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铰链及使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4094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双轴铰链及使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应用在笔记型计算机、移动计算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终端机器,使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开合的双轴铰链及使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双轴铰链可分为交叉双轴铰链或是平行双轴铰链,交叉双轴铰链是将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配置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平行双轴铰链则是将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配置在相互平行的方向上。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属于后者,是一种平行双轴铰链。

相比公知的单轴铰链,平行双轴铰链的优点在于,其可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均等地往左右方向开启,如同翻开拿在手里的书。具有上述特点的平行双轴铰链可例如参照下列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

然而,当通过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轴铰链,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开启90度以上时,第二壳体的后侧面将覆盖在第一壳体的后侧面,堵住大多配置于第一壳体的后侧面的lan接口、usb接口等各种接口、电源接头或排热口。因此,专利文献1的双轴铰链不仅会干扰上述各种接口或接头所连接的缆线而不利于使用,还会因妨碍排热而缩短产品的寿命。

另外,近年来的业界需求均着重在如何使笔记型计算机轻薄化,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轴铰链尚不足以实现上述需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12-2373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轴铰链,其可实现使终端机器轻薄化的需求,不会对连接至终端机器的各种插头或缆线造成使用上的障碍,且不会阻挡排热,同时还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双轴铰链连结终端机器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开合。其中,双轴铰链包含组装元件、第一铰链杆、第二铰链杆及同步转动手段。组装元件具有组装板部与轴承部,组装板部组装至第一壳体,轴承部从组装板部往上方立起而设,且轴承部设有大径部 与小径部。第一铰链杆可转动地轴枢支撑于组装元件的轴承部上方,且第一铰链杆通过组装板组装至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可转动地轴枢支撑于组装元件的轴承部下方,第二铰链杆保持与第一铰链杆平行的状态往轴方向偏移设置,且第二铰链杆的外径大于第一铰链杆的外径。同步转动手段设置在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之间,同步转动手段使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其中一方的转动同步于另一方,而使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各自往不同方向转动。其中,第一铰链杆的一侧上设有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使第一铰链杆在转动时产生摩擦力矩,第二铰链杆的一侧上设有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与吸引手段,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使第二铰链杆在转动时产生比第一铰链杆上的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更强的摩擦力矩。

此时,在一个实施例中,同步转动手段包含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中间齿轮。第一齿轮组装于第一铰链杆且被第一铰链杆限制转动,第二齿轮组装于第二铰链杆且被第二铰链杆限制转动,且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的直径。中间齿轮设置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中间齿轮将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其中一方的转动传达至另一方,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分别往不同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同步转动手段包含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第一齿轮组装于第一铰链杆且被第一铰链杆限制转动,第二齿轮组装于第二铰链杆且被第二铰链杆限制转动,第二齿轮咬合于第一齿轮而往与第一齿轮不同的方向转动,且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的直径。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包含摩擦板、摩擦垫圈及弹性手段。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可转动地插入贯通摩擦板,摩擦垫圈装设在第二铰链杆上且被第二铰链杆限制转动,且位在组装元件其轴承部的大径部与摩擦板的大径部之间。弹性手段设置在第二铰链杆上,并使组装元件与摩擦板压接于摩擦垫圈。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包含摩擦板、第一垫圈及第二垫圈。第一铰链杆与第二铰链杆可转动地插入贯通摩擦板。第一垫圈配置在摩擦板其小径部的其中一侧与组装元件的轴承部的小径部之间,且第一垫圈被第一铰链杆限制转动。第二垫圈配置在摩擦板其小径部的另一侧与第一锁固螺帽之间,第一锁固螺帽螺纹结合于第一铰链杆,且第二垫圈被第一铰链杆限制转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吸引手段包含凸轮板元件、凸轮从动元件及弹性手段。凸轮板元件卡止于摩擦板,第二铰链杆可转动地插入贯通凸轮板元 件,且凸轮板元件其中一侧的外侧具有大约呈圆弧状的凸轮凹部或凸轮凸部。凸轮从动元件组装于第二铰链杆且被第二铰链杆限制转动,凸轮从动元件具有凸轮凸部或凸轮凹部,凸轮从动元件的凸轮凸部或凸轮凹部是位在与凸轮板元件的凸轮凹部或凸轮凹部相对的面上。弹性手段使设置在第二铰链杆上的凸轮板元件与凸轮从动元件相互压接。

另外,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终端机器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记载的双轴铰链。

承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第一铰链杆组装于第二壳体,第二铰链杆组装于第一壳体,第一铰链杆的外径及装设于该第一铰链杆的第一齿轮和垫圈等零件的外径均小于第二铰链杆及装设于该第二铰链杆的第二齿轮和摩擦垫圈等零件,由此,本发明将能够减少第一壳体的厚度。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吸引手段以及使前述两者产生作用的弹性手段只需设置在第二铰链杆上,即可确保产生必要的摩擦力矩,因此,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可降低制造成本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在开启第二壳体时,第二壳体的后侧面不会碰撞到第一壳体其后侧面上各接口所连接的各种插头或缆线,也不会堵住排热口,因而不会对上述这些接口和排热口的功能造成妨碍。

另外,本发明还能够使用上述双轴铰链,而进一步提供一种轻薄且易于操作的终端机器。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终端机器的其中一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示意图,其组装有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其中(a)为从前方观看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处于开启状态时的斜视图,(b)为从后方观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斜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组装于终端机器的状态说明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斜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示意图,其中(a)为前视图,(b)为俯视图,(c)为右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分解斜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其第一铰链杆的示意图,其中(a)为前视图,(b)为俯视图,(c)为右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其中间齿轮的扩大示意图,其中(a)为前视图,(b)为俯视图,(c)为右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其组装元件的扩大示意图,组装元件同时作为齿轮辅助元件,其中(a)为前视图,(b)为右侧视图,(c)为c-c线段剖面图,(d)为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其摩擦板的扩大示意图,其中(a)为斜视图,(b)为左侧视图,(c)为前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其凸轮板元件的扩大示意图,其中(a)为斜视图,(b)为前视图,(c)为右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其凸轮从动元件的扩大示意图,其中(a)为斜视图,(b)为左侧视图,(c)为前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运作说明图,其中(a)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闭合状态侧视图,(b)为上述状态下的凸轮板元件与凸轮从动元件的接触状态说明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运作说明图,其中(a)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开启45度时的状态侧视图,(b)为上述状态下的凸轮板元件与凸轮从动元件的接触状态说明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运作说明图,其中(a)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开启90度时的状态侧视图,(b)为上述状态下的凸轮板元件与凸轮从动元件的接触状态说明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运作说明图,其中(a)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开启190度时的状态侧视图,(b)为上述状态下的凸轮板元件与凸轮从动元件的接触状态说明图。

【符号说明】

1:笔记型计算机

11:第一铰链杆

11a:组装片部

11b、13a、13b、13c、14h:组装孔

11c、12a:凸缘部

11d、12b:变形轴部

11e、12c:外螺纹部

12:第二铰链杆

13:组装板

13d:组装销

13e、13f、14i:组装螺丝

14:组装元件/齿轮辅助元件

14a:组装板部

14b:轴承部

14c、21a:第一轴承孔

14d、21b:第二轴承孔

14f:第一轴支沟

14g:第二轴支沟

14j、21f:小径部

14k、21g:大径部

15:同步转动手段

16:第一齿轮

16a、17a、22a、23a、24a、28a、30a:变形贯通孔

16b:第一伞齿部

17:第二齿轮

17b:第二伞齿部

18:中间齿轮

18a:上方支轴

18b:下方支轴

18c:上方伞齿部

18d:下方伞齿部

19:转动控制手段

2:第一壳体

2a:键盘部

20:摩擦力矩产生手段

20a: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

20b: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

21:摩擦板

21c、21d、22b、23b:网格状加工部

21e:卡止孔

22:第一垫圈

23:摩擦垫圈

24:第二垫圈

25:第一锁固螺帽

25a、31a:内螺纹孔

26:吸引手段

27:凸轮板元件

27a:轴承孔

27b:卡止凸片

27c:凸轮凹部

27d、28c:平坦部

27e、27f、28d、28e:倾斜部

28:凸轮从动元件

28b:凸轮凸部

29:弹性手段

29a:弹性元件

29b:圆形贯通孔

3:第二壳体

3a:显示部

30:第二按压垫圈

31:第二锁固螺帽

4、5:双轴铰链

6a:电源接头

6b:lan接口

6c、6d:usb接口

7:电源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的双轴铰链使用于终端机器其中一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实施例加以说明。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可应用的机器并非仅限于笔记型计算机,其也可广泛应用在行动计算机或pda等终端机器或是其它各种机器上,只要此机器具有以双轴铰链连结并可往上下方向相互开合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即可。

实施例1:图1的(a)和(b)为使用本发明的双轴铰链的笔记型计算机1的示意图,笔记型计算机1为终端机器的其中一例。笔记型计算机1包括设有键盘部2a的第一壳体2以及设有显示部3a的第二壳体3,本发明的成对的双轴铰链4与5连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其后方的左右两端,使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可相对开合。第一壳体2的右侧面上设置有电源接头6a,其供电源插头7插入使用。另外,第一壳体2的后侧面上设置有lan接口6b、usb接口6c、6d等各种接口或是排热口。

由于双轴铰链4与5构造相同,故以下仅对其中双轴铰链4的构造加以说明,对另一双轴铰链5的构造则省略说明。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只要不会对操作造成影响,双轴铰链5也可采用其它不同的构造。

图2至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双轴铰链4的示意图。特别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铰链杆11的直径小于后述的第二铰链杆12的直径。第一铰链杆11是由组装片部11a、凸缘部11c、变形轴部11d及外螺纹部11e所构成。组装片部11a其中一端的剖面是呈扁平状,其表面上设置有组装孔11b与11b,凸缘部11c是接续组装片部11a而设,且凸缘部11c的直径小于第二铰链杆12所设的凸缘部12a,变形轴部11d是接续凸缘部11c而设,且变形轴部11d的剖面大约呈椭圆形状,而外螺纹部11e是设置在变形轴部11d的前端附近。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铰链杆11的组装片部11a组装有组装板13,组装板13是通过将带有凸缘部的组装销13d、13d分别穿过第一铰链杆11的两个组装孔11b、11b及组装板13的组装孔13a、13a,并将各组装销13d、13d的其中一端密合而组装至组装片部11a。另外,组装板13是通过将组装螺丝13e、13e与13f(如图2所示)穿过此组装板13所设的组装孔13b、13b与13c而组装至笔记型计算机1其第二壳体3的下表面。此外,组装销13d、13d也可以用别的组装螺丝来取代。第一铰链杆11的变形轴部11d上装设有第一齿轮16,第一齿轮16的直径小于后述的第二铰链杆12上装设的第二齿轮17,且第一齿轮16是以不可对变形轴部11d转动的受限状态装设于变形轴部11d。进一步地,第一铰链杆11的变形轴部11d依序插入贯通组装元件14的第一轴承孔14c、第一垫圈22的变形贯通孔22a、摩擦板21的第一轴承孔21a及第二垫圈24的变形贯通孔24a,且第一锁固螺帽25的内螺纹孔25a螺纹结合至第一铰链杆11其前端所设的外螺纹部11e。

接着,同样如图2至图5所示,符号标示为12的元件是第二铰链杆,第二铰链杆12与第一铰链杆11相互平行地配置于上下方向。第二铰链杆12的直径 大于第一铰链杆11,且第二铰链杆12是由凸缘部12a、变形轴部12b及外螺纹部12c所构成。凸缘部12a设置在第二铰链杆12的一端,且凸缘部12a的直径大于第一铰链杆11的凸缘部11c,变形轴部12b是接续凸缘部12a而设,且变形轴部12b的剖面大约呈椭圆形状,而外螺纹部12c是接续变形轴部12b而设。

第二铰链杆12的变形轴部12b上装设有第二齿轮17和组装元件14,第二齿轮17的直径大于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是以不可对变形轴部12b转动的受限状态装设于变形轴部12b,组装元件14则是可转动地装设于变形轴部12b。组装元件14上一体成型地设置有组装板部14a,组装板部14a是通过将组装螺丝14i、14i(如图2所示)锁合至此组装板部14a所设的组装孔14h、14h而组装至笔记型计算机1其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

上述的组装元件14使第一铰链杆11和第二铰链杆12保持相互平行状态可转动地配置于上方和下方。换句话说,组装元件14的组装板部14a其上方设有一轴承部14b,轴承部14b具有小径部14j与大径部14k,小径部14j与大径部14k分别位于轴承部14b的上方和下方且具有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轴承孔14c与第二轴承孔14d,位于第一铰链杆11其中一端的变形轴部11d和位于第二铰链杆12其中另一端的变形轴部12b分别可转动地插入并贯通第一轴承孔14c和第二轴承孔14d。另外,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虽相互平行,但其相对于组装元件14的轴承部14b的装设部位彼此往轴方向偏移。由于第一铰链杆11本身及组装至第一铰链杆11的其它元件的外径均小于第二铰链杆12及其相关元件,加上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的构造较为精简,上述的组装元件14的构造将能够减少组装于第一铰链杆11的第二壳体3的厚度。其中,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是设置在第一铰链杆11的一侧且不会产生过大的摩擦力矩。另外,组装元件14可同时作为齿轮辅助元件使用,其用于将后述的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及中间齿轮18保持在相互咬合的状态。

接下来,对双轴铰链4的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之间所设的转动控制手段19依序加以说明。转动控制手段19是由同步转动手段15、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及吸引手段26构成。另外,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与吸引手段26具有两者共享的弹性手段29。首先,对同步转动手段15的构造加以说明。特别如图3至图5所示,同步转动手段15是由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及中间齿轮18构成。其中,第一齿轮16是由伞状齿轮构成,且第一铰链杆11的变形轴部11d插入贯通并卡合于第一齿轮16其中心轴方向所设的变形贯通孔16a。第二齿轮17同样是由伞状齿轮构成,且第二铰链杆12的变形轴部12b插入贯通 并卡合于第二齿轮17其中心轴方向所设的变形贯通孔17a。中间齿轮18设置在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17之间,且具有直径较小的上方伞齿部18c与直径较大的下方伞齿部18d,中间齿轮18将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17其中一方的转动传达至另一方,使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17分别往不同方向转动。另外,中间齿轮18设有轴心共通的上方支轴18a与下方支轴18b,上方支轴18a与下方支轴18b可转动地插入而支撑于组装元件14的第一轴支沟14f与第二轴支沟14g,且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17分别咬合于中间齿轮18其上方和下方所设的上方伞齿部18c与下方伞齿部18d。其中,组装元件14是作为齿轮辅助元件而使用,第一轴支沟14f是设置在第一轴承孔14c的下方周壁上(如图8的(c)所示),第二轴支沟14g则是设置在第二轴承孔14d的上方周壁上。通过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及中间齿轮18的设置,如图5的旋转箭头所示,同步转动手段15将能够使第一铰链杆11往顺时针方向(开启方向)转动,并使第二铰链杆12与第一铰链杆11的转动同步而往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发明也可使用另一种由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构成的同步转动手段来取代由上述三个齿轮构成的同步转动手段。在该另一种同步转动手段中,第一齿轮是组装于第一铰链杆11且被第一铰链杆11限制转动,第二齿轮是组装于第二铰链杆12且被第二铰链杆12限制转动,第二齿轮咬合于第一齿轮而往与第一齿轮不同的方向转动。

接下来对弹性手段29的构造加以说明,弹性手段29是设置在双轴铰链4其第二铰链杆12的前端部。此弹性手段29是由弹性元件29a、29a、第二按压垫圈30及第二锁固螺帽31构成。其中,弹性元件29a、29a是由多个重迭设置的碟型弹簧或弹簧垫圈构成,第二铰链杆12的变形轴部12b插入贯通各弹性元件29a的圆形贯通孔29b。第二按压垫圈30与弹性元件29a、29a邻接而设,且第二铰链杆12的变形轴部12b插入贯通并卡合于第二按压垫圈30的变形贯通孔30a。第二锁固螺帽31与第二按压垫圈30邻接而设,且第二锁固螺帽31的内螺纹孔31a螺纹结合于第二铰链杆12其前端所设的外螺纹部12c。详如后述,弹性手段29使压接力作用于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与吸引手段26,以在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进行开合操作而使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转动时,令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与吸引手段26分别产生摩擦功能与吸引功能。换句话说,弹性手段29同时是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与吸引手段26的构成元件。

接下来,对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a与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的构造加以说明。特别如图3至图5所示,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与吸引手段 26是设置在第二铰链杆12的一侧,且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是设置在邻接于同步转动手段15的一侧。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是由摩擦板21、摩擦垫圈23及弹性手段29构成。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可转动地插入贯通摩擦板21的第一轴承孔21a与第二轴承孔21b,其中第一轴承孔21a是设置在摩擦板21的小径部21f,第二轴承孔21b则是设置在摩擦板21的大径部21g。摩擦垫圈23配置在组装元件14的侧部与摩擦板21之间,第二铰链杆12的变形轴部12b穿过摩擦垫圈23的变形贯通孔23a,由此使摩擦垫圈23以转动受限的状态装设于第二铰链杆12。其次,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a是由第一垫圈22及第二垫圈24构成。第一垫圈22的变形贯通孔22a穿过第一铰链杆11的变形轴部11d,由此使第一垫圈22以转动受限的状态装设于第一铰链杆11,且第一垫圈22位在组装元件14其轴承部14b的小径部14j与摩擦板21其小径部21f的其中一面之间。第二垫圈24的变形贯通孔24a穿过第一铰链杆11的变形轴部11d,由此使第二垫圈24以转动受限的状态装设于第一铰链杆11,且第二垫圈24位在摩擦板21其小径部21f的另一面与第一锁固螺帽25之间,其中第一锁固螺帽25是螺纹结合于第一铰链杆11的外螺纹部11e。此外,摩擦板21的小径部21f与大径部21g的其中一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网格状加工部21c与21d。另外,第一垫圈22与摩擦垫圈23上也可设置网格状加工部22b与23b,但此网格状加工部22b与23b并非是必要构件。

另外,第一垫圈22与摩擦垫圈23虽无法绕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的轴中心转动,但可沿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的轴方向滑动。

接下来对吸引手段26的构造加以说明,吸引手段26邻接于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且设置在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与弹性手段29之间。此吸引手段26是由凸轮板元件27、凸轮从动元件28及上述的弹性手段29所构成。第二铰链杆12的变形轴部12b可转动地插入贯通凸轮板元件27的轴承孔27a,且凸轮板元件27其中一侧面的外侧形成有大约呈圆弧状的凸轮凹部27c(参照图10所示)。凸轮从动元件28通过其变形贯通孔28a组装于第二铰链杆12,且被第二铰链杆12限制转动,凸轮从动元件28的其中一面设有凸轮凸部28b,该设有凸轮凸部28b的一面与凸轮板元件27中设有凸轮凹部27c的一面相对设置。弹性手段29使凸轮板元件27与凸轮从动元件28相互压接。换句话说,如上所述,弹性手段29可并用在吸引手段26及上述的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之中。另外,凸轮板元件27上设置有卡止凸片27b,此卡止凸片27b插入至摩擦板21的卡止孔21e,且第二铰链杆12插入贯通至凸轮板元件27的轴承孔27a, 由此,第二铰链杆12将可转动地保持在摩擦板21与凸轮板元件27上。此外,凸轮板元件27的凸轮凹部27c与平坦部27d之间设置有倾斜部27e、27f。另一方面,凸轮从动元件28是通过将第二铰链杆12的变形轴部12b插入贯通至变形贯通孔28a而被第二铰链杆12限制转动,且凸轮从动元件28的凸轮凸部28b与平坦部28c之间设置有倾斜部28d、28e。通过上述构成,当第二铰链杆12对凸轮板元件27转动时,凸轮从动元件28也与第二铰链杆12共同对凸轮板元件27转动,因此,凸轮板元件27的凸轮凹部27c与凸轮从动元件28的凸轮凸部28b可因应其转动角度及位置而彼此嵌合,或者是不嵌合。另外,凸轮从动元件28虽被第二铰链杆12限制转动,但可沿第二铰链杆12的轴方向滑动。

另外,设于凸轮板另外27的凸轮凹部27c也可用凸轮凸部来取代,且本发明于此不限制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与吸引手段26的设置位置,其并非受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双轴铰链4的运作方式加以说明。在本发明的具有上述构造的双轴铰链4中,当笔记型计算机1等机器的第二壳体3对第一壳体2进行开合操作时,通过组装元件14而可转动地保持在平行状态的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将通过同步转动手段15而往彼此相反的方向同步转动。此时,在次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a中,装设在第一铰链杆11上而被其限制转动的第一垫圈22与第二垫圈24与第一铰链杆11共同转动,由此使摩擦板21其小径部21f的两面与组装元件14的小径部14j之间产生微弱的摩擦力矩。另一方面,在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b中,直径较大且装设在第二铰链杆12上而被其限制转动的摩擦垫圈23与第二铰链杆12共同转动,使摩擦板21的大径部21g与组装元件14的大径部14k之间产生主要的强摩擦力矩。由此,第二壳体3将能够在任意开合角度下相对第一壳体2稳定地保持在停止状态。另外,由于第一铰链杆11的一侧没有设置吸引手段26或弹性手段29,故本发明的双轴铰链4构造较简单,可降低制造成本。

接着参照图12至图15,对开合操作时的摩擦力矩产生功能及吸引功能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图12的(a)为终端机器其中一例的笔记型计算机1其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的闭合状态(在图12至图15中均以假想线表示)示意图,(b)则表示在上述状态下,吸引手段26中的凸轮板元件27与凸轮从动元件28的接触状态示意图。如附图中的(b)所示,凸轮板元件27中隆起于凸轮凹部27c的平坦部27d是以斜线表示,凸轮从动元件28中隆起于平坦部28c的凸轮凸部28b则是以细点表示。在此开启角度为0度的状态下,凸轮从动元件 28的倾斜部28d、28e与凸轮板元件27的倾斜部27e、27f部分重迭,因此,凸轮从动元件28的凸轮凸部28b将因弹性手段29的推压力而产生往凸轮板元件27其凸轮凹部27c内落入的作用力,也即将产生使凸轮从动元件28(还有第二铰链杆12)如图12(b)所示往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作用力(吸引手段26造成的吸引力),而随着上述吸引力的产生,第一铰链杆11(还有第二壳体3)也将通过同步转动手段15而产生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作用力(吸引力)。另外,通过上述吸引作用,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之间不需设置栓锁机构即可保持在闭合状态,而不会自然而然地开启。

其次,如图13的(a)所示,当第一壳体2在办公桌等平台上呈水平状态,并维持此水平状态将第二壳体3往顺时针方向开启45度时,通过上述同步转动手段15(参照图5所示)的作用,第一铰链杆11首先往顺时针方向转动45度,此时,与第一铰链杆11共同转动的第一齿轮16的第一伞齿部16b咬合于中间齿轮18的上方伞齿部18c,因此中间齿轮18将会往逆时针方向转动45度,接着,由于中间齿轮18的下方伞齿部18d咬合于第二齿轮17的第二伞齿部17b,因此组装于第二铰链杆12的第二齿轮17将会往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二铰链杆12将会往与第一铰链杆11相反的方向转动45度。随着上述运作,如图13的(b)所示,与第二铰链杆12共同转动的凸轮从动元件28也将往逆时针方向转动45度,此时凸轮从动元件28的凸轮凸部28b有一半以上的部分是承载在凸轮板元件27的平坦部27d之上。因此,弹性手段29的弹性元件29a、29a相比图12所示的状态将受到更大的压缩而使弹力增强,由此可增加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产生的摩擦力矩,使第二壳体3进行开合操作时可在任意的角度位置下实现稳定停止(倾斜)的作用。

接着,以同样的方式将第二壳体3往顺时针方向开启至90度的状态已绘示在图14之中,进一步地,第二壳体3开启至本实施例的临界角度约190度的状态已绘示在图15之中。在上述这些状态下,凸轮从动元件28的凸轮凸部28b均维持承载在凸轮板元件27的平坦部27d之上,因此第二壳体3可在任意的角度位置下实现稳定停止的作用。另外,当开启至如图15所示的临界角度时,由于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是组装于组装元件14所设的轴承部14b,而分别位在轴承部14b的上方和下方,因此,第二壳体3此时不会干扰到第一壳体2其后侧面所设的lan接口6b或usb接口6c、6d(参照图1所示)、以及连接至上述各连接接口的各种插头或缆线,故上述连接接口、插头或缆线的使用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妨碍。另外,即使第一壳体2的后侧面上设置有排热口, 此排热口也不会被开启至临界角度的第二壳体3堵住。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因过度开启第二壳体3而导致第一壳体2或第二壳体3损坏的情况,也可在第一铰链杆11与组装元件14之间设置止动件,使第二壳体3停止于特定的开启位置。

在合上第二壳体3时,第一铰链杆11与第二铰链杆12往与开启时相反的方向转动。此时,如图12所示,当凸轮从动元件28的凸轮凸部28b靠近被吸引至凸轮板元件27其凸轮凹部27c内的角度位置时,第二壳体3将通过此吸引作用而自动往闭合方向转动。

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附图中虽没有显示,但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17也可采用平齿轮代替伞状齿轮,此时不必使用中间齿轮,直接使两个平齿轮互相咬合即可。另外,弹性手段29所使用的弹性元件29a、29a也可用压缩线圈弹簧或具有弹性的橡胶等合成树脂制的材料来替代。另外,将双轴铰链4或5组装至笔记型计算机1时,建议额外设置铰链壳,其用于完全覆盖同步转动手段15、摩擦力矩产生手段20、吸引手段26及弹性手段29等部位,以免上述这些部位外露而损及外观。

通过上述构成,本发明的双轴铰链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其不仅可将主要摩擦力矩产生手段和吸引手段设置于第二铰链杆而确保必要的摩擦力矩,还能够使设置于第一铰链杆的第二壳体更加轻薄。同时,在开启第二壳体时,第二壳体不会碰撞到第一壳体其后侧面上的接口所连接的各种插头或缆线,也不会堵住排热口,因此不会对上述这些接口和排热口的功能造成妨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