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力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4562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推力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有上部壳及下部壳并相对滑动旋转的推力滑动轴承,尤其涉及可组装到四轮车辆的滑柱式悬架(麦克弗森式)的推力滑动轴承。



背景技术:

通常,用于四轮车辆的滑柱式悬架具有在与主轴形成为一体的外筒中内置有油压式减震器的滑柱总成上组合了阻尼弹簧的结构。

关于滑柱式悬架,存在当利用转向操作使滑柱总成与阻尼弹簧一同旋转时,滑柱总成的活塞杆旋转的形式以及活塞杆不旋转的形式,但无论哪种都存在如下情况,即:为了使滑柱总成能够顺畅地转动,在滑柱总成的针对车辆的安装机构与阻尼弹簧的上端部之间,使用合成树脂制的推力滑动轴承来代替滚动轴承。

以往,作为推力滑动轴承,已知有如下的推力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的第一轴承体,在四轮车辆中的滑柱式悬架所用的活塞杆的轴向上配设在下侧,并形成了环状上部面及环状卡合外周面;合成树脂制的第二轴承体,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承体绕轴心旋转自如地与所述第一轴承体重叠,并形成了环状下部面;推力滑动轴承片,配设于第一轴承体的环状上部面与第二轴承体的环状下部面之间,并且利用圆环状的下部面与第一轴承体的环状上部面滑动自如地相接触,而另一方面,在圆环状的上部面上与第二轴承体的环状下部面滑动自如地相接触;环状上部盖,形成与第一轴承体的环状卡合外周面相卡合的环状卡合内周面,在轴向上从上侧覆盖第二轴承体;以及环状金属板,以夹在第二轴承体的环状上部面与环状上部壳的下部面之间的方式安装于活塞杆(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029058号公报(尤其参照图1、图7)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由于上述以往的推力滑动轴承具有由第一轴承体、第二轴承体、推力滑动轴承片、环状上部盖及环状金属板这五个零件所构成的复杂的结构,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这些零件的组装或零件管理上消耗大量的作业负担。

在此,可以考虑通过采用使第二轴承体与环状上部盖一体化并使环状金属板与推力滑动轴承片相接触的结构来减少零件数,但是环状金属板为与推力滑动轴承片相接触的结构,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当推力滑动轴承片相对于环状金属板滑动时,推力滑动轴承片的在环状金属板侧的表面会发生异常的磨损。

于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零件数并减轻组装负担或零件管理负担,防止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在圆环状金属板侧的表面的异常磨损的推力滑动轴承。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推力滑动轴承包括:圆环状的上部壳,插入于滑柱式悬架的减震器所用的活塞杆的上侧前端部;圆环状的下部壳,绕所述活塞杆的轴心相对于所述上部壳转动自如地重叠;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夹在形成于所述上部壳与下部壳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并承受活塞杆的推力负荷;以及圆环状金属板,固定于所述活塞杆,夹在所述上部壳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之间,其中,所述上部壳有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以及上部壳圆筒部一体地构成,所述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形成了圆环状下部面,所述上部壳圆筒部从所述上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下部面垂下设置并与所述下部壳相嵌合,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固定于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由此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在该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外周缘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一个止转卡合突起,或/和,所述上部壳在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至少一个止转卡合突起,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压入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具有止转卡合槽,所述止转卡合槽在与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对置的内周面上向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设置为与所述止转卡合槽卡合自如,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包括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在内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假想最大外径大于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面的、不包括止转卡合槽的假想最大内径,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或第四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止转卡合槽在所述活塞杆的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配设有多个,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配设有多个,所述止转卡合槽的数量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具有公约数的关系,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在第五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止转卡合槽的数量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的数量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规定为3以上,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至第六技术方案中任一项中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下部壳由圆环状的下部壳基部以及外侧圆筒状突出部至少一体地构成,所述圆环状的下部壳基部形成了与所述上部壳的圆环状下部面对置的圆环状上部面,所述外侧圆筒状突出部从所述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下部面的外周端向上部壳基部突出,比所述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更靠径向外侧的环状槽由所述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下部壳基部及外侧圆筒状突出部形成,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进入所述下部壳的环状槽,并且,在作为所述下部壳的外侧圆筒状突出部的内周面的圆环状卡合内周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环状的卡合突条与在作为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外周面的圆环状卡合外周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环状的卡合突条相卡合,沿着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下部面的外周缘向轴向上侧退避而形成的外周缘凸缘部与所述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的外周缘对置,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至第七技术方案中任一项中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圆环状金属板具有划分为所述圆环状金属板的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这两部分的圆环状台阶部,比所述圆环状台阶部更靠径向外侧的金属板外侧部的金属板外侧下部面与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上部面对置并接触,比所述圆环状台阶部更靠径向内侧的金属板内侧部与形成于所述上部壳的金属板卡合孔相卡合,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至第八技术方案中任一项记载的推力滑动轴承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具有配设于所述轴向上侧及轴向下侧并相对于轴向倾斜的锥面,由此进一步解决所述问题。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推力滑动轴承包括:圆环状的上部壳,插入于滑柱式悬架的减震器所使用的活塞杆的上侧前端部;圆环状的下部壳,绕活塞杆的轴心相对于上部壳转动自如地重叠;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夹在形成于上部壳与下部壳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并承受活塞杆的推力负荷;以及圆环状金属板,固定于活塞杆,夹在上部壳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之间,由此,不仅能够实现上部壳与下部壳之间的顺畅的相对转动,而且能够达到如下的特有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上部壳由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以及上部壳圆筒部一体地构成,所述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形成了圆环状下部面,所述上部壳圆筒部从所述上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下部面垂下设置并与所述下部壳相嵌合,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固定于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由此,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外周缘与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之间产生摩擦力,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与上部壳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与下部壳之间的摩擦力,要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保持在上部壳侧的保持力起作用,而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固定于上部壳,因此能够抑制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与圆环状金属板之间的滑动,防止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在圆环状金属板侧的表面的异常磨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在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外周缘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至少一个止转卡合突起,或/和,上部壳在所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至少一个止转卡合突起,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压入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由此提高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与上部壳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可容易地抑制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与圆环状金属板之间的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具有止转卡合槽,所述止转卡合槽在与所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对置的内周面上向轴向延伸设置,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设置为与止转卡合槽卡合自如,由此,即使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相对于上部壳旋转的情况下,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也可与止转卡合槽相卡合,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相对于上部壳的旋转限制为小于360度,来保持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因此可防止此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与圆环状金属板之间的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包括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在内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假想最大外径大于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面的、不包括止转卡合槽的假想最大内径,由此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变为压入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的状态,因此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外周缘及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与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之间可容易地产生摩擦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三或第四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在活塞杆的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配设有多个止转卡合槽,在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配设有多个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止转卡合槽的数量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具有公约数的关系,由此,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相对于上部壳直到旋转作为止转卡合槽均分角度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的均分角度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的值的角度为止,多个中的一部分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与一部分的止转卡合槽相卡合,因此可减小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相对于上部壳转动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止转卡合槽的数量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的数量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规定为3以上,由此止转卡合槽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之间的卡合部位为3个部位以上,因此可使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中心与上部壳的中心的对准来避免偏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二技术方案至第六技术方案中任一项中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下部壳至少由圆环状的下部壳基部以及外侧圆筒状突出部一体地构成,所述圆环状的下部壳基部形成了与上部壳的圆环状下部面对置的圆环状上部面,所述外侧圆筒状突出部从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下部面的外周端向上部壳基部突出,比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更靠径向外侧的环状槽由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下部壳基部及外侧圆筒状突出部形成,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进入下部壳的环状槽,并且,在作为下部壳的外侧圆筒状突出部的内周面的圆环状卡合内周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环状的卡合突条与在作为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外周面的圆环状卡合外周面上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环状的卡合突条相卡合,沿着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下部面的外周缘向轴向上侧退避而形成的外周缘凸缘部与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的外周缘对置,由此,即使在因超负荷而导致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变形的情况下,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也不会与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的外周缘相接触,因此能够避免因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变形的部分进入下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上部面的外周缘与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所导致的所谓楔效应而妨碍上部壳与下部壳之间的相对的转动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二技术方案至第七技术方案中任一项中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圆环状金属板具有划分为所述圆环状金属板的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这两部分的圆环状台阶部,比所述圆环状台阶部更靠径向外侧的金属板外侧部的金属板外侧下部面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上部面对置并接触,比圆环状台阶部更靠径向内侧的金属板内侧部与形成于上部壳的金属板卡合孔相卡合,由此圆环状金属板的金属板外侧下部面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上部面相对应并且面接触,因此圆环状金属板可以可靠地承受来自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推力负荷。

另外,由于在径向上确定了圆环状金属板相对于上部壳的位置,因此能够精确地确定在径向上的、推力滑动轴承相对于活塞杆的位置。

此外,由于提高了圆环状金属板的刚性,因此能够可靠地承受来自活塞杆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的推力滑动轴承,在根据第二技术方案至第八技术方案中任一项中的发明所达到的效果的基础上,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止转卡合突起具有配设于所述轴向上侧及轴向下侧并相对于轴向倾斜的锥面,由此在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组装到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的组装工序中,锥面与上部壳圆筒部抵接来引导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因此能够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顺畅地压入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

另外,无需考虑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因此对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来说,能够避免装配方向的错误等的错误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2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将本发明的推力滑动轴承组装到滑柱式悬架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A为从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4A观察的立体图。

图4B为从图4A所示的附图标记4B观察的仰视图。

图4C为从图4B所示的附图标记4C-4C观察的截面图。

图5A为从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5A观察的俯视图。

图5B为从图5A所示的附图标记5B-5B观察的截面图。

图5C为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5C的部位的放大截面图。

图6为示出本实施例的止转卡合突起未与止转卡合槽相卡合的状态的内部透视俯视图。

图7为示出本实施例的止转卡合突起与止转卡合槽相卡合的状态的内部透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推力滑动轴承包括:圆环状的上部壳,插入于滑柱式悬架的减震器所用的活塞杆的上侧前端部;圆环状的下部壳,绕活塞杆的轴心,相对于上部壳转动自如地重叠;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夹在形成于上部壳与下部壳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并承受活塞杆的推力负荷;以及圆环状金属板,固定于活塞杆,夹在上部壳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之间,其中,上部壳由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以及上部壳圆筒部一体地构成,所述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形成了圆环状下部面,所述上部壳圆筒部从所述上部壳基部的圆环状下部面垂下设置并与下部壳相嵌合,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固定于上部壳的上部壳圆筒部的内侧,由此,能够抑制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与圆环状金属板之间的滑动,并防止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中的圆环状金属板侧的表面的异常磨损,而只要这样即可,则该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任何形式。

例如,关于将滑动轴承片固定于上部壳的方法,只要能够进行压入、螺纹固定、销固定及附着等的固定即可,可采用任何的方法。

另外,关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只要至少配置于上部壳的圆环状下部面与下部壳的圆环状上部面之间并使配设在推力方向上的部件之间顺畅地滑动即可,也可以为侧视截面形状形成为L字形并使配设在径向的部分之间也顺畅地滑动的结构。

(实施例)

以下,基于图1至图7,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100进行说明。

在此,图1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100的局部截面立体图,图2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示出将本发明的推力滑动轴承100组装到滑柱式悬架SS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A为从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4A观察的立体图,图4B为从图4A所示的附图标记4B观察的仰视图,图4C为从图4B所示的附图标记4C-4C观察的截面图,图5A为从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5A观察的俯视图,图5B为从图5A所示的附图标记5B-5B观察的截面图,图5C为图1所示的附图标记5C的部位的放大截面图,图6为示出本实施例的止转卡合突起131a未与止转卡合槽112aa相卡合的状态的内部透视俯视图,图7为示出本实施例的止转卡合突起131a与止转卡合槽112aa相卡合的状态的内部透视俯视图。

如图1至图7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100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圆环状的上部壳110、合成树脂制的圆环状的下部壳120、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以及例如表面进行了镀敷处理的圆环状金属板140。

其中,上部壳110构成为插入固定于滑柱式悬架SS的减震器所使用的活塞杆SS1(参照图3)的上侧前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A至图4C所示,上部壳110与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111、作为上部壳圆筒部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以及上部壳外侧圆筒部113形成为一体。

上部壳基部111包括与圆环状金属板140抵接的圆环状下部面111a和形成为比圆环状下部面111a更靠向径向内侧的金属板卡合孔111b。

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从上部壳基部111的圆环状下部面111a垂下设置,并与下部壳120相嵌合。

另外,作为一例,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对置的内周面112a上具有在轴向Y上延伸设置的12个止转卡合槽112aa。

此外,在作为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外周面的圆环状卡合外周面112b上,沿着圆周方向R形成有环状的卡合突条112ba。

上部壳外侧圆筒部113形成为从上侧覆盖下部壳120的外周。

下部壳120构成为绕活塞杆SS1的轴心,转动自如地与上部壳110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下部壳120与圆环状的下部壳基部121、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内侧圆筒状突出部123及下侧圆筒部124形成为一体。

下部壳基部121包括:圆环状上部面121a,形成为与上部壳110的圆环状下部面111a对置;以及圆环状下部面121b,形成于圆环状上部面121a的相反侧,并承受来自滑柱式悬架SS的阻尼弹簧SS2的负荷。

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设置为从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下部面121b的外周端向上部壳基部111突出。

此外,在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的内周面、即圆环状卡合内周面122a上,沿着圆周方向R形成有环状的卡合突条122ab。

下部壳120的圆环状卡合内周面122a的卡合突条122ab与上部壳110的圆环状卡合外周面112b的卡合突条112ba相卡合,由此上部壳110与下部壳120可相对地在圆周方向R上转动自如。

内侧圆筒状突出部123设置为从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的内周端向上部壳基部111突出。

内侧圆筒状突出部123构成为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内周滑动自如地接触。

下侧圆筒部124设置为从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下部面121b的内周端向下侧突出,并插通于安装机构AT的圆环状的间隔部件AT3。

另外,比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更靠径向外侧的环状槽125由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下部壳基部121及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形成。

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构成为夹在形成于上部壳110与下部壳120之间的环状空间内,并承受活塞杆SS1的推力负荷。

另外,作为一例,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外周缘131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8个止转卡合突起131a,止转卡合突起131a设置为与上部壳110的止转卡合槽112aa卡合自如。

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上部面132及下部面133上,在圆周方向R上排列有多个分别在圆周方向R上延伸的周向槽132a、133a,并且各个周向槽132a、133a成为润滑脂等润滑油的贮存部。

圆环状金属板140固定于活塞杆SS1,并夹在上部壳110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之间。

圆环状金属板140具有圆环状台阶部141,所述圆环状台阶部分成所述圆环状金属板140的径向外侧及所述圆环状金属板140的径向内侧。

由此,增强了圆环状金属板140的刚性。

另外,比圆环状台阶部141更靠向径向外侧的金属板外侧部142的金属板外侧下部面142a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上部面132对置并接触。

另外,金属板外侧部142的金属板外侧上部面142b与上部壳基部111的圆环状下部面111a相接触。

此外,比圆环状台阶部141更靠径向内侧的金属板内侧部143与上部壳基部111的金属板卡合孔111b相卡合。

由此,确定在径向X上的、圆环状金属板140相对于上部壳110的位置。

在此,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100作为四轮车辆中的滑柱式悬架SS(麦克弗森式)的推力滑动轴承100,经由安装机构AT而被组装。

滑柱式悬架SS包括活塞杆SS1、利用活塞杆SS1的例如油压式减震器、阻尼弹簧SS2、用于容纳阻尼弹簧SS2的上端的上部弹簧座部件SS3及配设为包围活塞杆SS1的泵塞SS4。

安装机构AT包括:弹性部件AT2,埋设有芯棒AT1;以及圆环状的间隔部件AT3,夹在上部弹簧座部件SS3与下部壳120的圆环状下部面121b之间。

推力滑动轴承100设置于弹性部件AT2与经由间隔部件AT3的上部弹簧座部件SS3之间。

弹性部件AT2围绕推力滑动轴承100,并与上部壳110相接触。

活塞杆SS1包括:杆大径部SS1a,插通于下部壳120;杆小径部SS1b,与杆大径部SS1a连续地形成,并形成为与杆大径部SS1a相比具有更小的直径,而插通于圆环状金属板140;杆螺纹部SS1c,与杆小径部SS1b连续地形成。

圆环状金属板140被杆大径部SS1a与杆小径部SS1b之间的凸缘部位以及螺合于杆螺纹部SS1c的螺母SS5夹持。

杆大径部SS1a相对于下部壳120在圆周方向R上转动自如地与下部壳120接触。

另外,弹性部件AT2与螺母SS5的外周相接触。

上部壳110由弹性部件AT2所保持,因此不在圆周方向R上转动。

另外,圆环状金属板140也构成为不在圆周方向R上转动。

由此,在推力滑动轴承100与活塞杆SS1的组合机构中,当利用四轮车辆的转向操作,阻尼弹簧SS2在圆周方向R上转动时,下部壳120关于对上部壳110相对地转动。

下部壳120的转动可通过配设于下部壳120与上部壳110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而平滑地进行,转向操作也可几乎无阻力地进行。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100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

在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组装到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的组装工序中,当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被压入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时,若在不考虑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相对于上部壳110的角度的所谓相位的条件下进行单纯的安装,则如图6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8个部位的止转卡合突起131a全部都不与上部壳110的全部12个部位的止转卡合槽112aa相卡合的情况多。

以下,对于组装时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外周缘131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上部壳110的止转卡合槽112aa卡合自如的多个止转卡合突起131a,并被压入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

由此,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外周缘131及止转卡合突起131a与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周之间产生摩擦力,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与上部壳110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与下部壳120之间的摩擦力,要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保持在上部壳110侧的保持力起作用。

另外,如图7所示,利用四轮车辆的转向操作,即使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相对于上部壳110转动的情况下,止转卡合突起131a也会与止转卡合槽112aa相卡合,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相对于上部壳110的转动限制在360度以内而保持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

此外,圆环状金属板140的表面镀敷得到保持,能够维持防锈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如图5A所示的止转卡合突起131a在内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假想最大外径r1大于图4B所示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周面112a的、不包括止转卡合槽112aa的假想最大内径r2。

由此,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变为压入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的状态。

此外,作为一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在活塞杆SS1的圆周方向R上等间隔地设置有12个止转卡合槽112aa。

另外,作为一例,如图5A所示,在圆周方向R上等间隔地设置有8个止转卡合突起131a。

止转卡合槽112aa的数量12与止转卡合突起131a的数量8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具有公约数4的关系。

由此,如图6及图7所示,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相对于上部壳110直到转动成如下角度为止,即,作为止转卡合槽112aa的均分角度30度与止转卡合突起131a的均分角度45度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的值15的15度角度为止,多个中的一部分的止转卡合突起131a与一部分的止转卡合槽112aa相卡合。

即,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相对于上部壳110的旋转角度为小角度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止转卡合槽112aa的数量12与止转卡合突起131a的数量8之间的最大公约数4规定为3以上。

由此,止转卡合槽112aa与止转卡合突起131a之间的卡合部位为3个部位以上。

即,上部壳110的中心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中心可以高精度地同心。

此外,如图1所示,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进入下部壳120的环状槽125。

下部壳120的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的卡合突条122ab与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卡合突条112ba相卡合。

另外,如图5C所示,沿着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下部面133的外周缘131向轴向上侧退避而形成的外周缘凸缘部134与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的外周缘对置。

换言之,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不与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的外周缘相接触。

由此,即使在因超负荷而导致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变形的情况下,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变形的部分也不会进入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的外周缘与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周面112a之间。

即,可以避免因产生所谓的楔效应而妨碍上部壳110与下部壳120之间的相对的转动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止转卡合突起131a具有作为在轴向上侧相对于轴向Y倾斜的锥面的上侧锥面131aa。

同样地,止转卡合突起131a具有作为配设在轴向下侧上相对于轴向Y倾斜的锥面的下侧锥面131ab。

由此,在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组装到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的组装工序中,上侧锥面131aa与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抵接并引导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

另外,当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上部面、下部面颠倒组装时,下侧锥面131ab与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抵接并引导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无需考虑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上部面132及下部面133。

即,无需考虑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正反。

关于如此获得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推力滑动轴承100,上部壳110至少与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111以及作为上部壳圆筒部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构成为一体,所述圆环状的上部壳基部111形成了圆环状下部面111a,所述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从所述上部壳基部111的圆环状下部面111a垂下设置,并与下部壳120相嵌合,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对置的内周面112a上具有在轴向Y上延伸设置的止转卡合槽112aa,且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在该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外周缘131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上部壳110的止转卡合槽112aa卡合自如的多个止转卡合突起131a,并且固定于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由此,可抑制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与圆环状金属板140之间的滑动,避免圆环状金属板140的表面镀敷的磨耗,例如,可以避免由表面镀敷的摩擦屑所引起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异常磨损,并可以避免由表面镀敷的摩擦屑所引起的油脂的变色,即使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相对于上部壳110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此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与圆环状金属板140之间的滑动,即使在针对用于汽车的悬架的温度、冲击、粉尘、湿度、泥土等的使用条件恶劣的状況下,也能够维持圆环状金属板140的强度并支撑汽车。

另外,包括止转卡合突起131a在内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假想最大外径r1大于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周面112a的、不包括止转卡合槽112aa的假想最大内径r2,由此可易于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外周缘131及止转卡合突起131a与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周之间产生摩擦力。

此外,作为一例,在活塞杆SS1的圆周方向R上等间隔地设置有12个止转卡合槽112aa,在圆周方向R上等间隔地设置有8个止转卡合突起131a,止转卡合槽112aa的数量12与止转卡合突起131a的数量8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具有公约数4的关系,由此使得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相对于上部壳110转动的角度为小角度即可。

另外,止转卡合槽112aa的数量12与止转卡合突起131a的数量8之间的最大公约数4规定为3以上,由此能够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中心与上部壳110的中心对准来避免偏心。

此外,下部壳120至少与圆环状的下部壳基部121以及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构成为一体,所述圆环状的下部壳基部121形成了与上部壳110的圆环状下部面111a对置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所述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从所述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下部面121b的外周端向上部壳基部111突出,比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更靠径向外侧的环状槽125由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下部壳基部121及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形成,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进入下部壳120的环状槽125,并且,在作为下部壳120的外侧圆筒状突出部122的内周面的圆环状卡合内周面122a上沿着圆周方向R形成的环状的卡合突条122ab与在作为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外周面的圆环状卡合外周面112b上沿着圆周方向R形成的环状的卡合突条112ba相卡合,沿着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下部面133的外周缘131向轴向上侧退避而形成的外周缘凸缘部134与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的外周缘对置,由此,即使在因超负荷而导致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因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变形的部分进入下部壳基部121的圆环状上部面121a的外周缘与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周面112a之间所产生的所谓的楔效应而妨碍上部壳110与下部壳120之间的相对转动的情况。

另外,圆环状金属板140具有分为所述圆环状金属板140的径向外侧和所述圆环状金属板140的径向内侧这两部分的圆环状台阶部141,并且比所述圆环状台阶部141更靠径向外侧的金属板外侧部142的金属板外侧下部面142a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上部面132对置并接触,比圆环状台阶部141更靠径向内侧的金属板内侧部143与形成于上部壳110的金属板卡合孔111b相卡合,由此圆环状金属板140能够可靠地承受来自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的推力负荷,能够高精度地确定在径向X上推力滑动轴承100相对于活塞杆SS1的位置,因此可可靠地承受来自活塞杆SS1的负荷。

此外,止转卡合突起131a具有配设于轴向上侧及轴向下侧并相对于轴向Y倾斜的锥面,由此在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组装到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的组装工序中,能够将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顺畅地压入上部壳110的上部壳内侧圆筒部112的内侧,对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0来说,能够避免装配方向的错误等的错误装配,其效果显著。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推力滑动轴承;110:上部壳;111:上部壳基部;111a:圆环状下部面;

111b:金属板卡合孔;112:上部壳内侧圆筒部(上部壳圆筒部);112a:内周面;

112aa:止转卡合槽;112b:圆环状卡合外周面(外周面);112ba:卡合突条;

113:上部壳外侧圆筒部;120:下部壳;121:下部壳基部;121a:圆环状上部面;

121b:圆环状下部面;122:外侧圆筒状突出部;

122a:圆环状卡合内周面(内周面);122ab:卡合突条;123:内侧圆筒状突出部;

124:下侧圆筒部;125:环状槽;130: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131:外周缘;

131a:止转卡合突起;131aa:上侧锥面;131ab:下侧锥面;132:上部面;

132a:周向槽;133:下部面;133a:周向槽;134:外周缘凸缘部;

140:圆环状金属板;141:圆环状台阶部;142:金属板外侧部;

142a:金属板外侧下部面;142b:金属板外侧上部面;143:金属板内侧部;

AT:安装机构;AT1:芯棒;AT2:弹性部件;AT3:间隔部件;R:圆周方向;

r1:包括止转卡合突起在内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片的假想最大外径;

r2:上部壳圆筒部的内周面的、不包括止转卡合槽的假想最大内径;

SS:滑柱式悬架;SS1:活塞杆;SS1a:杆大径部;SS1b:杆小径部;

SS1c:杆螺纹部;SS2:阻尼弹簧;SS3:上部弹簧座部件;SS4:泵塞;

SS5:螺母;X:径向;Y:轴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