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5809阅读:1945来源:国知局
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将一对齿轮传动中的一个齿轮分成两半,在这两半的贴合面上各设有一个沉孔,沉孔上装入销钉,在销钉上装入孔用弹性挡圈,一半的齿轮上设有盲孔,另一半齿轮上设有腰形孔,一螺钉穿过腰形孔螺接盲孔将两半齿轮错开角度紧固,再装入传动机构与另一个齿轮啮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利用两半齿轮的偏转角消除齿轮侧隙,在孔用弹性挡圈的弹性变形作用下从根本上消除齿轮的回差。
【专利说明】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减速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齿轮回差是指当输出轴固定、输入轴由正转改为反转时的两极限转角之差除以传 动比。普通的齿轮传动由于齿轮侧隙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形成回差。在航空航天及军事装备 等领域,对于传动精度有很高的要求,而回差会大大影响传动精度,从而降低整机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提高齿轮传动精度的消除齿轮回 差的结构。
[0004]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将一对 齿轮传动中的一个齿轮分成两半,在这两半的贴合面上各设有一个沉孔,沉孔上装入销钉, 在销钉上装入孔用弹性挡圈,一半的齿轮上设有盲孔,另一半齿轮上设有腰形孔,一螺钉穿 过腰形孔螺接盲孔将两半齿轮错开角度紧固。再装入传动机构与另一个齿轮啮合,利用前 述的偏转角消除齿轮侧隙,在孔用弹性挡圈的弹性变形作用下从根本上消除齿轮回差。
[0005] 所述盲孔为螺纹盲孔。
[0006] 所述盲孔和腰型孔的节圆大小相同。
[0007] 所述沉孔的深度为孔用弹性挡圈的厚度。
[0008]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功效在于:利用孔用弹性挡圈的弹性变形使前后两半齿轮的轮 齿错开一定的角度,在与另一个常规齿轮啮合时,前述错开角度的轮齿分别与后者轮齿的 两个齿面相啮合,即可消除齿轮侧隙,从而消除了齿轮回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半齿轮组件I的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001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半齿轮组件II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0013]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入孔用弹性挡圈的示意图;
[0014] 图6为本实用新型消除齿轮回差结构的示意图;
[0015] 图中标号说明
[0016] 1一齿轮 I ; 2-销钉;
[0017] 3-齿轮II ; 4一孔用弹性挡圈;
[0018] 5 -内六角圆柱头螺钉; 6-腰形孔;
[0019] 7-螺纹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请参阅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1]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将一对齿轮传动 中的一个齿轮沿轴向分成宽度相等的前后两半:齿轮I 1和齿轮II 3,分别在齿轮I 1的右 端面和齿轮II 3的左端面上加工出沉孔,分别在沉孔面上相同节圆上错开一定的角度,在 齿轮II 3或齿轮I 1上加工一个螺纹盲孔7,在齿轮I 1或齿轮II 3上加工出一个腰型孔 6,螺纹盲孔7和腰型孔6的节圆大小相同。
[0022] 安装时,在齿轮I 1和齿轮II 3的沉孔内装入销钉2,然后将一个孔用弹性挡圈4 装入沉孔内,孔用弹性挡圈4的两个小孔对准齿轮I 1和齿轮II 3的销钉2。然后沿圆周方 向调整齿轮I 1和齿轮II 3,将齿轮I 1和齿轮II 3旋转一定角度使其齿顶圆对准,一六角 圆柱头螺钉5穿过腰形孔6在齿轮I 1或齿轮II 3的螺纹盲孔7内旋入,使齿轮I 1和齿 轮II 3连接在一起,再整体装入传动机构与另一个齿轮啮合。前述的偏转角消除了齿轮侧 隙,在孔用弹性挡圈4的弹性变形作用下从根本上消除了齿轮的回差。
[0023] 所述沉孔的深度为孔用弹性挡圈4的厚度。
【权利要求】
1. 一种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将一对齿轮传动中的一个齿轮分成两半, 在这两半的贴合面上各设有一个沉孔,沉孔上装入销钉,在销钉上装入孔用弹性挡圈,一半 的齿轮上设有盲孔,另一半齿轮上设有腰形孔,一螺钉穿过腰形孔螺接盲孔将两半齿轮错 开角度紧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为螺纹盲孔。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和腰型孔 的节圆大小相同。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齿轮回差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孔的深度为孔用 弹性挡圈的厚度。
【文档编号】F16H55/18GK203880041SQ201420165291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8日
【发明者】余伟苗, 夏俭通 申请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