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安装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9546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带安装夹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向多个(三个以上)的带轮间卷绕带时使用的带安装夹具。



背景技术:

通常,在向多个带轮间卷绕带而成的带传动机构中,为了在带轮间可靠地传递动力,采用带周长比作为装配对象的带轮间的布局周长短而对带施加较强的张力那样的样式。

在上述那样的带传动机构中,在不具有能够调整带轮的轴心位置的张紧轮等的情况下,在向彼此的轴间距离全部固定的状态下的多个带轮间安装比多个带轮间的布局周长短的周长的带时使用如下的带安装夹具:最后剩余一个带轮而向其它带轮先卷绕带,对卷绕于其它带轮的带施加张力,使剩余的最后的带轮旋转,同时向带轮的外周面安装带。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向3个带轮间卷绕带时使用的带安装夹具。在该3个带轮p1、p2、p3的布局(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等)中,向直径最大且带的卷绕较长的带轮p1装配带安装夹具,对卷绕于带轮p1以外的其它的带轮p2、p3的带v施加张力,并使带轮p1旋转,由此利用带安装夹具向3个带轮间安装带。这样,在使用带安装夹具向多个带轮间安装带的情况下,根据“对于卷绕的带部分较长的带轮,最后卷绕带的话容易安装(容易进行卷绕作业)”这样的理由,存在将直径最大且卷绕的带部分较长的带轮p1选定为装配带安装夹具的带轮的趋势。

然而,根据“当对于直径最大且卷绕的带部分较长的带轮最后卷绕带时,未对准增大,因此对于直径最大且卷绕的带部分较长的带轮,存在最初卷绕带时较好的情况”、“在直径最大且卷绕的带部分较长的带轮的附近具有成为障碍的元件,存在物理上安装作业较为困难的情况”这样的理由,存在无法将直径最大且卷绕的带部分较长的带轮选定为装配带安装夹具的带轮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将直径最大的带轮(以下为大径带轮)以外的带轮(直径比大径带轮小的带轮:以下为小径带轮)选定为装配带安装夹具的带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91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向这样的小径带轮装配带安装夹具而最后卷绕带的情况下,向小径带轮卷绕的带部分与大径带轮相比缩短,因此最后向小径带轮卷绕带时的带张力增强,带安装夹具及小径带轮进行空转或者反转等,存在带的卷绕作业与向大径带轮装配带安装夹具而最后卷绕带的情况相比变得困难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提供一种带安装夹具,在向多个(三个以上)带轮间卷绕带时,能够利用带的张力来防止带安装夹具及带轮进行空转或者反转,从而顺畅地进行带的卷绕作业。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的带安装夹具用于将卷绕于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的沿周长方向能够伸缩的带利用第三带轮的旋转而进一步向该第三带轮卷绕,所述带安装夹具具备:侧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侧;安装部,沿着所述第三带轮的外周部设置;第一带保持部,沿着所述侧面部的外周设置;及第二带保持部,设置于所述侧面部上,在所述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所述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保持部及所述第二带保持部时,所述第二带保持部以满足第一配置条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面部上,所述第一配置条件为,第一延长线与第二延长线的交点被配置为位于比连结所述第一带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三带轮的中心而成的中心线靠所述第三带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所述第一延长线是从所述第二带轮的外周使卷绕于所述第一带保持部的所述带延长而形成的,所述第二延长线是从所述第一带轮的外周使卷绕于所述第二带保持部的所述带延长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带安装夹具的侧面部设置于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将安装部沿着第三带轮的外周部配置,由此能够将带安装夹具稳定地设置于第三带轮。

另外,在本带安装夹具中,在侧面部上设置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第一带保持部沿着侧面部的外周配置,在带卷绕于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的状态时,第二带保持部被配置使得从第二带轮的外周使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的带延长而成的第一延长线与从第一带轮的外周使卷绕于第二带保持部的带延长而成的第二延长线的交点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的中心与第三带轮的中心而成的中心线靠第三带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第一配置条件)。

假设在第二带保持部以第一延长线与第二延长线的交点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的中心与第三带轮的中心而成的中心线靠第三带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存在第三带轮反转(向带施加朝向第二带轮方向的张力)、或者带安装夹具自身在第三带轮上滑动并空转而无法将带向第三带轮的外周卷绕的情况。但是,通过将第二带保持部以第一延长线与第二延长线的交点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的中心与第三带轮的中心而成的中心线靠第三带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方式配置,在使第三带轮正转的方向上对带施加张力(向带施加朝向第一带轮方向的张力),能够防止第三带轮反转。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优选的是,在所述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所述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保持部及所述第二带保持部时,所述第二带保持部以进一步满足第二配置条件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面部上,所述第二配置条件为,所述第二带保持部配置于比连结所述第二带轮的中心与所述第三带轮的中心而成的中心线靠所述第三带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二带保持部配置于比连结第二带轮的中心与第三带轮的中心而成的中心线靠第三带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第二配置条件),与第二带保持部位于比连结第二带轮的中心与第三带轮的中心而成的中心线靠第三带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将带卷绕于第一带轮、第二带轮、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时的对带整体施加的张力。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带朝向第三带轮的外周卷绕时的第三带轮朝向旋转方向(第一带轮方向)的旋转。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优选的是,所述侧面部具备:设置部,与所述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及保护部,不与所述第三带轮的所述一方的侧面接触地覆盖所述一方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护部在所述第三带轮的所述一方的侧面中的比与所述设置部接触的部位靠内侧的区域,覆盖距由所述一方的侧面中的与所述设置部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保护部在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中的比与设置部接触的部位靠内侧的区域,覆盖距由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中的与设置部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包含距由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中的与设置部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的距离为0的情况)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在向第三带轮卷绕带时,能够防止距由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中的与设置部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与带发生干扰,保护距由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中的与设置部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及带。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优选的是,所述设置部与所述保护部呈台阶状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保护部与设置部之间呈台阶状连结,在距由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中的与设置部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与保护部之间形成由台阶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使保护部以不与距由第三带轮的一方的侧面中的与设置部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接触的方式可靠地覆盖该部位。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带保持部的一部分比所述侧面部的外周向外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带保持部的一部分比侧面部的外周向外侧突出,因此在带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时,能够比侧面部的外周(第三带轮的外周)浮起。因此,带容易从第一带保持部向第三带轮的外周卷绕,能够将带顺畅地移至第三带轮的外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带保持部的供所述带卷绕的部分为大致圆弧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带保持部的供带卷绕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因此能够减轻带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时的向带施加的负担。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带保持部的供所述带卷绕的部分为大致渐开线形状,所述第一带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带保持部配置于直线上。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一带保持部的供带卷绕的部分设为大致渐开线形状,在向第一带保持部卷绕带时,不会对带施加过度的张力而能够高效地卷绕。另外,由于第一带保持部与第二带保持部配置于直线上,因此能够将带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与第二带保持部时的带长度设为最短,能够将使带伸长的力设为最小。因此,能够减少使用带安装夹具而向第三带轮卷绕带的作业负荷。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带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带保持部一体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带保持部与第二带保持部一体形成,因此与第一带保持部和第二带保持部独立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强度。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关于上述带安装夹具,优选的是,所述一体形成的所述第一带保持部及所述第二带保持部中供所述带卷绕的部分为圆弧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一体形成的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中供带卷绕的部分设为大致圆弧形状,因此能够减轻卷绕带时的向带施加的负担。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带安装夹具,在向多个带轮间卷绕带时,能够利用带的张力来防止带安装夹具及带轮空转或者反转,顺畅地进行带的卷绕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六面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及第三带轮的布局。

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带轮的说明图。

图4b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带轮的说明图。

图4c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带轮的说明图。

图5a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的第一配置条件及第二配置条件的说明图。

图5b是满足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的第一配置条件的区域的说明图。

图5c是满足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的第一配置条件及第二配置条件的区域的说明图。

图6a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与多楔带的张力的关系的图。

图6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带保持部及第二带保持部与多楔带的张力的关系的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安装于第三带轮时的剖视图。

图8a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8b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8c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8d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8e是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9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六面图。

图10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六面图。

图11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六面图。

图12a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2b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2c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2d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2e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使用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的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9(参照图1)在向图3所示那样的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三带轮3之间卷绕沿周长方向能够伸缩的带(多楔带4)时使用。

在汽车的发动机布局中,如图3所示,与发动机等的曲柄轴连结的第一带轮1、使水泵驱动的第二带轮2及与空调等的压缩机的轴连结的第三带轮隔开预定的轴间距离而被支撑为旋转自如。并且,在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与第三带轮3之间卷绕多楔带4,发动机等的曲柄轴的动力经由第一带轮1及第二带轮2向水泵的轴传动,使水泵驱动。另外,发动机等的曲柄轴的动力经由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三带轮3向压缩机的轴传动,使压缩机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及第三带轮3各自的轴间距离被固定(不能变更)。另外,没有搭载对多楔带4施加张力的所谓自动张紧件(张力施加机构)。

(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及第三带轮3的构造)

第一带轮1具有能够与形成于多楔带4的内周面的肋部4a嵌合的带轮槽(设于第一带轮1的外周部的槽)。另外,在形成于第一带轮1的中心部的轴毂部1c插入有发动机等的曲柄轴。

第二带轮2与第一带轮1同样地具有能够与形成于多楔带4的内周面的肋部4a嵌合的带轮槽(设于第二带轮2的外周部的槽)。另外,在形成于第二带轮2的中心部的轴毂部2c中插入有与水泵连动的轴。

另一方面,如图4a~图4c所示,第三带轮3具有压缩机带轮3a、配置于压缩机带轮3a的一方的侧面的离合器毂3b及配置于压缩机带轮3a的另一方的侧面的定子3c。压缩机带轮3a及定子3c旋转自如地嵌入于压缩机的轴,离合器毂3b固定于压缩机的轴。此外,如图4c所示,第三带轮3的离合器毂3b配置为从压缩机带轮3a的侧面3g突出。

而且,第三带轮3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在不使压缩机驱动时仅使压缩机带轮3a旋转,但例如当按下空调的开关时,电流在埋入于定子3c的线圈中流动,其成为强力的磁铁而较强地吸附离合器毂3b,使离合器毂3b与压缩机带轮3a压接,由此使离合器毂3b、压缩机带轮3a及定子3c一体化,压缩机带轮3a的旋转从一体化的离合器毂3b向压缩机的轴传动,使压缩机旋转。

另外,如图4a及图4c所示,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具有能够与在多楔带4的内周面上形成的肋部4a嵌合的带轮槽3d(设于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的槽),并具备在带轮轴向上夹持该带轮槽3d的一对带轮凸缘3e、3f。该带轮凸缘3e、3f在图4c的侧视下形成为比上述带轮槽3d朝向第三带轮3的径外方向略微突出。另外,在第三带轮3的轴毂部5插入压缩机的轴,第三带轮3的轴毂部5固定于离合器毂3b。附图标记3g、3h表示第三带轮3的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3个带轮(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三带轮3)之中,第一带轮1是直径最大的带轮,第三带轮3是直径第二大的带轮,第二带轮2是直径最小的带轮。

(多楔带4)

多楔带4是在其周长方向上能够略微伸缩的所谓低模量带。低模量带通过在芯线使用聚酰胺纤维,使弹性率比较低,与高弹性率的结构(所谓高模量带)相比较而抑制急剧的张力降低。

另外,图3的粗线箭头v表示多楔带4的行进方向,将多楔带4沿该行进方向行进时的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定义为旋转方向a,将与该旋转方向a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反转方向b。

(带安装夹具9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及图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9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带安装夹具9主要构成为具备:沿着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安装的安装部11;具有与第三带轮3的一方的侧面3g的带轮凸缘3e部分接触的设置部12及覆盖第三带轮3的离合器毂3b的保护部13的侧面部10;沿着设置部12的外周设置的第一带保持部14;及设置于保护部13上的第二带保持部15。

安装部11以沿着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的方式形成圆弧形状(弯曲形状)。另外,在安装部11的内周面侧设有与设于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的带轮槽3d嵌合的肋部11a。

肋部11a由沿着安装部11的内周面的长边方向的一个凸状的肋部构成。在带安装夹具9安装于第三带轮3时,肋部11a与压缩机带轮3a的带轮槽3d嵌合,由此能够将带安装夹具9准确地固定于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仅设有一个肋部11a,但在设置肋部11a的情况下只要具有至少一个凸状的肋部即可,因此也可以构成为设有多个肋部11a。

构成侧面部10的设置部12从安装部11的一端朝向第三带轮3的轴毂部5进行延伸。设置部12在带安装夹具9安装于第三带轮3时,对于在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上设置的带轮凸缘3e抵接或者紧贴,实现使带安装夹具9相对于第三带轮3稳定的作用。

如图2所示,保护部13形成从圆形状设置局部的切口部13b并相对于设置部12设有台阶13a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部12与保护部13经由台阶13a呈台阶状连结。如图7所示,保护部13的台阶13a在带安装夹具9安装于第三带轮3时,在保护部13与第三带轮3的离合器毂3b之间形成间隙13c,实现避免保护部13与离合器毂3b接触的作用。这样,保护部13实现避免与离合器毂3b接触并且覆盖离合器毂3b的作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部12与保护部13之间设有台阶13a,但也可以不设置台阶13a,使设置部12及保护部13一体形成并设为连续弯曲的形状。

在此,保护部13设置为,在第三带轮3的一方的侧面3g(保护部13覆盖的一侧的侧面)中的比与设置部12接触的部位靠内侧的区域,覆盖距由第三带轮3的一方的侧面3g中的与设置部12接触的部位3k(参照图7)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离合器毂3b)的至少一部分。即,在本方式中,保护部13设置为,在比带轮凸缘3e靠内侧的区域,覆盖沿轴向朝外侧突起最多的突起部即离合器毂3b的至少一部分。此外,保护部13优选至少覆盖第三带轮3的侧面3g的大致中央。即,在本方式中,优选覆盖轴毂部5。作为覆盖率,例如,优选使侧面部10覆盖第三带轮3的侧面3g(保护部13覆盖的一侧的侧面)的一半以上。即,侧面部10优选覆盖第三带轮3的侧面3g的50~100%。当覆盖率小于50%时,在多楔带4卷绕于带安装夹具9时多楔带4与第三带轮3发生强干扰,有可能破损。

另外,间隙13c的大小根据适用的带轮等的特性(未对准限度等)适当设定,因此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超过0且为3.5mm以下的程度。

另外,在安装部11、设置部12及保护部13中,与多楔带4接触的部分被倒角而成为曲面形状。这是为了在使用带安装夹具9而向第三带轮3卷绕多楔带4时不使多楔带4损伤而设置的。

如图2所示,第一带保持部14沿着设置部12的外周并横跨设置部12及保护部13地突出设置。此外,第一带保持部14以在带安装夹具9安装于第三带轮3时位于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侧的方式配置于侧面部10上即可。该第一带保持部14实现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三带轮3时暂时保持多楔带4的作用。

另外,第一带保持部14与第二带保持部15配置于直线上,保持多楔带4的保持面14a(参照图2)的从上表面观察带安装夹具9的形状成为大致渐开线形状。此外,第一带保持部14的保持面14a不限于大致渐开线形状,可以是大致圆弧形状,也可以形成梯形形状、多边形形状。另外,第一带保持部14自身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大致圆柱形状。

第一带保持部14实现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三带轮3时使多楔带4弯曲而沿着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的作用。

第二带保持部15形成大致圆柱形状,如图2所示,在保护部13上突出设置。作为详细的位置,如图5a所示,在带安装夹具9设置于第三带轮3的状态下,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时,第二带保持部15以从第二带轮2的外周使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14的多楔带4延长而成的第一延长线l1与从第一带轮1的外周使卷绕于第二带保持部15的多楔带4延长而成的第二延长线l2的交点f(带张力的合力顶点位置)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1的中心1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3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前方侧的方式(第一配置条件)设置于侧面部10上(参照图5b的满足第一配置条件的区域(斜线))。

此外,在本发明中,“多楔带4卷绕于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时”是指,多楔带4沿着其行进方向卷绕于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且带的伸展最小的状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在将带安装夹具9设置于第三带轮3的状态下,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时,第二带保持部15以位于比连结第二带轮2的中心2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4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前方侧的方式(第二配置条件)设置于侧面部10上(参照图5c的满足第一配置条件及第二配置条件的区域(斜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带保持部15的形状设为大致圆柱形状,这是为了在向第二带保持部15卷绕多楔带4时不会损伤多楔带4。另外,第二带保持部15的形状也可以为大致半圆形状、大致月牙形状或者大致多边形形状。

(设置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的意义)

如图6a所示,在将不设置第二带保持部15而仅设有第一带保持部14的以往的带安装夹具安装于第三带轮3的情况下,从第二带轮2的外周使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14的多楔带4延长而成的第一延长线l1与从第一带轮1的外周使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14的多楔带4延长而成的第三延长线l5的交点f2(带张力的合力顶点位置)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1的中心1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3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后方侧。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a所示,与带张力的合力(朝向第一带轮1方向的张力(图中t1)与朝向第二带轮2方向的张力(图中t2)的合力)平衡的力(使带伸长的力,图中g)不敌朝向第二带轮2方向的张力,第一带轮1的旋转力无法经由多楔带4向带安装夹具及第三带轮3传递,因此存在无法使带安装夹具及第三带轮3旋转的情况(空转、或者沿反转方向b旋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了保证使带伸长的力胜过朝向第二带轮2方向的张力,需要使交点f2(带张力的合力顶点位置)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1的中心1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3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前方侧。

对此,如本实施方式的带安装夹具9那样,通过在第一带保持部14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第二带保持部15,将第二带保持部15配置在满足上述的第一配置条件的位置,由此如图6b所示,交点f(带张力的合力顶点位置)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1的中心1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3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前方侧,使带伸长的力能够超过朝向第二带轮2方向的张力。由此,朝向第一带轮1方向的张力起作用,能够防止带安装夹具9及第三带轮3沿反转方向b旋转。

(带安装夹具9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7~图9来说明上述的带安装夹具9的使用方法。此外,在第一带轮1的轴毂部1c上连结扳手,能够利用手动使第一带轮1自由地旋转。

<顺序(a)>

首先,如图7所示,以使安装部11沿着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的方式将带安装夹具9安装于第三带轮3。此时,使设于安装部11的肋部11a与压缩机带轮3a的带轮槽3d嵌合,并且使设置部12与设于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的带轮凸缘3e抵接。由此,保护部13成为在与离合器毂3b之间形成间隙13c、并且覆盖离合器毂3b的状态(参照图7)。

<顺序(b)>

在该状态下,首先,将多楔带4卷绕于第一带轮1及第二带轮2。然后,如图8a所示,使多楔带4以在沿着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之后,横跨安装部11而沿着第一带保持部14的保持面14a呈渐开线状弯曲,使多楔带4的内周面与第一带保持部14的保持面14a抵接的方式进行卷绕,进一步也卷绕于第二带保持部15。此时,如图8a所示,通过第一带保持部14而弯曲的多楔带4成为穿过保护部13上而呈直线状卷绕于第二带保持部15并从该第二带保持部15向第一带轮1的外周部卷绕的状态。此时,带安装夹具9的第二带保持部15满足上述的第一配置条件,因此即便多楔带4卷绕于带安装夹具9,带安装夹具9及第三带轮3也不会沿反转方向b旋转。

<顺序(c)>

接下来,如图8b所示,使用扳手使第一带轮1沿旋转方向a旋转。此时,带安装夹具9的第二带保持部15满足上述的第二配置条件,因此与第二带保持部15位于比中心线l4靠旋转方向a的后方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向多楔带4施加的张力。由此,容易进行第三带轮3朝向旋转方向a的旋转。

详细来说,首先,以从图8a的状态成为图8b的状态的方式使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及第三带轮3沿旋转方向a旋转。于是,卷绕有多楔带4的第一带保持部14移动至中心线l3的位置。然后,当第一带保持部14移动至中心线l3的位置时,解开多楔带4相对于第二带保持部15的卷绕。换言之,维持多楔带4保持于第二带保持部15的状态(卷绕的状态),直至第一带保持部14在旋转方向a的前方侧越过中心线l3。

此外,在多楔带4中,因伸长而产生高张力。由于多楔带4在安装部11上交叉,因此该张力发挥将安装部11向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按压的按压作用,更牢固地固定带安装夹具9与第三带轮3。

接下来,当以从图8b的状态成为图8c的状态的方式使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及第三带轮3沿旋转方向a旋转时,与旋转配合,侧面部10上的多楔带4向带安装夹具9的外周侧滑动。另一方面,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14的多楔带4在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上移动。详细来说,当使第三带轮3沿旋转方向a旋转时,多楔带4的肋部4a相对于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的带轮槽3d嵌合的区域缓缓地扩大。

另外,以从图8c的状态经由图8d的状态成为图8e的状态的方式,使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及第三带轮3沿旋转方向a旋转。于是,残留在侧面部10上的多楔带4远离侧面部10而向第三带轮3的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完全移动。该移动后,从第三带轮3回收带安装夹具9。

通过经过以上的顺序,如图3所示,能够在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与第三带轮3之间卷绕多楔带4。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带安装夹具9的侧面部10设置于第三带轮3的一方的侧面3g、将安装部11沿着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配置,由此能够将带安装夹具9稳定地设置于第三带轮3。

另外,在侧面部10上设置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沿着侧面部10的外周配置第一带保持部14,并将第二带保持部15配置为,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的状态时,从第二带轮2的外周使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14的多楔带4延长而成的第一延长线l1与从第一带轮1的外周使卷绕第二带保持部15的多楔带4延长而成的第二延长线l2的交点f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1的中心1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3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前方侧(第一配置条件)。

假设在第二带保持部15配置为第一延长线l1与第二延长线l2的交点f位于比连结第一带轮1的中心1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3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后方侧的情况下,第三带轮3进行反转(向多楔带4施加朝向第二带轮2方向的张力),带安装夹具9自身在第三带轮3上滑动而进行空转,存在无法将多楔带4卷绕于第三带轮3的外周的情况。但是,通过将第二带保持部配置为满足上述第一配置条件,向多楔带4沿旋转方向a施加张力(向多楔带4施加朝向第一带轮1方向的张力),能够防止第三带轮3进行反转(沿反转方向b旋转)。

另外,通过将第二带保持部15配置于比连结第二带轮2的中心2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而成的中心线l4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前方侧(第二配置条件),与第二带保持部15位于比中心线l4靠第三带轮3的旋转方向a的后方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将多楔带4向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第一带保持部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卷绕时的对多楔带4整体施加的张力。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多楔带4朝向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卷绕时的第三带轮3朝向旋转方向a(第一带轮1方向)的旋转。

另外,保护部13在第三带轮3的一方的侧面3g中的比与设置部12接触的部位靠内侧的区域,覆盖距由第三带轮3的一方的侧面3g中的与设置部12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最大的部位(包括距由第三带轮3的一方的侧面3g中的与设置部12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的距离为0的情况)的至少一部分(离合器毂3b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在多楔带4向第三带轮3卷绕时,能够防止第三带轮3的离合器毂3b与多楔带4发生干扰,保护离合器毂3b及多楔带4。

另外,将保护部13与设置部12之间呈台阶状连结,在离合器毂3b与保护部13之间形成由台阶13a产生的间隙13c,因此保护部13能够以不与离合器毂3b接触的方式可靠地覆盖该离合器毂3b。

另外,由于将第一带保持部14的供多楔带4卷绕的部分(保持面14a)设为大致圆弧形状,因此能够减轻多楔带4向第一带保持部14卷绕时的对多楔带4施加的负担。

另外,通过将第一带保持部14的供多楔带4卷绕的部分(保持面14a)设为大致渐开线形状,在向第一带保持部14卷绕多楔带4时,不会向多楔带4施加过度的张力而能够高效地卷绕。另外,由于将第一带保持部14与第二带保持部15配置于直线上,因此能够将多楔带4向第一带保持部14与第二带保持部15卷绕时的多楔带4的长度设为最短,能够将使多楔带4伸长的力设为最小。因此,能够减少使用带安装夹具9将多楔带4向第三带轮3卷绕的作业负载。

(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安装夹具9中,构成为在安装部11的内周面侧设有肋部11a,但也可以如图9所示,构成为在安装部111的内周面侧不设置肋部11a。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构成为不设置肋部11a,因此能够削减制造成本。此外,通过使不具有肋部的安装部111与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抵接、使设置部12与带轮凸缘3e抵接,能够确保将带安装夹具9安装于第三带轮3时的稳定性。

另外,如图10所示,带安装夹具9的安装部211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沿宽度方向(第三带轮3的轴向的宽度)覆盖压缩机带轮3a的外周部3j的程度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安装部211上设置与压缩机带轮3a的带轮凸缘3f抵接的抵接部211d。通过设置该抵接部211d,能够使带安装夹具9朝向第三带轮3的设置更稳定。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图10所示的安装部211的内周面侧设置一个或者多个肋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安装夹具9中,将第一带保持部14配置为沿着设置部12的外周,但不限于此,第一带保持部114也可以如图11所示,形成使第一带保持部114的一部分比设置部12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带保持部114的一部分比设置部12的外周向外侧突出,因此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114时,能够比设置部12的外周、第三带轮3的带轮凸缘3e浮起。因此,多楔带4容易从第一带保持部114向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卷绕,能够使多楔带4顺畅地移至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参照图12a~图12e)。

进而,如图13所示的带安装夹具9那样优选为,第一带保持部314具有比设置部12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14b,该突出部314b形成比图11所示的第一带保持部114中的比设置部12的外周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进一步向外侧突出的形状。这样,通过将第一带保持部314的突出部314b设为比设置部12的外周向外侧较大突出的形状,第一带保持部314的突出部314b比设置部12的外周向外侧较大地突出,因此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314时,能够比设置部12的外周、第三带轮3的带轮凸缘3e较大地浮起。因此,多楔带4更容易从第一带保持部314向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卷绕,能够使多楔带4更顺畅地移至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

另外,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带安装夹具9那样,第一带保持部314的突出部314b的下部具有从第一带保持部314的侧面314d朝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314c。该倾斜面314c发挥如下效果:在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314的保持面314a的多楔带4伴随着第三带轮3的旋转也卷绕于倾斜面314c时,使卷绕于倾斜面314c的多楔带4从倾斜面314c向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顺畅地滑动。即,通过在第一带保持部314的下方设置倾斜面314c,卷绕于第一带保持部314的多楔带4容易向第三带轮3侧迂回,能够使多楔带4从第一带保持部314顺畅地移至第三带轮3的外周部3j。

此外,图13所示的带安装夹具9的第一带保持部314的保持面314a形成面形状(在俯视下呈直线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曲面形状(在俯视下呈曲线形状)。

另外,优选如图13所示的带安装夹具9那样,第二带保持部315设置为,供多楔带4卷绕的位置成为从中心3s(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对应的位置)朝径外方向远离的位置。这是因为,多楔带4卷绕于第二带保持部315的位置越是靠近第三带轮3的中心3s,为了使第三带轮3旋转所需的力就越大,无法顺畅地进行多楔带4的卷绕。相反,在多楔带4卷绕于第二带保持部315的位置成为从第三带轮3的中心3s朝径外方向远离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比较小的力使第三带轮3旋转,因此对于多楔带4的卷绕(顺畅的转移)而言是优选的。图13所示的带安装夹具9的第二带保持部315通过增大图2所示的带安装夹具9的圆柱状的第二带保持部15的直径而使多楔带4卷绕的位置成为从中心3s朝径外方向进一步远离的位置。此外,第二带保持部315也可以通过将图2所示的带安装夹具9的第二带保持部15配置在从中心3s朝径外方向进一步远离的位置来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安装夹具9中,独立设置第一带保持部14(114、3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315),但也可以将第一带保持部14(114、314)与第二带保持部15(315)一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将第一带保持部14(114、314)和第二带保持部15(315)独立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强度。

另外,在将第一带保持部14(114、314)与第二带保持部15(315)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在一体形成的第一带保持部14(114、314)及第二带保持部15(315)中,也可以将供多楔带4卷绕的部分设为圆弧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轻卷绕有多楔带4时的向多楔带4作用的负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带安装夹具9安装于具有离合器毂3b的第三带轮3进行使用的情况,但带安装夹具9也能够设置于距由第三带轮3的侧面3g中的与设置部12接触的部位定义的平面的距离为“0”的带轮、即不具有向带轮的侧面突出的部分的第一带轮1、第二带轮2进行使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带轮为3个的情况,但在带轮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该情况下,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及第三带轮是任意的连续的带轮,第三带轮是被第一带轮及第二带轮夹持的带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

本申请基于2014年9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01007及2015年9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78450,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于本文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带轮

2第二带轮

3第三带轮

3a压缩机带轮

3b离合器毂

3c定子

4多楔带

9带安装夹具

10侧面部

11安装部

12设置部

13保护部

14第一带保持部

15第二带保持部

a旋转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