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构造及控制线缆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455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密封构造及控制线缆单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密封构造及控制线缆单元。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车内的驾驶者对操作杆进行拉拽操作,为了向车外的装置传递拉拽操作而遍及车内和车外地配线控制线缆。因此,在将车内与车外分隔的隔壁上需要贯通使控制线缆通过的孔,而且,需要避免粉尘及水等从该贯通部分侵入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构造中主要使用套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685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车辆搭载时配线控制线缆之际,如果套管的轴与控制线缆的轴偏离,则在套管与控制线缆之间产生间隙,水从产生的间隙向车内浸入。然而,在即使防止轴偏离而控制线缆与套管的接触仍较弱的情况下,沿着向外部露出的控制线缆流过来的压力高的水使套管变形等而从套管与控制线缆的间隙浸入。

另一方面,如果使供控制线缆插通的套管的插通通路构成为将控制线缆较紧地固定,则能够防止水的浸入。然而,在该结构中,控制线缆的插通变得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插通控制线缆等长条构件而进行密封的密封构造中,提供一种不将长条构件的插通通路较紧地构成就能防止水的浸入的密封构造及控制线缆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密封构造具有:长条构件;密封构件,具有供所述长条构件插通的插通部,其中,所述密封构造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插通部具有:第一开口部,供所述长条构件插入;第二开口部,供从所述第一开口部插入的所述长条构件插出;插通通路,将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结,且供所述长条构件插通;端壁部,具有面向所述长条构件的插通方向的端面,且设置有作为所述第一开口部及所述第二开口部中的任一方的存在流水流入的可能性的流入开口部;侧壁部,具有与所述端壁部的所述端面相交的侧面;及密封部,形成于所述插通通路的中间部,且与插通了的所述长条构件的外周抵接,所述端壁部设置成阻挡沿着所述长条构件的插通方向流动的流水与所述侧壁部的所述侧面的直接接触,在所述侧壁部设置有排出通路,该排出通路从所述侧壁部的所述侧面起向所述插通通路上的比所述密封部靠所述流入开口部侧的部位连接,所述排出通路与如下间隙连通:形成在所述长条构件的外周和所述插通通路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即流水能够沿着所述长条构件的插通方向流入的所述间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沿着控制线缆浸入到长条构件与插通通路之间的水浸入至密封的内侧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套管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截面的套管的插通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3的密封部设置的凹凸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控制线缆的插通前的插通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变更了排出通路的朝向时的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变更了排出通路的朝向时的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变更了排出通路的位置时的图1的A-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套管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双点划线表示控制线缆1。

长条构件是指控制线缆1尤其是外壳体1o。控制线缆1由内线缆1i和覆盖该内线缆1i的外壳体1o构成。但是,这没有对长条构件进行限定,也可以是例如内线缆1i、输电线、通信电路等。关于长条构件,可以使用具有规定的长度且贯通车辆内外等的内侧和外侧而配置的构件,优选外周面为平滑面。

套管2(相当于密封构件)在安装于对汽车的内侧与外侧进行分隔的隔壁等的状态下,保持控制线缆1。套管2具备主体部21和设置于该主体部21的插通部22。需要说明的是,套管2由具有弹性的材质(三元乙丙橡胶(EPDM)等)形成。但是,关于材质没有限定,也可以是例如丁腈橡胶(NBR)或氯丁橡胶(CR)等。而且,也可以是在不具有弹性的材质的一部分合成具有弹性的材质而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在由金属形成的主体部21上烧结由橡胶形成的插通部22而成的结构。作为弹性构件,优选具有弹性功能且能够与外壳体1o密接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具有控制线缆1(长条构件)和套管2(密封构件)的构造称为密封构造,所述套管2具有供控制线缆1插通的插通部。

套管2中的宽广且平坦地形成的部分是主体部21。主体部21形成为多角形形状,将在分隔汽车的内侧与外侧的隔壁上设置的线缆孔堵塞。而且,主体部21设有两个螺栓孔21h,通过穿过该螺栓孔21h的螺栓而固定于隔壁。

插通部22是供控制线缆1插通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套管2中的形成有筒状部23的部分。筒状部23形成沿其轴向延伸的插通通路23h,配线至线缆孔,对插入于插通通路23h的控制线缆1进行保持。而且,插通通路23h在其内壁设有密封部24,通过该密封部24将控制线缆1密封。具体地说明的话,插通通路23h在其内壁设有密封部24,利用该密封部24的凸部对外壳体1o的外周进行密封。

另外,插通部22具备开口部23o,开口部23o具有第一开口部23o1和第二开口部23o2。而且,插通部22具有端壁部23t和侧壁部23s。端壁部23t具有面向控制线缆1的插通方向的端面23t1,设置在两开口部23o中的位于车辆外侧的开口部的一侧即第一开口部23o1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位于车辆外侧的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23o1是存在流水Wt的流入的可能性的流入开口部。由此,在流水Wt沿着控制线缆1朝向作为流入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23o1流动的情况下,流水Wt与端面23t1接触。而且,侧壁部23s的侧面23s1以与端壁部23t的端面23t1相交的方式设置,端壁部23t阻止沿着控制线缆1的插通方向流动的流水与侧壁部23s的侧面23s1直接接触的情况。但是,端壁部23t的端面23t1与侧壁部23s的侧面23s1也可以正交,它们的面所成的角也可以是锐角。通过这样的结构,流水Wt主要与端壁部23t的端面23t1接触,能够避免与构成筒状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侧壁部23s的面向车辆外侧的侧面23s1直接接触。而且,在侧壁部23s设有将侵入到插通通路23h的水排出的排出通路23d。

排出通路23d将插通通路23h中的比密封部24靠流入开口部侧的部位与侧壁部23s的侧面23s1的外侧连通。详细而言,排出通路23d将形成在控制线缆1的外周和插通通路23h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与形成在侧面23s1的外表面上的开口连通。流水Wt能够沿着控制线缆1的插通方向从作为流入开口部的第一开口部23o1流入至该间隙。排出通路23d将流入到该间隙内的流水Wt排出。排出通路23d以沿着与控制线缆1的插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这样,通过设置排出通路23d,能够将侵入到插通通路23h内的水从排出通路23d排出,使插通通路23h内的压力下降。由此,在密封部24未作用水压,能够维持密封性。

接下来,关于插通部22,使用图3及图4进行详细说明。图3示出套管2的插通部22。图4示出设于密封部24的凹凸。

如上所述,插通部22包括套管2中的形成有筒状部23的部分。筒状部23在其两端具备开口部23o(参照图2)。开口部23o形成为能够供控制线缆1插入的大小,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圆形。并且,以将第一开口部23o1与第二开口部o2连通的方式形成插通通路23h。即,筒状部23成为插通通路23h从一方的开口部23o至另一方的开口部23o贯通的形状。在这样的筒状部23中,从一方的开口部23o插入控制线缆1,将所插入的控制线缆1在插通通路23h中插通,从另一方的开口部23o插出。插通通路23h在其内壁的中间部设置密封部24,通过该密封部24的凸部24p与外壳体1o的外周抵接来进行密封。密封部24的凸部24p沿轴向分离设置,通过将外壳体1o的外周密封,来防止水分顺着外壳体1o的外周向内侧移动,能够发挥防水性。需要说明的是,插通通路23h只要设置成控制线缆1能够遍及汽车的内外地配线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筒状。

在本套管2中,密封部24具有凹凸,设置在凸部24p间的凹部24c以插通通路23h的中心轴L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并且,这些凹部24c的深度全部相同。另一方面,凹凸的凸部24p以插通通路23h的中心轴L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而且,凸部24p沿着插通通路23h并列设置。然而,这些凸部24p也可以不是全部的高度相同。即,本套管2的凸部24p也可以存在高度高的凸部24p和高度低的凸部24p这两个种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高度高的凸部24p定义为“第一凸部25(相当于主密封部)”,将高度低的凸部24p定义为“第二凸部26(相当于副密封部)”。

第一凸部25与控制线缆1密接,将该控制线缆1密封。即,第一凸部25通过密接于控制线缆1的外壳体1o而将顺着该外壳体1o的雨水等水分密封。在此,第一凸部25可以具有不会阻碍外壳体1o的插入性的插入阻力,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密接于外壳体1o的外形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密接”是指通过弹性变形了的第一凸部25较强地按压外壳体1o的外周而接触部分的压力升高的状态,在功能上,是指能够将雨水等水分可靠地密封的状态。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凸部25具有将雨水等水分密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周向上为环状且不包含螺旋。

第一凸部25的基部25b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顶部25a的截面形状成为随着接近中心线L而逐渐变细的大致楔形形状。即,第一凸部25的截面形状从凹部24c的底面朝向中心轴L垂直地延伸且从规定的高度开始逐渐变细。形成为这样的形状是为了适度地抑制根部的刚性并减小与控制线缆1的接触面积。由此,会提高第一凸部25的柔软性,同时实现密封功能的提高。而且,提高第一凸部25的柔软性也可以通过使凹部24c变深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25的顶部25a的内径φx相对于控制线缆1的外径φc而处于99%至65%之间(参照图5)。上述数值通过下述的数学式来算出。

数学式:φx/φc×100=99~65(%)

内径φx相对于外径φc的比例在65%以上且99%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实用,但是为了确保密封性并进一步提高作业性而优选为87%以上且95%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顶部”是指第一凸部25的在插通通路23h的轴向上伸出的部分中的最靠轴侧的顶点附近的部分,该部分也是在控制线缆1的插通时与外壳体1o的外周接触而使第一凸部25产生弹性变形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为凸状,无论是在第一凸部25中还是在后述的第二凸部26中,内径的基准都以凸状部分的前端为基准。

第二凸部26与控制线缆1抵接,对该控制线缆1进行密封。即,第二凸部26通过抵接于控制线缆1的外壳体1o而将顺着该外壳体1o的雨水等水分密封。需要说明的是,“抵接”是指通过弹性变形了的第二凸部26较弱地按压外壳体1o的外周而接触部分的压力稍稍升高的状态,在功能上,是指控制线缆1的插通容易且能够将雨水等水分辅助性地密封的状态。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凸部26具有将雨水等水分密封的作用,因此优选在相对于插通通路23h的中心轴L的周向上为环状。但是,第一凸部25只要能够确保密封功能即可,可以不必为环状。

第二凸部26的基部26b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顶部26a的截面形状成为随着接近中心线L而逐渐变细的大致楔形形状。即,第二凸部26的截面形状从凹部24c的底面朝向中心轴L垂直地延伸,并从规定的高度开始逐渐变细。形成为这样的形状是为了适度地抑制根部的刚性并减小与控制线缆1的接触面积。由此,会提高第二凸部26的柔软性,同时会实现密封功能的提高。而且,提高第二凸部26的柔软性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使凹部24c变深来实现。关于第二凸部26的从凹部24c的底面起的高度,具有能够与直接的密封对象即外壳体1o的外周抵接的高度,通过使第二凸部26的内径φy大于第一凸部25的内径φx而设置成在插入控制线缆1时避免产生对于插入的阻力,从而避免产生弹性变形。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凸部26的顶部26a的内径φy相对于控制线缆1的外径φc而处于100%至92%之间(参照图5)。上述数值通过下述的数学式来算出。

数学式:φy/φc×100=100~9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体1o的外径φc为7.1mm,相对于此,第一凸部25的内径φx设为6.4mm,第二凸部26的内径φy设为6.8mm。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密封构造中,设有将构成插通通路23h的侧壁部23s的侧面23s1与插通通路23h的比密封部24靠流入开口部侧的部位连接的排出通路23d。由此,将侵入到插通通路23h的水从排出通路23d排出,使插通通路23h内的压力下降,由此,在密封部24未作用水压,能够维持密封性。因此,即便不将插通通路23h较紧地构成,也能够防止浸入到控制线缆1与插通通路23h之间的水浸入至密封部24的内侧的情况。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排出通路以沿着与控制线缆1的插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6所示,排出通路23d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使从插通通路23h侧朝向侧面23s1侧的排出通路的方向f1与从流入开口部23o侧朝向其他端的开口部23o侧的插通通路23h的方向f2所成的角度θ1成为锐角。

另外,例如图7所示,排出通路23d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置:使从插通通路23h侧朝向侧面23s1侧的排出通路的方向f1与从流入开口部23o侧朝向其他端的开口部23o侧的插通通路23h的方向f2所成的角度θ2成为钝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排出通路23d在比最靠流入开口部侧的密封部24更靠流入开口部侧处与插通通路23h连接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如图8所示,排出通路23d(23d1、23d2)只要在比构成密封部24的多个凸部24p中的至少1个凸部24p靠流入开口部侧的部位处与插通通路23h连接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排出通路23d在比最靠流入开口部侧的密封部24更靠流入开口部侧处与插通通路23h连接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排出通路23d只要在比多个主密封部中的至少1个主密封部靠流入开口部侧处与插通通路23h连接即可。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密封构造及控制线缆单元。

标号说明

1 控制线缆(长条构件)

1i 内线缆

1o 外壳体

2 套管(弹性构件)

21 主体部

22 插通部

23 筒状部

23t 端壁部

23s 侧壁部

23d 排出通路

23h 插通通路

24 密封部

24c 凹部

24p 凸部

25 第一凸部

26 第二凸部

Wt 流水

φx 第一凸部的顶部的内径

φy 第二凸部的顶部的内径

φc 控制线缆的外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