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接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06854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螺接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包括一螺接部,一操作本体,其中该操作本体具有一个控制室和一控制单元,其中该操作本体自该螺接部延伸,该控制单元设于该控制室,其中该控制单元具有一个操作状态和一个非操作状态,其中当该控制单元处在该操作状态时,该控制单元和该操作本体形成一个受力位,当该控制单元处在该非操作状态时,该受力位被破坏。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螺接装置控制系统,其包括一个螺接器和至少一个服务器,其中所述螺接器包括一个扫描仪,一个控制器,和一个电动机。
【专利说明】螺接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螺接装置,其中该智能螺接装置具有一个操作状态和一个非操作状态,其中当该螺接装置处在操作状态时,该螺接装置易于解螺接/螺接,当该螺接装置处在该非操作状态时,该螺接装置不易甚至不能手动或借助工具,如钳子、扳手等螺接或解螺接。进一步地,当使用者想要调节该螺接装置处于该操作状态时,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

【背景技术】
[0002]螺接装置,如螺丝或螺母是常见的紧固和/或连接装置。传统的螺接装置,如螺丝,一般具有螺接部位和一个操作本体位,其中该操作本体位具有适当外形或受力结构以便于使用者将该螺丝螺接在目标物体或将该螺丝与该目标物体解螺接,以使该螺丝与该目标物体相螺接或分离。螺母在结构上可能更为简单,其螺接部位和受力部位形成一个整体,螺线设于螺接部位的内部且该螺接部位具有合适的外形,以使使用者能够在螺母的外部,也就是该螺接部位的外部施加一个作用力,以转动该螺母和将螺母螺接在相应目标物体。这种传统的螺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0003]但是这种传统的螺接装置也具有很多缺点。首先,容易被常见五金工具,甚至徒手打开,不利于其应用在安全要求高的领域。其次,该螺接装置的螺接或解螺接不受控制。也就是说,即使是没有得到授权的操作人员,也可以使用工具将这种螺接装置螺接在目标物体或将这种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解螺接。再次,这种传统的螺接装置的螺接和/或解螺接过程不易自动控制且被相应的操作人员影响。有的螺接装置因其自身的特性或工业生产要求,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螺接和/或解螺接速度,和螺接和/或解螺接程度。如果操作人员是新手,则可能会导致这种螺接装置的不适当的螺接或解螺接。最后,为了便于使用,这种传统的螺接装置,如螺丝或螺母的结构和外形比较相似,操作人员可能会将错误的螺接装置螺接在目标物体或与目标物体解螺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传统的五金工具难以,甚至无法使该螺接装置螺接在目标物体和/或使该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解螺接。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装置的螺接和解螺接能够实现自动/智能控制,以使该螺接装置的螺接和/或解螺接操作需要经过授权才能进行,从而避免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该螺接装置被螺接在目标物体或使该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解螺接。
[000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用于该螺接装置螺接操作或解螺接操作的螺接器必须获得一个与该螺接装置相对应的操作信号,该螺接器才能有效操作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其中该操作信号可预先存储在该螺接器或接收自控制系统。
[000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装置的螺接和/或解螺接操作受提供操作信号的螺接器或控制系统近程或远程控制。
[000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装置的螺接和/或解螺接操作受其控制系统的远程控制,从而能够避免操作人员将错误的螺接装置螺接在目标物体或使该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解螺接。
[000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装置的螺接和/或解螺接操作无法通过常见的五金工具实施,从而阻止该螺接装置被授权操作人员之外的人螺接在目标物体或与目标物体解螺接。
[00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装置的螺接和/或解螺接需要两个操作步骤:(I)形成至少一个受力位,和;(2)使用相应的开合件螺接或解螺接该螺接装置。
[001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当该螺接装置的控制单元处在操作状态时,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与控制单元形成一个受力位,其中用于紧固或松脱该螺接装置的开合件可通过该受力位施加一个适当的作用力在该操作本体并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转动,从而使该螺接装置的螺接部螺接在目标物体或与目标物体解螺接;当该螺接装置的该控制单元处在非操作状态时,该螺接装置的受力位被破坏,从而使得该开合件难以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发生转动。
[00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装置为纯机械结构,其在被驱动时不需要任何电力。
[00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装置包括一个螺接部、一个操作本体和一个控制单元,其中当该控制单元处在操作状态时,该操作本体与该控制单元形成一个受力位,该开合件能够施加一个适当的作用力在该受力位以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转动并带动该螺接装置的螺接部转动,从而使该螺接装置的螺接部螺接在目标物体或与目标物体解螺接;当该控制单元处在非操作状态时,该螺接装置的受力位被破坏,从而使得该开合件难以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
[001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螺接装置,其中该螺接器能够依预先存储在该螺接器或接收自该控制系统的操作信号驱动该控制单元,从而使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和控制单元形成一个用于该螺接装置的螺接和/或解螺接操作的受力位。
[001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远程自动控制的智能螺接装置,其中该智能螺接装置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001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0017]依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螺接部,一个自该螺接部延伸的操作本体和一个控制单元,其中当该控制单元处在操作状态时,该操作本体与该控制单元形成一个受力位;当该控制单元处在非操作状态时,该螺接装置的受力位被破坏。
[0018]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螺接装置控制系统,其包括:一个螺接器和至少一个服务器,其中该螺接器包括一个扫描仪,一个可通电地与该扫描仪相连接的控制器,和一个可通电地与该控制器相连接的以用于驱动该盘单元转动的电动机,其中该扫描仪能够扫描该编码部并获得该编码部编码的特征信息,该控制器能够将该特征信息发送至服务器,其中该服务器能够根据该特征信息向该控制器发送一个操作信号,其中该控制器能够根据该操作信号控制该电动机驱动该盘单元转动。
[0019]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螺接装置解螺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20](I)螺接器扫描仪扫描螺接装置的编码部以获得该螺接装置的特征信息,和该螺接器发送该特征信息至一个服务器并从该服务器获得一个与该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操作信号,和该螺接器根据该操作信号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控制单元以形成一个受力位;
[0021](2)将一个螺接件71与该受力位相啮合;和
[0022](3)通过该螺接件71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以使该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解螺接。
[0023]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螺接装置螺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24](I)螺接器扫描仪扫描螺接装置的编码部以获得该螺接装置的特征信息,以使该螺接器发送该特征信息至一个服务器并从该服务器获得一个与该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操作信号,和该螺接器根据该操作信号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控制单元以形成一个受力位;
[0025](2)将一个螺接件71与该受力位相啮合;和
[0026](3)通过该螺接件71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以使该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相螺接。
[0027]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0028]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正视图。
[0030]图2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剖视图。
[0031]图3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装配示意。
[0032]图4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螺接部的立体图。
[0033]图5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的驱动部的立体图。
[0034]图6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保护套件的立体图。
[0035]图7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中间件的立体图。
[0036]图8A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本体的立体图。
[0037]图8B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本体的剖视图。
[0038]图9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组件的正视图。
[0039]图10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0040]图11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组件的立体图,该图显示了该控制组件的该驱动元件。
[0041]图12A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组件的正视图,该图所示的是该控制组件的盘单元的主动盘和从动盘。
[0042]图12B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组件的装配图。
[0043]图13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制动板的立体图。
[0044]图14图示的是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组件的第一限位元件和第二限位元件。
[0045]图15图示的是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组件的第三限位元件。
[0046]图16图示的是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控制单元的信息盘。
[0047]图17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解螺接方法流程图。
[0048]图18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螺接方法流程图。
[0049]图19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螺接器的正视图。
[0050]图20为依上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的螺接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实用新型。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例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实用新型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
[0052]参考本实用新型附图之图1至图1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螺接装置被阐明,其中该螺接装置包括一个螺接部10,一个操作本体20和一个控制单元30,其中该操作本体20自该螺接部10延伸,其中该操作本体20具有一个控制室200,该控制单元30设于该控制室200,其中该控制单元30具有一个操作状态和一个非操作状态,其中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该操作状态时,该控制单元30和该操作本体20形成一个受力位,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该非操作状态时,该受力位被破坏。
[0053]值得注意的是,该受力位可能是任何便于使用者施力驱使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20转动,以使该螺接装置的螺接部10螺接在一个目标物体或与目标物体解螺接的结构。优选地,该受力位是一个突起或凹陷。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螺接部10具有一个螺杆形结构或一个螺帽形结构,当该螺接部10具有一个螺杆形结构时,螺丝设于该螺接部10的一个外侧壁;当该螺接部10具有一个螺帽形结构时,螺丝设于该螺接部10的一个内侧壁。
[0054]如附图之图2至图5所示,该螺接装置的该操作本体20包括一个延伸部21和一个操作部22,其中该延伸部21自该螺接部10延伸,该操作部22自该延伸部21延伸,其中该操作本体20的该延伸部21和该操作部22形成该控制室200,其中该操作部22具有一个与该控制室200相连通的第一操作开口 220,以使使用者能够通过该第一操作开口 220驱动该控制单元30,从而调节该控制单元30在该操作状态和该非操作状态之间转换。
[0055]如附图之图7至图11所示,该螺接装置的该控制单元30包括一个控制组件31、一个控制本体32、一个中间件33和一个第一弹性元件34,其中该控制本体32形成一个第一容纳室320以用于容纳该控制组件31于其内,该中间件33设于该操作本体20与该控制本体32之间,该第一弹性元件34设于该中间件33与该操作本体20之间,其中该中间件33具有一个第一侧壁331,该控制组件31包括一个壳体311、一个驱动元件312、一个盘单元313和一个第一限位元件314,其中该壳体311形成一个第二容纳室3110,一个高端3111和一个低端3112,该驱动元件312可枢转地设于该高端3111和该低端3112之间,该盘单元313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二容纳室3110内,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可转动地耦接在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其中该盘单元313包括至少一个主动盘3131,其中该主动盘3131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开口 31310,其中该驱动元件312能够与该驱动开口 31310相啮合,以使该主动盘3131能够驱动该驱动元件312转动,进而驱动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发生转动,该壳体311再进一步驱动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发生移动,其中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该操作状态时,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向内移动并与该中间件33的第一侧壁331相分离,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该非操作状态时,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向外移动至该中间件33的第一侧壁331的下方。优选地,该控制组件31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限位元件315,其中该第二限位元件315可转动地親接在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其中该第二限位元件315能够被该壳体311驱动以作往复运动,其中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该操作状态时,该第二限位元件315与该中间件33相分离,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该非操作状态时,该第二限位元件315运动至该中间件33。更优选地,该第一弹性元件34提供一个支撑/压迫该中间件33的弹力,以将该中间件33保持在适当位置,其中该第一弹性元件34提供的该弹力最小不小于该中间件33的重力。
[0056]值得注意的是当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第二限位元件315被该壳体311驱动并移动至该中间件33时,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该第二限位元件315能够阻止该中间件33向下移动,当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第二限位元件315被该壳体311驱动并与该中间件33分离时,该中间件33可在适当大小的外力作用下(如当第一操作开口 220朝下时,该适当大小的力要不小于该中间件33的重力和该第一弹性元件34提供的弹力的和,当该第一操作开口 220向上时,该适当大小的力要不小于该第一弹性元件34提供的弹力与该中间件33的重力之间的差值)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
[0057]如附图之图13所示,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包括一个第一限位部3141和一个第一从动部3142,其中该第一从动部3142自该第一限位部3141延伸至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并能够被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驱动,该第一弹性元件34设于该中间件33的该第一侧壁331的下方以支撑和保持该中间件33处在适当位置并形成一个移动空间340以使该第一限位元件314能够在该壳体311的驱动下在该移动空间340自由移动,从而使得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非操作状态时,该第一限位元件314的该第一限位部3141能够向外移动至该中间件33的该第一侧壁331的下方以阻止该中间件33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操作状态时,该第一限位元件314的该第一限位部3141能够向内移动并脱离该中间件33的该第一侧壁331,以使该中间件33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0058]如附图之图2和图13所示,该第二限位元件315包括一个第二限位部3151和一个第二从动部3152,其中该第二从动部3152自该第二限位部3151延伸至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并能够被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驱动,从而使该第二限位元件315在该壳体311的驱动下在该移动空间340自由移动,其中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非操作状态时,该第二限位元件315的该第二限位部3151向外移动至该中间件33的第一侧壁331的下方以阻止该中间件33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当该控制单元30处在操作状态时,该第二限位元件315的该第二限位部3151向内移动并脱离该中间件33的该第一侧壁331,以使该中间件33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0059]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主动盘3131包括一个驱动本体31311且该驱动开口 31310自上而下贯穿形成在该驱动本体31311,从而使得该驱动本体31311形成一个驱动侧313111和一个滑动侧313112,其中当该驱动元件312落入该驱动开口 31310时,该主动盘3131能够发生转动以使该驱动侧313111抵压在该驱动元件312并使该驱动元件312被该主动盘3131驱动和使该壳体311发生转动,或使该滑动侧313112抵压在该驱动元件312并驱动该驱动元件312沿该滑动侧313112滑动和脱离该驱动开口 31310,从而使得当该主动盘3131转动以使得该驱动侧313111抵压在该驱动元件312时,该主动盘3131可以驱动该驱动元件312和该控制组件31的壳体311发生转动,当该主动盘3131转动以使得该滑动侧313112抵压在该驱动元件312时,该主动盘3131可以推动该驱动元件312脱离该驱动开口 31310。
[0060]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控制组件31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弹性元件316,和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该高端3111和该低端3112之间的第二侧壁3113,其中该第二侧壁3113具有一个外侧31131,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316设于该壳体311的该第二侧壁3113的该外侧31131并从该第二侧壁3113延伸至该驱动元件312,其中当该驱动开口 31310与该驱动元件312对齐时,该第二弹性元件316能够推动该驱动元件312落入该驱动开口 31310,以使该主动盘3131能够驱动该驱动元件312和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转动,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316沿该壳体311的该第二侧壁3113的该外侧31131被设置。
[0061]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驱动元件312包括一个可枢转地设于该高端3111和该低端3112之间的定位部3121和一个设置在该定位部3121的阻止肋3122,其中当该驱动元件312与该驱动开口 31310相对齐时,该驱动元件312的该阻止肋3122能够被该第二弹性元件316推动落入该驱动开口 31310。优选地,该第二弹性元件316是一个螺旋弹片,且该螺旋弹片的一端固定在该第二侧壁3113的一个外侧31131,另一端固定在该驱动元件312的定位部3121,其中该螺旋弹片的弯曲方向与该第二侧壁3113的弯曲方向和驱动元件的定位部3121的弯曲方向相一致。
[0062]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控制组件31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轴318和该壳体311的该高端3111具有一个轴孔31110,其中该驱动轴318包括一个可转动地容纳在该第二容纳室3110的容纳部3181和一个自该容纳部3181向下延伸的驱动部3182,其中该主动盘3131固定连接于该驱动轴318的该容纳部3181并被该壳体311的该低端3112保持在该第二容纳室3110内,该驱动部3182适于穿过该高端3111的该轴孔31110。
[0063]值得注意的是该驱动轴318的容纳部3181设于该壳体311的高端3111和该低端3112之间并能够相对该低端3112自由转动。
[0064]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盘单元313进一步包括一组分别地和有序地设于该低端3112和该主动盘3131之间的从动盘3132,其中每个该从动盘3132可转动地与该驱动轴318的该容纳部3181相耦接,其中每个该从动盘3132均具有至少一个能够与该驱动开口 31310相对齐的凹槽31320,且该主动盘3131能够依次驱动该从动盘3132转动以使得该从动盘3132组的每个从动盘3132的该凹槽31320均与该驱动开口 31310相对齐,从而形成一个用于容纳该驱动元件312的该阻止肋3122于其内的驱动槽。
[0065]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主动盘3131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驱动销31312,并且每个该从动盘3132均包括一个从动本体31321,一个从动销31322和一个第二驱动销31323,其中该驱动本体31311具有一个第一主动侧313113,该从动本体31321具有一个从动侧313211和一个第二主动侧313212,其中该主动盘3131的第一驱动销31312设于该第一主动侧313113,该从动盘3132的该从动销31322设于该从动侧313211,该从动盘3132的该第二驱动销31323设于该第二主动侧313212,其中该主动盘3131的该第一驱动销31312能够与与该主动盘3131相邻的该从动盘3132的该从动销31322相耦接,其中每两个相邻从动盘3132包括一个上从动盘3132和一个下从动盘3132,且该下从动盘3132的第二驱动销31323适于与该上从动盘3132的该从动销31322相耦接,从而使得当该主动盘3131转动时,该主动盘3131的该第一驱动销31312能够与与该主动盘3131相邻的该从动盘3132的该从动销31322相遇,该两相邻从动盘3132的该下从动盘3132的该第二驱动销31323可以与该两相邻从动盘3132的上从动盘3132的该从动销31322相遇并依次驱动每一个该从动盘3132转动,从而分别将该主动盘3131的该凹槽31320与该驱动开口 31310相对齐,以形成用于该驱动元件312的该驱动槽。
[0066]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盘单元313进一步包括一组间隔件3133,其中该间隔件3133分别设于该相邻两个从动盘3132之间和该主动盘3131与与该主动盘3131相邻的该从动盘3132之间。
[0067]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间隔件3133的高度为H1,其中该主动盘3131的该第一驱动销31312的高度为H2,该从动盘3132的该从动销31322的高度为H3,该从动盘3132的该第二驱动销31323的高度为H4,其中LI分别大于H2、H3和H4,且小于H2和H3的总和和H3和H4的总和。
[0068]如附图之图7至图13所示,该控制组件31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低端3112和该从动盘组3132之间的压紧弹簧以将该从动盘3132和该主动盘3131保持在适当位置。
[0069]如附图之图8A至图8B所示,该控制本体32具有一个低端部321,其中该低端部321形成该第一容纳室320,其中该低端部321具有一个内壁3211,其中该内壁3211形成一个与该第一容纳室320相连通的复位室32110,其中该复位室32110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将该驱动元件312容纳于其内,其中该驱动元件312朝向该控制本体32的该复位室32110,从而使得当每个该从动盘3132的该凹槽31320与该驱动开口 31310相对齐以形成该驱动槽时,该驱动元件312在该第二弹性元件316的驱动下被迫脱离该复位室32110并落入该驱动槽中,当该驱动元件312被该主动盘3131推动离开该驱动开口 31310时,该驱动元件312适于复位进入该复位室32110并被该控制本体32的该低端部321的该内壁3211保持在适当位置。
[0070]如附图之图9至图12所示,该控制组件31的该壳体311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齿轮3114,且该壳体311的该高端3111具有一个顶侧31111,其中该驱动齿轮3114设于该高端3111的该顶侧31111,其中该第一限位元件314的第一从动部3142包括一个第一齿端侧31421,其中该第一齿端侧31421能够与该驱动齿轮3114相啮合,从而使得当该控制组件31转动时,该驱动齿轮3114能够驱动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往复运动。优选地,该第二限位元件315的第二从动部3152包括一个第二齿端侧31521,其中该第二齿端侧31521能够与该驱动齿轮3114相啮合,从而使得当该控制组件31转动时,该驱动齿轮3114能够驱动该第二限位元件315往复运动。
[0071 ] 如附图之图8A至图12所示,该控制本体32进一步包括一个高端部322,其中该高端部322自该低端部321向上延伸,其中该高端部322具有一个第二操作开口 3220,其中该第二操作开口 3220正对该驱动轴318的该驱动部3182以使该驱动轴318能够被驱动转动,其中该驱动轴318的该驱动部3182具有一个操作端31821,其中该操作端31821穿过该第二操作开口 3220并从该第一容纳室320突出。
[0072]如附图之图3至图13所示,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该控制本体32的制动板50和一个设于该壳体311的该高端3111的顶侧31111的制动销60,其中该制动板50包括一个制动本体51和一个制动突起52,其中该制动本体51适于容纳在该第一容纳室320和耦接在该壳体311的该高端3111,该制动突起52自该制动本体51向外延伸,其中该制动突起52适于容纳在该复位室32110,其中该制动本体51具有一个底侧511和一个设于该制动本体51的该底侧511的弧形槽5110,且该制动销60适于容纳在该弧形槽5110并仅能够沿该弧形槽5110滑动,从而限制该壳体311在一个预先设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0073]如附图之图9至图12所示,该螺接装置的该控制单元30进一步包括一个编码部35,其中该编码部35编码有一个与该螺接装置相对应的特征信息。该特征信息可能是一个该螺接装置所特有的序列号;可能是该螺接装置的安装相关信息,如安装位置、安装方式或安装者信息;可能是该螺接装置的运输相关信息,如该螺接装置的发货日期、运输目的地等信息。该特征信息也可能是与该螺接装置相关的其他信息。
[0074]如附图之图19所示,该螺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螺接器70,其中该螺接器70包括一个扫描仪,一个可通电地与该扫描仪相连接的控制器,和一个可通电地与该控制器相连接的以用于驱动该盘单元转动的电动机,其中该扫描仪能够扫描该编码部35并获得该特征信息,该控制器根据该特征信息控制该电动机驱动该盘单元313转动。
[0075]如附图之图3和图16所示,该编码部35是一个设于该壳体311的该高端3111和该控制本体32的该高端部322之间的信息盘,其中该信息盘可转动地耦接在该驱动轴318的该驱动部3182,其中该信息盘被该驱动轴318的该驱动部3182驱动,其中该信息盘具有一个朝向该控制本体32的该高端部322的读码侧351,其中该控制本体32具有一个扫描孔323,其中该扫描孔323穿过该控制本体32的该高端部322且扫描仪71能够通过该扫描孔323扫描该信息盘的该读码侧351。
[0076]如附图之图16所示,该信息盘具有一组编码开口 352和一组编码条块353,其中该编码开口 352被该编码条块353以相互交替的方式相互隔开,从而形成一个编码花式,其中该编码花式适于通过扫描该读码侧351获得,其中该编码花式编码该特征信息。
[0077]值得注意的是,当该信息盘被驱动转动时,该扫描仪扫描该信息盘的该读码侧351以获得该信息盘的该编码花式和该特征信息,从而使得一个螺接器70能够根据该特征信息或一个与该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操作信号驱动该驱动轴318转动和使该中间件33与该操作本体20形成该受力位。
[0078]如附图之图9所示,优选地,该第二弹性元件316是一个螺旋弹片,该定位部3121具有一个弯曲外表面31210,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316沿该定位部3121的该弯曲外表面31210被安置。
[0079]如附图之图5所示,该操作本体20的该操作部22具有至少一个第三操作开口2200,该中间件33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自该第一侧壁331向上延伸的突起部,其中该突起部分别与该第三操作开口 2200相对应,且该突起部332的形状和大小分别依该第三操作开口 2200而形成。换句话说,该控制单元30的该中间件33与该操作本体20的该操作部22的第三操作开口 2200用于形成该受力位,当该螺接装置处在操作状态时,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该第二限位元件315在控制组件31的壳体311的驱动齿轮3114的驱动下向内移动,从而使得该中间件33仅被该第一弹性元件34所支撑,使用者可通过第三操作开口 2200下压该中间件33的突起部332以使形成一个可与螺接器70的螺接件71相啮合的凹陷结构,使用者或操作者可通过螺接件71驱动该螺接装置转动,从而与一个目标物体螺接/解螺接;当该螺接装置处在非操作状态时,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该第二限位元件315在控制组件31的壳体311的驱动齿轮3114的驱动下向外移动至该中间件33的第一侧壁331的下方并支撑该中间件33处在一个适当位置,在此状态下,该中间件33的突起部332与该第三操作开口 2200相啮合且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该第二限位元件315阻止该中间件33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和形成该受力位。
[0080]如附图之图6所示,该螺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可转动地设于该螺接部10的保护套件40,其中该保护套件40具有一个保护室400,该保护室400安全地将该操作本体20容纳于其内。
[0081]值得注意的是,该保护套件40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四操作开口 401,其中该第四操作开口 401与该第一操作开口 220和第二操作开口 3220相对齐。
[0082]值得注意的是,该控制器能够将该特征信息发送至一个服务器,该服务器根据收到的该特征信息向该控制器发送一个操作信号,该控制器能够根据该操作信号控制该电动机驱动该盘单元313转动。
[0083]如附图之图2所示,该控制组件31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三限位元件317,其中该第三限位元件317设于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第二限位元件315的下方,并支撑和保持该第一限位元件314和该第二限位元件315处在适当位置。
[0084]如附图之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螺接装置解螺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85](I)螺接器的扫描仪扫描螺接装置的编码部以获得该螺接装置的特征信息,和该螺接器发送该特征信息至一个服务器并从该服务器获得一个与该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操作信号,和该螺接器根据该操作信号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控制单元以形成一个受力位;
[0086](2)将一个螺接件与该受力位相啮合;和
[0087](3)通过该螺接件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以使该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解螺接。
[0088]如附图之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螺接装置螺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89](I)螺接器扫描仪扫描螺接装置的编码部以获得该螺接装置的特征信息,以使该螺接器发送该特征信息至一个服务器并从该服务器获得一个与该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操作信号,和该螺接器根据该操作信号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控制单元以形成一个受力位;
[0090](2)将一个螺接件与该受力位相啮合;和
[0091](3)通过该螺接件驱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以使该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相螺接。
[0092]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一种螺接装置控制系统,其包括一个螺接器70和至少一个服务器,其中该螺接器70包括一个扫描仪,一个可通电地与该扫描仪相连接的控制器,和一个可通电地与该控制器相连接的以用于驱动该驱动轴318,从而驱动该盘单元313转动的电动机,其中该扫描仪能够扫描该编码部35并获得该编码部35编码的特征信息,该控制器能够将该特征信息发送至服务器,其中该服务器能够根据该特征信息向该控制器发送一个操作信号,其中该控制器能够根据该操作信号控制该电动机驱动该盘单元313转动。
[0093]优选地,每个该螺接装置的该编码部35编码的该编码信息仅对应单个该操作信号,该服务器发送的每个该操作信号仅对应单个该特征信息。
[0094]如附图之图20所示,该螺接器70进一步包括一个螺接件71,其中该螺接装置能够形成一个受力位,其中该螺接件71能够与该受力位相啮合,以使使用者能够通过该螺接件71驱动该螺接装置的一个操作本体20,从而驱动该螺接装置的一个螺接部10螺接至一个目标物体或与一个目标物体解螺接。
[0095]可选地,该螺接件71设于该螺接器70。
[0096]如附图之图1和图20所示,该螺接装置形成的受力位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开口,其中该螺接件71具有至少一个驱动突起711,其中使用者能够通过该驱动突起711施压在该中间件33的突起部332上,以使该螺接件71的驱动突起711与该操作本体20的驱动部22的该第三操作开口 2200相啮合,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该螺接件71施加一个适当的作用力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20的驱动部22上和驱动该螺接装置转动,以使该螺接装置的螺接部10螺接至一个目标物体或与一个目标物体解螺接。换句话说,该螺接件71的驱动突起711能够与该操作本体20的驱动部22的该第三操作开口 2200相啮合,从而使使用者能够通过该螺接件71操作本实用新型螺接装置。
[0097]综上所述,可以理解的是,当使用者需要将本实用新型螺接装置螺接在目标物体或将本实用新型螺接装置与目标物体解螺接时,使用者可以通过螺接器70可通过扫描该螺接装置的该控制单元30的编码部35以获得该螺接装置的特有序列号并根据该螺接装置的该序列号获得一个与该螺接装置相对应的操作信号,该螺接器70能够根据获得的与该螺接装置相对应的操作信号驱动该控制单元30,以使该控制单元30的第一限位元件314和第二限位元件315向内移动并与该中间件33相脱离,以使该控制单元30和该操作本体20形成一个受力位,此时该中间件33可在适当大小的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或向上移动,从而形成一个驱动开口,该螺接器70的该螺接件71的驱动突起711与该操作本体20的驱动部22的驱动开口(该第三操作开口 2200)相啮合,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该螺接件71施加一个适当的作用力在该螺接装置的操作本体20的驱动部22上和驱动该螺接装置转动,以驱动该螺接装置的一个螺接部10螺接至一个目标物体或与一个目标物体解螺接,此时该控制单元30处在操作状态;当使用者对该螺接装置的螺接操作或解螺接操作完成后,使用者能够驱动该控制单元30,以使该控制单元30的第一限位元件314和第二限位元件315向外移动至该中间件33的下方,以阻止该中间件33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此时该控制单元30处在非操作状态。
[0098]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0099]由此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实用新型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螺接部; 一操作本体,其中所述操作本体具有一个控制室;和 一控制单元,其中所述操作本体自所述螺接部延伸,所述控制单元设于所述控制室,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具有一个操作状态和一个非操作状态,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操作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和所述操作本体形成一个受力位,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非操作状态时,所述受力位被破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本体包括一个延伸部和一个操作部,其中所述延伸部自所述螺接部延伸,所述操作部自所述延伸部延伸,其中所述操作本体的所述延伸部和所述操作部形成所述控制室,其中所述操作部具有一个与所述控制室相连通的第一操作开口,以使使用者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操作开口驱动所述控制单元,从而调节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操作状态和所述非操作状态之间转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一个控制组件; 一个控制本体; 一个中间件,所述中间件具有一个第一侧壁;和 一个第一弹性元件,其中所述控制本体形成一个第一容纳室以用于容纳所述控制组件于其内,所述中间件设于所述操作本体与所述控制本体之间,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于所述中间件与所述操作本体之间,其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一个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形成一个第二容纳室,一个高端和一个低端; 一个可枢转地设于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之间的驱动元件; 一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容纳室内的盘单元,其中所述盘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主动盘,其中所述主动盘具有至少一个驱动开口,其中所述驱动元件能够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啮合,以使所述主动盘能够驱动所述驱动元件转动,进而驱动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发生转动;和 一个第一限位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可转动地親接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能够被所述壳体驱动以发生移动,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向内移动并与所述中间件的所述第一侧壁相分离,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非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向外移动至所述中间件的第一侧壁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接装置的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包括一个编码部,其中所述编码部编码有一个与所述螺接装置相对应的特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螺接器,其中所述螺接器包括一个扫描仪,一个可通电地与所述扫描仪相连接的控制器,和一个可通电地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以用于驱动所述盘单元转动的电动机,其中所述扫描仪能够扫描所述编码部并获得所述特征信息,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特征信息控制所述电动机驱动所述盘单元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能够将所述特征信息发送至一个服务器,所述服务器根据收到的所述特征信息向所述控制器发送一个操作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操作信号控制所述电动机驱动所述盘单元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包括一个第一限位部和一个第一从动部,其中所述第一从动部自所述第一限位部延伸至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并能够被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驱动,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设于所述中间件的所述第一侧壁的下方以支撑和保持所述中间件处在适当位置并形成一个移动空间,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能够在所述壳体的驱动下在所述移动空间自由移动,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非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向外移动至所述中间件的所述第一侧壁的下方以阻止所述中间件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向外移动和脱离所述中间件的所述第一侧壁,以使所述中间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包括一个驱动本体且所述驱动开口自上而下贯穿形成在所述驱动本体,从而使得所述驱动本体形成一个驱动侧和一个滑动侧,其中当所述驱动元件落入所述驱动开口时,所述主动盘能够发生转动以使所述驱动侧抵压在所述驱动元件并使所述驱动元件被所述主动盘驱动和使所述壳体发生转动,或使所述滑动侧抵压在所述驱动元件并驱动所述驱动元件沿所述滑动侧滑动和脱离所述驱动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包括一个驱动本体且所述驱动开口自上而下贯穿形成在所述驱动本体,从而使得所述驱动本体形成一个驱动侧和一个滑动侧,其中当所述驱动元件落入所述驱动开口时,所述主动盘能够发生转动以使所述驱动侧抵压在所述驱动元件并使所述驱动元件被所述主动盘驱动和使所述壳体发生转动,或使所述滑动侧抵压在所述驱动元件并驱动所述驱动元件沿所述滑动侧滑动和脱离所述驱动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弹性元件,和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之间的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具有一个外侧,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外侧并从所述第二侧壁延伸至所述驱动元件,其中当所述驱动开口与所述驱动元件对齐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能够推动所述驱动元件落入所述驱动开口,以使所述主动盘能够驱动所述驱动元件和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转动,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沿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外侧被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弹性元件,和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之间的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具有一个外侧,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外侧并从所述第二侧壁延伸至所述驱动元件,其中当所述驱动开口与所述驱动元件对齐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适于推动所述驱动元件以落入所述驱动开口,以使所述主动盘能够驱动所述驱动元件和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转动,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沿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外侧被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包括一个可枢转地设于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之间的定位部和一个设置在所述定位部的阻止肋,其中当所述驱动元件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时,所述驱动元件的所述阻止肋能够被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推动落入所述驱动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包括一个可枢转地设于所述高端和所述低端之间的定位部和一个设置在所述定位部的阻止肋,其中当所述驱动元件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时,所述驱动元件的所述阻止肋能够被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推动落入所述驱动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轴和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具有一个轴孔,其中所述驱动轴包括一个可转动地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室的容纳部和一个自所述容纳部向下延伸的驱动部,其中所述主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容纳部并被所述壳体的所述低端保持在所述第二容纳室内,所述驱动部适于穿过所述低端的所述轴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轴和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具有一个轴孔,其中所述驱动轴包括一个可转动地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室的容纳部和一个自所述容纳部向下延伸的驱动部,其中所述主动盘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容纳部并被所述壳体的所述低端保持在所述第二容纳室内,所述驱动部穿过所述低端的所述轴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单元进一步包括一组分别地和有序地设于所述低端和所述主动盘之间的从动盘,其中每个所述从动盘可转动地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容纳部相耦接,其中每个所述从动盘均具有一个能够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的凹槽,且所述主动盘能够依次驱动所述从动盘转动以使得所述从动盘组的每个从动盘的所述凹槽均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从而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所述驱动元件的所述阻止肋于其内的驱动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单元进一步包括一组分别地和有序地设于所述低端和所述主动盘之间的从动盘,其中每个所述从动盘可转动地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容纳部相耦接,其中每个所述从动盘均具有一个能够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的凹槽,且所述主动盘能够依次驱动所述从动盘转动以使得所述从动盘组的每个从动盘的所述凹槽均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从而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所述驱动元件的所述阻止肋于其内的驱动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驱动销,并且每个所述从动盘均包括一个从动本体,一个从动销和一个第二驱动销,其中所述驱动本体具有一个第一主动侧,所述从动本体具有一个从动侧和一个第二主动侧,其中所述主动盘的第一驱动销设于所述第一主动侧,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设于所述从动侦牝所述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设于所述第二主动侧,其中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能够与与所述主动盘相邻的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耦接,其中每两个相邻从动盘包括一个上从动盘和一个下从动盘,且所述下从动盘的第二驱动销适于与所述上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耦接,从而使得当所述主动盘转动时,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能够与与所述主动盘相邻的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遇,所述两相邻从动盘的所述下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可以与所述两相邻从动盘的上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遇并依次驱动每一个所述从动盘转动,从而分别将所述主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以形成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所述驱动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盘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驱动销,并且每个所述从动盘均包括一个从动本体,一个从动销和一个第二驱动销,其中所述驱动本体具有一个第一主动侧,所述从动本体具有一个从动侧和一个第二主动侧,其中所述主动盘的第一驱动销设于所述第一主动侧,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设于所述从动侦牝所述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设于所述第二主动侧,其中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适于与与所述主动盘相邻的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耦接,其中每两个相邻从动盘包括一个上从动盘和一个下从动盘,且所述下从动盘的第二驱动销适于与所述上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耦接,从而使得当所述主动盘转动时,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能够与与所述主动盘相邻的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遇,所述两相邻从动盘的所述下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可以与所述两相邻从动盘的上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相遇并依次驱动每一个所述从动盘转动,从而分别将所述主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以形成用于所述驱动元件的所述驱动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单元进一步包括一组间隔件,其中所述间隔件分别设于所述相邻两个从动盘之间和所述主动盘与与所述主动盘相邻的所述从动盘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单元进一步包括一组间隔件,其中所述间隔件分别设于所述相邻两个从动盘之间和所述主动盘与与所述主动盘相邻的所述从动盘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的高度为H1,其中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的高度为H2,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的高度为H3,所述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的高度为H4,其中LI分别大于H2、H3和H4,且小于H2和H3的总和和H3和H4的总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的高度为H1,其中所述主动盘的所述第一驱动销的高度为H2,所述从动盘的所述从动销的高度为H3,所述从动盘的所述第二驱动销的高度为H4,其中LI分别大于H2、H3和H4,且小于H2和H3的总和和H3和H4的总和。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低端和所述从动盘组之间的压紧弹簧以将所述从动盘和所述主动盘保持在适当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低端和所述从动盘组之间的压紧弹簧以将所述从动盘和所述主动盘保持在适当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本体具有一个低端部,其中所述低端部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低端部具有一个内壁,其中所述内壁形成一个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复位室,其中所述复位室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将所述驱动元件容纳于其内,其中所述驱动元件朝向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复位室,从而使得当每个所述从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以形成所述驱动槽时,所述驱动元件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驱动下被迫脱离所述复位室并落入所述驱动槽中,当所述驱动元件被所述主动盘推动离开所述驱动开口时,所述驱动元件适于复位进入所述复位室并被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低端部的所述内壁保持在适当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本体具有一个低端部,其中所述低端部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低端部具有一个内壁,其中所述内壁形成一个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复位室,其中所述复位室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将所述驱动元件容纳于其内,其中所述驱动元件朝向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复位室,从而使得当每个所述从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以形成所述驱动槽时,所述驱动元件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驱动下被迫脱离所述复位室并落入所述驱动槽中,当所述驱动元件被所述主动盘推动离开所述驱动开口时,所述驱动元件适于复位进入所述复位室并被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低端部的所述内壁保持在适当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本体具有一个低端部,其中所述低端部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低端部具有一个内壁,其中所述内壁形成一个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的复位室,其中所述复位室的形状和尺寸适于将所述驱动元件容纳于其内,其中所述驱动元件朝向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复位室,从而使得当每个所述从动盘的所述凹槽与所述驱动开口相对齐以形成所述驱动槽时,所述驱动元件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驱动下被迫脱离所述复位室并落入所述驱动槽中,当所述驱动元件被所述主动盘推动离开所述驱动开口时,所述驱动元件适于复位进入所述复位室并被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低端部的所述内壁保持在适当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个驱动齿轮,且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具有一个顶侧,其中所述驱动齿轮设于所述高端的所述顶侧,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第一从动部包括一个第一齿端侧,其中所述第一齿端侧能够与所述驱动齿轮相啮合,从而使得当所述控制组件转动时,所述驱动齿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往复运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高端部,其中所述高端部自所述低端部向上延伸,其中所述高端部具有一个第二操作开口,其中所述第二操作开口正对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驱动轴能够被驱动转动,其中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具有一个操作端,其中所述操作端穿过所述第二操作开口并从所述第一容纳室突出。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设于所述控制本体的制动板和一个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的顶侧的制动销,其中所述制动板包括一个制动本体和一个制动突起,其中所述制动本体适于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和耦接在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所述制动突起自所述制动本体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制动突起适于容纳在所述复位室,其中所述制动本体具有一个底侧和一个设于所述制动本体的所述底侧的弧形凹槽,且所述制动销适于容纳在所述弧形凹槽并仅能够沿所述弧形凹槽滑动,从而限制所述壳体在一个预先设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3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部是一个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高端和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之间的信息盘,其中所述信息盘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其中所述信息盘被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驱动,其中所述信息盘具有一个朝向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的读码侧,其中所述控制本体具有一个扫描孔,其中所述扫描孔穿过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且扫描仪能够通过所述扫描孔扫描所述信息盘的所述读码侧。
33.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部是一个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低端和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之间的信息盘,其中所述信息盘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其中所述信息盘被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驱动,其中所述信息盘具有一个朝向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的读码侧,其中所述控制本体具有一个扫描孔,其中所述扫描孔穿过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且扫描仪能够通过所述扫描孔扫描所述信息盘的所述读码侧。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部是一个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低端和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之间的信息盘,其中所述信息盘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其中所述信息盘被所述驱动轴的所述驱动部驱动,其中所述信息盘具有一个朝向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的读码侧,其中所述控制本体具有一个扫描孔,其中所述扫描孔穿过所述控制本体的所述高端部且扫描仪能够通过所述扫描孔扫描所述信息盘的所述读码侧。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盘具有一组编码开口和一组编码条块,其中所述编码开口被所述编码条块以相互交替的方式相互隔开,从而形成一个编码花式,其中所述编码花式适于通过扫描所述读码侧获得,其中所述编码花式编码所述特征信息。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信息盘被驱动转动时,所述扫描仪扫描所述信息盘的所述读码侧以获得所述信息盘的所述编码花式和所述特征信息,从而使得一个螺接器能够根据所述特征信息或一个与所述特征信息相对应的操作信号驱动所述驱动轴转动和使所述中间件与所述操作本体形成所述受力位。
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限位元件,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被所述壳体驱动以作往复运动,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与所述中间件相分离,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非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运动至所述中间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限位元件,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可转动地耦接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被所述壳体驱动以作往复运动,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与所述中间件相分离,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所述非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运动至所述中间件。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包括一个第二限位部和一个第二从动部,其中所述第二从动部自所述第二限位部延伸至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并能够被所述控制组件的所述壳体驱动,从而使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在所述壳体的驱动下在所述移动空间自由移动,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非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向外移动至所述中间件的第一侧壁的下方以阻止所述中间件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当所述控制单元处在操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向内移动并脱离所述中间件的所述第一侧壁,以使所述中间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向下移动。
4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是一个螺旋弹片,所述定位部具有一个弯曲外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沿所述定位部的所述弯曲外表面被设置。
41.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是一个螺旋弹片,所述定位部具有一个弯曲外表面,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沿所述定位部的所述弯曲外表面被设置。
4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本体的所述操作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三操作开口,所述中间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突起部,其中所述突起部分别与所述第三操作开口相对应,且所述突起部的形状和大小分别依所述第三操作开口而形成。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本体的所述操作部具有至少一个第三操作开口,所述中间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突起部,其中所述突起部分别与所述第三操作开口相对应,且所述突起部的形状和大小分别依所述第三操作开口而形成。
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螺接部的保护套件,其中所述保护套件具有一个保护室,所述保护室安全地将所述操作本体容纳于其内。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螺接部的保护套件,其中所述保护套件具有一个保护室,所述保护室安全地将所述操作本体容纳于其内。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螺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件进一步具有一个第四操作开口,其中所述第四操作开口与所述第一操作开口和第二操作开口相对齐。
47.一种螺接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螺接器和至少一个服务器,其中所述螺接器包括一个扫描仪,一个可通电地与所述扫描仪相连接的控制器,和一个可通电地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的以用于驱动所述螺接装置的盘单元转动的电动机,其中所述扫描仪能够扫描所述螺接装置的控制单元的编码部并获得所述编码部编码的特征信息,所述控制器能够将所述特征信息发送至服务器,其中所述服务器能够根据所述特征信息向所述控制器发送一个操作信号,其中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操作信号控制所述电动机驱动所述盘单元转动。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螺接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螺接装置的所述编码部编码的所述编码信息仅对应单个所述操作信号,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每个所述操作信号仅对应单个所述特征信息。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螺接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螺接件,其中所述螺接装置能够形成一个受力位,其中所述螺接件能够啮合至与所述受力位,以使使用者能够通过所述螺接件驱动所述螺接装置的一个操作本体,从而驱动所述螺接装置的一个螺接部螺接至一个目标物体或与一个目标物体解螺接。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螺接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接件设于所述螺接器。
【文档编号】F16B41/00GK204200813SQ201420191823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8日
【发明者】鲍成番, 张秀志, 禹华夏, 詹荣洲, 卞士春, 汪林海, 石宁, 缪仁信, 张秀栈 申请人:上海圣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