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自锁密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4027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轴承自锁密封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零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轴承自锁密封组件。



背景技术:

轴承是机械传动机构中的支承件,用于确定旋转轴与其它零件相对运动位置,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机械整机的工作性能,通过轴承的运转带动相关机构的运动。轴承在各种环境中运转,特别是较多风沙工况的恶劣环境,异物很容易通过轴承内、外圈之间的缝隙进入滚道,使轴承在运转中造成破坏。并且,滚动件相互之间难以保持相同的速度,导致轴承应力集中,从而缩短了轴承的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置密封机构来防止轴承内部润滑脂的遗漏,避免轴承在缺油状态下运转使用,但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机构均存在密封不严、容易漏油的问题。另外,密封机构中的密封块易发生脱落、且密封块容易缠绕附属结构,造成密封机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轴承自锁密封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轴承自锁密封组件,包括轴承、定位轴、挡片、外盖和保持架;所述定位轴穿设于轴承;所述外盖包括圆柱盖和圆环盖;所述圆柱盖呈中空的圆柱状,且圆柱盖套设于轴承外部;所述圆环盖呈中空的圆环状;所述圆环盖一体设置于圆柱盖一侧,且圆环盖与定位轴间隔设置;所述挡片固定设置于圆柱盖内壁,且挡片向内延伸,挡片内端嵌设于定位轴;所述轴承包括外圈、滚动件和内圈;所述内圈和外圈均呈圆环状且同轴心设置,且滚动件夹设于内圈和外圈之间;所述外圈内壁与第二轴相顶触;所述外圈外壁与圆柱盖相顶触;所述滚动件嵌设于保持架;保持架背部设有开口的窗孔,且开口的窗孔具有自锁量。

所述定位轴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轴和第二轴;所述第一轴的直径大于第二轴的直径;所述第二轴穿设于轴承;所述第一轴一体设置于第二轴一侧并与轴承相抵触;所述第一轴位于轴承一侧,圆环盖位于轴承另一侧。

所述挡片内端呈现L形,所述定位轴开设有嵌槽;所述挡片内端嵌设于嵌槽并与嵌槽间隔设置。

本轴承密封组件,通过保持架的设置,使得滚动件始终保持相对均匀分布,提高了载荷的均衡,避免应力集中;保持两列钢球在合理的距离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轴承可靠性和寿命。

本轴承密封组件,采用挡片内端嵌设于嵌槽的结构,提高了轴承内圈、轴承外圈与外盖之间的密封程度和强度,确保了机械传动机构长时间有效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保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承、1a-外圈、1b-滚动件、1c-内圈、2-定位轴、2a-第一轴、2b-第二轴、2c-嵌槽、3-挡片、4-外盖、4a-圆柱盖、4b-圆环盖、5-保持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轴承自锁密封组件,包括轴承1、定位轴2、挡片3和外盖4;所述定位轴2穿设于轴承1;所述外盖4包括圆柱盖4a和圆环盖4b;所述圆柱盖4a呈中空的圆柱状,且圆柱盖4a套设于轴承1外部;所述圆环盖4b呈中空的圆环状;所述圆环盖4b一体设置于圆柱盖4a一侧,且圆环盖4b与定位轴2间隔设置;所述挡片3固定设置于圆柱盖4a内壁,且挡片3向内延伸,挡片3内端嵌设于定位轴2;所述挡片3内端呈现L形,所述定位轴2开设有嵌槽2c;所述挡片3内端嵌设于嵌槽2c并与嵌槽2c间隔设置。

所述定位轴2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轴2a和第二轴2b;所述第一轴2a的直径大于第二轴2b的直径;所述第二轴2b穿设于轴承1;所述第一轴2a一体设置于第二轴2b一侧并与轴承1相抵触;所述第一轴2a位于轴承1一侧,圆环盖4b位于轴承1另一侧。

所述轴承1包括外圈1a、滚动件1b和内圈1c;所述内圈1c和外圈1a均呈圆环状且同轴心设置,且滚动件1b夹设于内圈1c和外圈1a之间;所述外圈1a内壁与第二轴2b相顶触;所述外圈1a外壁与圆柱盖4a相顶触。

所述滚动件1b嵌设于保持架5;保持架5背部设有开口的窗孔,且开口的窗孔具有自锁量。

自锁量的设置,保证了轴承运转时,沟道线速度的一致性,减少了钢球滑动摩擦对工作表面的损害,大大提高了轴承寿命。

本轴承密封组件,通过保持架的设置,使得滚动件始终保持相对均匀分布,提高了载荷的均衡,避免应力集中;保持两列钢球在合理的距离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轴承可靠性和寿命。

安装时,先将轴承1套设于定位轴2,并使得外圈1a侧壁与第一轴2a相顶触,然后再往轴承1套上外盖4,并使得挡片3内端嵌设于嵌槽2c。

圆环盖4b的设置,有利于隔绝沙尘进入轴承内部。

挡片3内端嵌设于嵌槽2c,使得挡片3和定位轴2之间形成迷宫密封结构,有利于防止润滑油的渗漏。

因此,本密封轴承具有良好密封性,挡片3对定位轴2无摩擦损伤,便于安装拆卸。

本实用新型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装置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