增大杆侧油室的压カ使其变成正压,提高伸长反转时的衰减响应性。(b)在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至少ー个中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的各压缩流路中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并且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活塞的各个伸长流路中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由此,由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与第二底部活塞的至少ー个中的 连通路形成以下两个流路在压缩行程中,从活塞侧油室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向储油室流出的上述(a)的油的流路;和在伸长行程中,从储油室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向活塞侧油室流出的上述(a)的油的流路。连通路是单纯的横孔等的流路,能够容易确保气缸的油室 储油室的流路面积,顺利地将空气室的压カ施加在杆侧油室上,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另外,连通路能够设定为缩短其流路长度,降低其流路阻力,能够提高该设定的自由度。另外,只要对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至少ー个实施孔加工就能形成连通路,不会增加零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技术方案2)(C)在油压缓冲器中,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周围,设置有将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连通的外侧流路,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和外侧流路的周围设置储油室。因此,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中心部设置油室,在油室的外侧设置外侧流路,还在外侧流路的外侧设置储油室。由此,在油压缓冲器中,不延长缓冲箱,能够在全长短的缓冲箱的内部组合设置气缸的油室、外侧流路和储油室,并且能够提高搭载它们的车辆的设计上的自由度。(技术方案3)Cd)围绕螺栓固定地设置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将第二底部活塞固定在气缸的一端侧的底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组装在沿着气缸的轴向的两个位置。(技术方案4)(e)缓冲箱在缓冲管的内部插入嵌合气缸,气缸包括外筒和内筒,在内筒的内部形成有前述油室,在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有前述外侧流路,在缓冲管与外筒之间形成有前述储油室。根据缓冲管与气缸的外筒和内筒构成的三重管构造,能够压缩地实现上述(C)。(技术方案5)(f)连通路在第一底部活塞中,从伸长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由此,利用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中的单纯的横孔,能够容易地形成前述(b)的连通路。(技术方案6)(g)连通路在第二底部活塞中,从压缩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由此,利用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中的单纯的横孔,能够容易地形成前述(b)的连通路。(技术方案7)(h)在油压缓冲器中,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上部设置储油室。由此,在油压缓冲器中,不扩大缓冲箱,能够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上部设置储油室,并且能够提高搭载它们的车辆的设计上的自由度。(技术方案8) (i)围绕螺栓固定地设置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将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固定在气缸的上端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组装在沿着气缸的轴向的两个位置。(技术方案9)(j)缓冲箱所具备的气缸包括外筒和内筒,在内筒的内部形成前述油室,在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前述外侧流路,在比第二底部活塞更靠上部的外筒的内部形成前述储油室。根据气缸的外筒和内筒构成的二重管构造,能够压缩地实现上述(h)。(技术方案10)(k)连通路在第二底部活塞中,从压缩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利用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中的单纯的横孔,能够容易地形成前述(b)的连通路。(技术方案11)
(I)衰减カ产生装置在设置于压缩流路的下游侧的压缩检验阀中附带压缩衰减力发生单元,例如将该压缩检验阀作为压缩叠层板阀。此时,在压缩行程中,从上游侧的压缩衰减阀流出的油中的一股油的流向是,从压缩叠层板阀通过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入杆侧油室,但压缩叠层板阀发挥检验功能和压缩衰减カ发生功能。压缩叠层板阀发生依赖于活塞速度的衰减カA F,杆侧油室的压カPr是,从加压储油室的空气室的压カPa中减掉A F的值,换言之是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的值。像这样,在压缩行程中,杆侧油室的压カPr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是指,能够依赖于活塞速度来控制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特性。活塞速度为高速吋,因压缩叠层板阀的节流A F増大,Pr減少,因此,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变得缓慢,改善乘坐的舒适度。活塞速度为低速时,因压缩叠层板阀的节流A F变小,Pr増大,因此,伸长反转时的衰减的上升加快,抑制车体的悬浮感,改善行驶稳定性。此时,压缩衰减カ的总量是,压缩衰减阀的衰减カ与压缩叠层板阀的衰减カ的总和,在通常的设置中,进ー步増大压缩衰减阀的衰减力。压缩衰减カ的总量大概依赖于压缩衰减阀的衰减力。(技术方案12)(m)衰减カ产生装置在设置于伸长流路的下游侧的伸长检验阀中附带伸长衰减カ发生单元。例如,将该伸长检验阀作为伸长叠层板阀。此时,在伸长行程中,从上游侧的伸长衰减阀流出的油中的一股油的流向是,从伸长叠层板阀通过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入活塞侧油室,但伸长叠层板阀发挥检验功能和伸长衰减力发生功能。伸长叠层板阀发生依赖于活塞速度的衰减カA F,活塞侧油室的压カPp是,从加压储油室的空气室的压カPa中减掉A F的值,换言之是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的值。像这样,在伸长行程中,活塞侧油室的压カPp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是指,能够依赖于活塞速度来控制压缩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特性。活塞速度为高速吋,因伸长叠层板阀的节流A F増大,Pp減少,因此,压缩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变得缓慢,改善乘坐的舒适度。活塞速度为低速吋,因伸长叠层板阀的节流A F变小,Pp増大,因此,压缩反转时的衰减的上升加快,抑制车体的悬浮感,改善行驶稳定性。此时,伸长衰减力的总量是,伸长衰减阀的衰减カ与伸长叠层板阀的衰减カ的总和,在通常的设置中,进ー步増大伸长衰减阀的衰减力。伸长衰减力的总量大概依赖于伸长衰减阀的衰减力。


图I是表示实施例I的油压缓冲器的整体截面图。图2是图I的主要部截面图。图3是表示衰减カ产生装置的截面图。图4表示衰减カ产生装置中的油的流向,(A)是表示压缩行程,(B)是表示伸长行程的截面图。图5表示第二底部活塞(伸长活塞),(A)是俯视图,(B)是截面图,(C)是仰视图。
图6是表示油压缓冲器的基本构造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表示现有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油压缓冲器的整体截面图。图9是表示衰减カ产生装置的截面图。图10表示衰减カ产生装置中的油的流向,(A)是表示压缩行程,(B)是表示伸长行程的截面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油压缓冲器的整体截面图。图12是图11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13是表示衰减カ产生装置的截面图。图14表示衰减カ产生装置中的油的流向,(A)是表示压缩行程,(B)是表示伸长行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图I 图6)油压缓冲器10如图I 图3、图6所示,安装于车轴侧的缓冲箱11具有缓冲管12,在缓冲管12的内部插入嵌合缓冲气缸13。油压缓冲器10将安装于车体侧的活塞杆14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缓冲箱11的缓冲管12、气缸13的中心部,在缓冲箱11与活塞杆14的外侧部装有悬架弹簧15。缓冲箱11在缓冲管12的底盖12A的外表面中央部具备车轴侧安装部件16,活塞杆14具备车体侧安装部件17。在缓冲箱11中的缓冲管12的外周部具备弹簧座18,在活塞杆14中的车体侧安装部件17的外周部具备弹簧座19。悬架弹簧15装在弹簧座18与弹簧座19之间,利用悬架弹簧15的弾力来吸收车辆从路面承受的冲击力。缓冲箱11的缓冲管12在其开ロ部具备活塞杆14所贯通的杆导向器21。杆导向器21将头部21A的大外径部液密地插入缓冲管12中,在具备油封22、套管23的内径部中,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液密地插入活塞杆14。在油压缓冲器10中,缓冲箱11在缓冲管12的内部插入嵌合气缸13,气缸13包括外筒13A与内筒13B,缓冲箱11在杯状底盖12A的外周,嵌合缓冲管12的下端内周并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底盖12A的杯内周,有间隙地嵌入并且被居中地配置钢板压制的杯状底板24的躯干部24A的外周(底板24的底部24B在与底盖12A的杯底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在从载置在底盖12A的杯上端面的底板24的凸缘24C的外周竖立的嵌合筒部24D的内周,压入井居中配置后述的第二底部活塞60的外周的大外径部。第二底部活塞60的下端面载置在底板24的凸缘24C的上表面。气缸13的外筒13A与内筒13B的各个下端内周分别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第二底部活塞60的外周的中外径部与小外径部。另ー方面,气缸13的外筒13A与内筒13B的各个上端内周分别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设置在杆导向器21的头部21A之下的中外径部与小外径部。缓冲管12插入有杆导向器21的头部21A,缓冲管12比头部21A之上的油封22、设置于油封22的上表面的垫片22A更向上方突出,将该突出端作成紧固部12B。缓冲管12在底盖12A与紧固部12B之间,借助杆导向器21、油封22、垫片22A、底板24、第二底部活塞60,在轴向夹持固定气缸13的 外筒13A、内筒13B。油压缓冲器10如以上所述,将缓冲箱11的整体作为同轴地配置有缓冲管12、气缸13的外筒13A和内筒13B的三重管。在内筒13B的内部形成由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构成的油室27,由外筒13A与内筒13B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将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连通的外侧流路13C,将缓冲管12与外筒13A之间的环状间隙作为空气室31与储油室32。储油室32的上部空间是空气室31。S卩,在油压缓冲器10中,当将活塞杆14插入缓冲箱11的缓冲管12、气缸13的中心部时,用螺母26固定插入活塞杆14的顶端部的活塞25,利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内筒13B的内周的活塞25,将气缸13的油室27划分成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28是反弹弹簧,29是凹凸橡胶。在油压缓冲器10中,在缓冲管12与外筒13A的环状间隙的上下分别设置有空气室31与储油室32,按照将储油室32与气缸13的油室27连通的方式设置,利用该储油室32,补偿在气缸13的油室27中进退的活塞杆14的容积(包括油的温度膨胀部分的容积)。油压缓冲器10在气缸13的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之间设置衰减カ产生
装置40。衰减カ产生装置40具有在沿着气缸13的轴向的两个位置固定且并排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衰减カ产生装置40在围绕螺栓70固定地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的阀单元40A的状态下,被插入并内置于气缸13的外筒13A与内筒13B的各下端内周。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阀单元40A从螺栓70的头部7IA侧,依次具有成穿串状填装在其棒状螺纹部71B的外周的压缩检验阀52 (阀弹簧52A)、第二底部活塞60、伸长衰减阀61、阀制动器72、压缩衰减阀51、第一底部活塞50、伸长检验阀62 (阀弹簧62A)和阀制动器73,并利用螺接在棒状螺纹部71B上的螺母71C将它们固定。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阀单元40A,在有间隙地嵌入底盖12A的底板24的凸缘24C、嵌合筒部24D上,按照前述的方式组装第二底部活塞60的外周的大径部,按照前述的方式在该第二底部活塞60的外周的中外径部与小外径部上分别组装气缸13的外筒13A与内筒13B的各下端内周。第一底部活塞50借助设置于外周的0形环,液密地插入气缸13的内筒13B的内周。由此,将阀单元40A的第二底部活塞60固定于气缸13的一端侧的底部,将阀单兀40A的第一底部活塞50固定于气缸13的内周。衰减カ产生装置40将被内筒13B内部中的第一底部活塞50与第二底部活塞60夹着的环状空间作为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将内筒13B内部中的第一底部活塞50的上侧空间作为活塞侧油室27A。将内筒13B内部中的第二底部活塞60的下侧空间作为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2,该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2经由贯穿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60的孔状流路60C、气缸13的外筒13A和内筒13B之间的外侧流路13C与杆侧油室27B连通。在内筒13B的上端侧,在本实施例中是在活塞杆导向器21的小外径部,切割形成有将杆侧油室27B与外侧流路13C连通的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3。衰减カ产生装置40在第一底部活塞50中设置有被压缩衰减阀51开闭的压缩流路50A和被伸长检验阀62开闭的伸长流路50B,在第二底部活塞60中设置有被压缩检验阀52开闭的压缩流路60B和被伸长衰减阀61开闭的伸长流路60A。衰减カ产生装置40通过 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 ;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中的压缩流路50A、伸长流路50B ;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60中的压缩流路60B、伸长流路60A、孔状流路60C ;以及设置于气缸13的外筒13A与内筒13B的环状间隙中的外侧流路13C,将气缸13的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连通(活塞25不具备将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连通的流路)。 衰减カ产生装置40在第二底部活塞60中设置有连通路44,该连通路44将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和第二底部活塞60的各压缩流路50A、60B中的压缩衰减阀51和压缩检验阀52的中间部(和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32连通,并且将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和第二底部活塞60的各伸长流路50B、60A中的伸长衰减阀61和伸长检验阀62的中间部(与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32连通。在按照前述方式将第二底部活塞60组装在缓冲箱11的缓冲管12、气缸13中时,使被压入底板24的嵌合筒部24D中的大外径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与储油室32面对。如图5所示,第二底部活塞60贯穿设置有从大外径部的上述外周的一部分朝着半径方向到达压缩流路60B的中间部的横孔,将该横孔作为连通路44。因此,在油压缓冲器10的衰减カ产生装置40中,在压缩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3的活塞侧油室27A的油从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向杆侧油室27B的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在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
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的上游侧设置压缩衰减阀51,在下游侧设置压缩检验阀52,使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中的压缩衰减阀51和压缩检验阀5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44与储油室32连通。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3的杆侧油室27B的油从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向活塞侧油室27A的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在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的上游侧设置伸长衰减阀61,在下游侧设置伸长检验阀62,使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中的伸长衰减阀61和伸长检验阀6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44与储油室32连通。因此,油压缓冲器10如下地发挥衰减作用。(压缩行程)(图4(A)的实线箭头的流向)使活塞侧油室27A的油升压,推开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第一底部活塞50的压缩流路50A的压缩衰减阀51,发生压缩衰减力。从该压缩衰减阀51向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流出的油在第二底部活塞60的压缩流路60B中分成两股,其中一股油从第二底部活塞60的压缩流路60B的压缩检验阀52通过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2、第二底部活塞60的孔状流路60C、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3,向杆侧油室27B流出,另ー股油从第二底部活塞60的连通路44向储油室32排出。向该储油室32排出的另ー股油补偿活塞杆14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伸长行程)(图4(B)的实线箭头的流向) 使杆侧油室27B的油升压,通过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3、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入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第二底部活塞60的孔状流路60C、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2中,推开第ニ底部活塞60的伸长流路60A的伸长衰减阀61,发生伸长衰减力。从该伸长衰减阀61向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流出的油,与从储油室32经由第二底部活塞60的连通路44、压缩流路60B补充的油汇合后,通过第一底部活塞50的伸长流路50B的伸长检验阀62,向活塞侧油室27A流出。从储油室32补充的油补偿活塞杆14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a)在油压缓冲器10的衰减カ产生装置40中,在气缸13的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之间设置衰减カ产生装置40,在压缩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3的活塞侧油室27A的油从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向杆侧油室27B的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在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的上游侧设置压缩衰减阀51,在下游侧设置压缩检验阀52,使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中的压缩衰减阀51和压缩检验阀5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44与储油室32连通,在伸长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3的杆侧油室27B的油从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向活塞侧油室27A的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在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 )的上游侧设置伸长衰减阀61,在下游侧设置伸长检验阀62,使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中的伸长衰减阀61和伸长检验阀6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44与储油室32连通。在压缩行程中,活塞侧油室27A的已升压的油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的上游侧的压缩衰减阀51,发生压缩衰减力。从该压缩衰减阀51流出的油中的一股油的流向是,从压缩检验阀52通过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入杆侧油室27B。另外,作为从该压缩衰减阀51流出的油中的另ー股油的流向,即活塞杆14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的流向是,从第二底部活塞60的连通路44流入储油室32。此时,杆侧油室27B的压カ(由于压缩衰减阀51的下游侧的压缩检验阀52 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的流路阻カ小)基本仅依赖于空气室31的压力,通过压缩衰减阀51的流路阻カ的设定而不会变动。因此,能够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在伸长行程中,杆侧油室27B的已升压的油从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通过衰减力产生装置40的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的上游侧的伸长衰减阀61,发生伸长衰减力。从该伸长衰减阀61流出的油与从储油室32经由第二底部活塞60的连通路44补充的活塞杆14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汇合后,通过伸长检验阀62流入活塞侧油室27A。此外,将加压储油室32的空气室31的压カ设定成高压,由此,在压缩行程中,能够増大杆侧油室27B的压カ使其变成正压,提高伸长反转时的衰减响应性。(b)在第二底部活塞60中设置连通路44,该连通路44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的各压缩流路50A、60B中的压缩衰减阀51和压缩检验阀52的中间部与储油室32连通,并且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活塞50、60的各伸长流路50B、60A中的伸长衰减阀61和伸长检验阀62的中间部与储油室32连通。由此,由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60中的连通路44形成以下两个流路在压缩行程中,从活塞侧油室27A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40向储油室32流出的上述(a)的油的流路;和在伸长行程中,从储油室32通过衰减力产生装置40向活塞侧油室27A流出的上述(a)的油的流路。连通路44是单纯的横孔等的流路,能够容易确保气缸13的油室27 储油室32的流路面积,能够顺利地将空气室31的压カ 施加在杆侧油室27B上,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另外,连通路44能够设定为缩短其流路长度,降低其流路阻力,能够提高该设定的自由度。另外,只要对第二底部活塞60实施孔加工就能形成连通路44,不会增加零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
(c)在油压缓冲器10中,在缓冲箱11中的气缸13的油室27的周围,设置有将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连通的外侧流路13C,在缓冲箱11中的气缸13的油室27以及外侧流路13C的周围设置有储油室32。因此,在缓冲箱11中的气缸13的中心部设置有油室27,在油室27的外侧设置有外侧流路13C,在外侧流路13C的更外侧设置有储油室32。由此,在油压缓冲器10中,不加长加大缓冲箱11,能够在全长较短的缓冲箱11的内部组合设置气缸13的油室27、外侧流路13C以及储油室32,并且能够提高搭载它们的车辆的设计上的自由度。(d)围绕螺栓70固定地设置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将第二底部活塞60固定在气缸13的一端侧的底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组装在沿着气缸13的轴向的两个位置。(e)缓冲箱11在缓冲管12的内部插入嵌合气缸13,气缸13由外筒13A与内筒 13B组成,在内筒13B的内部形成前述油室27,在外筒13A与内筒13B之间形成前述外侧流路13C,在缓冲管12与外筒13A之间形成前述储油室32。根据缓冲管12与气缸13的外筒13A以及内筒13B构成的三重管构造,能够紧凑地实现上述(C)。(f)连通路44在第二底部活塞60中,从压缩流路60B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32的外周部贯穿设置。由此,利用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60中的单纯的横孔,能够容易地形成前述(b)的连通路44。此外,衰减カ产生装置40也可以在设置于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60C)的下游侧的压缩检验阀52中附带压缩衰减力发生单元。该压缩衰减カ发生单元通过将压缩检验阀52作为叠层板阀,以及/或者将设置有压缩检验阀52的压缩流路60B作为节流流路等而能够构成。据此,在压缩行程中,从上游侧的压缩衰减阀51流出的油中的一股油的流向是,从压缩检验阀52通过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入杆侧油室27B,但压缩检验阀52发挥检验功能和压缩衰减カ发生功能。压缩检验阀52发生依赖于活塞速度的衰减カA F,杆侧油室27B的压カPr是,从加压储油室32的空气室31的压カPa中减掉A F的值,换言之是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的值。这样,在压缩行程中,杆侧油室27B的压カPr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是指,能够依赖于活塞速度来控制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特性。活塞速度为高速吋,因压缩检验阀52的节流A F增大,Pr减少,因此,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变得缓慢,改善乘坐的舒适度。活塞速度为低速吋,因压缩检验阀52的节流A F变小,Pr増大,因此,伸长反转时的衰减的上升加快,抑制车体的悬浮感,改善行驶稳定性。此时,压缩衰减カ的总量是,压缩衰减阀51的衰减カ与压缩检验阀52的衰减カ的总和,但在通常的设置中,进ー步増大压缩衰减阀51的衰减力。压缩衰减カ的总量大概依赖于压缩衰减阀51的衰减力。另外,衰减カ产生装置40也可以在设置于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
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60C)的下游侧的伸长检验阀62中附带伸长衰减力发生单元。该伸长衰减カ发生单元通过将伸长检验阀62作为叠层板阀,以及/或者将设置有伸长检验阀62的伸长流路50B作为节流流路等而能够构成。据此,在伸长行程中,从上游侧的伸长衰减阀61流出的油中的一股油的流向是,从伸长检验阀62通过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入活塞侧油室27A,但伸长检验阀62发挥检验功能和伸长衰减力发生功能。伸长检验阀62发生依赖于活塞速度的衰减カA F,活塞侧油室27A的压カPp是,从加压储油室32的空气室31的压カPa中减掉A F的值,换言之是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的值。这样,在伸长行程中,活塞侧油室27A的压カPr依赖于活塞速度而受到控制是指,能够依靠活塞速度来控制压缩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特性。活塞速度为高速吋,因伸长检验阀62的节流A F増大,Pp減少,因此,压缩反转时的衰减カ的上升变得缓慢,改善乘坐的舒适度。活塞速度为低速吋,因伸长检验阀62的节流A F变小,Pp増大,因此,压缩反转时的衰减的上升加快,抑制车体的悬浮感,改善行驶稳定性。此时,伸长衰减力的总量是,伸长衰减阀61的衰减カ与伸长检验阀62的衰减カ的总和,在通常的设置中,进ー步増大伸长衰减阀61的衰减力。伸长衰减力的总量大概依赖于伸长衰减阀61的衰减力。(实施例2)(图8 图10)实施例2的油压缓冲器10实际上与实施例I的油压缓冲器10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底部活塞50中,从伸长流路50B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32的外周部贯穿设置前述连通路44。S卩,在实施例2的油压缓冲器10中,与底盖12A的杯内面有间隙地嵌合并且居中配置的杯状底板24的躯干部24A比底盖12A的杯上端面更向上方竖立,第一底部活塞50的下部外周的中外径部被压入该躯干部24A的上端部的内周并且被居中配置。第一底部活塞50的大外径部的下端面载置于与底板24的躯干部24A相连的凸缘24C的上表面,第一底部活塞50的大外径部的外周被压入从底板24的凸缘24C的外周竖立的嵌合筒部24D的内周并且被居中配置。气缸13的外筒13A的下端内周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于第一底部活塞50的上部外周的中外径部。另外,气缸13的内筒13B被两分割成为长的上部内筒13BU与短的下部内筒13BL,上部内筒13BU的上端内周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于杆导向器21的头部21A下面的小外径部,上部内筒13BU的下端内周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第一底部活塞50的上部外周的小外径部。另外,下部内筒13BL的上端内周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第一底部活塞50的下部外周的小外径部,下部内筒13BL的下端内周借助0形环以液密地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第二底部活塞60的外周。气缸13的上部内筒13BU与下部内筒13BL被压入第一底部活塞50的上部外周与下部外周的各个小外径部,并且相互同径同轴地配置。在油压缓冲器10中,缓冲管12在底盖12A与紧固部12B之间,借助活塞杆导向器21、油封22、垫片22A、底板24、第一底部活塞50,沿着轴向夹入固定气缸13的外筒13A、上部内筒13Bu。在油压缓冲器10中,衰减カ产生装置40具有固定地并排设置于沿着气缸13的轴向的两个位置的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衰减カ产生装置40在围绕螺栓70固定地设置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的阀单 元40A的状态下,被插入并内置于气缸13的外筒13A与内筒13B的各下端内周。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阀单元40A从螺栓70的头部7IA侧,依次具有成穿串状填装在其棒状螺纹部71B的外周的伸长检验阀62 (阀弹簧62A)、第一底部活塞50、压缩衰减阀51、阀制动器72、伸长衰减阀61、第二底部活塞60、压缩检验阀52 (阀弹簧52A)和阀制动器73,并利用螺接在棒状螺纹部7IB上的螺母7IC将它们固定。在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阀单元40A中,在与底盖12A有间隙地嵌合的底板24的凸缘24C、嵌合筒部24D上,按照前述的方式组装第一底部活塞50的外周的大外径部,在该第一底部活塞50的外周的中外径部与小外径部,按照前述方式分别组装气缸13的外筒13A与上部内筒13BU的各下端内周,并且按照前述方式组装下部内筒13BL的上端内周。第二底部活塞60借助设置于外周的0形环,液密地插入气缸13的下部内筒13BL的内周。由此,将阀单兀40A的第二底部活塞60固定于气缸13的一端侧的底部,将阀单兀40A的第一底部活塞50固定于气缸13的内周。衰减カ产生装置40将被内筒13B的内部中的第一底部活塞50与第二底部活塞60夹着的环状空间作为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内筒13B的内部中的第一底部活塞50的上侧空间作为活塞侧油室27A。内筒13B的内部中的第二底部活塞60的下侧空间作为伸长压缩 共用流路42,该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2经由贯穿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的孔状流路50C、气缸13的外筒13A和内筒13B之间的外侧流路13C与杆侧油室27B连通。在内筒13B的上端侧,在本实施例中在活塞杆导向器21的小外径部切割形成有将杆侧油室27B与外侧流路13C连通的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3。衰减カ产生装置40在第一底部活塞50中设置有被压缩衰减阀51开闭的压缩流路50A和被伸长检验阀62开闭的伸长流路50B,在第二底部活塞60中设置有被压缩检验阀52开闭的压缩流路60B和被伸长衰减阀61开闭的伸长流路60A。衰减カ产生装置40经由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 ;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中的压缩流路50A、伸长流路50B ;孔状流路50C ;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60中的压缩流路60B、伸长流路60A ;以及设置于气缸13的外筒13A与内筒13B的环状间隙中的外侧流路13C,将气缸13的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连通(活塞25不具备将活塞侧油室27A与杆侧油室27B连通的流路)。衰减カ产生装置40在第一底部活塞50中设置连通路44,该连通路44将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和第二底部活塞60的各个压缩流路50A、60B中的压缩衰减阀51和压缩检验阀52的中间部(与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32连通,并且将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和第二底部活塞60的各个伸长流路50B、60A中的伸长衰减阀61和伸长检验阀62的中间部(与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32连通。在按照前述方式将第一底部活塞50组装在缓冲箱11的缓冲管12、气缸13中时,使被压入底板24的嵌合筒部24D中的大外径部的外周的一部分面对储油室32。第一底部活塞50如图9所示,贯穿设置有从大外径部的上述外周的一部分朝着半径方向到达伸长流路50B的中间部的横孔,将该横孔作为连通路44。因此,在油压缓冲器10的衰减カ产生装置40中,在压缩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3的活塞侧油室27A的油从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向杆侧油室27B的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50C),在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50C)的上游侧设置压缩衰减阀51,在下游侧设置压缩检验阀52,使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压缩流路50A、60B、孔状流路50C)中的压缩衰减阀51和压缩检验阀5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44与储油室32连通。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3的杆侧油室27B的油从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向活塞侧油室27A的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50C),在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50C)的上游侧设置伸长衰减阀61,在下游侧设置伸长检验阀62,将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42、43、伸长流路50B、60A、孔状流路50C)中的伸长衰减阀61和伸长检验阀6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44与储油室32连通。因此,油压缓冲器10如下所示发挥衰减作用。(压缩行程)(图10(A)的实线箭头的流向)使活塞侧油室27A的油升压,推开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第一底部活塞50的压缩流路50A的压缩衰减阀51,发生压缩衰减力。从该压缩衰减阀51向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流出的油在该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中分成两股,其中一股油从第二底部活塞60的流路60B的压缩检验阀52通过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2、第一底部活塞50的孔状流路50C、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和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3,向杆侧油室27B流出,另ー股油从第一底部活塞50的连通路44向储油室32排出。向该储油室32排出的另ー股油补偿活塞杆14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伸长行程)(图10(B)的实线箭头的流向)使杆侧油室27B的油升压,通过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3、气缸13的外侧流路13C,流入衰减カ产生装置40的第一底部活塞50的孔状流路50C和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2中,推开第二底部活塞60的伸长流路60A的伸长衰减阀61,发生伸长衰减力。从该伸长衰减阀61向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1流出的油,与从储油室32经由第一底部活塞50的连通路44补充的油在第一底部活塞50的伸长流路50B中汇合后,通过第一底部活塞50的伸长流路50B的伸长检验阀62,向活塞侧油室27A流出。从储油室32补充的油补偿活塞杆14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除了实施例I中的(a) (e)的作用效果外,还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连通路44在第一底部活塞50中,从伸长流路50B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32的外周部贯穿设置。由此,利用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50中的单纯的横孔,能够容易地形成前述(b)的连通路44。(实施例3)(图11 图14)如图11 图13所示,油压缓冲器100在安装于车体侧而构成缓冲箱的缓冲气缸111的油室127中,以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安装于车轴侧的活塞杆112,在气缸111与活塞杆112的外侧部安装有未图示的悬架弹簧113。气缸111具备车体侧安装部件114,在活塞杆112具备未图示的车轴侧安装部件115,在气缸111的外周部具备未图示的弹簧座117,并且在车轴侧安装部件115的外侧部具备未图示的弹簧座118。在弹簧座117与弹簧座118之间安装悬架弹簧113,悬架弹簧113的弾力吸收车辆从路面承受的冲击力。气缸111在其开ロ部具备使活塞杆112贯通的杆导向器121。杆导向器121被液密地插入气缸111中,在具备油封122、套管123和防尘封124的内径部中,使活塞杆112在 液密状态下自由滑动。在油压缓冲器100中,气缸111包括外筒11IA和内筒111B,在车体侧安装部件114所设置的杯状顶盖114A的外周,通过嵌合焊接等方式固定外筒IllA的上端内周。构成后述的衰减カ产生装置140的螺栓170的上端凸部抵接在顶盖114A的中央凹部,如后所述设置于该螺栓170上的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大外径部借助0形环被插入外筒IllA的中间部的内周并且居中配置。内筒IllB的上端内周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于该第二底部活塞160的下端侧的小外径部。如后所述设置于螺栓170上,且与第二底部活塞160形成同轴的第一底部活塞150的外径部借助0形环被插入内筒IllB的中间部的内周并且被居中配置。另ー方面,气缸111的内筒IllB的下端内周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在杆导向器121的头部121A之上的小外径部。气缸111的外筒IllA被插入杆导向器121的头部121A的大外径部,比头部121A之下的油封122、设置于油封122的下侧的垫片122A更向下方突出,将该突出端作为紧固部119。外筒IllA在顶盖114A与紧固部119之间,借助杆导向器121、油封122、垫片122A、第二底部活塞160、螺栓170,沿着轴向来夹入固定内筒111B。油压缓冲器100如以上所述,整个缓冲箱作为气缸111的外筒111A、内筒IllB同轴配置的双重管。用螺母126固定插入活塞杆112的顶端部的活塞125,通过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内筒IllB的内周的活塞125,将在内筒IllB的内部被杆导向器121与第一底部活塞150夹着的油室127划分成活塞侧油室127A与杆侧油室127B。另外,利用外筒IllA与内筒IllB之间的环状间隙,形成将活塞侧油室127A与杆侧油室127B连通的外侧流路IllC0 128是反弹弹簧。油压缓冲器100在外筒IllA中的油室127的上部设置有空气室131和储油室132。具体而言,围绕螺栓170,在比第二底部活塞160更靠上部的位置插入钢板压制成的杯状顶板130,在比该顶板130更靠上部的外筒IllA内设置有空气室131和储油室132。顶板130在螺栓170的中间凸缘部171A下部嵌入顶部130A,利用后述的压缩检验阀152的阀弹簧152A,被该凸缘部171A夹着挤压,在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外周固定地嵌入躯干部130B的内周。储油室132的上部空间是空气室131。利用如后所述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160中的连通路144,将储油室132与内筒IllB的内部的油室127连通,利用该储油室132来补偿在气缸111的油室127中进退的活塞杆112的容积(包括油的温度膨胀部分的容积)。油压缓冲器100在气缸111的活塞侧油室127A与杆侧油室127B之间设置衰减カ产生装置140。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具有固定地并排设置于沿着气缸111的轴向的两个位置的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150、160。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在围绕螺栓170固定地设置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150、160的阀单元140A的状态下,被插入并内置于气缸111的外筒IllA与内筒IllB的各上端内周。衰减カ产生装置140的阀单元140A从螺栓170的中间凸缘部171A侧开始,依次具有成穿串状填装在其棒状螺纹部171B的外周的杯状顶板130、压缩检验阀152 (阀弹簧152A)、第二底部活塞160、伸长衰减阀161、阀制动器172、压缩衰减阀151、第一底部活塞150、伸长检验阀162 (阀弹簧162A)和阀制动器173,利用螺接在棒状螺纹部171B上的螺母171C将它们固定。
衰减カ产生装置140的阀单元140A按照前述方式在气缸111的外周IllA的中间部的内周组装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外周的大外径部,按照前述方式在该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外周的小外径部组装气缸111的内筒IllB的上端内周。第一底部活塞150借助设置于外周的O形环,液密地插入气缸111的内筒IllB的内周。由此,将阀单元140A的第一底部活塞150与第二底部活塞160固定于气缸111的上端侧。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将被内筒IllB内部中的第一底部活塞150和第二底部活塞160夹着的环状空间作为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将内筒IllB内部中第一底部活塞150的下侧空间作为活塞侧油室127A。将内筒IllB的内部中的第二底部活塞160的上侧空间作为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2,该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2在利通过覆盖该第二底部活塞160的上部的顶板130与储油室132分区的状态下,借助贯穿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160上的孔状流路160C、气缸111的外筒IllA与内筒IllB之间的外侧流路111C,而与杆侧油室127B连通。在内筒IllB的下端侧,在本实施例中是在杆导向器121的小外径部,切割形成有将杆侧油室127B与外侧流路IllC连通的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3。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在第一底部活塞150中设置有被压缩衰减阀151开闭的压缩 流路150A和被伸长检验阀162开闭的伸长流路150B,在第二底部活塞160中设置有被压缩检验阀152开闭的压缩流路160B和被伸长衰减阀161开闭的伸长流路160A。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借助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 ;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150中的压缩流路150A、伸长流路150B ;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160中的压缩流路160B、伸长流路160A、孔状流路160C ;以及设置于气缸111的外筒IllA与内筒IllB的环状间隙中的外侧流路111C,将气缸111的活塞侧油室127A与杆侧油室127B连通(活塞125不具备将活塞侧油室127A与杆侧油室127B连通的流路)。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在第二底部活塞160中设置有连通路144,该连通路144将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150和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各压缩流路150AU60B中的压缩衰减阀151和压缩检验阀152的中间部(与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132连通,并且将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150和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各伸长流路150BU60A中的伸长衰减阀161和伸长检验阀162的中间部(与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132连通。在按照前述方式将第二底部活塞160组装在缓冲箱111的外筒IllA中时,使顶板130的躯干部130B所嵌入的大外径部的外周的一部分面对储油室132。第二底部活塞160如图13所示,贯穿设置有从大外径部的上述外周的一部分朝着半径方向到达压缩流路160B的中间部的横孔,将该横孔作为连通路144。连通路144经由顶板130的躯干部130B的外周周围与储油室132连通。因此,在油压缓冲器100的衰减カ产生装置140中,在压缩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11的活塞侧油室127A的油从气缸111的外侧流路IllC流向杆侧油室127B的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U60B、孔状流路160C),在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160B、孔状流路160C)的上游侧设置有压缩衰减阀151,在下游侧设置有压缩检验阀152,使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U60B、孔状流路160C)中的压缩衰减阀151和压缩检验阀15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144与储油室132连通。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11的杆侧油室127B的油从气缸111的外侧流路IllC流向活塞侧油室127A的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160A、孔状流路160C),在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U60A、孔状流路160C)的上游侧设置有伸长衰减阀161,在下游侧设置有伸长检验阀162,使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160A、孔状流路160C)中的伸长衰减阀161和伸长检验阀16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144与储油室132连通。因此,油压缓冲器100如下所示发挥衰减作用。(压缩行程)(图14(A)的实线箭头的流向)使活塞侧油室127A的油升压,推开衰减カ产生装置140的第一底部活塞150的压缩流路150A的压缩衰减阀151,发生压缩衰减力。从该压缩衰减阀151向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流出的油在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压缩流路160B中分成两股,其中一股油从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压缩流路160B的压缩检验阀152通过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2、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孔状流路160C、气缸111的外侧流路111C、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3,向杆侧油室127B 流出,另ー股油从第二底部活塞160的连通路144向储油室132排出。向该储油室132排出的另ー股油补偿活塞杆114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伸长行程)(图14(B)的实线箭头的流向)使杆侧油室127B的油升压,通过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3、气缸111的外侧流路111C,流入衰减カ产生装置140的第二底部活塞160的孔状流路160C、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2中,推开第二底部活塞160的伸长流路160A的伸长衰减阀161,发生伸长衰减力。从该伸长衰减阀161向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流出的油,与从储油室132通过第二底部活塞160的连通路144、压缩流路160B补充的油汇合后,通过第一底部活塞150的伸长流路150B的伸长检验阀162,向活塞侧油室127A流出。从储油室132补充的油补偿活塞杆114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a)在油压缓冲器100的衰减カ产生装置140中,在气缸111的活塞侧油室127A与杆侧油室127B之间设置有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在压缩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11的活塞侧油室127A的油从气缸111的外侧流路IllC流向杆侧油室127B的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U60B、孔状流路160C),在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160B、孔状流路160C)的上游侧设置有压缩衰减阀151,在下游侧设置有压缩检验阀152,使该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U60B、孔状流路160C)中的压缩衰减阀151和压缩检验阀15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144与储油室132连通,在伸长行程中,利用使气缸111的杆侧油室127B的油从气缸111的外侧流路IllC流向活塞侧油室127A的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U60A、孔状流路160C),在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U60A、孔状流路160C)的上游侧设置有伸长衰减阀161,在下游侧设置有伸长检验阀162,使该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160A、孔状流路160C)中的伸长衰减阀161和伸长检验阀162的中间部经由连通路144与储油室132连通。在压缩行程中,活塞侧油室127A的升压的油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140的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160B、孔状流路160C)的上游侧的压缩衰减阀151,发生压缩衰减力。从该压缩衰减阀151流出的油中的一股油的流向是,从压缩检验阀152通过气缸111的外侧流路IllC流入杆侧油室127B。另外,作为从该压缩衰减阀151流出的油中的另ー股油的流向,即活塞杆112的进入容积部分的油的流向是,从第二底部活塞160的连通路144流入储油室132。此时,杆侧油室127B的压カ(压缩衰减阀151的下游侧的压缩检验阀152 气缸111的外侧流路IllC的流路阻カ小)基本仅依赖于空气室131的压力,根据压缩衰减阀151的流路阻カ的设定而不会变动。因此,能够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在伸长行程中,杆侧油室127B的升压的油从气缸111的外侧流路111C,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140的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U60A、孔状流路160C)的上游侧的伸长衰减阀161,发生伸长衰减力。从该伸长衰减阀161流出的油与从储油室132经由第二底部活塞160的连通路144补充的活塞杆112的退出容积部分的油汇合后,通过伸长检验阀162流入活塞侧油室127A。此外,将加压储油室132的空气室131的压カ设定成高压,由此,在压缩行程中,能够增大杆侧油室127B的压カ使其变成正压,提高伸长反转时的衰减响应性。(b)在第二底部活塞160中设置有连通路144,该连通路144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150、160的各压缩流路150AU60B中的压缩衰减阀151和压缩检验阀152的中间部与储油室132连通,并且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活塞150、160的各伸长流路150B、160A中的伸长衰减阀161和伸长检验阀162的中间部与储油室132连通。由此,通过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160中的连通路144形成以下两个流路在压缩行程中,从活塞侧油室127A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向储油室132流出的上述(a)的油的流路;和在伸长行程中,从储油室132通过衰减カ产生装置140向活塞侧油室127A流出的上述(a)的油的流路。连通路144是单纯的横孔等的流路,能够容易确保气缸111的油室127 储油室132的流路面积,顺利地将空气室131的压カ施加在杆侧油室127B上,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另外,连通路144能够设定为缩短其流路长度,降低其流路阻力,能够提高其设定的自由度。另外,只要对第二底部活塞160实施孔加工就能形成连通路144,不会增加零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C)在油压缓冲器100中,在缓冲箱中的气缸111的油室127的上部设置储油室132。由此,在油压缓冲器100中,不扩大缓冲箱,能够在缓冲箱中的气缸111的油室127的上部设置储油室132,并且能够提高搭载它们的车辆的设计上的自由度。(d)围绕螺栓170固定地设置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150、160,将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150、160固定在气缸111的上端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150、160组装在沿着气缸111的轴向的两个位置。(e)缓冲箱所具备的气缸111包括外筒IllA和内筒111B,在内筒IllB的内部形成前述油室127,在外筒11IA与内筒11IB之间形成有前述外侧流路111C,在比第二底部活塞160更靠上部的外筒IllA的内部形成前述储油室132。根据气缸111的外筒11IA和内筒IllB构成的三重管构造,能够压缩地实现上述(C)。(f)连通路144在第二底部活塞160中,从压缩流路160B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132的外周部贯穿设置。利用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160中的单纯的横孔,能够容易地形成前述(b)的连通路144。
此外,衰减カ产生装置140也可以在设置于压缩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压缩流路150AU60B、孔状流路160C)的下游侧的压缩检验阀152中附带压缩衰减力发生单元。该压缩衰减カ发生单元通过将压缩检验阀152作为叠层板阀,以及/或者将设置有压缩检验阀152的压缩流路160B作为节流流路等而能够构成。此外,衰减カ产生装置140也可以在设置于伸长流路(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1、142、143、伸长流路150BU60A、孔状流路160C)的下游侧的伸长检验阀162中附带伸长衰减力发生单元。该伸长衰减カ发生单元通过将伸长检验阀162作为叠层板阀,以及/或者将设置有伸长检验阀162的伸长流路150B作为节流流路等而能够构成。以上,根据附图详细阐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的宗g的范围内的设计更改等也包含于本发明中。例如,衰减カ产生装置既可以在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至少ー个中设置连通路,也可以在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的两者中设置,该连通路将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与第二底部活塞的各压缩流 路中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伸长压缩共用流路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连通,并且将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的各个伸长流路中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伸长压缩共用流路连通的部分)与储油室连通。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是油压缓冲器,在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其中一侧的缓冲箱所具备的气缸的油室中,插入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另ー侧的活塞杆,通过设置于活塞杆的顶端部的活塞,将气缸的油室划分为活塞侧油室和杆侧油室,将对在气缸的油室中进退的活塞杆的容积进行补偿的储油室与气缸的油室连通,在气缸的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之间设置有衰减カ产生装置,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周围,设置有连通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的外侧流路,其中衰减カ产生装置构成为,在衰减カ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压缩行程中使气缸的活塞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杆侧油室的压缩流路,在该压缩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压缩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压缩检验阀,使设置于该压缩流路中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在衰减カ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伸长行程中使气缸的杆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活塞侧油室的伸长流路,在该伸长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伸长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伸长检验阀,使设置于该伸长流路中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在该油压缓冲器中,衰减カ产生装置具有固定于沿着气缸的轴向的两个位置而且并排设置的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在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中的压缩流路和伸长流路的各自上分别设置有压缩衰减阀和伸长衰减阀,在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中的伸长流路和压缩流路的各自上分别设置有伸长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在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至少ー个中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和第ニ底部活塞的各压缩流路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并且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各伸长流路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由此,在油压缓冲器中,在活塞侧油室的油向杆侧油室和储油室流出的压缩行程中,使杆侧油室的压カ通过压缩衰减阀的流路阻カ的设定而不会变动,能够避免伸长反转时的衰减カ的怠エ。另外,在上述油压缓冲器中,能够容易地确保气缸的油室 储油室的流路面积,更加切实地避免伸长反转时衰减力的怠エ。符号说明10油压缓冲器11缓冲箱
12缓冲管13缓冲气缸13A外筒13B内筒13C外侧流路14活塞杆25活塞27油室 27A活塞侧油室27B杆侧油室31空气室32储油室40衰减カ产生装置41 43伸长压缩共用流路44连通路50第一底部活塞50A压缩流路50B伸长流路51压缩衰减阀52压缩检验阀60第二底部活塞60A伸长流路60B压缩流路61伸长衰减阀62伸长检验阀70螺栓100油压缓冲器111缓冲气缸IllA 外筒IllB 内筒IllC外侧流路112活塞杆125活塞127油室127A活塞侧油室127B杆侧油室131空气室132储油室140衰减カ产生装置
141 143伸长压缩共用流路144连通路150第一底部活塞150A压缩流路150B伸长流路151压缩衰减阀152压缩检验阀160第二底部活塞160A伸长流路160B压缩流路161伸长衰减阀
162伸长检验阀170螺栓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压缓冲器,在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其中一侧的缓冲箱所具备的气缸的油室中,插入安装于车体侧与车轴侧的另一侧的活塞杆, 通过设置于活塞杆的顶端部的活塞,将气缸的油室划分为活塞侧油室和杆侧油室, 将对在气缸的油室中进退的活塞杆的容积进行补偿的储油室与气缸的油室连通, 在气缸的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之间设置有衰减力产生装置, 在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周围,设置有连通活塞侧油室与杆侧油室的外侧流路,其中 衰减力产生装置构成为, 在衰减力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压缩行程中使气缸的活塞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杆侧油室的压缩流路,在该压缩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压缩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 压缩检验阀,使设置于该压缩流路中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在衰减力产生装置中设置有在伸长行程中使气缸的杆侧油室的油从气缸的外侧流路流向活塞侧油室的伸长流路,在该伸长流路的上游侧设置有伸长衰减阀,在下游侧设置有伸长检验阀,使设置于该伸长流路中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该油压缓冲器的特征在于 衰减力产生装置具有固定于沿着气缸的轴向的两个位置而且并排设置的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 在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中的压缩流路和伸长流路的各自上分别设置有压缩衰减阀和伸长衰减阀,在设置于第二底部活塞中的伸长流路和压缩流路的各自上分别设置有伸长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 在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连通路,该连通路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各压缩流路的压缩衰减阀和压缩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并且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的各伸长流路的伸长衰减阀和伸长检验阀的中间部与储油室连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和外侧流路的周围设置有储油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围绕螺栓固定地设置有所述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将第二底部活塞固定在气缸的一端侧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箱将气缸入嵌合在缓冲管的内部插,气缸包括外筒和内筒,在内筒的内部形成有所述油室,在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有所述外侧流路,在缓冲管与外筒之间形成有所述储油室。
5.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在第一底部活塞中,从伸长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
6.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在第二底部活塞中,从压缩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缓冲箱中的气缸的油室的上部设置有储油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围绕螺栓固定地设置所述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将第一底部活塞和第二底部活塞固定在气缸的上端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箱所具备的气缸包括外筒与内筒,在内筒的内部形成有所述油室,在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有所述外侧流路,在比第二底部活塞更靠上部的外筒的内部形成有所述储油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在第二底部活塞中,从压缩流路的中间部至面对储油室的外周部贯穿设置。
11.如权利要求I 10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减力产生装置在设置于压缩流路的下游侧的所述压缩检验阀中附带有压缩衰减力发生单元。
12.如权利要求I 11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减力产生装置在设置于伸长流路的下游侧的所述伸长检验阀中附带有伸长衰减力发生单元。
全文摘要
在油压缓冲器(10)中,在第一底部活塞(50)与第二底部活塞(60)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连通路(44),该连通路(44)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中的各压缩流路(50A、60B)中的压缩衰减阀51和压缩检验阀(52)的中间部与储油室(32)连通,并且将分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底部活塞(50、60)的各伸长流路(60A、50B)中的伸长衰减阀(61)和伸长检验阀(62)的中间部与储油室(32)连通。
文档编号F16F9/32GK102652231SQ201180004584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1日
发明者村上阳亮 申请人:株式会社昭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