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9000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发动机扭矩的变动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配置在由内燃机构成的驱动源与变速器之间,吸收从驱动源输出的驱动力的扭矩变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具备:第1旋转部件,其被传递来自原动机的驱动力;螺旋弹簧,其吸收扭矩变动;第2旋转部件,其经由螺旋弹簧被传递已传递至第1旋转部件的驱动力;以及摩擦力调整机构,其能够在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以能够调整的方式产生摩擦力。摩擦力调整机构也称作滞后机构。

专利文献1的摩擦力调整机构具备:控制板,其与第2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推力部件,其与第1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沿轴向移动自如,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以倾斜面与控制板抵接;弹性部件,其将推力部件向控制板按压。

当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产生减速侧的扭转力矩时,摩擦力调整机构在控制板与推力部件抵接的倾斜面上滑动,推力部件沿轴向移动。由于该推力部件的移动,弹性部件向控制板按压推力部件的按压载荷变化,调整了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滞后、扭曲难度),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滞后)降低。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中,当产生了加速侧的扭转力矩时,能够得到必需的摩擦力(滞后),反之,当产生了减速侧的扭转力矩时,能够减少摩擦力(滞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262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人认为以往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存在如下问题:越使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滞后)增加,控制板与推力部件的抵接部分的面积就越小,越不能向摩擦件均匀地施加压力,仅与抵接部分对应的部分的磨损严重,容易产生偏磨损,摩擦系数难以稳定。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其即使改变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滞后)也能够防止偏磨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自如的第1旋转部件;

第2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1旋转部件在轴向上相邻,并配置在同一轴线上;

轮毂,其从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径向内侧部分向所述第1旋转部件延伸;

外螺纹部,其设置在所述轮毂的外周面;

垫圈,其配置在所述第1旋转部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之间;

调整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旋转部件与所述垫圈之间,并且以能够按一定角度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第1旋转部件卡合,且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外螺纹部螺合;以及

弹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垫圈与所述调整部件之间,且将所述垫圈向所述第2旋转部件按压,

当向所述调整部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之间输入了扭转力矩时,所述调整部件相对于所述垫圈沿轴向移位,使所述弹性部件的按压载荷变化,从而调整所述垫圈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根据本发明,调整部件与轮毂的外螺纹部螺合,即使改变第1旋转部件与第2旋转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也能够维持调整部件与弹性部件在整周范围内均匀地抵接的状态。于是,能够防止以往那样产生偏磨损,从而能够提高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耐久性。

[2]并且,在本发明中,可以使所述调整部件与所述外螺纹部以如下方式螺合:当向所述第1旋转部件施加减速扭矩而使得所述第1旋转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旋转部件减速时,所述调整部件从所述垫圈离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采用本发明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骨架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轴向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说明图。

图4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减速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加速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A是从轴向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加速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B是从轴向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的减速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扭矩变动吸收装置;

2:原动机;

3:变速器;

3a:输入轴;

4:摩擦接合离合器;

5:第1旋转部件;

5a:固定部;

6:第2旋转部件;

6a:轮毂;

6b:外螺纹部;

7:螺旋弹簧;

8:摩擦力调整机构;

9:垫圈;

9a:摩擦件;

9b:突片;

10:调整部件;

10a:贯穿插入孔;

10b:限制件;

11: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配置在由内燃机构成的原动机2与变速器3之间,吸收原动机2的扭矩变动。

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具备:第1旋转部件5,其经由摩擦接合离合器4从原动机2被传递动力;和第2旋转部件6,其与第1旋转部件5相邻地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被设置成能够相对旋转规定角度。第2旋转部件6与变速器3的输入轴3a连接。

此外,如图2所示,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构成为经由螺旋弹簧7进行动力传递。通过该螺旋弹簧7,吸收从原动机2输出的扭矩的变动。图2的眼睛图标表示图3的视角。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中,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四个螺旋弹簧7。

并且,如图4放大所示,在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之间设置有调整两者间产生的摩擦力的摩擦力调整机构8。该摩擦力调整机构8也称作滞后机构。图4的眼睛图标表示图5的视角。

摩擦力调整机构8具备:垫圈9,其被固定成与第1旋转部件5一体地旋转;调整部件10,其被设置成位于垫圈9与第1旋转部件5之间,使得能够与第1旋转部件5自由地相对旋转一定角度;弹性部件11,其由配置在垫圈9与调整部件10之间的碟形弹簧构成。

在垫圈9的与第2旋转部件6相对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摩擦件9a。并且在垫圈9的外周缘设置有多个向第1旋转部件5延伸的突片9b。该突片9b分别插入由多个贯穿设置于第1旋转部件5上的贯通孔构成的固定部5a。由此,突片9b在周向上与固定部5a卡合,从而垫圈9固定于第1旋转部件5。

第2旋转部件6在旋转中心部、即径向内侧部分具备筒状的轮毂6a。在轮毂6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部6b。调整部件10为圆盘状,在中央设置有供轮毂6a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10a。在贯穿插入孔10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部6b螺合。

在调整部件10的外周缘设置有多个向第1旋转部件5延伸的限制件10b。由贯通孔构成的固定部5a以在插入的突片9b的径向内侧存在空间的方式向径向内侧大幅开口。限制件10b被插入固定部5a的径向内侧的空间中。

限制件10b形成为比固定部5a的周向的宽度小。并且,限制件10b相对于固定部5a的周向的宽度被设定为,使得调整部件10能够相对于第1旋转部件5相对旋转一定角度。

如图5A所示,当装配有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的车辆加速而对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输入了加速扭矩时,产生扭转力矩,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以扭曲的方式相对移动,限制件10b从固定部5a的附图左侧的位置向附图右侧移动。但是,限制件10b与第2旋转部件6的相对相位不变,能够继续维持图4B的状态。

反之,如图5B所示,当车辆减速而对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输入了减速扭矩时,产生扭转力矩,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以扭曲的方式相对移动。并且,限制件10b欲与第2旋转部件6一同旋转,但挂在固定部5a上而不能与第2旋转部件6一同旋转。因此,通过外螺纹部6b与贯穿插入孔10a的螺合,限制件10b从图4B的状态移动至图4A的状态。由此,在车辆减速的状态下,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能够通过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灵活地吸收从车辆的驱动轮传递的扭矩的变动。换言之,当第1旋转部件5相对于第2旋转部件减速旋转时,调整部件10以从垫圈9离开的方式与外螺纹部6b螺合。

当车辆从减速状态转移至通常状态(惯性行驶(惯行)状态)或加速状态时,限制件10b被第1旋转部件5的固定部5a按压,通过外螺纹部6b与贯穿插入孔10a的螺合而恢复图4B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当输入减速扭矩时,能够减少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之间的摩擦力(滞后)。并且,即使改变第1旋转部件5与第2旋转部件6之间的摩擦力,也能够维持调整部件10与弹性部件11在整周范围内均匀地抵接的状态,并能够防止以往产品那样的仅与抵接部分对应的部分磨损加重的偏磨损。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能够抑制摩擦力调整机构8的接触面的偏磨损,从而能够提高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中示出双离合变速器作为变速器并进行了说明,但与本发明的扭矩变动吸收装置1连接的变速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带式无级变速器或曲柄式无级变速器、环型无级变速器、平行轴式多级变速器、行星齿轮式多级变速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蝶形弹簧作为弹性部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弹性部件不限于碟形弹簧,只要是能够在垫圈与调整部件之间向第2旋转部件按压垫圈的弹性部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弹性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