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9481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减震衬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衬套,属于机械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结合图4—图5所示的减震衬套,由金属衬套2和减震软垫1构成。减震软垫1为中部带有轴径1b的圆柱体,金属衬套2位于减震软垫1的内孔中并与减震软垫1过盈配合。金属衬套2的高度小于减震软垫1的高度,使得金属衬套2的两端均沉入减震软垫1内。减震软垫1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有与减震软垫1同轴的环形槽1c。当震动过大时,减震软垫1利用环形槽1c产生变形,实现减震的效果。

该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形槽1c较大时变形过于严重,同一安装两件带有多个安装点时,各个安装点不在一个平面上;环形槽1c较小时变形量不够,达不到理想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减震衬套,当震动过大时,既能保证理想的减震效果,又能确保所安装的零件的安装点位于同一平面上。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减震衬套,包括金属衬套和减震软垫,所述减震软垫为中部带有轴径的圆柱体,所述金属衬套位于减震软垫的内孔中并与减震软垫过盈配合,所述金属衬套的高度小于减震软垫的高度,使得金属衬套的两端均沉入减震软垫内,所述减震软垫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有环绕轴线呈发散状分布减震槽,所述减震槽为长条形并径向贯通,且金属衬套端面与减震软垫端面的距离小于减震槽的深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减震槽共8条,减震槽的底部为弧形,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改变减震软垫上减震槽的形状及布置方式,当震动过大时,既能保证理想的减震效果,又能确保所安装零件的各安装点位于同一平面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剖视图。

图4为改进前的减震衬套的俯视图。

图5为改进前的减震衬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3所示,一种减震衬套,由金属衬套2和减震软垫1组成。减震软垫1为中部带有轴径1b的圆柱体,轴径1b的深度与安装孔的深度相等,安装时,安装孔正好卡在轴径1b上,利用减震软垫1的变形量进行安装。金属衬套2位于减震软垫1的内孔中并与减震软垫1过盈配合,金属衬套2的高度小于减震软垫1的高度,使得金属衬套2的两端均沉入减震软垫1内。以上所述与传统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区别在于:减震软垫1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有环绕轴线呈发散状分布减震槽1a,减震槽1a为长条形并径向贯通,且金属衬套2端面与减震软垫1端面的距离小于减震槽1a的深度,使金属衬套2端面沉入减震软垫1内,且两端沉入的深度相等。

最好是,减震槽1a共8条,但不限于8条。减震槽1a的底部最好为弧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