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器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4166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双离合器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双离合器,更特别地涉及双离合器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7,686,147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传动系中的扭矩传动装置,其包括固定至曲轴的双质量飞轮(“DMFW”)法兰和通过支承件在变速器上定中的中心板。昂贵的、无冲击花键连接被用于通过双重定中将DMFW联接至双离合器。

WO2012/152243也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传动系中的扭矩传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传动系的双离合器安装组件。所述双离合器安装组件包括:双离合器;减震器,其被构造成用于将所述双离合器连接至发动机曲轴;和用于驱动双离合器的离合器驱动器,其固定至双离合器。双离合器和减震器中的一个包括导正器,所述导正器被构造成:用于嵌入发动机曲轴,以便使双离合器、减震器和离合器驱动器相对于发动机曲轴定中。

提供了一种形成双离合器安装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将双质量飞轮和双离合器轴向地固定起来并将同心随动缸轴向地固定至双离合器而形成子组件。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安装组件的机动车辆传动系;以及

图2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安装组件的机动车辆传动系。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机动车辆传动系10,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安装组件12。双离合器安装组件12包括内燃发动机16的曲轴14、由子组件18形成的扭矩传动装置和变速器22的壳体20。子组件18将扭矩从曲轴14传递至变速器22,且包括成DMFW 24形式的振动减震器、双离合器26和成同心随动缸28形式的离合器驱动器。

DMFW 24通过挠性板30固定至曲轴14,所述挠性板30在径向靠内端部32处通过紧固件34固定至曲轴14,且在径向靠外端部35处通过螺栓36和螺母38固定至DMFW 24。特别地,DMFW 24的盖40的输入法兰39固定至挠性板30。盖40围绕多个能量储存件,所述能量储存件由多个周向间隔的弹簧42形成。弹簧42将扭矩从输入法兰39传递至DMFW 24的输出法兰44,所述输出法兰44进而通过铆钉47轴向地固定至双离合器26的铰接环46。挠性板30还设有定中结构49,所述定中结构49接合输入法兰39的径向靠内表面,以使DMFW 24相对于挠性板30和曲轴14定中。铰接环46形成了双离合器26的前盖板,并使双离合器26相对于曲轴14定中。特别地,在铰接环46的径向靠内端部48处,铰接环46包括轴向延伸部50,所述轴向延伸部50远离双离合器26并朝着曲轴14轴向地突伸到曲轴14中的腔穴52中,以便形成导正器54。附加地,可选的导正件55可在导正器54和曲轴14之间与曲轴14的内表面56接触地设置在腔穴52中,以使铰接环46在曲轴14上定中。替代性地,导正器54可在腔穴52中与曲轴14的内表面56接触,以使铰接环46在曲轴14上定中。在将铰接环46和输出法兰44连接的铆钉47的径向外侧,铰接环46通过紧固件62固定至双离合器26的中间压力板58和后盖板60,且中间压力板58夹在铰接板46和后盖板60之间。

在盖板46、60内侧,双离合器26包括第一和第二离合器盘64、66,所述第一和第二离合器盘64、66分别包括相应的摩擦表面68、70。摩擦表面68可被夹持在输入侧压力板72和中间压力板58之间,且摩擦表面70可被夹持在变速器侧压力板74和中间压力板58之间。第一离合器盘64包括内花键式表面,以用于不可旋转地连接至内变速器轴76的外花键式表面,且第二离合器盘66包括内花键式表面,以用于不可旋转地连接至外变速器轴78的外花键式表面,所述外变速器轴78是中空的且同心地定位在内变速器轴76外侧。曲轴14和变速器轴76、78对齐成能够绕着同一中心轴线80旋转。

同心随动缸28通过盖轴承82连接至双离合器26的后盖板60,以使得后盖板60可相对于同心随动缸28旋转。同心随动缸28形成为双缸,包括:环形内活塞84,其通过释放轴承88连接至驱动杆86;和环形外活塞90,其通过释放轴承94连接至驱动杆92,以用于驱动双离合器26。定中舌片96也连接至同心随动缸28,以用于将子组件18固定至变速器22的罩盖(bell)壳体20。通过将定中舌片96置于销98上而使子组件18固定至罩盖壳体20。

子组件18可组装起来以用于储存或运输,然后再安装在曲轴14和变速器罩盖壳体20上。DMFW 24可被构造并通过将输出法兰44铆接至铰接板46而轴向地固定至双离合器26。双离合器26和同心随动缸28可通过将双离合器26的盖板60经由盖轴承82固定至同心随动缸28的径向靠外表面而连接。子组件18被构造后,子组件18可作为一单元被测试和运出,然后再连接至曲轴14和变速器壳体20。在变速器22通过子组件18适配至发动机16之前,挠性板30被安装在曲轴14上。为了将子组件18连接至曲轴14,子组件18的输入端部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曲轴14对齐:将铰接环导正器54嵌入曲轴14的腔穴52中,并使盖40在输入法兰44的径向靠内表面处与挠性板的定中结构49对齐。然后,DMFW 24可固定至飞轮30。为了将子组件连接至变速器壳体20,子组件18的变速器侧端部也可滑到变速器罩盖壳体20,且定中舌片96中的孔可与罩盖壳体20的底部处的两个或更多个销98对齐。变速器22和发动机16通过子组件18适配后,同心随动缸管线于是可连接至液压或水压式动力源。

图2示出了机动车辆传动系110,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安装组件112。双离合器安装组件112包括内燃发动机116的曲轴114、由子组件118形成的扭矩传动装置和变速器122的壳体120。子组件118将扭矩从曲轴114传递至变速器122,且包括成DMFW 124形式的振动减震器、双离合器126和同心随动缸128。

DMFW 124通过挠性板130固定至曲轴114,所述挠性板130在径向靠内端部132处通过紧固件134固定至曲轴114,且在径向靠外端部135处通过螺栓136和螺母138固定至DMFW 124。特别地,DMFW 124的盖140的输入法兰139固定至挠性板130。盖140围绕多个能量储存件,所述能量储存件由多个周向间隔的弹簧142形成。弹簧142将扭矩从输入法兰139传递至DMFW 124的输出法兰144,所述输出法兰144进而通过定中衬套145轴向地固定至双离合器126的盖板146,所述定中衬套145轴向地夹在输出法兰144和盖板146之间,且铆钉147穿过输出法兰144、定中衬套145和盖板146。输入法兰139轴向地和径向地固定至导正板149,所述导正板149使双离合器126相对于曲轴114定中。特别地,在导正板149的径向靠内端部148处,导正板149包括由轴向延伸部150形成的导正器154,所述轴向延伸部150远离双离合器126并朝着曲轴114轴向地突伸到曲轴114中的腔穴152。在连接输出法兰144和盖板146的铆钉147的径向外侧,盖板146通过紧固件162固定至双离合器126的中间压力板158和后盖板160。

在盖板156、160内侧,双离合器26包括第一和第二离合器盘164、166,所述第一和第二离合器盘164、166分别包括相应的摩擦表面168、170。摩擦表面168可被夹持在输入侧压力板172和中间压力板158之间,且摩擦表面170可被夹持在变速器侧压力板174和中间压力板158之间。第一离合器盘164包括内花键式表面,以用于不可旋转地连接至内变速器轴176的外花键式表面,且第二离合器盘166包括内花键式表面,以用于不可旋转地连接至外变速器轴178的外花键式表面,所述外变速器轴178是中空的且同心地定位在内变速器轴176外侧。曲轴114和变速器轴176、178对齐成能够绕着同一中心轴线180旋转。

同心随动缸128通过盖轴承182连接至双离合器126的后盖板160,以使得后盖板160可相对于同心随动缸128旋转。同心随动缸128形成为双缸,包括:环形内活塞184,其通过释放轴承188连接至驱动杆186;和环形外活塞190,其通过释放轴承194连接至驱动杆192,以用于驱动双离合器126。定中舌片196也连接至同心随动缸128,以用于将子组件118固定至变速器122的罩盖壳体120。通过将定中舌片196置于销198上而使子组件118固定至罩盖壳体120。

子组件118可组装起来以用于储存或运输,然后再安装在曲轴114和变速器罩盖壳体120上。DMFW 124可被构造并通过将输出法兰144铆接至定中衬套145和盖板146而固定至双离合器126。双离合器126和同心随动缸128可通过将双离合器126的盖板160经由盖轴承182固定至同心随动缸128的径向靠外表面而连接。子组件118被构造后,子组件118可作为一单元被测试和运出,然后再连接至曲轴114和变速器壳体120。在变速器122通过子组件118适配至发动机116之前,挠性板130被安装在曲轴114上。为了将子组件118连接至曲轴114,子组件118的输入端部可通过以下方式与曲轴114对齐:将导正板149的导正器154嵌入曲轴114的腔穴152中。DMFW 124然后可固定至飞轮130。为了将子组件连接至变速器壳体120,子组件118的变速器侧端部也可滑到变速器罩盖壳体120中,且定中舌片196中的孔可与罩盖壳体120的底部处的两个或更多个销198对齐。变速器122和发动机116通过子组件118适配后,同心随动缸管线于是可连接至液压或水压式动力源。

在前述说明书中,参照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和示例来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显然的是,可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和修改而不背离权利要求中所提出的本发明的延宽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