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致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716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阀致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致动装置,其具有手动操纵元件和能够经由手动操纵元件致动的阀,其中,控制元件与手动操纵元件作用连接;所述阀能够借助控制元件的远端致动并且在控制元件和手动操纵元件的作用连接中设置有补偿装置,所述补偿装置具有在容纳部中可移动地引导的挺杆并且允许手动操纵元件相对于控制元件的相对运动;并且存在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使复位力抑制所述相对运动。



背景技术:

这种阀致动装置是已知的并且用于能够手动分离出口与入口或者在需要时手动连接出口和入口。

从EP 1 548 344 B1中已知一种具有开始描述的特征的阀致动装置,其中,挺杆构成在手动操纵元件上并且容纳部构成在控制元件上。在此,复位元件设置在容纳部中并且进而设置在补偿或缓冲装置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基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EP 1 548 344 B1的解决方案的替选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是,改善阀致动装置的功能性、可实现性和可调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目的通过一种阀致动装置得以实现,其具有手动操纵元件和能够经由所述手动操纵元件致动的阀,其中,控制元件与所述手动操纵元件作用连接;所述阀能够借助所述控制元件的远端致动并且在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手动操纵元件之间的作用连接中设置有补偿装置,该补偿装置具有在容纳部中可移动地引导的挺杆并且允许所述手动操纵元件相对于所述控制元件的相对运动;并且存在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使复位力抑制所述相对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设置在所述补偿装置之外。因此尤其是,为了实现在开始描述类型的阀致动装置中所提及的目的而提出,复位元件设置在补偿装置之外。因此,能够通过在容纳部中的复位元件避免阻碍挺杆的可移动性。

替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目的通过一种阀致动装置得以实现,其具有手动操纵元件和能够经由所述手动操纵元件致动的阀,其中,控制元件与所述手动操纵元件作用连接;所述阀能够借助所述控制元件的远端致动并且在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手动操纵元件之间的作用连接中设置有补偿装置,所述补偿装置具有在容纳部中可移动地引导的挺杆并且允许所述手动操纵元件相对于所述控制元件的相对运动;并且存在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使复位力抑制所述相对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杆构成在所述控制元件的近端上。因此尤其是,为了实现在开始描述的类型的阀致动装置中所提及的目的而提出,挺杆构成在控制元件的近端上。因此可简单地实现:挺杆和控制元件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实现的是,容纳部和控制元件能够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之所以有利是因为容纳部能够简单地以塑料制成为复杂的形状,而对于控制元件而言,为了实现较大的负荷能力和抗弯折能力,金属材料能够是更适宜的。特别有利的是,所述设计方案与之前描述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设计方案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补偿装置的容纳部固定地设置在手动操纵元件上。因此,容纳部能够以简单和可靠的方式手动地从外部致动和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容纳部具有横向于挺杆引导方向敞口的和/或侧向敞口的挺杆取出开口。因此挺杆在制造时能够简单地装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容纳部形成止挡件,复位元件朝静止位置将挺杆压向所述止挡件。因此能够形成规定的静止位置。

替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目的通过一种阀致动装置得以实现,其具有手动操纵元件和能够经由所述手动操纵元件致动的阀,其中,控制元件与所述手动操纵元件作用连接;所述阀能够借助所述控制元件的远端致动并且在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手动操纵元件之间的作用连接中设置有补偿装置,所述补偿装置具有在容纳部中可移动地引导的挺杆并且允许所述手动操纵元件相对于所述控制元件的相对运动;并且存在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使复位力抑制所述相对运动,其特征在于,构造有调节装置,借助所述调节装置能够调节在所述阀的阀座和所述控制元件的远端之间的最大间距。因此尤其是,为了实现在开始所描述的类型的阀致动装置中所提及的目的而提出,构造有调节装置,借助所述调节装置能够调节在阀的阀座和控制元件的远端之间的最大间距(例如在阀的打开位置中)。在此有利的是,阀、尤其是阀元件(例如在下文中进一步描述的阀元件)能够实现的调节路径能够限制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因此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能够设定中间位置,以便不完全地打开所述阀。在阀座和控制元件的远端之间的最大间距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调节:借助调节装置能够调节或者调节在手动操纵元件和控制元件的远端之间的最大间距(例如在补偿装置的容纳部中的挺杆伸出时)。例如,为此控制元件能够与手动操纵元件无关地或者手动操纵元件能够与控制元件无关地在其位置方面进行调节。替选地或附加地,在阀座和控制元件的远端之间的最大间距能够通过下述方式调节:手动操纵元件与控制元件能够一起在位置方面进行调节。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改善阀致动装置的功能性、可实现性和可调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调节装置设置在补偿装置和手动操纵元件之间。因此能够构成紧凑的致动装置。调节装置因此能够简单地设置在阀的密封区域之外。在此有利的是,调节装置构成为用于调节在补偿装置和手动操纵元件之间的间距。因此能够实现对阀的调节路径的简单限制,其方式为:使挺杆的在容纳部中的静止位置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调节装置具有运动螺纹。因此能够将旋转的操纵运动转换为导致调节所提及的最大间距的运动。为此,手动操纵元件优选可转动地或可枢转地支承,特别优选地围绕指向所述阀的轴线可转动地或可枢转地支承。为了致动已经提及的闭锁元件,手动操纵元件能够设计为是可附加地移动的,尤其是可朝向所述阀附加地移动。这能够简化可操纵性,因为用户能够容易地在通过按压而手动致动和通过转动而设定中间位置之间进行区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调节装置具有辅助弹簧,借助所述辅助弹簧能够辅助移出运动。因此能够实现灵活的可操纵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所述阀具有压力室,所述压力室经由填充开口与阀的入口连接并且经由出流口与阀的出口连接,其中,借助压力室能够对阀的将出口与入口分开的阀元件进行加载,并且出流口能够借助闭锁元件打开和关闭。因此形成伺服致动器,所述伺服致动器通过施加在入口处的水压引起经由手动操纵元件引入的调节力的增强。所描述的补偿装置在此能够实现:当在压力室中建立压力并且阀元件被压到关闭位置中时,闭锁元件与阀元件一起被跟踪或者可被跟踪。因此出流口能够保持关闭,因为闭锁元件能够随阀元件一起运动。因此能够以相对小的力耗费实现致动。在此,所述增强能通过压力室实现,所述压力室能够经由调节元件在填充的、压力加载的进而关闭的状态和排空的释放状态之间切换。优选的是,闭锁元件设置在控制元件的远端处。因此能够舍弃在控制元件和闭锁元件之间的附加的传输元件。这简化了结构方面的耗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通过密封件将阀的例如已经提及的压力室相对于手动操纵元件密封。因此能够简单地实现压力室的对外封闭。尤其是,在此能够提出,密封件贴靠在控制元件上。因此,控制元件进入到压力室中是可行的。替选地或附加地,在此能够提出,密封件贴靠在补偿装置上。因此,尤其是为了调节例如已经提及的闭锁元件,将致动运动替选地引入到压力室中是可行的。在此,密封件优选分别随着控制元件一起运动或者固定在例如已经提及的壳体部件上。这能够实现所述密封的在结构方面简单的设计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阀元件悬挂在弹性膜上,该膜优选带有例如已经提及的压力室的例如已经提及的填充开口。因此,填充开口能够简单地随着膜和/或固定在所述膜上的阀元件一起运动,这在运行时能够实现自清洁,例如借助清洁销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例如已经提及的压力室通过例如已经提及的壳体部件和例如已经提及的固定在所述壳体部件上的膜限界。因此能够形成基本上双壳的压力室,该压力室能够简单地制成。在此特别有利的是,与已经提及的相对于手动操纵元件的密封相组合。尤其能够在此提出,所述膜在壳体部件和另一壳体部件之间张紧。因此能够实现将膜更简单和更紧密地保持在壳体部件上。优选地,另一壳体部件至少形成出口。因此,另一壳体部件能够设有另一功能,尤其是提供已经提及的阀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阀的例如已经提及的压力室的例如已经提及的出流口设置在控制元件的延长部中。因此尤其是在控制元件是棒状的时能够通过所述控制元件简单和直接地操控例如已经提及的闭锁元件,以用于打开和关闭出流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通过环形的阀座、例如通过已经提及的阀座将例如已经提及的入口与例如已经提及的出口分开。因此能够简单地控制阀的阀功能。在此,阀座能够用作为已经提及的阀元件的支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例如已经提及的出口设置在出流口的延长部中。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结构类型,在该结构类型中例如控制元件、闭锁元件和阀元件依次设置在一条假想的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复位元件对控制元件进行加载。因此能够实现将复位力直接引到控制元件上。也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结构类型。在此,复位元件例如能够以拉力或者以压力加载。优选的是,通过复位元件对控制元件进行压力加载。这能够实现沿着控制元件的小的结构尺寸,借此能够简单地实现复位力的支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复位元件支撑在例如已经提及的壳体部件上。因此能够提供固定的支座。

替选地或附加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复位元件支撑在手动操纵元件上。这允许浮动的支撑,在浮动的支撑时不需要支撑在壳体部件上。这在例如空间关系变窄时在结构方面能够是有利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复位元件是螺旋弹簧。因此能够借助在结构方面简单的构件生成复位力。复位力能够沿着控制元件简单地生成。优选地,螺旋弹簧容纳控制元件。因此能够节省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手动操纵元件由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加载。在此有利的是,手动操纵元件的复位能够与补偿装置无关地实现。尤其是在此能够提出,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比复位元件生成更大的力。因此能够简单地实现,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能够克服复位元件的复位力。优选地,一方面复位弹簧的复位力并且另一方面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彼此平行和/或相向地定向。优选提出,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支撑在例如已经提及的壳体部件上。因此形成用于手动操纵元件的固定支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构成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是结构上简单的构件,以便生成例如直线地定向的复位力。优选提出,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包围控制元件和/或补偿装置。因此,节省空间的设置方式是可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手动操纵元件帽状地、至少部分地容纳或包围补偿装置和/或控制元件。因此能够实现该装置的小的纵向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手动操纵元件能够调节超出控制元件的止挡点。优选地,补偿装置能够实现该可调节性。在此有利的是,能够操控双稳态的调节机构、例如推-推-锁定机构(如圆珠笔机构或心形曲线机构),其中,从一个稳定位置变换到另一稳定位置能够通过调节超出另一稳定位置实现,并且随后能够实现回落到另一稳定位置中。在此,复位元件能够实现在容纳部和挺杆之间的必要的运动自由度,因为控制元件不能够运动超出另一稳定位置,在该位置中阀例如是关闭的。因此,复位元件能够同时传递致动力以调节所述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手动操纵元件能够平行于控制元件调节。因此,致动方向和调节方向重合并且能够实现小的关于致动方向的侧向结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控制元件棒状地构成。因此能够在结构方面简单地实现线性致动。侧向结构尺寸能够保持地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控制元件在背离阀的端部上具有横截面增厚部。因此能够构成止动件,借助所述止挡件能够将控制元件保持在补偿单元的例如已经提及的容纳部中的静止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控制元件可移动地设置。因此控制元件能够简单地线性引导。替选地或附加地能够提出,补偿装置可移动地设置,由此能够实现其线性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控制元件可移动地支承在例如已经提及的壳体部件上。这能够实现对控制元件的调节运动的简单引导。替选地或附加地能够提出,补偿装置可移动地支承在例如已经提及的壳体部件上。因此,补偿装置能够以小的结构方面的耗费被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设计方案中能够提出,容纳部和/或手动操纵元件与双稳态的调节机构连接。因此,阀能够在分别构成稳定位置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进行调节。例如,调节机构能够构成为推-推-锁定机构、尤其是构成为圆珠笔机构和/或构成为心形曲线机构。这允许在所述位置之间的简单致动和简单变换,因为用户仅必须按压,以便实现变换。

附图说明

现在借助于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但是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其它实施例通过单独的或多个权利要求的特征彼此间的组合和/或与实施例的单独的或多个特征的组合获得。

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致动装置的纵剖视图,其中,手动操纵元件设置在下部静止位置中,在该下部静止位置中阀的出流口关闭;

图2以围绕纵轴线转动90°的剖面示出根据图1的阀致动装置的另一纵剖视图;

图3示出根据图1的阀致动装置的三维外视图;

图4示出对应于图1的纵剖视图,其中手动操纵元件设置在上部静止位置中,在该上部静止位置中阀的出流口释放;

图5以围绕纵轴线转动90°的剖视图示出图4的另一纵剖视图;

图6示出根据图1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致动装置的分解图;

图7示出另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致动装置的对应于图1的纵剖视图;

图8示出根据图7的阀致动装置的对应于图2的另一纵剖视图;

图9示出根据图7的阀致动装置的三维外视图;

图10示出根据图7的阀致动装置的对应于图4的纵剖视图;

图11以相对于图10转动90°的剖面示出根据图7的阀致动装置的对应于图5的纵剖视图;

图12示出根据图7的阀致动装置的分解图;

图13示出另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致动装置在阀的关闭位置中的纵剖视图;

图14示出根据图13的阀致动装置在即将打开阀的位置中的与图13对应的纵剖视图;

图15示出根据图13的阀致动装置在打开位置中的与图13和图14对应的纵剖视图;和

图16示出根据图13的阀致动装置在部分打开的中间位置中的与图13至图15对应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以彼此间转动90°的纵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阀致动装置1。图3示出阀致动装置1的三维斜视图。

阀致动装置1具有手动操纵元件2,借助所述手动操纵元件能够将设置在阀致动装置1内部的阀3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

在手动操纵元件2和阀3之间设置有控制元件4,所述控制元件将对手动操纵元件2的操纵运动传递给阀3。

控制元件4在远端5上与阀3连接,使得阀3能够借助控制元件4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在手动操纵元件2和控制元件4之间构造有补偿装置6,所述补偿装置将对手动操纵元件2的致动传递给控制元件4。

为此,补偿装置6具有容纳部7,挺杆8在所述容纳部中被可滑移地线性引导。

该运动自由度引起控制元件4能够相对于手动操纵元件2移动。

为了将控制元件4相对于手动操纵元件2保持在优选的静止位置中,构造有复位元件9。复位元件9生成复位力,以便在控制元件4的位置允许时将控制元件4在图4和图5示出的静止位置中保持在容纳部7中。

从视图中可见的是,复位元件9设置在补偿装置6之外并且尤其是设置在容纳部7之外。因此能够避免对挺杆8在容纳部7中的滑动运动的阻碍。在容纳部7中引导的挺杆8直接构成在控制元件4的近端10上。

而补偿装置6的容纳部7经由锁定连接11与手动操纵元件2固定地连接。

通过阀致动装置1的纵轴线12预设挺杆引导方向,所述挺杆8在容纳部7中沿着该挺杆引导方向被可移动地引导。

横向于所述挺杆引导方向,容纳部7设有挺杆取出开口13,挺杆8能够通过所述挺杆取出开口侧向装在控制元件4上。

这允许挺杆8一件式构成在控制元件4上。

阀3具有压力室14,所述压力室经由填充开口15与阀3的入口16连接。

清洁销17防止:填充开口15能够堵塞。

一旦在入口16中施加水压,则压力室14经由填充开口15被填充。

压力室14经由出流口18与阀3的出口19连接。

借助阀元件20能够将出口19与入口16分开。

控制元件4在远端5上与闭锁元件21连接。

在阀元件20中,与闭锁元件21对应地构成出流口18,所述出流口(根据手动操纵元件2的位置)能够借助闭锁元件21封闭或打开、即释放。

因此借助闭锁元件21能够控制在压力室14中是否经由填充开口15创建压力,这在出流口18封闭时是这种情况,或者是否再次减小所创建的压力,在该压力下出流口18被闭锁元件21释放。为此,出流口18的开口直径选择为大于填充开口15的开口直径。

在创建压力时,阀元件20因此压靠出口19,以便将入口16与出口19分开。在压力室14减压时(在出流口18打开时),入口16中的压力引起:阀元件20被压离入口16并且释放入口16。然后阀3被引入其打开位置中。

在此,图4和5示出中间位置,在所述中间位置中闭锁元件21已经从出流口18脱离,以便释放所述出流口。然而,压力室14中的压力仍未减小,使得阀元件20继续封闭出口19。

控制元件4设置在压力室14中。压力室14通过密封件22相对于手动操纵元件2密封。在此,密封件22贴靠在壳体部件23上并且随着补偿装置6一起运动。

压力室14通过弹性膜24封闭。膜24带有阀元件20和构成在阀元件20上的填充开口15。

因此已经提及的壳体部件23和膜24对压力室14限界。

在此,膜24张紧在壳体部件24和另一壳体部件25之间,所述另一壳体部件形成入口16和出口19。

从附图中可见的是,出流口18和出口19依次设置在控制元件4的沿着纵轴线12、即沿着控制元件4的调节方向的延长部中。

出口19相对于入口16的密封通过阀元件20如下实现:阀元件20在根据图1和图2的关闭位置中通过压力室14中的压力压靠出口19处的阀座26。

复位元件9构成为螺旋弹簧并且以压力加载控制元件4。在此,复位元件9经由容纳部7支撑在手动操纵元件2上。

手动操纵元件2由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27加载,所述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支撑在壳体部件23上。

在此,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27比复位弹簧7生成更大的力。

复位元件4和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27都构成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包围控制元件4并且将其容纳在自身中。

补偿装置6同样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27中。

手动操纵元件2帽状地构成并且将补偿装置6容纳在其内部28中。

在此,手动操纵元件2保持在套筒29中,所述套筒形成手动操纵元件2上的止挡件。

图1和2示出在关闭位置中的阀3,在所述关闭位置中闭锁元件21封闭出流口18。所述封闭在阀元件20还未到达阀座26时即已需要以便在压力室14中建立压力。因此在此刻,手动操纵元件2必须已经位于下部的位置中。为了在此允许阀元件20的追随,对手动操纵元件2的按压引起挺杆8首先在容纳部7中运动。随着阀元件20的降低,复位元件9的应力引起挺杆8再次朝向其在容纳部7中的止挡件运动。

此外,挺杆8在容纳部7中的可移动性允许:手动操纵元件2能够运动超出调节路径的通过闭锁元件21预设的终点。这在推-推-锁定机构(Push-Push-Verriegelungsmechanik)中是有利的,因为能够超出(关于推动运动的)下死点或稳定点,以便收回手动操纵元件。

从图1中相比于图4还可见的是,手动操纵元件2能够平行于控制元件4沿着纵轴线12调节。

为了允许贴靠在容纳部7的限界部上,挺杆8作为横截面增厚部构成在控制元件4的近端上。在实施例中,所述横截面增厚部30与控制元件4一件式地连接并且模制在所述控制元件上。

具有弓形件32和控制槽33的双稳态的调节机构31形成推-推-锁定机构,例如圆珠笔机构或心形曲线机构,借助于所述推-推-锁定机构,手动操纵元件2在壳体部件23上能够通过沿着纵向方向按压而在上部的位置(图4和图5)和下部的位置(图1和图2)之间调节。

这两个调节位置以所描述的方式通过在压力室14中建立压力或减小压力而引起阀3的关闭位置(图1和图2)和打开位置(图4和图5)。

图7至12示出阀致动装置的另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功能上和/或在结构上与之前的实施例的构件或功能单元相同或类似的构件或功能单元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并且不再一次单独说明。因此图1至6的实施方案相应地适用于图7至12的实施方案。

根据图7至12的实施例与之前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密封件22固定在壳体部件23中,使得控制元件4被向外引导穿过壳体部件23。因此补偿装置6位于密封件22下游进而位于压力室14之外。在此,密封件22贴靠在控制元件4上。

根据图7至12的实施例与之前的实施例的区别还在于:复位元件9支撑在壳体部件23上。因此,手动操纵元件2能够将控制元件4转入到打开出流口18的上部位置中,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27比复位元件9更强地构成。

控制元件4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部件23上。在图7和8中再次示出阀3的关闭位置,而图10和11示出阀3的打开位置。

可见的是,在图7和8中闭锁元件21封闭出流口18,而闭锁元件21在图10和11中释放出流口18,使得压力室14被减压。

图13至16示出阀致动装置的另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再次,在功能上和/或在结构上与之前的实施例的构件或功能单元相同或类似的构件或功能单元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并且不再一次单独说明。因此图1至12的实施方案相应地适用于图13至16的实施方案。

根据图13至16的实施例首先在图13中示出阀3的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中闭锁元件21封闭出流口18。因此,在压力室14中经由填充开口15从入口16建立压力,该压力将阀元件20压入阀座26中。

图14示出一个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手动操纵元件2已经移动到上部的位置中。这通过压到手动操纵元件2上进行,由此双稳态的调节机构31被转入到上部的位置中。

在这种情况下,闭锁元件21释放出流口18。然而因为在压力室14中仍构建压力,所以阀首先留在其关闭位置中。

然而,出流口18(如已经提及的那样)比填充开口15具有更大的尺寸,使得经由出流口18和出口19减小压力室14中的压力。

这引起入口16中的压力使膜24与阀元件20抬高,从而阀3被打开。

该状态在图15中示出。

根据图13至16的实施例与之前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附加地在补偿装置6和手动操纵元件2之间构造有调节装置34,借助所述调节装置能够调节在闭锁元件21和手动操纵元件2之间的最大间距,即在控制元件4从容纳部7中最大程度地移出时的间距。以这种方式,能够在阀3的打开位置中设定在阀座26和控制元件4的远端9之间的最大间距,即在阀座26和远端9或固定在该远端上的闭锁元件21之间的间距。因此,在阀座26上的开口横截面在打开位置中是可变的。

这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在手动操纵元件2上构造有运动螺纹35,借助所述运动螺纹能够将手动操纵元件2的转动运动转换成沿着套筒状中间部件的纵轴线12的移动运动。因此,手动操纵元件2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不仅能够沿着纵轴线12移动,而且附加地围绕纵轴线12可转动或可枢转地设立。

图16示出中间部件36相对于图15移动的位置。

通过所述移动,在补偿装置6的容纳部7和手动操纵元件2之间的间距改变。

这引起:相对于在图15中的情况,闭锁元件21更靠近出流口18。

这引起出流口18的暂时封闭进而引起在压力室14中重新创建压力。因为手动操纵元件2还在其上部的位置中,所以阀元件20由于压力创建而不被压至阀座26,而是仅向下压至出流口18被再次打开。这是因为闭锁元件21能够由于操纵元件2的位置而不再跟随阀元件20,直至所述阀元件到达阀座26。

在该打开状态下,压力室14再次被减压,使得阀元件20再次致力于重新到达上部。对此适宜的是浮动的平衡状态,在该平衡状态下入口16部分地打开,使得在入口16和出口19之间设定相对于图15减小的流。因此实现在打开位置中在阀座26和控制元件4的远端9之间设定相对于图15减小的最大间距。

在另一实施例中,手动操纵元件2与控制元件4一起通过调节装置34、例如运动螺纹35沿着纵轴线12可调节地设置,以便使远端9在阀3的打开位置中更靠近阀座26或者更远离所述阀座。

在图13至16中,辅助弹簧37辅助操纵元件2从中间部件36中移出,所述中间部件通过运动螺纹35控制。

在阀致动装置1中提出,在手动操纵元件2和控制元件4之间构造有补偿装置6,借助所述控制元件,阀3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调节,借助所述补偿装置,控制元件4能够克服复位元件9相对于手动操纵元件2的复位力并且朝向所述手动操纵元件或者远离所述手动操纵元件移动,其中,所述复位元件9设置在补偿装置6之外和/或挺杆8设置在控制元件4上并且在补偿装置6的容纳部7中被引导,其中,附加地或替选地构造有补偿装置6,借助所述补偿装置,控制元件4能够远离手动操纵元件2或者朝向所述手动操纵元件运动。

附图标记列表:

1.阀致动装置

2.手动操纵元件

3.阀

4.控制元件

5.远端

6.补偿装置

7.容纳部

8.挺杆

9.复位元件

10.近端

11.锁定连接

12.纵轴线

13.挺杆取出开口

14.压力室

15.填充开口

16.入口

17.清洁销

18.出流口

19.出口

20.阀元件

21.闭锁元件

22.密封件

23.壳体部件

24.膜

25.另一壳体部件

26.阀座

27.手动操纵元件-复位弹簧

28.2的内部

29.套筒

30.横截面增厚部

31.双稳态的调节结构

32.弓形件

33.控制槽

34.调节装置

35.运动螺纹

36.中间部件

37.辅助弹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