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滚子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695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特别涉及一种圆锥滚子轴承。

背景技术:
滚子轴承是用短圆柱、圆锥或腰鼓形滚子作为滚动体的滚动轴承,主要有向心短圆柱滚子、双列向心球面滚子、圆锥滚子和推力滚子等结构型式。而滚子的滚动面呈圆锥形的统称为圆锥滚子轴承,与其他相同尺寸的滚子轴承相比,圆锥滚子轴承的承载能力更高且刚度更高。现有技术中,公布号为“CN105121876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圆锥滚子轴承,其包括内圈、外圈、保持架和设置在内外圈之间的圆锥滚子,但是该种轴承的滚子通过保持架固定在内圈和外圈之间,但是该种的轴承的端部与轴承之间的接触面积非常大,在轴承的高速旋转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滚子的端面与保持架之间发生摩擦,使得轴承减少摩擦力的效果下降,严重影响了轴承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保持架与滚子之间摩擦力的圆锥滚子轴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圆锥滚子轴承,包括内圈、外圈、滚子和保持架,所述保持架将滚子固定在内圈和外圈之间,所述保持架上设置有固定滚子的固定腔,所述滚子的小端呈平面,所述固定腔的侧壁与滚子小端抵接的一面呈斜面,所述滚子的大端呈圆弧面,所述固定腔的侧壁与滚子大端抵接的一端呈弧面,所述内圈形成有与滚子侧壁抵接的卡槽,所述固定腔和卡槽分别位于滚子径向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卡槽和保持架,保持架和卡槽分别与滚子端部的进行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滚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保持架的固定腔和卡槽的抵接位置分别位于滚子的前后两端,从而限制了滚子的前后移动,提高了滚子的固定效果;且保持架的固定腔以及卡槽和滚子之间的接触位置分别位于滚子轴线方向的上下两侧,通过固定时对滚子轴线方向的作用力,起到了对滚子周向移动时的夹持力,将滚子固定在内外圈之间,起到了良好的固定效果,使得减少接触面积时,还能够得到更强的固定效果;同时呈弧面的固定腔侧壁与滚子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接触面积,提高固定效果,避免该位置压力过大,导致滚子表面产生划痕。作为优选,所述卡槽由内圈的外圆周侧壁向下凹陷形成,所述卡槽与内圈同心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槽与内圈一体形成,方便卡槽的加工,同时同心设置的卡槽和内圈,使得滚子在转动过程中,滚子的转动方向是沿着内圈的圆周方向移动的,使得滚子的转动精度更高,提高轴承的效果。作为优选,所述卡槽与滚子小端接触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储油腔,所述卡槽与滚子大端接触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储油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滚子转动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容易摩擦的位置,分别与滚子的小端、大端和侧面,通过设置有第一储油腔,第一储油腔内的润滑油可以很轻松的与滚子的小端进行接触,通过润滑油隔离两者之间的接触,减少摩擦力,同时第二储油腔同理减少了摩擦力;其三,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分别位于滚子侧面的两侧,在滚子的转动过程中,能够分别将两个储油腔内的润滑油吸至滚子的侧面,从而减少了滚子侧面与卡槽侧面之间的接触,减少了之间的摩擦力,起到了滚子的转动效果。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储油腔包括第一弧形面、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与滚子小端棱角位置接触,所述第二弧形面与滚子小端的端面接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形面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为减少了滚子端部棱角与卡槽的接触,避免划伤,其二为起到了储油的作用,能够容纳更多的润滑油,第一导向面的作用是,使得滚子转动过程中向上带起的润滑油,通过重力的作用,沿着第一导向面的导向方向重新回流至第一弧形面内,第二弧形面使得与端子接触的位置为球面接触,从而既能减少摩擦力,又能在滚子转动的过程中,圆滑的进行接触。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储油腔依次包括第三弧形面、第二导向面、第四弧形面、第三导向面、第四导向面和第五弧形面,所述第三弧形面与滚子大端的棱角位置接触,所述第四导向面与滚子大端的端面接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弧形面与第一弧形面的作用一致,只是其起到了减少滚子大端棱角位置的接触,同时第三、第四导向面的作用与第一导向面的作用一致,第二导向面起到了将润滑油导向滚子的侧面与卡槽的侧面之间的接触位置,由于滚子的大端呈圆弧面,所以只通过第四导向面即可实现对滚子大端的接触,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储油腔与第二储油腔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大了润滑油的储量,避免使用者频繁的对轴承进行润滑。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连通,所述内圈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与连通通道连通的注油通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通通道通过其自身的体积,进一步地扩大了润滑油的储量,避免使用者频繁的对轴承进行润滑,同时注油通道对连通通道内进行注油,因为注油通道设置在内圈的端面上,所以使用者可以通过在轴承装配后对轴承进行注油,无需将保持架拆卸,就能对位于保持架内部的滚子进行润滑,提高注油的效果,减少注油所需的时间。作为优选,所述内圈端面上设置有堵塞注油通道的堵塞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堵塞件起到了防止润滑油向外流出的作用,特别是在高负载或者高转速的情况下,胶状的润滑油很容易从注油通道内流出,但是如果是低转速的情况下,胶状的润滑油不会融化,所以不设置有堵塞件润滑油亦可不会流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有卡槽和保持架,保持架和卡槽分别与滚子端部的进行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滚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保持架的固定腔和卡槽的抵接位置分别位于滚子的前后两端,从而限制了滚子的前后移动,提高了滚子的固定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增设有连通通道后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B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内圈;11、外圈;12、滚子;13、保持架;14、固定腔;2、卡槽;3、第一储油腔;31、第一弧形面;32、第一导向面;33、第二弧形面;4、第二储油腔;41、第三弧形面;42、第二导向面;43、第四弧形面;44、第三导向面;45、第四导向面;46、第五弧形面;5、连通通道;51、注油通道;52、堵塞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如图1所示,一种圆锥滚子12轴承,包括内圈1、外圈11、滚子12和保持架13,保持架13将滚子12固定在内圈1和外圈11之间,保持架13上设置有固定滚子12的固定腔14,滚子12的小端呈平面,固定腔14的侧壁与滚子12小端抵接的一面呈斜面,滚子12的大端呈圆弧面,固定腔14的侧壁与滚子12大端抵接的一端呈弧面,内圈1形成有与滚子12侧壁抵接的卡槽2,固定腔14和卡槽2分别位于滚子12径向的两侧,具体位置为固定腔14具有四个侧面,其中两个侧面与滚子12的圆周侧面抵接,一侧面位于小端,且高于滚子12的轴线,另一侧面位于滚子12大端,同样高于滚子12的轴线位置。如图1所示,卡槽2是由内圈1的外圆周侧壁向下凹陷形成的且与内圈1同心设置的,卡槽2具有三个侧面,位于下方的侧面与滚子12的圆周侧面抵接,相对的侧面一侧面位于小端,另一侧面位于大端,且相对的两个侧面与滚子12的接触位置低于滚子12的轴线位置。如图2所示,同时在卡槽2与滚子12小端接触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储油腔3,第一储油腔3包括第一弧形面31、第一导向面32和第二弧形面33,第一弧形面31与滚子12小端棱角位置接触,第二弧形面33与滚子12小端的端面接触。如图2所示,卡槽2与滚子12大端接触的位置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储油腔4,第二储油腔4依次包括第三弧形面41、第二导向面42、第四弧形面43、第三导向面44、第四导向面45和第五弧形面46,第三弧形面41与滚子12大端的棱角位置接触,第四导向面45与滚子12大端的端面接触。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储油腔3和第二储油腔4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5,连通通道5沿内圈1的径向延伸,连通通道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油腔3和第二储油腔4连通,从而第一储油腔3与第二储油腔4连通,内圈1的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与连通通道5连通的注油通道51,注油通道51是垂直于内圈1的端面设置的,同时在内圈1端面上设置有堵塞注油通道51的堵塞件52,堵塞件52为橡胶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